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作者详情>王磊

王磊

作品数:9 被引量:40H指数:5
供职机构: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林业科技支撑计划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农业科学生物学更多>>

文献类型

  • 6篇期刊文章
  • 3篇学位论文

领域

  • 8篇农业科学
  • 1篇生物学

主题

  • 3篇岩溶
  • 3篇岩溶区
  • 3篇人工林
  • 3篇林分
  • 3篇林分结构
  • 2篇植被
  • 2篇林冠截留
  • 2篇不同植被
  • 2篇侧柏
  • 2篇侧柏人工林
  • 2篇次生
  • 2篇次生林
  • 1篇丹江口库区
  • 1篇养分
  • 1篇养分流
  • 1篇养分流失
  • 1篇油松
  • 1篇油松人工林
  • 1篇植被类型
  • 1篇植物

机构

  • 9篇中国林业科学...
  • 4篇北京林业大学

作者

  • 9篇王磊
  • 3篇崔明
  • 2篇郭建斌
  • 2篇孙长忠
  • 2篇刘玉国
  • 1篇赵明扬
  • 1篇周金星

传媒

  • 2篇中国水土保持...
  • 2篇浙江农林大学...
  • 1篇水土保持学报
  • 1篇林业科学研究

年份

  • 4篇2020
  • 1篇2019
  • 2篇2016
  • 1篇2015
  • 1篇2010
9 条 记 录,以下是 1-9
排序方式:
河南省淅川县岩溶区栓皮栎次生林碳密度及固碳能力研究
本文以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水源地、西南岩溶连片区分布最北部的河南省淅川县岩溶区为研究区域,以不同恢复年限(20a、28a、35a、40a、53a、70a)栓皮栎次生林为研究对象,基于“空间代替时间”方法,通过野外调查与室内实...
王磊
关键词:次生林岩溶区碳密度固碳能力石漠化治理
文献传递
河南省淅川县岩溶区不同恢复年限天然次生林植物群落特征被引量:7
2020年
【目的】研究南水北调中线渠首岩溶区不同恢复年限天然次生林群落物种组成、生物多样性与结构特征,了解岩溶区植被现状,为区域植被保护与修复、生物多样性保护和石漠化综合治理与评估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空间代替时间"的研究方法,以河南省淅川县岩溶区6种林龄(20、28、35、40、53、70 a)天然次生林为研究对象,按照森林群落调查方法调查乔木层、灌木层及草本层,计算群落物种重要值、多样性指数、群落结构和群落相似系数。【结果】在18个固定样地10 800 m^2区域内,共调查到维管束植物63种,隶属40科58属;随着恢复年限增加,物种丰富度不断增加,增加的物种多为单科单属单种。各个层物种多样性指数随着恢复年限增加表现出不同的特点,但总体表现为缓慢上升;乔木层Shannon多样性指数、Simpson多样性指数及Pielou均匀度指数均以P5样地(恢复时间53 a)最大,P1样地(恢复时间20 a)最小;灌木层和草本层的Shannon多样性指数、Simpson多样性指数缓慢上升。Jaccard相似性系数结果表明:不同恢复年限的样地间为极不相似水平,物种组成差异性较高;除密度外,群落平均高度、盖度、胸径等结构在恢复20和70 a以上存在显著差异(P<0.05),其余恢复年限样地之间差异不显著。【结论】相对于西南岩溶区,南水北调中线渠首岩溶区物种丰富度较低,群落均以栓皮栎Quercus variflora为建群种,单科单属单种居多,群落间差异性较大,岩溶区植被恢复后期植被生长缓慢,树高和胸径主要集中在Ⅱ和Ⅲ级。图2表5参34。
王磊崔明周梦玲赵晓东闫伟鹏武建宏刘玉国
关键词:森林生态学岩溶天然次生林群落相似性
黄土高原半干旱区油松人工林冠层截留降雨模拟与分析被引量:2
2015年
基于黄土高原半干旱区2012—2013年观测数据,采用定位研究方法对该区油松人工林林冠层降水再分配情况进行研究;采用王彦辉模型和崔启武模型对林冠截留量进行模拟并对其适用性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1)油松人工林穿透雨量与林外降雨量呈显著线性关系(R2=0.978 9),林冠截留量与林外降雨量呈幂指数关系(R2=0.867 3),平均林冠截留率为25.5%;2)王彦辉模型和崔启武等模型模拟的决定系数R2分别为0.724 5和0.755 4,黄土高原半干旱区油松人工林林冠截留模拟效果崔启武模型较王彦辉模型要好。
尹准生孙长忠赵明扬王磊
关键词:油松林冠截留黄土高原
北京九龙山不同结构侧柏人工纯林降水的再分配被引量:10
2016年
[目的]基于华北石质山区侧柏人工林2014年(3—10月)降水数据进行量化分析,探究其降水的再分配规律。[方法]采用野外定位研究方法,对不同结构(郁闭度、枝下高)侧柏人工林林冠层降水再分配特征进行分析。[结果](1)1/2枝下高0.4、0.6、0.8郁闭度林内穿透雨总量分别为181.1、168.1、147.1 mm,穿透雨率分别为78.8%、73.1%、64.0%;树干径流总量分别为6.0、5.9、3.9 mm;总树干径流率分别为4.2%、2.6%、1.7%;林冠截留总量分别为39.5、56.1、79.1 mm;林冠截留率分别为17.2%、24.4%、34.4%。(2)1/3枝下高0.4、0.6、0.8郁闭度林内穿透雨总量分别为175.6、154.8、136.0 mm,穿透雨率分别为76.4%、67.3%和59.2%,树干径流总量分别为8.3、4.9、3.3 mm,总树干径流率分别为3.6%、2.1%和1.4%,林冠截留总量分别为46.3、70.4、90.7 mm,林冠截留率分别为20.1%、30.6%和39.5%。[结论](1)侧柏人工林同一枝下高不同郁闭度林分林内穿透雨量差异不显著。2种枝下高郁闭度为0.4和0.8之间的树干径流量均存在显著差异,郁闭度0.4和0.6以及0.6和0.8之间差异不显著。(2)郁闭度为0.4、0.6、0.8时,冠厚占树高2/3(即枝下高为1/3)的林分林冠截留量分别是1/2的1.17、1.25和1.14倍。(3)2种枝下高各自不同郁闭度间林冠截留量均存在显著差异。(4)同等降雨量情况下雨强越大,林冠截留量越小;2次降雨间隔时间越长,林冠层越干燥,林冠截留能力越强;枝下高越低(即冠层厚度越大),林冠截留量越大,且随着郁闭度的增加,林冠截留量逐渐增大。
王磊孙长忠周彬
关键词:侧柏人工林林分结构林冠截留穿透雨树干径流
北京九龙山石质山区侧柏人工林水文特征分析
侧柏(Platycladus orientalis)是我国华北地区主要造林树种之一,特别是北京地区造林面积约占本市森林覆盖面积的 26.2%,对整个北京地区生态、经济和社会具有重要的影响,研究不同林分结构条件下侧柏人工林...
王磊
关键词:侧柏人工林林分结构
岩溶区林分生长与影响因子的关系被引量:5
2020年
【目的】通过研究南水北调源头渠首岩溶区不同林分生长及其影响的主导因子,为科学指导岩溶区植被恢复、林地管理与林分改造提供依据。【方法】以南水北调水源地中线渠首所在地淅川县岩溶区为研究对象,基于结构方程模型构建乔木层生物量与基岩裸露度、土壤厚度、树种多样性以及林分密度的模型,进行关系耦合。【结果】基岩裸露度与林分密度为正相关关系(P<0.01),与树种多样性为极显著正相关关系(P<0.01),与建群种生物量为极显著负相关关系(P<0.01)。基岩裸露度对林分密度的直接影响系数为0.198,对树种多样性的直接影响系数为0.519,对建群种生物量的总影响系数、直接影响系数及间接影响系数分别为-0.659、-0.722和0.063,对林分生物量的间接影响系数为-0.604。土壤厚度与建群种生物量呈显著正相关关系(P<0.05),与树种多样性、林分密度与建群种生物量为正相关关系。土壤厚度对建群种生物量的直接影响系数为0.258,对林分总生物量的间接影响系数为0.262;树种多样性对建群种的直接影响系数为0.084,对林分总生物量的总影响系数、直接影响系数及间接影响系数分别为0.211、0.126和0.085;林分密度对建群种的直接影响系数为0.096,对林分总生物量的间接影响系数为0.098。建群种生物量与林分总生物量为显著正相关关系(P<0.01),建群种生物量对林分总生物量的总影响系数为1.014。【结论】基岩裸露度、土壤厚度、树种多样性及林分密度与建群种生物量、林分总生物量之间存在着复杂的关系,在岩溶区降低基岩裸露度、增加土壤厚度(即提升立地条件)能够改善林分结构增加建群种和全林分的生物量。生物量与立地条件、树种多样性和林分密度呈正相关,提升立地条件、抚育改变林分结构能够促进个体生长,增加生物量的积累,改善岩溶区的生态环境。
王磊崔明刘玉国周梦玲武建宏周桃龙
关键词:岩溶区结构方程模型林分结构
丹江口库区喀斯特坡地不同植被覆盖类型的产流产沙特征被引量:6
2020年
为减少丹江口库区喀斯特坡地的水土流失及恢复脆弱生态环境,探索最优植被恢复模式,观测油桐疏林地(Ⅰ)、马尾松林地(Ⅱ)、坡耕地(Ⅲ)、荒草地(Ⅳ)、白刺花灌草地(Ⅴ)5种不同植被覆盖类型的2018年的标准径流小区产流产沙情况,分析产流产沙特征对降雨及植被特征的响应规律。结果表明:1)该地区短历时、高强度的降雨事件易引起产流产沙,长历时、低强度的降雨事件不易引起产流产沙。2)产流产沙量与降雨量(P)、最大10 min降雨强度(I10)、最大30 min降雨强度(I30)、最大60 min降雨强度(I60)等降雨因子均呈线性正相关。产流产沙量与P相关性显著(P<0.05),但与降雨历时(T)、平均降雨强度(I)的相关性不显著(P>0.05)。产沙量与产流量呈显著线性正相关(P<0.05)。3)累积产流量呈Ⅳ>Ⅰ、Ⅴ>Ⅱ>Ⅲ;累积产沙量呈Ⅲ>Ⅰ、Ⅴ>Ⅳ>Ⅱ,其中除Ⅰ与Ⅴ间无显著差异(P>0.05)外,其他植被类型间的累积产流产沙量差异显著(P<0.05)。综上表明植被类型Ⅰ、Ⅲ、Ⅳ的水土流失情况严重,亟待治理,Ⅱ有明显的水土保持效果。
周梦玲郭建斌周金星王磊陈霄闫伟鹏
关键词:植被类型产流产沙丹江口库区喀斯特地区
喀斯特坡地侵蚀泥沙养分流失与粒径分布的关系被引量:7
2019年
在丹江口库区喀斯特地区,研究分析自然降雨条件下5种不同植被覆盖类型(疏林地(C1)、乔木林地(C2)、坡耕地(C3)、荒草地(C4)、灌草地(C5))坡面侵蚀泥沙的氮、磷、钾养分流失及泥沙粒径分布特征,探讨泥沙养分流失与粒径分布的关系。结果表明:(1)侵蚀泥沙以粉粒(2~50 μm)、砂粒(50~2 000 μm)为主,0~20 μm颗粒含量随降雨强度的增加而减少。0~2 μm颗粒富集度集中在3.08~6.62,2~20 μm颗粒富集度集中在2.48~3.58,20~2 000 μm颗粒富集度集中在1左右。C4的0~2 μm颗粒含量及其富集度明显高于其他植被覆盖类型。(2)速效钾的流失量远高于速效氮、磷流失量。氮素富集度集中在1左右,TP富集度集中在1.41~1.96,AP富集度集中在5.00~8.77,AK富集度集中在1.79~3.05,泥沙对磷、钾养分有明显富集作用,而对氮素富集作用很小。不同植被覆盖类型中,C4的TP、AK含量显著高于C1、C2、C3、C5(P<0.05),C4有增加TP、AK养分含量的作用,且C2、C4的氮、磷富集度相对较大。C3的养分流失总量最大,C1、C2、C4、C5有明显减小养分流失的作用,其中C2控制养分流失的效果最明显。(3)侵蚀泥沙的TN、TP、AP、AK含量与0~2,2~20,20~50 μm含量呈正相关关系,且与0~2 μm的相关性显著(P<0.05),侵蚀泥沙的养分含量会随着0~50 μm颗粒含量的增加而增多。
周梦玲郭建斌崔明李桂静王磊陆雅佩武建宏
关键词:泥沙粒径分布养分流失
基于IBIS模型模拟的中国东部南北样带植被NPP动态变化研究
气候变化对全球陆地生态系统相关过程产生了重要影响,已经成为陆地生态系统中碳循环研究的重要内容。集成生物圈模型(IBIS,Integrated Biosphere Simulator)将地表与水文过程、陆地生物地球化学循环...
王磊
关键词:气候变化
文献传递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