刘洋
- 作品数:11 被引量:67H指数:6
- 供职机构:西南交通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更多>>
- 发文基金:国际科学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四川省重点科学建设项目更多>>
- 相关领域:农业科学环境科学与工程交通运输工程建筑科学更多>>
- 岷江源头区农林复合景观变化对土壤侵蚀强度的影响被引量:6
- 2009年
- 研究植被景观对土壤侵蚀的影响对旨在控制水土流失的流域生态恢复工作来说十分重要。该文利用遥感和GIS技术对岷江源头区的农林复合景观和土壤侵蚀强度的变化进行分析,并从景观角度分析了该区域农林复合景观变化对土壤侵蚀强度变化的影响。从不同景观类型对土壤侵蚀强度的控制能力大小看:针叶林>落叶阔叶林>针阔混交林>灌丛>草地>农用地。对于除农用地以外的其他植被景观类型来说,增加其平均斑块面积和形状的复杂性会在一定程度上减少土壤侵蚀强度。而对于农用地来说,斑块形状的简单化以及均匀镶嵌的分布形式则是减少土壤侵蚀强度的有效手段。
- 刘洋刘洋刘洋
- 关键词:土地利用植被土壤侵蚀强度
- 岷江源头植被景观与土壤侵蚀强度相关性研究被引量:3
- 2008年
- 土壤侵蚀生态过程复杂,常常受空间景观异质性影响。深入研究土壤侵蚀与景观的相关性对旨在减少水土流失的流域生态恢复工作来说十分重要。利用遥感和GIS技术对岷江源头区(约11100 km2的集水盆地)的植被景观和土壤侵蚀强度的变化(1974、1994年2002年)进行了分析,并从景观水平上分析了该区域土壤侵蚀强度与植被景观变化的相关性。研究结果表明,植被景观的香农多样性指数、景观破碎度指数、景观形状指数和景观聚集度指数均与土壤侵蚀强度有明显的相关性。在侵蚀强度较低的区域,植被景观的多样性更为丰富,其组分和结构更加复杂,破碎程度更低,斑块形状更为复杂,且空间异质性也更强。
- 刘洋王桂晨
- 关键词:景观土壤侵蚀强度流域生态生态恢复
- 岷江源头区植被景观变化及驱动因子分析被引量:10
- 2007年
- 岷江是长江的重要一级支流,岷江源头区的植被变化对整个岷江流域,乃至长江上游的生态环境建设都有着重要的意义。近30a来,由于林业政策的改变,特别是1994年以来保育政策的贯彻实施,该地区植被帚观有了剧烈的变化。通过对岷江源头区1974—2002年植被景观格局的动态变化分析,发现该区域植被景观格局指数绝大多数以1994年为界,前20a和后8a呈相反的变化趋势,但从景观水平上看,景观的破碎化程度在前20a加深,在后8a虽有所回升,但仍未恢复到1974年的水平。
- 刘洋李开源李勇
- 关键词:景观
- 隧道火灾纵向通风下羽流触顶区温度变化研究被引量:20
- 2006年
- 根据Boussinesq相似性,利用流体力学基本方程,建立隧道火灾羽流三维模型,并借助量纲分析方法,推导了触顶区温升公式。在假设的隧道模型下,通过改变火源功率和纵向风速设计了多个算例,利用温升公式进行计算,并与场模拟结果比较,归纳了触顶区温度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同一火源功率下,触顶区温度随纵向风速增加而降低,并趋于一稳定值,其大小约为最高温度的1/3。还对温降过程中的突变现象进行了分析,讨论了中心低温区及不同羽流对温度的影响。最后对火灾救援的通风策略提出了建议。
- 李开源霍然刘洋
- 关键词:安全工程场模拟
- 绵阳市三江水库水质状况与富营养化趋势
- 2003年
- 三江水库是绵阳市重要的水利工程。文中详细分析了三江水库的水质状况 。
- 刘洋杨立中龙翼
- 关键词:水库水质富营养化水利工程水质监测
- 河道型水库总磷预测模型的建立及应用被引量:2
- 2004年
- 根据河道型水库特有的水文、水力条件,按各水期的不同情况分别将直角坐标系下的二维河流污染物扩散模型和极坐标下的AB卡拉乌舍夫扩散模型结合起来,建立了河道型水库的总磷预测模型,并将其应用于水深不超过5m的狭长型河道水库.以绵阳市三江水库为例,用此模型模拟并预测库区水体中总磷的浓度变化,计算结果与观测值的相对误差小于10%.
- 刘洋杨立中
- 关键词:河道型水库总磷富营养化
- 岷江源头区森林景观动态与土壤侵蚀的关系
- 2008年
- 为了解岷江源头区森林经过变迁对土壤侵蚀的影响,利用遥感和GIS技术分析了岷江源头区的森林景观动态(1974~2002年),应用USLE模型计算该区域同时期的土壤侵蚀变化。近30年来,随着森林景观面积的持续增加,土壤侵蚀量逐渐减少,各景观类型的散布指数也随着土壤侵蚀量的减少而增加。各不同的森林景观控制土壤侵蚀的能力存在差异,针叶林最优,阔叶林次之,针阔混交林最差。森林景观破碎度随土壤侵蚀的增长而增加,分布在较轻侵蚀区中的景观斑块具有更复杂的形状。
- 王桂晨刘洋
- 关键词:景观土壤侵蚀
- 嘉陵江流域植被景观异质性的空间梯度变化被引量:7
- 2008年
- 在遥感图像基础上,利用ArcView GIS和景观统计软件FRAGSTATS从东西、南北以及西北至东南3个方向对嘉陵江流域的植被景观异质性进行了空间梯度分析。结果表明:(1)"栽培植被"面积占总流域面积的51.81%,为整个流域植被景观的基质,聚合性最强,联结度最高;"针叶林"和"灌丛"的斑块数较多,但面积较小,破碎化程度较高,而"裸地/城镇"破碎化最低;"灌丛"斑块间距最大,聚合性最弱;"高山植被"分布零星,联结度最低;(2)沿东西方向,植被景观异质性逐步下降,在流域中部降至最低,但随着进一步向西推移又明显升高,表现出"先降后升"的总趋势;(3)从北至南植被景观异质性向上波动3次后逐步下降,在接近流域南端时降至最低后又略有升高,表现出"先升高再逐渐波动下降"的总趋势;(4)沿西北至东南方向植被景观异质性上下波动1次后在近东南端降至最低,随后略有小幅波动,但波动次数和幅度远低于北南方向,表现出"先降低再波动下降"的总趋势。
- 黄小富熊华刘洋严贤春胥晓
- 关键词:嘉陵江流域植被景观
- 遥感图像优化迭代非监督分类方法在流域植被分类中的应用被引量:12
- 2008年
- 介绍了一种新的分类方法——优化迭代非监督分类(OIUC),该方法是对传统非监督分类方法的改进。结合辅助材料,对传统非监督分类方法难以区分的部分的反复提取和细化,最后将细化的分类部分插入到原非监督分类的图像中。以岷江源头区流域植被分类为应用实例,采用优化迭代非监督分类方法,并取得了令人满意的分类结果。
- 李天平刘洋李开源
- 面向“双碳”战略,科研引领创新人才培养——《环境规划与管理》课程教学创新探索与实践
- 2024年
- 二十大报告指出“双碳”战略是一场广泛而深刻的社会经济系统性变革,对人才的专业性、创新性和实践性都有很高的要求。强化国家战略目标、市场需求与学科建设间的联系,及时调整和更新传统教学理论和教学模式,已成为“双碳”战略背景下高等教育改革的重要方向。如何以“双碳”牵头,推动人才培养提质增效是一个值得思考的命题。选择《环境规划与管理》课程为对象,重点针对双碳知识要素的时滞性、实践特色不足、教学效果评估单一的现实问题,以“双碳”目标驱动课程教学体系创新探索,通过双碳政策梳理以及低碳消费案例解析重构了教学内容,设计低碳消费行为实验、碳积分核算实验以及绿色选材实验增加了课程的教学实践环节,融合问卷量表与电生理技术量化分析学习效果丰富了教学评价方法,形成了课程体系闭环路径,为探索“双碳”人才培养的课程体系建设提供了参考。
- 赵锐刘洋俞阳黄涛杨红薇熊欣
- 关键词:教育改革教学创新环境规划与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