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强
- 作品数:25 被引量:210H指数:8
- 供职机构: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城市经济与公共管理学院更多>>
- 发文基金: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后期资助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 相关领域:经济管理环境科学与工程更多>>
- 基于PCA-ML-RBF模型的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监测与空间规划实施情景模拟研究被引量:4
- 2020年
- 资源环境承载能力是区域可持续发展蓝图的本底基础与重要支撑,空间规划的实施也将驱动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的演进。为科学监测区域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分析规划实施情景下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状况,从压力—支撑、破坏—修复、消退—提升6个维度构建区域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监测体系,并集成主成分分析(PCA)和多标签径向基(ML-RBF)神经网络模型,开展北京市2010-2018年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监测与空间规划实施情景下的资源环境承载能力演进模拟。结果显示:1)北京市2010-2018年的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在0.951~1.221之间,承载支撑因素、修复因素与提升因素的贡献逐年上升,在2018年达到0.552,表征环境与生态状态的破坏因素和消退因素自2010年的0.472减少至2018年的0.452;2)在国土空间规划实施情景下,北京市2035年的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可达1.447,压力—支撑、破坏—修复、消退—提升6个维度的承载状态结构进一步优化,分别为0.188与0.296、0.131与0.122、0.090与0.174。研究表明:PCA-ML-RBF模型能够科学监测区域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定量计算指标贡献,并对空间规划实施情景下的资源环境承载能力演进状况进行模拟,可为区域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监测与国土空间规划实施情景模拟提供方法体系借鉴。
- 李强徐斌李文睿郝若妍
- 关键词:情景模拟
- 空间治理视域下辽宁省高质量发展的空间关联性分析
- 2023年
- 基于“人口-经济-资源-环境”的空间治理理论基础构建高质量发展指标体系,通过改进的引力模型和社会网络分析法对辽宁省老工业城市之间高质量发展引力关系和空间关联网络结构特征进行研究。结果表明:(1)高铁的开通对高质量发展的虹吸作用极为显著,研究区内哈大高铁已形成较为明显的增长极。(2)盘锦市与营口市之间的高质量发展引力关系始终处于突出地位。(3)辽宁省高质量发展已逐步形成稳定的空间关联网络,但核心城市与边缘城市关联性不强;城市高质量发展等级分级明显,沈阳市处于该网络核心主导地位,起到中介和控制作用,其次是大连市和盘锦市;鞍山市、辽阳市、盘锦市和营口市是辽宁省高质量发展空间关联网络中的中坚力量型城市。
- 蒲雨池李强李强刘翠鹏
- 关键词:引力模型社会网络分析
- 基于多元Logistic回归模型的北京市城乡结合部规划实施模式优化研究
- 不同规划实施模式对于城乡结合部的优化发展具有不同影响。以多元Logistics回归模型为研究工具,基于280份有效调查问卷的数据对北京市城乡结合部规划实施模式的驱动因素进行分析,并提出优化建议。结果表明:土地综合整治模式...
- 李强张惠
- 关键词:城乡结合部
- 国土空间生态修复的政策体系与实施路径研究被引量:1
- 2023年
- 国土空间生态修复以解决区域突出生态问题为首要任务,政策体系与实施路径构建是推进国土空间生态修复实施的重要保证。研究基于任务落实过程中的政策需求,结合中国生态修复的政策实践发展脉络,从部门协同和领域统筹角度出发,建立了国土空间生态修复政策体系,涵盖主体协同、监管服务、经济运作和底线约束四个方面,并基于政策管理和实施机制维度阐述国土空间生态修复政策的路径机制,以期为生态修复项目实施、空间政策落位和部门协同运作提供实践参考。
- 吕军骁李强
- 基于生态韧性的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修复框架
- 2024年
- 基于生态韧性内涵的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修复是提升区域生态系统承载力和风险适应性的创新路径。本文阐述了生态韧性内涵与山水林田湖草沙生命共同体的特征,明确了一体化生态修复同生态韧性内涵关联逻辑,构建了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修复的韧性作用机制和“问题识别-要素分析-策略制定”研究框架。以石家庄市为例,识别了其水土流失、湿地萎缩等生态问题,明确流域单元关键生态要素,并基于石家庄市生态系统地理空间格局以及面临的生态风险,提出调田节水、生境修复、林草保育等保护策略。以期为推进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统修复工作以及增强生态系统应对干扰的抵抗力和适应力提供支撑。
- 李强吕军骁
- 中国建设用地利用效率与经济发展水平的空间格局演进分析被引量:12
- 2021年
- 在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背景下,如何有效协调城市的经济发展水平与有限建设用地资源之间的矛盾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该文通过构建综合指标体系,运用多种空间分析方法,对2009年和2018年中国市域尺度下建设用地利用效率与经济发展水平的空间格局演进及耦合特征进行分析。结论如下:1)从空间分异格局看,建设用地利用效率和经济发展水平均以北京、上海为双核心形成高值凸显区;中值区分布在中部郑州、武汉等高城镇化地带;低值区连绵分布在西部地区。显著H-H区以北京—上海—广州一线为主要发展轴,显著L-L区集聚在胡焕庸线西侧,形成大面积的低值塌陷区。2)从双变量全局空间自相关看,二者存在正向相关作用且集聚现象显著。从局部空间自相关看,显著H-H区主要集聚在京津冀、山东半岛、长三角城市群,但集聚范围逐渐缩减;显著L-L区主要分布在西北及青藏高原地区,东北地区的低值集聚现象凸显;显著L-H区主要集聚在中部河南和山西等省;显著H-L区以拉萨为中心,且其极化效应有所加强。3)从内部耦合协调特征看,高度耦合协调区多分布在中东部直辖市或省会城市,其数量在2018年有所缩减;良性耦合协调区多分布在中原城市群核心区,该类型城市数量在2018年显著下降;一般耦合协调区主要分布在中部及东北地区,2018年城市数量显著提升;低度耦合协调区覆盖西北及青藏高原地区,且集聚范围逐渐向东延伸。最后结合建设用地利用效率与经济发展水平空间格局演进状态和现实发展阶段提出了相应的政策建议。
- 魏建飞李强安子琪郝若妍
- 关键词:建设用地经济发展市域
- 堆肥腐殖酸形成及其电化学活性被引量:8
- 2021年
- 为探究堆肥腐殖酸形成过程及腐殖酸的氧化还原性能,以城市生活垃圾不同堆肥阶段提取的腐殖酸样品为研究对象,运用现代色谱学技术、光谱学方法和电化学分析,研究了堆肥过程不同形态氮和碳官能团形成腐殖酸的特征,探究了堆肥腐殖酸的氧化还原性能及影响因素.结果表明:堆肥腐殖酸中50%~75%的氮为氨基酸态氮,检出的15种氨基酸中酸性氨基酸(Asp和Glu)含量(高于100 mg/g)最高、丝氨酸(Ser)含量(3.78 mg/g)最低.与堆肥腐殖酸中其他组分和官能团相比,氨基酸易被生物降解和利用,其含量随着发酵的进行呈下降趋势,后期氨基酸态氮占比逐渐降低.腐殖酸中碳有多种形态,包括苯环、羧基、脂肪族等多种官能团,随着堆肥发酵的进行,木质纤维素降解形成腐殖酸,脂肪族官能团亦被氧化降解;与之相反的是,腐殖酸中羧酸类、醛、酮及苯环等官能团不断增加,导致腐殖酸氧化还原性能增强.氧化和还原过程中,腐殖酸得失电子均会造成部分官能团结构破坏,大分子腐殖酸被降解和转化为小分子有机物.研究显示,堆肥腐殖酸活性较高,可利用腐殖酸修复环境过程,但需要适当补充活性腐殖酸,防止腐殖酸因修复氧化还原过程导致降解后只能作为碳源.
- 油畅崔骏李强刘娇娴郑明霞杨超何小松张茉莉涂响
- 关键词:垃圾堆肥腐殖酸氨基酸电化学
- 长江经济带国土空间效率差异演进及驱动机理研究被引量:5
- 2023年
- 研究目的:明晰长江经济带国土空间效率的空间差异及驱动机理,协同推进重大国家战略发展区域的国土空间格局优化和社会经济高质量发展。研究方法:以长江经济带130个城市作为研究对象,运用超效率SBM模型、空间分类、核密度估计、探索性空间数据分析法进行差异格局分析,运用地理探测器方法识别驱动机理。研究结果:(1)国土空间系统兼顾城镇发展、农业生产和生态保育等重要功能,各子系统共同影响着国土空间格局的优化进程,国土空间效率由城镇空间效率、农业空间效率和生态空间效率构成,旨在强调以最小的要素投入析出最大的综合效益。(2)高效率区以上海、重庆、武汉、长沙等为核心,呈现由内向外密度递减的多核心圈层结构,低效率区呈基底状连绵分布在上游云南、贵州等地。空间关联特征具有较强的正向相关作用,各空间的关联主导类型存在差异且空间集聚效应显著,局部LISA形态呈现“小聚集大分散”的空间关联效应。(3)国土空间效率差异演进受外部社会经济和区域本底因子的双重影响,外部社会经济因素中经济发展、财政支撑、工业化进程、土地城镇化进程能够显著推动效率提升,行政面积和地形地势等内部因子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效率的变化。研究结论:长江经济带国土空间效率区域差异明显且集聚效应显著,未来发展要时刻把握社会经济要素与资源环境要素对国土空间效率的共同驱动作用,推动区域构建优势互补、高质量发展的国土空间布局和支撑体系。
- 魏建飞高威李强蒲雨池李彤辉
- 关键词:格局演进长江经济带
- 基于生态导向与自然条件约束的青海省国土空间开发适宜性评价研究被引量:27
- 2019年
- 国土空间开发适宜性是保护国土生态空间、合理布局建设空间、优化国土空间开发格局的依据。该文以生态文明建设为导向,从生态安全、粮食安全、地质安全与建设保障4个维度识别显著影响国土开发建设的约束因素,将生态相关因素作为强限制因子,自然条件约束因素作为较强限制因子,采用多属性综合评价模型对青海省国土开发适宜性进行评价。结果表明:全省国土空间开发建设适宜区35 209.57 km^2,较适宜区22 010.94 km^2,一般适宜区33 013.78 km^2,不适宜区606 412.47 km^2。青海省应坚持"国家生态文明战略+青海保护开发实际",在国土开发建设适宜性基础上,统筹谋划和优化调整国土空间开发格局,推动国土集聚开发与分类保护相适应。
- 迪力沙提.亚库甫严金明李强
- 关键词:生态导向
- 基于多元logistic回归模型的城乡结合部规划实施驱动力分析
- 2015年
- 研究目的:明确城乡结合部居民发展意愿及规划建设实施的驱动力,解析不同规划建设模式实施中的关键影响因素,为优化结合部土地利用,改进现有的规划建设实施模式提供参照。研究方法:问卷调查与logistic回归模型。研究结果:基于北京市城乡结合部区域的299份问卷调查,由个体差异、规划实施现状与规划实施意愿3类特征变量,15个指标变量构成自变量监测体系,将规划实施模式分为土地储备、村企合作、土地综合整治、自主改造以及整建制转居5个因变量,构建logistic回归模型,其中,住房类型、现状与规划是否相符、环境状况、拆迁安置补偿方式4个自变量指标显著影响城乡结合部规划实施。研究结论:土地综合整治是最受欢迎的城乡结合部规划建设模式;在城乡结合部发展与规划建设实施中,政府是社会意识中的主导力量,而民众受短期利益驱使,往往重视建设开发忽视耕地与生态保护,希望实现集体建设用地与城市国有土地的'同地同权'。
- 李强张惠李武艳彭文英刘张欣
- 关键词:城乡结合部驱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