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到2970篇“ 3D-CT“的相关文章
计算机辅助三维容积CT鉴别肺不典型腺瘤样增生和原位性腺癌
2024年
目的:回顾性分析磨玻璃密度的肺不典型腺瘤样增生(atypical adenomatous hyperplasia,AAH)和原位性腺癌(adenocarcinoma in situ,AIS)的计算机辅助三维容积CT表现,并探讨其对两者鉴别诊断的可行性。方法:回顾性分析自2011年10月至2023年6月间,经手术切除病理证实的患有AAH和AIS结节的387例患者的薄层CT影像,对用计算机辅助三维容积CT小结节分析软件自动测量的结节最大径、平均CT值和体积的量化参数,以及半自动获取的定性数据(包括性别、结节形态、结节瘤肺界面、分叶、密度分类、空泡征和/或支气管充气征、血管集束征、胸膜凹陷征等)进行统计学分析,筛选出对AAH和AIS有鉴别意义的指标及诊断AIS的独立影响因素,同时评价计算机辅助三维CT自动获取的量化参数对AIS的评估效能。结果:本研究最终获取AAH结节79枚,AIS结节354枚。筛选出对AAH和AIS有鉴别意义的指标包括空泡和/或支气管充气征(P<0.001)、血管集束征(P=0.001)、结节最大径(P<0.001)、平均CT值(P=0.015)、结节体积(P<0.001),其中结节最大径(OR=1.259,95%CI:1.123~1.413,P<0.001)、空泡征和/或空气支气管征(OR=2.183,95%CI:1.210~3.939,P=0.009)为诊断AIS的独立影响因素。计算机辅助三维容积CT量化参数诊断AIS的效能优势顺序为结节最大径(AUC=0.670)>结节体积(AUC=0.648)>平均CT值(AUC=0.638)。结论:计算机辅助三维容积CT在鉴别诊断AAH和AIS上有一定的优势,结节的空泡和/或支气管充气征、血管集束征、结节最大径、平均CT值、结节体积对鉴别两者有诊断价值,其中结节最大径、空泡和/或空气支气管征是诊断AIS的独立影响因素,并且结节最大径诊断效能优于结节体积和结节平均CT值。
李成州陈娟袁永刚杨静杨蓉郭清奎
3D-CT指导单孔分体脊柱内镜精准切除钩状突减压颈神经的安全性研究
2024年
目的:观测钩状突尖端(uncinate process tip,UPT)、椎弓根峡部和颈神经之间的位置关系,为单孔分体脊柱内镜辅助颈椎前路椎间盘切除减压融合术中钩状突精准切除实现颈神经彻底减压提供临床数据参考。方法:选取2016年8月至2021年1月滨州医学院附属医院的26例神经根型颈椎病病人资料,并在Mimics21.0上观测C3~4至C7~T1相关参数:UPT分别至UPT所在矢状面的颈神经前缘前后距离(a)、UPT所在矢状面的颈神经下缘垂直距离(b)、颈神经起点上缘左右距离(c)、颈神经起点上缘垂直距离(d)、颈神经起点下缘垂直距离(e)、椎弓根峡部外侧缘前后距离(f)、椎弓根峡部外侧缘左右距离(g)、颈神经外展角(∠A)、前倾角(∠B)。结果:C_(3~4)至C_(7)~T_(1),同节段不同性别、不同侧别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同节段b、e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表明减压UPT所在矢状面的颈神经下缘即可实现颈神经起点下缘减压;随着C_(3~4)至C_(7)~T_(1)节段降低,a逐渐减小;b、d、e、g、∠A、∠B逐渐增加;c、f先增加后减小(P<0.05)。结论:以UPT作为重要骨性标志点,明确颈神经减压范围并精准切除钩状突。UPT向前(0.9±0.5)mm至(2.3±1.3)mm至椎弓根峡部外侧缘,向外磨透钩状突,可完成UPT至椎弓根区出口处颈神经腹侧减压;向上(5.5±2.1)mm至(8.0±3.0)mm、向内(1.1±0.5)mm至(1.9±0.9)mm分别磨除部分上位椎体和钩状突后外侧壁增生骨赘,可显露硬脊膜外侧缘和颈神经起点上缘,完成UPT至颈神经起点减压,为手术精准切除钩状突安全减压颈神经提供理论依据。
刘昌震王红艳孙兆忠孙宁冯志萌李洒李岳飞
关键词:3D-CT
电子鼻咽喉镜联合鼻咽3D-CT对儿童扁桃体腺样体手术术后效果评估价值
2024年
目的:探讨电子鼻咽喉镜联合鼻咽3D-CT对儿童扁桃体腺样体手术术后效果评估价值。方法:选取2021年1月至2024年1月潍坊医学院附属医院收治的106例扁桃体腺样体患儿,根据评估方式的不同将采用鼻咽3D-CT联合电子鼻咽喉镜评估的42例患儿纳入联合评估组,采用电子鼻咽喉镜评估的30例患儿纳入电子鼻咽喉镜评估组,采用鼻咽3D-CT评估的34例患儿纳入鼻咽3D-CT评估组,对3组的基本特征进行描述性统计,计算鼻咽3D-CT联合电子鼻咽喉镜评估与单纯电子鼻咽喉镜评估和单纯鼻咽3D-CT评估在术后评估中的准确率并进行比较。结果:42例联合评估组患儿鼻咽3D-CT联合电子鼻咽喉镜评估手术效果,有效20例,无效22例,评估有效率为47.62%(20/42);30例电子鼻咽喉镜评估组患儿单纯电子鼻咽喉镜评估,有效5例,无效25例,评估有效率为16.67%(5/30);34例鼻咽3D-CT评估组患儿单纯鼻咽3D-CT评估,有效13例,无效21例,评估有效率为38.24%(13/34)。联合评估组手术效果评估有效率明显高于两个单独评估组,三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7.414,P<0.05)。联合评估的灵敏度、特异度、准确率、阳性预测值及阴性预测值分别为47.60%、83.30%、55.60%、80.00%和53.60%;单纯电子鼻咽喉镜评估的灵敏度、特异度、准确率、阳性预测值及阴性预测值分别为16.70%、47.60%、35.70%、18.20%和44.40%;单纯鼻咽3D-CT评估的灵敏度、特异度、准确率、阳性预测值及阴性预测值分别为38.20%、83.30%、50.00%、72.20%和54.30%。结论:联合应用鼻咽3D-CT和电子鼻咽喉镜,可以提高对儿童扁桃体腺样体手术术后的评估准确性,有助于及时发现和处理术后问题,提高治疗效果。
张润楠孙利丽孙秀霞赵琴杨晓
关键词:电子鼻咽喉镜术后评估有效率
CT三维重建联合仿真钉道建立在腰椎骨折治疗中的应用价值
2024年
目的探讨CT三维重建联合仿真钉道建立在腰椎骨折治疗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2019年1月—2023年1月收治行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术的126例腰椎骨折,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63例和对照组63例,观察组接受CT三维重建联合仿真钉道建立指导手术,对照组接受常规解剖标志法结合C型臂X线透视定位指导手术。观察并比较2组置钉优良率、置钉时间、置钉出血量,手术前后评估患者腰椎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评分、下腰痛日本骨科协会评分(JOA)、下肢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定量表(FMA)评分和腰椎功能恢复情况,并观察术后并发症。结果观察组置钉优良率为94.67%(302/319)高于对照组的88.79%(285/321)(P<0.01);观察组置钉时间短于对照组,置钉出血量少于对照组(P<0.01)。术后6个月,观察组ODI、JOA评分低于对照组,FMA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P<0.01)。观察组术后总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利用CT三维重建联合仿真钉道的建立来指导手术,可有效提高腰椎骨折行椎弓根内固定术患者置钉优良率,缩短置钉时间,减少出血量,降低术后并发症发生风险,促进患者术后腰椎功能恢复。
李硕石运力朱江王磊
关键词:腰椎CT三维重建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术腰椎功能
基于多尺度3D-CT特征预测肾细胞癌组织亚型和WHO/ISUP分级模型的构建与验证
2024年
目的 探讨基于多尺度3D-CT特征构建的模型能否为肾细胞癌(RCC)组织亚型和WHO/ISUP分级提供稳健的预测。方法 回顾性分析来自4个医疗中心的507例经术后病理证实为RCC的患者,将其分为训练集(中心1~3,346例)、内部验证集(中心1~3,87例)和外部测试集(中心4,74例)。构建的预测模型包含以下模块:由3D-UNet构建的肾脏-肿瘤语义分割模型、基于感兴趣区域的多尺度特征提取器以及由XGBoost算法构建的2个分类器。另外,采用五折交叉验证和多中心外部测试的策略验证和测试模型的稳定性和泛化能力。最后,通过计算单一特征的SHAP量探索每个特征对模型决策的贡献。结果 无论RCC组织亚型还是WHO/ISUP分级预测,相比单期相CT模型,多期相CT模型的准确率和效能都更加优秀。在预测RCC组织亚型模型中,五折交叉验证的AUROC分别为0.86、0.85、0.88、0.88和0.89,最优模型的内部验证集和外部测试集AUROC分别为0.89和0.75。而对于WHO/ISUP分级的预测模型,五折交叉验证的AUROC分别为0.81、0.82、0.79、0.73和0.81,最优模型的内部验证集和外部测试集AUROC分别为0.82和0.73。在模型的可解释性分析上,一阶统计量和灰度矩阵特征分别为RCC组织亚型预测模型贡献量排名第一、二的特征;而在WHO/ISUP分级预测模型中一阶统计量则发挥了最重要的作用。结论 基于多尺度3D-CT特征构建的模型可为术前评估RCC组织亚型和WHO/ISUP分级提供一个强有力的预测。
吴翔杨焕程管亿欣游伟樊彭卓毅钟雪儿袁阳光张锟冯晓荣蒲学佳刘翰林
关键词:肾细胞癌
前列腺动脉CTA与C臂3D-CT血管成像技术在前列腺动脉栓塞术中的应用价值比较
2024年
目的:比较前列腺动脉(PA)的计算机体层血管成像(CTA)检查与C臂三维重建计算机断层扫描(3DCT)血管成像技术在前列腺动脉栓塞术(PAE)中的应用价值。方法:收集2020年1月—2022年6月在梅州市人民医院介入手术室行超选择性PAE的39例患者(前列腺增生17例,前列腺癌22例)的术前PA的CTA检查及术中C臂3D-CT血管成像的影像资料,分为CTA组及3D-CT组。分别对CTA、3D-CT检查出的PA起源、数目及走行判定的准确性进行分析,以超选至PA的DSA造影为标准,评估两种前列腺动脉成像技术对PAE的指导价值。结果:在39例患者的78侧髂内动脉中共超选95支PA并经DSA造影证实,其中CTA共诊断出75支PA,诊出率为78.9%,3D-CT共诊断出92支PA,诊出率为96.8%,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21.56,P<0.05)。其中3侧髂内动脉共3CTA诊断为PA,而3D-CT排除为PA。5侧髂内动脉共5支PA CTA未能显示,而3D-CT可显示;9侧髂内动脉共11支PA:CTA仅能诊断出其起源于髂内动脉,而3D-CT可明确其具体起源位置。CTA对大于0.625 mm的PA可以清楚显示其走行与周围血管的关系,而3D-CT可以显示小于0.625 mm的PA的走行情况并显示前列腺组织的染色及有无周围组织器官的染色情况。结论:C臂3D-CT相比于前列腺动脉CTA在PAE术中能更清楚地显示PA的起源、数目及其走行关系,能更好地指导PAE,而术前CTA作为无创检查亦能为术者提供PA及其周围血管的解剖,为术前PAE评估提供了影像依据。
林宇佳曾国斌廖政贤廖立安张国栋张文吴兴华韩淑辉
关键词:CTA
面向3D肝脏CT图像分割的改进vnet模型
2024年
分割3D医学影像是放疗计划的重要步骤。临床上,计算机断层扫描被广泛应用于肝脏及肝肿瘤的3D医学影像图像分割。由于肝脏复杂的边缘结构及纹理特征,肝脏分割仍是一项具有挑战性的工作。针对这一问题,提出了一种面向3D肝脏CT图像精准分割的改进vnet模型。首先,将肝脏CT图像进行HU值截断和重采样,以完成三维数据集的预处理;同时,将vnet解码器和编码器中的卷积核替换为SG模块,即逐通道卷积和逐点卷积的组合,以减小网络模型的参数量。与vnet模型进行对比实验,结果表明该模型方法在肝脏分割数据集上的评估结果总体优越,Dice系数为94.93%,比vnet模型提高了3.49%,大大减少了模型的参数量;同时该方法在MSD脾脏分割数据集和新冠肺炎数据集上也表现出良好的鲁棒性并取得了优越的分割结果。
杨舒琪韩俊玲康晓东杨靖怡郭洪洋李博
关键词:图像分割肝脏CT
中国内蒙古早白垩世泰坦巨龙形类恐龙牙齿的μCT三维数据集
2024年
恐龙牙齿含有很多在比较解剖学、系统学、生理学及生态学等研究方面具有重要意义的特征。然而,传统的恐龙牙齿研究,主要关注于其外部形态,而对其内部结构关注较少。本文提供的数据集为一枚产自内蒙古下白垩统义县组的泰坦巨龙形类恐龙牙齿的μCT三维数据。本数据集由2843张断层图组成,数据量为2.2 GB。三维CT数据的空间分辨率为18μm,可清晰显示牙齿的内部结构,如牙釉质、牙本质和牙髓腔。借助VG Studio Max等三维重建软件对本数据集进行三维重建,可为蜥脚类恐龙牙齿的形态和演化研究提供新的数据源。
殷亚磊张洪钢裴睿周长付
关键词:早白垩世CT
一种基于深度学习的3D医学CT图像分割方法
一种基于深度学习的3D医学CT图像分割方法,在编码单元和解码单元上充分利用上下文信息,将3D上下文模块加入到网络的每一个压缩模块和解压缩模块,并通过融合模块把解压缩模块和输出模块的输出进行融合,充分整合上下文信息,提高了...
陈达郭学丽舒明雷刘丽
基于X线及CT三维重建的肱骨远端低位通髁骨折影像学特征分析
2024年
目的本研究拟基于肘关节正侧位X线及CT三维重建等影像学资料,采用定量化的评估方法,分析肱骨远端低位通髁骨折的形态特点。方法回顾性纳入2013年1月至2019年11月,就诊于我院创伤骨科的肱骨远端低位通髁骨折患者,排除不具备医学数字成像和通信格式的术前肘关节正侧位X线及肘关节CT资料的患者。将X线及CT数据导入Mimics 20.0,通过该软件测量并计算X线正位片中内侧/外侧骨折线高度,内/外上髁高度,骨折线内侧/外侧髁上高度,骨折线-关节面倾角及骨折线-内外上髁倾角(均取锐角,夹角开口向尺侧则为正值,开口向桡侧则为负值);测量X线侧位片中的侧位骨折倾角(肱骨前缘线与近端骨折线的背侧夹角);测量模拟骨折复位后CT三维重建下骨折线分割鹰嘴窝的上下部分占比。对于符合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采用X^(-)±S表示,对于不符合正态分布的数据,用中位数(第25百分位,第75百分位)描述。结果本研究共纳入51例,年龄74(56,79)岁,范围14~94岁,男女比例15∶36,右肱骨伤30例,左肱骨伤21例。骨折线内侧髁上高度[5.26(3.79,6.97)mm]显著大于骨折线外侧髁上高度[1.05(0.24,2.28)mm](P<0.001),骨折线-关节面倾角[11.21(6.40,15.14)°]及骨折线-内外上髁倾角[5.60(3.00,7.75)°]均显著>0°(P<0.001),侧位骨折倾角[123.98(119.45,129.11)°]显著>90°(P<0.001)。骨折线分割鹰嘴窝的上部分占比[64.3(57.50,68.01)%]大于下部分占比[35.63(31.99,42.50)%](P<0.001)。上述指标的性别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上述测量指标的观察者内信度均>0.75。结论肱骨远端低位通髁骨折具有独特的形态特征,骨折线呈现“内高外低”和“前高后低”分布,绝大多数表现为“类屈曲型”损伤,且骨折线贯穿鹰嘴窝的中间偏下部分。不同性别间骨折线的分布特征无显著差异。
花克涵公茂琪查晔军蒋协远
关键词:肱骨骨折影像诊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