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王强

作品数:27 被引量:151H指数:8
供职机构:南京大学地理与海洋科学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江苏省水利科技项目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水利工程天文地球环境科学与工程经济管理更多>>

文献类型

  • 25篇期刊文章
  • 2篇会议论文

领域

  • 19篇水利工程
  • 15篇天文地球
  • 3篇环境科学与工...
  • 2篇经济管理
  • 2篇农业科学

主题

  • 9篇流域
  • 9篇城市
  • 8篇城市化
  • 6篇太湖
  • 5篇河网
  • 5篇城镇化
  • 4篇影响因素
  • 4篇太湖流域
  • 4篇径流
  • 4篇湖流
  • 4篇洪水
  • 3篇以太
  • 3篇水文
  • 3篇土地利用
  • 3篇平原河网
  • 3篇小流域
  • 3篇降水
  • 3篇降雨
  • 3篇贡献率
  • 3篇暴雨洪水

机构

  • 27篇南京大学
  • 5篇江苏省水文水...
  • 1篇合肥学院
  • 1篇安徽农业大学
  • 1篇宁波大学
  • 1篇常州大学
  • 1篇重庆师范大学
  • 1篇南京水利科学...
  • 1篇江苏省水利厅
  • 1篇淮阳师范学院

作者

  • 27篇王强
  • 26篇许有鹏
  • 18篇高斌
  • 8篇徐羽
  • 6篇吴雷
  • 4篇于志慧
  • 3篇杨洁
  • 3篇王跃峰
  • 3篇项捷
  • 2篇杨柳
  • 1篇华晨
  • 1篇李升峰
  • 1篇叶正伟
  • 1篇杨倩
  • 1篇周毅
  • 1篇崔婷婷
  • 1篇徐兴

传媒

  • 6篇湖泊科学
  • 4篇水科学进展
  • 3篇长江流域资源...
  • 2篇水土保持研究
  • 2篇自然资源学报
  • 1篇生态学报
  • 1篇农业工程学报
  • 1篇地理学报
  • 1篇水文
  • 1篇水利水运工程...
  • 1篇华中师范大学...
  • 1篇人民珠江
  • 1篇农业环境科学...
  • 1篇第十四届中国...

年份

  • 4篇2023
  • 4篇2022
  • 3篇2021
  • 1篇2020
  • 6篇2019
  • 4篇2018
  • 3篇2017
  • 2篇2016
27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太湖平原河网区城镇化发展与水系变化关系被引量:12
2018年
选取太湖流域下游的武澄锡虞和阳澄淀泖水利片区为研究区,基于1980s和2010s两期水系和土地利用类型数据,利用全局自相关、局部自相关和地理加权回归模型等方法,分析河网密度空间变化特征,并探讨其与土地城镇化的关系。结果表明:近30年研究区河网密度下降幅度达11.3%,其中,一、二级支流密度分别下降18.1%和11.3%。城市及周边地区下降幅度最大;因淤积和填埋造成的区域河道衰退是河网密度下降的主要原因;土地城镇化速度与支流衰减长度呈指数关系,且存在区域差异;当土地城镇化速度达40%以上时,支流长度快速减少。此外,水网密布区域河网密度下降和衰退强度更大。因此,在城市建设过程中需要加大对水系的保护力度。
徐羽许有鹏王强吴雷杨金艳施红怡
关键词:土地城镇化太湖流域
太湖平原地区洪水特征变化及驱动机理
2023年
城市化及气候变化影响下洪水问题日益突出,其有从单点向多点、局部向区域、城区向郊区转移的趋势,传统洪水演变规律研究多关注量级变化,对于变化环境下洪水空间尺度特征与影响范围变化的认识尚不清晰。本文以太湖平原地区为典型,建立了基于过程的平原河网地区洪水事件识别与尺度划分方法,分析了1971—2020年局部、区域、和流域不同尺度洪水的特征及变化规律。结果表明,太湖平原地区洪水事件表现出明显的空间尺度差异,以区域性洪水为主(占比69.34%),其中特大洪水主要为流域和区域性洪水。近50年来研究区洪水频次呈现显著增加趋势,主要是由于区域性洪水增加(贡献率为80.8%)。太湖平原地区洪涝成因复杂,不同尺度洪水特征与降雨、潮位、太湖水位、上游来水等因素多表现为显著性相关关系。前期水位是局部和区域性洪水主要驱动因素(贡献率分别占53.2%和54.98%);总降雨量对局部、区域和流域性洪水的洪水涨幅起主导作用,相对贡献率分别为64.91%、65.01%和78.72%。不同尺度洪水特征的主要驱动因素及其影响程度存在一定空间差异。变化环境背景下太湖平原地区不仅洪水频次和量级有所增加,同时洪水空间尺度也发生了显著变化。本文研究结果可为太湖平原及类似河口三角洲地区不同尺度洪水识别及其形成与驱动机理分析提供参考,保障变化环境下区域防洪安全。
王强许有鹏杨龙童建林芷欣高斌
关键词:洪水影响因素
长三角小流域水文观测试验与产汇流机制
2023年
变化环境下洪涝灾害呈加剧趋势,探讨暴雨洪水响应机理成为了地理、水文等学科关注的重难点问题之一。本研究基于野外综合对比观测试验,探讨了不同土地利用/覆被下的土壤水响应特征及产汇流机制。结果表明:长三角地区长时间序列土壤含水率季节性变化较小,其变化幅度总体表现为表层和汛期较大,而深层和非汛期较小。杨梅林纵剖面土壤含水率从上到下呈现逐渐增加的趋势,而耕地和竹林趋势相反。从表层到深层,山坡地、城镇用地和荒地土壤含水率呈现反S型、W型和V型波动变化特征。试验流域洪水特征与总降雨量相关性较强,蓄满产流是该地区主要产流方式。城市化区域不透水面扩张,导致降雨下渗减少,径流系数增加,从而使得洪峰水位上升。
赵艳王强高斌林芷欣于志慧许有鹏傅维军
关键词:变化环境水文响应长三角
平原河网地区人类活动对降雨-水位关系的影响——以太湖流域杭嘉湖地区为例被引量:10
2019年
太湖流域快速城镇化、水利工程等一系列人类活动对流域水文过程产生了深刻影响.本文以快速城镇化的杭嘉湖地区为例,基于1961—2014年逐日降雨、水位观测资料,构建了水位涨幅(ΔZ)、水位增长速率(k1)和退水速率(k2)等指标,旨在揭示变化环境下该地区降雨过程中水位的变化特征及可能的驱动因素.结果表明:1)变化环境下杭嘉湖地区近54年降雨量呈微弱的增加趋势,但降雨过程中的水位涨幅呈下降趋势,尤其是平均水位涨幅呈显著下降趋势,且于2000年左右发生明显变化;突变后水位涨幅下降主要集中在10~50 mm/d的降雨过程中,而大于50 mm/d的降雨过程中突变后水位涨幅较突变前有所升高. 2)从空间分布上来看,各站降雨量与水位涨幅存在明显的空间差异,降雨量总体呈增加趋势,增加趋势东强西弱;大部分站点的水位涨幅却呈下降趋势,其中位于区域南部站点的平均水位涨幅下降趋势较东北部更为明显,水位涨幅呈显著下降站点的空间分布与杭嘉湖南排工程等水利工程的分布较为一致. 3)通过对杭嘉湖地区降雨过程中水位增长速率和退水速率的变化分析发现,突变后较突变前退水速率有所提高,说明近年来水利工程等设施的完善和有序调度使得杭嘉湖地区的排洪能力有所提高,该变化可能是导致杭嘉湖地区地区突变后一定强度的降雨过程中水位涨幅下降的主要原因.而杭嘉湖地区强降雨过程中水位涨幅依然较高,可能是该地区洪峰水位居高不下的主要原因.此外,由于该地区近年来起涨水位抬升明显,对洪峰水位的抬升也有一定影响.
王杰许有鹏王跃峰王强袁甲高斌项捷代晓颖
关键词:太湖流域
1951年~2014年武汉市极端降水事件变化特征被引量:3
2016年
基于1951年~2014年武汉市逐日降水资料,应用线性趋势法、Mann-Kendall检验和复值Morlet小波分析,研究了武汉市极端降水事件的变化特征.结果表明:极端降水事件的线性变化趋势不显著,1日最大降水量(Rx1day)的线性倾向率为-1.97 mm/10a,5日最大降水量(Rx5day)、强降水量(R95p)和大雨日数(R25)的线性倾向率分别为4.96 mm/10a、10.92 mm/10a和0.28d/10a.极端降水指数的年际波动剧烈,年代际差异显著,大致可将其划分为偏高期(1951年~1964年)、偏低期(1965年~1978年)和偏高期(1979年~2014年).Rx1day的波动幅度在整个时间序列逐渐收敛,而Rx5day、R95p和R25在偏高期波动幅度较大.Rx1day大体上经历了减少—增加—减少—稳定的变化趋势,而Rx5day、R95p和R25经历了减少—增加—减少—增加的变化趋势,R95p在1978年变化趋势显著.Rx1day、Rx5day和R95p均存在11a左右的周期变化,此周期具有全域性及较好的连续性,R25的第一主周期为17a,其信号稳定且贯穿整个时间序列.
吴雷许有鹏杨倩高斌王强叶正伟
关键词:极端降水事件年际变化
植被覆盖度和降雨侵蚀力变化对小流域泥沙连通性的影响被引量:6
2022年
泥沙连通性可以反映泥沙源汇的潜在联系,识别流域水土流失热点区域及泥沙迁移路径。研究泥沙连通性的影响因素有助于更好地理解泥沙连通性的时空变化特征。该研究在已有泥沙连通性指数(Index of Connectivity,IC)模型基础上,考虑影响连通性的功能性因素,并采用修正泥沙连通性指数(Revised Index of Sediment Connectivity,ICr)探讨了植被覆盖度和降雨侵蚀力耦合作用下的季节与年际变化对天目湖中田舍河流域泥沙连通性特征的影响。结果表明:2019年夏冬季植被覆盖度分别为85%、57%,对应的泥沙连通性指数均值是-9.39、-6.85,植被覆盖度变化对泥沙连通性具有重要影响,利用NDVI值获取模型中的地表综合系数,可以动态反映地表植被和土地利用的区域及季节性变化;降雨影响泥沙的功能连通性,年尺度上的连通性指数均值同流域泥沙量的相关系数达0.91。说明在流域植被覆盖变化不明显时或者在林地为主的流域中,降雨因子具有主导作用;植被覆盖度升高28%,IC均值降低37%,而单独考虑降雨因子的IC-R均值则反映出雨量升高,指数值随之升高,修正连通性指数ICr综合考虑了植被与降雨因子,但在应用中要依据流域实际情况适当调整两者的权重。研究结果指出泥沙连通性指数在中国东南部区域运用中存在的问题,将对气候变化背景下中国湿润区湖泊小流域水土保持与水环境治理等提供科学参考。
万赐航周慧平王强华晨
关键词:降雨植被覆盖度
城镇化背景下平原河网区暴雨洪水重现期变化分析——以太湖流域武澄锡虞区为例被引量:7
2019年
以太湖流域武澄锡虞区典型雨量水文站为例,基于长时间序列逐日降雨与水位数据,采用累积距平法、皮尔逊频率曲线和克里金插值等方法对水位进行还现分析以及对暴雨洪水重现期进行分析,探讨了城镇化背景下典型平原河网区暴雨洪水重现期变化规律及成因。结果表明:(1)武澄锡虞区不同量级降雨重现期均有提前,极端降雨频率增大;武澄锡虞区小量级洪水事件(T=5,10,20 a)发生频率有所增加,而量级较大(T=50 a)的洪峰水位重现期在城区与郊区则差异显著。受圩垸影响的常州站1960年50年一遇洪峰水位在2010年增至68年一遇,洪峰水位整体降低,而郊区白芍山站1960年50年一遇洪峰水位在2010年则提前至32年,洪峰水位整体有所增加。(2)小量级洪水事件发生频率增加主要是由降雨增加、城镇扩张以及河网水系衰减所致,同等量级的暴雨导致洪峰水位不断增长;而闸泵和圩垸等水利工程建设加强了对较高量级洪水的调节作用,使高量级洪峰水位有所降低,减小了城区圩垸内洪水风险。对于不同量级的洪峰水位,下垫面特征变化和水利工程建设对其影响的程度则有所不同。分析结果可为研究该地区防洪安全提供技术支持。
王丹青许有鹏王思远王强袁甲胡尊乐
关键词:暴雨洪水重现期
城镇化下流域不透水面扩张对洪峰的影响--以南京秦淮河为例被引量:7
2021年
长江下游秦淮河流域近年来由于城市化崛起导致不透水面迅速扩张,改变了流域水文过程,导致暴雨洪水灾害风险增大.本文以南京秦淮河流域为例,基于1988-2015年间下垫面和水文气象资料建立了流域水文模型,通过不透水面扩张情景分析,探讨了1988-2015年间不透水面空间扩张及对流域洪水过程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1)秦淮河全流域1988-2015年不透水率从3.92%增长到19.11%,且不同区域扩张速度有所差异;(2)2006-2015年不透水面情景下的洪峰流量平均涨幅大于城市化初期;受流域上下游位置和下垫面地形条件的影响,流域溧水河和句容河两河源处的不透水面变化对洪峰的影响较流域下游出口处更显著;(3)秦淮河流域及不同位置的不透水面扩张情景下,小洪水的洪峰响应均大于大洪水,且不透水面扩张发生在下游主干河流域时的大、小洪水洪峰涨幅差距略大于河源流域.
孙延伟许有鹏高斌王强李升峰
关键词:洪峰流量城市化
城市化背景下年最大日径流演变及影响因素研究——以长江下游秦淮河流域为例
2023年
随着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的加剧,城市化地区水文过程受到较大影响,极端水文事件发生频率显著加大,探究城市化地区洪水演变和驱动机理对于防洪减灾具有重大意义。本文以长江下游快速城市化地区的秦淮河流域为例,分析了1987—2018年期间该流域年最大日径流的演变特征,构建多元线性回归模型和广义可加GAMLSS模型识别了关键驱动因子并量化其贡献作用。结果表明:(1)城市化背景下秦淮河流域年最大日径流呈现显著上升趋势,平均增长速率为14.77 m^(3)/(s·a),并于2001年发生显著突变。(2)汛期降水量和不透水面率是年最大日径流变化的关键驱动因素,最优模型显示前者贡献率超过了70%,表明了降水改变的决定性作用,而不透水面率贡献率超过20%则表明了下垫面的改变对年最大日径流演变存在显著影响。(3)不透水面的增加对年最大日径流和汛期降水量响应关系的影响程度从突变前的6.7%增加到突变后的10.4%,快速城市化已显著改变了流域降水-径流响应过程。研究表明,随着城市发展秦淮河流域的年最大日径流受到人类活动显著影响,洪涝威胁日趋增大,研究结果可为城市化地区防洪减灾提供一定参考。
罗爽许有鹏王强于志慧林芷欣唐仁江如春
关键词:城市化影响因素
平原集水区城镇化对暴雨洪水影响研究——以常州市双桥浜为例被引量:4
2020年
城镇化下土地利用变化影响了流域洪水过程,并可能导致设计洪水发生变化。为进一步辅助城镇化流域防洪设计研究,以常州市双桥浜集水区为例,针对城镇化地区管网资料不全、区域管网河(渠)道排水过程复杂的问题,利用城市河道、道路、集水井等的汇水路径对高度城镇化小区进行子汇水区划分,基于HEC-HMS(Hydrologic Engineering Center-Hydrologic Modeling System)模型建立了适合高度城镇化下平原集水区的降雨-径流模拟模型,以模拟分析城镇化下土地利用转变对暴雨洪水的影响。结果表明,城市绿地向城镇化转变的过程较未利用地向城镇化转变使洪水增加得更大更快,且洪峰的增加幅度小于洪量的增加幅度。同时,随着土地利用转换程度的增大,对洪水影响的差异性也在增大,且低重现期洪水所表现的差异性更为明显。研究结果可为平原河网地区防洪减灾提供一定参考依据。
刘鹏飞许有鹏周才钰陆苗王强高斌
关键词:土地利用变化暴雨洪水城镇化
共3页<123>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