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洋
- 作品数:21 被引量:92H指数:6
- 供职机构:吉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中央级公益性科研院所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吉林省社会科学基金更多>>
- 相关领域:经济管理文化科学哲学宗教更多>>
- 经济“新常态”背景下“中国模式”的转型升级被引量:6
- 2015年
- "中国模式"和经济"新常态"作为近年来出现在理论界和公众视野的热点词汇,前者承载着改革开放三十余年以来中国经济改革与发展的基本模式和经验总结;后者是决策层对当前中国经济形势的基本分析和研判。"中国模式"在引领中国经济取得长期持续高速增长的巨大成就的同时,其所存在的问题和缺陷也是导致当前中国经济步入"新常态"的一个重要因素。推动"中国模式"的转型升级以使其妥善应对经济"新常态"背景下的新问题和新挑战,是关系未来中国经济能否在"新常态"时期实现可持续发展的一项重大议题。而转变经济改革的驱动机制、具体方式与策略,以及经济增长方式和宏观经济政策,是推动经济"新常态"背景下"中国模式"转型升级的主要途径。
- 刘洋纪玉山
- 关键词:经济增长低碳经济服务型政府人口红利
- 从马克思“现实的人”视角解读美好生活的真谛被引量:3
- 2020年
- 从马克思"现实的人"视角来看,自由时间的充分涌现是实现美好生活的充分条件;消除物的奴役,人作为最高价值主体是实现美好生活的必要条件;创建符合人自由全面发展的真正共同体是实现美好生活的基石。马克思所理解的美好生活为构建新时代的美好生活路径提供了方法论借鉴。它引导人们在享有自由时间的权益中形成美好生活的理念,在摆脱物的奴役的过程中提升美好生活的质感,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中共同描绘世界美好生活的蓝图。
- 刘洋穆艳杰
- 北海道区域经济振兴的理论探析与当前政策实践被引量:2
- 2019年
- 经济复苏相对缓慢、区域贸易规模有限以及对财政输血过度依赖是当前北海道经济发展状况的集中体现。基于对北海道区域经济振兴的理论探析可以得出,丰富的自然资源和低廉的劳动力所形成的特定产业发展的比较优势只是北海道区域经济振兴的必要条件,而建立在产业竞争力基础上的资源转换能力,即推动当地资源优势向产品服务优势再向市场优势转换的能力,则是北海道区域经济发展与振兴的充分条件。近年来,北海道地方政府开始更多地把地方自主努力与地方可持续发展作为实现区域经济振兴的基本方针,并在产业政策的实施层面,正从单纯发挥区域资源禀赋的比较优势开始转向培育区域产业发展的竞争优势,通过出台并实施提升区域人力资本、产业附加值、技术创新实力、医疗保健服务与节能环保水平等一系列政策举措,推动区域经济振兴。
- 刘洋
- 关键词:比较优势竞争优势
- 经济“新常态”背景下“中国模式”的转型升级
- 一、引言:"中国模式"与经济"新常态"后金融危机时代全球主要经济体增速的普遍放缓宣告了全球经济已经步入深度调整期,处于全球经济调整期和过渡期的时代背景,同时受到国内经济阶段性因素的叠加影响,中国经济自2012年第二季度G...
- 刘洋纪玉山
- 论新时代高校思政课“大师资”体系建设被引量:7
- 2023年
- 建好高校思政课“大师资”体系,是回应并满足党和国家对新时代高校思政课高质量建设的殷切期望和更高要求,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坚持用党的创新理论铸魂育人、提升“大思政课”育人实效的应有之义。应在多元师资力量有机整合与优质育人资源协同联动中,不断推动高校思政课教师队伍质量改善与结构优化。要正确认识和处理师资规模与师资质量、师资供给与办好思政课新要求的适配性,以及青年学生成长成才规律同思政课教师素质养成规律这三组关系。紧紧围绕提升思政课教师核心素养与综合能力抓实抓牢“大师资”体系建设,以“大而有为”的“大师资”队伍在助力“大思政课”守正创新中担当践行思政育人的重要使命。
- 刘洋李浩源
- 新质生产力赋能高质量发展的逻辑理路、关键着力点与实践路径被引量:20
- 2024年
- 面对当今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加速演进,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前沿领域竞争加剧,要实现中国式现代化和高质量发展目标,在日趋激烈的国际竞争中赢得主动,就必须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在生产力演化实现从“旧质”到“新质”的能级跃迁过程中展现出的“以质促新”的核心要义,意味着创新驱动是新质生产力“新”的关键,高质量发展是新质生产力“质”的锚点。创新驱动发展成效的日益彰显、社会主义制度的显著优越性、超大规模市场优势以及相对完备的产业体系是新质生产力赋能高质量发展的潜能优势。以深化改革建立与新质生产力发展相适配的新型生产关系,以坚持践行绿色发展为发展新质生产力持续注入绿色新动力,以完善人才制度体系建设为发展新质生产力积蓄最活跃因素,是新质生产力赋能高质量发展的主要实践路径。
- 刘洋刘洋
- 新时代高校思政课教师“六要”素质提升路径
- 2024年
- 要办好思政课关键在教师,教师素质直接关乎高校思政课建设的实效。习近平总书记对思政课教师提出了“政治要强、情怀要深、思维要新、视野要广、自律要严、人格要正”的“六要”素质要求,为培养新时代优秀思政课教师指明了方向。当前,高校思政课教师素质提升面临困境。厚植信仰之基、夯实理论功底、深耕育人本领、完备支撑保障,是提升高校思政课教师“六要”素质的基本路径。
- 刘洋杨柳
- 关键词:高校思政课教师立德树人
- 对中国社会“科技异化”现象的批判性反思——以马尔库塞科技异化理论为视角被引量:8
- 2020年
- 马尔库塞是哲学史上第一个把科技异化理论系统化的哲学家。他认为,技术成为发达工业社会新的控制形式,窒息人们对自由的需要,削弱人们的内心向度,最终造就单向度的社会和单向度的人。马尔库塞的科技异化理论对我国具有一定的启示意义。我们可以从创造性想象力的弱化、价值判断中的“随大流”思想以及私生活的公开化三个方面看出中国社会的“单向度”趋势,这是典型的科技异化现象。为此,我国新时代科技的发展应坚定确立合理的科技发展理念,坚持以人为本的思想,加强道德和法律对科技开发与利用的规约,以克服科技异化。
- 刘洋刘洋
- 关键词:科技异化单向度马尔库塞
- 从“逆全球化”到“新全球化”:中国发展的战略选择被引量:6
- 2018年
- 随着"逆全球化"浪潮的兴起,当前全球政治经济发展已处于全球化进程的十字路口。全球化的利益分配不均引发"受益群体"与"受损群体"之间的矛盾冲突,西方发达国家在现有全球产业分工布局下出现的产业空心化与高失业率问题,新自由主义政策范式的惯性影响,以及以美国为代表的西方发达国家在全球化上的战略收缩,是导致保守主义、孤立主义与民粹主义盛行从而导致逆全球化出现的主要原因。"逆全球化"浪潮只能严重破坏全球自由贸易与经济体系的正常运转,侵蚀人类社会合作共赢的成果,给全球政治经济发展带来新的问题与挑战。面对"逆全球化"浪潮的冲击和影响,作为全球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中国应致力于以"中国方案"和"中国应对"参与新一轮全球化规则的建设与全球治理,在推动"新全球化"的过程中积极贡献包括"一带一路"与"人类命运共同体"在内的全球治理理念与治理规则等公共产品,以创造新的全球化净收益,引领新全球化的进程。
- 刘洋纪玉山
- 关键词:全球治理
- 日本城市化过程中农地保障政策及对中国的启示被引量:8
- 2016年
- 日本城市化进程中农业用地保障政策的历史演进经历了以耕地整顿和町村合并为重点的农地保护阶段、逐步废除传统的封建土地租佃制度阶段、土地流转推动规模化经营阶段,以及农业用地全面规划与效率改进阶段。集中式的城市化发展模式下合理的土地管理与规划、完善的农业用地法律制度体系,以及配套性农业政策是日本城市化进程中农业用地保护的主要成功经验。有鉴于此,探索并实践符合中国国情的新型城镇化道路;完善农地法律制度体系,深化农地制度改革;搭建配套性的农业政策框架,协同发挥农业组织的积极作用,是中国在城市化过程中完善农地保障的基本路径。
- 刘洋
- 关键词:城市化农业用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