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李勇

作品数:65 被引量:474H指数:13
供职机构:中国矿业大学(北京)地球科学与测绘工程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科技重大专项中国地质调查局地质调查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天文地球石油与天然气工程矿业工程自动化与计算机技术更多>>

文献类型

  • 62篇期刊文章
  • 2篇会议论文

领域

  • 35篇天文地球
  • 17篇石油与天然气...
  • 8篇矿业工程
  • 4篇自动化与计算...
  • 3篇建筑科学
  • 3篇文化科学
  • 2篇交通运输工程
  • 1篇化学工程

主题

  • 24篇盆地
  • 19篇煤层气
  • 17篇鄂尔多斯盆地
  • 14篇储层
  • 12篇盆地东缘
  • 12篇煤系
  • 12篇鄂尔多斯盆地...
  • 7篇区块
  • 7篇煤层
  • 7篇孔隙
  • 6篇地质
  • 6篇页岩
  • 6篇孔隙结构
  • 5篇地应力
  • 5篇沁水盆地
  • 5篇煤层气开发
  • 5篇煤储层
  • 5篇含气
  • 5篇NPR
  • 4篇运移

机构

  • 64篇中国矿业大学...
  • 30篇中联煤层气有...
  • 7篇中海油能源发...
  • 5篇河南理工大学
  • 5篇辽宁石油化工...
  • 5篇中海油能源发...
  • 4篇深圳大学
  • 4篇中国地质大学...
  • 4篇中国石油天然...
  • 2篇中国矿业大学
  • 2篇中国地质大学
  • 2篇中国石化
  • 2篇中国石油
  • 1篇华南师范大学
  • 1篇东华理工大学
  • 1篇西南石油大学
  • 1篇中国科学院
  • 1篇太原理工大学
  • 1篇西安石油大学
  • 1篇新疆大学

作者

  • 64篇李勇
  • 16篇吴鹏
  • 11篇王延斌
  • 9篇孟尚志
  • 9篇吴翔
  • 7篇曹代勇
  • 6篇韩文龙
  • 5篇陶志刚
  • 4篇倪小明
  • 4篇吴见
  • 4篇高计县
  • 4篇刘成
  • 4篇李洋冰
  • 4篇马立涛
  • 4篇韩文龙
  • 3篇汤达祯
  • 3篇王安民
  • 3篇李勇
  • 3篇魏迎春
  • 2篇潘松圻

传媒

  • 14篇煤炭学报
  • 10篇煤田地质与勘...
  • 7篇天然气工业
  • 6篇煤炭科学技术
  • 2篇石油学报
  • 2篇石油与天然气...
  • 2篇矿业科学学报
  • 2篇中国煤炭地质
  • 1篇煤炭技术
  • 1篇金属矿山
  • 1篇中国矿业大学...
  • 1篇中国矿业
  • 1篇石油勘探与开...
  • 1篇高校地质学报
  • 1篇洁净煤技术
  • 1篇国际学术动态
  • 1篇煤矿安全
  • 1篇天然气地球科...
  • 1篇水利与建筑工...
  • 1篇西安科技大学...

年份

  • 1篇2025
  • 15篇2024
  • 9篇2023
  • 11篇2022
  • 6篇2021
  • 5篇2020
  • 1篇2019
  • 5篇2018
  • 7篇2017
  • 4篇2016
65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深部煤层气游离气含量预测模型评价与校正——以鄂尔多斯盆地东缘深部煤层为例被引量:10
2023年
鄂尔多斯盆地深部煤层气资源量丰富,实现规模开发有助于油气增储上产,助力双碳目标落实。围绕深部煤层游离气含量预测这一关键问题,以盆地东缘埋深在1911.60~1924.84 m煤层的保压取心数据为依托,基于已有游离气含量预测模型的验证与评价,提出了新的游离气含量预测模型。研究结果表明,9件保压密闭取心样品的含气量在4.22~16.35 m^(3)/t,其中游离气含量为1.24~2.56 m^(3)/t,占总含气量的11.00%~36.17%。含气量差异受灰分含量影响明显,高灰分和高密度样品的含气量偏低,在垂向上呈现中间煤层过饱和、上下煤层欠饱和的特点。综合实验和理论计算储层实际温压条件下的甲烷气体密度、含水饱和度和孔隙度等参数,结合吸附态甲烷占据的孔隙空间,构建了基于吸附膨胀效应的深部煤层游离气含量预测模型。采用该模型预测的游离气含量在1.29~2.69 m^(3)/t,占总含气量的10.01%~38.54%,含气比(实际含气量与理论最大吸附气量的比值)在33.86%~148.26%,与保压取心样品实测含气量的吻合程度高。相关模型可应用于深部煤层的含气性评价,为深部煤层气资源的准确预测和定量排采提供理论支撑。
李勇高爽吴鹏徐立富马立涛胡维强杨江浩
关键词:游离气含气量等温吸附
鄂尔多斯盆地北缘石炭-二叠纪/侏罗纪煤储层特征对比分析被引量:2
2017年
鄂尔多斯盆地北缘发育石炭-二叠纪和侏罗纪两套含煤岩系,探究两套煤储层特征的差异性,可以为该地区多套煤层共采提供理论参考,同时为深部煤层气和中低煤阶煤层气地质选区提供理论支撑。侏罗纪煤储层埋深较石炭-二叠纪煤储层浅,而厚度相当,前者以半暗-暗淡煤为主,后者以半亮-暗淡煤为主。研究区石炭-二叠纪煤储层孔隙度在3.60%~7.40%,以微孔为主,比表面积分布在10.24~14.22m2/g;渗透率为(23.20~26.00)×10^(-3)μm^2;而侏罗纪煤储层孔隙度一般大于22%,个别样品孔隙度接近30%,平均孔径较大而微小孔、中孔和大孔含量大致相当,比表面积0.50~1.53 m^2/g,渗透率在(20.40~28.00)×10^(-3)μm^2,相比于石炭-二叠纪煤储层,侏罗纪煤储层的孔隙度高、孔径大,对煤层气的开发更为有利。此外,研究区石炭-二叠纪煤储层兰氏体积分布在9.75~15.20 cm^3/g,平均11.47 cm^3/g;侏罗纪煤储层兰氏体积分布在6.23~18.74 cm^3/g,平均11.99 cm^3/g,与石炭-二叠纪煤储层相当。因此,整体上看,石炭-二叠纪与侏罗纪煤储层均有良好的物性特征,而侏罗纪煤层拥有更好的孔隙结构。
聂敬李勇魏迎春王安民贾煦曹代勇
关键词:储层特征
临兴-神府区块深部煤层气地球化学特征及其影响因素
2024年
查明深部煤层气成因和地球化学特征对其勘探开发具有重要意义,以鄂尔多斯盆地东缘临兴-神府区块深部煤层参数井解吸气为研究对象,系统测试了二叠系下统太原组8+9号煤层气体成分、含量和碳同位素等,结合热演化程度、含气性、煤层埋深、地质构造和水文地质条件等,分析深部煤层气地球化学特征及影响因素。结果表明,煤层气主要成分包括CH4、CO_(2)、N_(2)、乙烷、丙烷、异丁烷、正丁烷、异戊烷和正戊烷,其中CH4含量最高,体积分数在75.98%~96.20%,平均86.49%;其他含量较高的为乙烷(平均5.97%)、CO_(2)(平均5.18%)及丙烷(平均1.24%),气体成分含量与浅部煤层气区块无明显差异。煤层气δ13C1(CH_(4))分布在-51.9‰~-38.2‰,平均-42.84‰;δ13CCO_(2)分布在-8.6‰~-0.63‰,平均-4.66‰;δ13C2分布在-27.36‰~-18.70‰,平均-25.27‰;δ13C3分布在-25.96‰~-14.69‰,平均-22.93‰,且煤层气主要为热成因气体;δ13C1(CH4)较浅部小,δ13CCO_(2)较浅部大。在平面上,从临兴地区东南向西北δ13C1呈增大趋势。从石炭纪起直到三叠纪末,研究区一直处于沉降状态;中侏罗世和早白垩世为主要生烃期,中侏罗世生烃持续时间较长,平均生烃速率较小,生烃产率一般;早白垩世生烃速率较大,生烃产率增加值较高,生气强度达到历史最大,是主要的生烃期。受气体分馏作用、储层孔裂隙发育特征、储层压力以及煤层顶底板密封性的控制,δ13C1随着镜质体最大反射率(Rmax)、含气量和埋深的增加而增加;在向斜核部区、断层应力集中区和褶皱两翼发育区的δ13C1值相对较大;在断层应力释放区和背斜核部δ13C1相对较大,这表明该区域的煤层气封存条件较差,不利于煤层气富集;受地下水溶解的影响,在水动力条件较强的地区δ13C1值较小;在弱流体动力学或滞流区δ13C1没有明显的变轻趋势。综合煤层气地球化学指标认为,临兴和神府�
吴鹏胡维强李洋冰李洋冰李勇马立涛李勇陈建奇李盼盼刘再振李晨晨李盼盼刘成
关键词:地球化学碳同位素热演化
中国低煤阶煤层气资源潜力及发展方向
2024年
中国低煤阶煤层气在西北和东北地区均有分布,主要赋存于侏罗系、白垩系和古近系,煤层数量多、厚度大但含气量低。埋深2000 m以浅低煤阶煤层气资源量约14.7×10^(12)m^(3),勘探开发潜力巨大。系统分析了中国4个典型盆地低煤阶煤层气资源情况,研究了不同埋深和地质组合条件下低煤阶煤层气的典型成藏特征和勘探开发潜力。结果表明:①中国低煤阶煤层气储层渗透性差(渗透率<1×10^(-3)μm^(2)),煤层水矿化度相对较高(>5000 mg/L);②基于构造、水动力场和温-压场协同驱动下的低阶煤层气成藏要素解剖,提出了“微相控煤、水文控烃、埋深控储、构造控藏”四元控气模式;③基于典型区带解剖,建立了6种低煤阶煤层气富集模式;④结合美国粉河盆地和澳大利亚苏拉特盆地低煤阶煤层气地质特征和开发实践,认为中国存在多薄煤系共聚和深部煤层气多元封存2种富集高产模式;⑤基于对低煤阶煤层气高效开发至关重要的煤岩条件、资源条件、保存条件、产出条件和可改造性等5种因素的分析,构建了煤层气选区评价方法及指标体系。未来勘探领域是盆地边缘山前逆掩断层下盘、盆地斜坡带深部-中部隆起区2大领域。
李勇李勇郭涛彭苏萍
关键词:资源潜力成藏模式低煤阶煤层气勘探方向
正断层发育特征对煤层气直井开发的影响——以沁水盆地南部柿庄南区块为例被引量:16
2020年
为了深入挖掘断层发育特征对煤层气开发的影响机理,揭示其控产方式,以沁水盆地南部柿庄地区3号煤层为研究对象,分析了不同规模及组合形式的正断层对煤储层物性、工程效果和排采工作的影响;选取正断层控制下的含气量、煤体结构、渗透率、井径扩大率、破裂压力以及日产水量6个因素,采用灰色关联法分析了不同因素对产气量影响的主次关系,进而揭示了正断层对产气的主要控制方式。结果表明:正断层对产气的影响存在一定距离范围,该范围受控于断层的规模和上下盘位置,寺头断层上盘控制范围约为300 m,下盘约为250 m,F11断层上盘控制范围约为250 m,下盘约为200 m,由于正断层上盘为断层形成过程中的主动盘,沿断层面的剪应力大于下盘,造成上盘的影响范围大于下盘。随着距断层距离的减小,正断层所产生影响不断增大,影响特征为含气量和破裂压力逐渐减小,孔裂隙发育程度和井径扩大率逐渐增大,煤体结构更加破碎,压裂曲线形态更加复杂断层控制范围内煤层气井产水量普遍高于平均值。分析认为,正断层是在构造应力的作用下形成的,在断层面附近存在应力集中带,位于该区域的煤层受应力集中作用的影响,发生明显的变形破裂,力学强度大幅度降低,随着距断层距离的增大,应力作用强度也逐渐降低,其变形破裂也逐渐减弱;同时,正断层周围一般发育张性裂缝,随着距离的增加进而转变为压扭、张扭性裂隙,其张开度较低,到达一定的距离后,裂缝转为张性。故造成距离正断层越近,地质条件更加复杂,工程实施难度越大,产气效果一般。并且正断层主要通过控制渗透率、含气量以及沟通含水层来影响煤层气井日产气量,若要实现断层附近煤层气的高效开采,应优先关注这些参数是否异常。
韩文龙王延斌倪小明李勇陶传奇刘振明吴翔
关键词:沁水盆地煤层气开发
临县地区煤系致密砂岩孔隙结构特征被引量:1
2017年
临县地区是当前煤系致密砂岩气勘探的潜力区域。基于铸体薄片、扫描电镜、孔渗测试和高压压汞等实验手段,对该地区40块岩心样品孔隙结构进行综合表征;在此基础上,根据分形理论,对砂岩孔隙分形特征进行了系统的研究。结果表明:(1)研究区煤系致密砂岩储层物性较差,孔隙结构复杂,喉道狭窄,孔隙间连通性差,储集空间以次生孔隙为主,粒间孔隙较少。(2)压汞曲线分两类:I类,呈平台状,排驱压力低,效喉道半径分布在0.002 5~0.63μm;II类,排驱压力较高,曲线向右上方偏移,喉道半径集中在0.002 5~0.063μm之间。(3)致密砂岩孔隙结构具有多段分形特征。分形维数与空隙结构参数之间存在良好的相关性,分形维数可以很好地表征孔隙结构的复杂程度和非均质性。
牛鑫磊曹代勇李勇
关键词:孔隙结构
非常规地质力学研讨
2020年
非常规地质力学研讨会(UG2014)自2014年初首次举办以来,已经连续举办了5次。第6届非常规地质力学(UG6)于2019年10月12~13日在中国矿业大学(北京)成功举办。此次会议旨在促进非常规资源开采相关学科之间的交流与合作,通过理论创新和多学科合作解决非常规资源开采的困境。UG6由中国矿业大学(北京)、共伴生能源精准开采北京市重点实验室以及煤炭资源与安全开采国家重点实验室联合举办,由中国地质大学(北京)、中国科学院大学协办。UG会议系列重点聚焦非常规资源开采中的多物理场耦合问题,但每一届都设重点议题,UG6重点议题包括非常规资源开采过程中压裂与诱发地震、深部非常规资源开采多物理场耦合、共伴生资源协调开采多物理场耦合、废弃矿井资源再开发多物理场耦合、深部地下空间开发利用中的多物理场耦合、深部煤矿瓦斯突出多物理场耦合以及智能开采过程的地质力学问题。
李勇
关键词:废弃矿井地下空间开发利用诱发地震
煤系成矿学内涵与发展——兼论煤系成矿系统及其资源环境效应被引量:11
2022年
煤炭、煤系气、煤制油气和煤基新材料是中国能源安全稳定供应和经济社会发展的有力保障.以煤炭为主的资源禀赋和经济社会发展阶段,决定了煤炭资源在中国能源体系中的重要地位.煤系矿产包括有聚集或分散的固态、液态、气态多类型能源、金属和非金属矿产,是地球多圈层相互作用和成矿物质形成、运移和聚集的产物.煤系记录了海陆过渡相和陆相泥炭沼泽丰富的深时地质信息,是揭示表生生态系统演化、巨量有机碳埋存、大气O/CO变化和野火事件的重要载体;煤系演化伴随成岩-变质作用过程中的多种物质迁移、转化,形成差异化的煤岩煤质及赋存其邻近层系的多种矿产;煤系矿产的富集条件、赋存状态和分离潜力,是煤炭分质分级利用和矿产资源高效开发的前提.围绕多种矿产共生机制、共探基础和共采条件,认识成矿物质源-汇体系变化、差异聚碳/富氢效应、有机(煤岩及烃类)-无机(矿产)相互作用,将成矿过程天然富集与选冶过程人工富集有机结合,形成以煤系成矿系统及其资源环境效应为基础的煤系成矿学,对推动煤炭资源由燃料向原料转变、强化煤系矿产资源属性具有重要作用.煤系成矿学是研究煤系矿产资源类型、形成机理、分布特征、富集规律、产出机制、评价方法和发展战略的地质学科,研究煤系地质作用与矿产富集过程、成矿机制与成矿规律、赋存状态与精准开发等关键科学问题,对完善关键矿产成矿理论、揭示深时地球系统变化、实现国家能源转型和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李勇潘松圻宁树正邵龙义荆振华王壮森
关键词:煤地质学地球系统
煤层气和致密气合采产能方程及影响因素被引量:13
2018年
煤系煤层气、致密气、页岩气("三气")资源量丰富,实现同井筒合采将极大提高资源动用率和开发经济效益,但是当前多层合采条件下气、水的流动状态并不清楚。运用等值渗流理论,建立两层气藏压裂直井模型,推导了煤层气和致密气合采产能方程,分析了排水期和气水同产期的影响因素。结果表明:借鉴电路并联原理,可以建立多层合采渗流方程,求取排水期和气水同产期的合理生产压差;在排水期,岩石压缩系数越小,排水量越大,合理的排采压差也越高,泄流半径和初始渗透率等对排水量有影响,但对排采合理压差没有影响;在气水同产期,初始渗透率和岩石压缩系数对排采合理压差有一定影响,但兰氏应变常数、裂缝导流能力和弹性模量等对排采合理压差基本没有影响。相关成果对认识多层合采条件下气、水流动过程,开展产能分析,建立合理的排采制度具有重要的指示意义。
孟尚志李勇吴翔郭晖徐延勇
关键词:产能方程
沁南-郑庄区块深部煤层气“临界深度”探讨被引量:27
2016年
基于沁南—郑庄区块35层次煤层气井注入/压降及地应力实测数据,系统分析了郑庄区块地应力垂向变化规律,并在此基础上探讨了煤储层渗透性、含气性、气水产出垂向差异性演化,揭示了郑庄地区深部煤层气界限。郑庄区块地应力状态在垂向上发生转换:575 m以浅,σH>σv>σh,表现为大地动力场,现今地应力状态为压缩状态;575 m^675 m,水平主应力较浅部有所降低(σH≈σv>σh),表现为准静水压力场,现今地应力状态为过渡状态(由压缩状态过渡为拉张状态);675~825 m以深,σv>σH>σh,表现为大地静力场型,现今地应力状态为拉张状态;825 m以深,σH>σv>σh,现今地应力状态为压缩状态。煤储层试井渗透率随埋深的变化与地应力场状态的转变基本一致,其实质是地应力作用下煤体孔隙结构的变形与破坏;含气量与埋深之间存在一个"临界深度"范围(800~1 000 m),超过此埋深范围之后煤层含气量随埋深增大而趋于降低。整体来说,825m以深煤层气资源处于地应力转换状态和(或)含气量"临界深度"之下,其赋存和开发地质条件发生转换,气体采收率相对较低,属于深部煤层气范畴。该埋深(825 m)以下煤层气开发将面临"低渗透率、低含气量、高地应力"的挑战。
陈世达汤达祯陶树赵俊龙李勇刘文卿
关键词:地应力渗透率含气量
共7页<1234567>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