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81300790)

作品数:7 被引量:19H指数:3
相关作者:刘桂波王青王青杨先李慧更多>>
相关机构:青岛大学青岛大学医学院附属医院青岛市市立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山东省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7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7篇医药卫生

主题

  • 6篇近视
  • 4篇形觉剥夺
  • 4篇形觉剥夺性
  • 4篇形觉剥夺性近...
  • 3篇巩膜
  • 2篇形态发生蛋白
  • 2篇屈光
  • 2篇小鼠
  • 2篇角膜
  • 2篇骨形态
  • 2篇骨形态发生蛋...
  • 2篇C57BL/...
  • 2篇C57BL/...
  • 1篇形觉剥夺性近...
  • 1篇眼巩膜
  • 1篇原位
  • 1篇原位角膜磨镶...
  • 1篇整合素
  • 1篇整合素Β1
  • 1篇生物学

机构

  • 7篇青岛大学
  • 2篇青岛大学医学...
  • 1篇青岛市市立医...

作者

  • 5篇刘桂波
  • 3篇王青
  • 3篇杨先
  • 3篇王青
  • 2篇李慧
  • 1篇刘筱楠
  • 1篇李江峰
  • 1篇吴义丽
  • 1篇赵桂秋
  • 1篇车成业
  • 1篇马玉娜
  • 1篇马风华
  • 1篇刘静
  • 1篇尹晓妮
  • 1篇王楠
  • 1篇李慧
  • 1篇王园
  • 1篇薛美兰
  • 1篇姜丽萍
  • 1篇王双双

传媒

  • 3篇国际眼科杂志
  • 2篇中华眼视光学...
  • 1篇中华实验眼科...
  • 1篇眼科学

年份

  • 1篇2019
  • 1篇2017
  • 2篇2016
  • 1篇2015
  • 2篇2013
7 条 记 录,以下是 1-7
排序方式:
BMP-2在C57BL/6小鼠形觉剥夺性近视眼巩膜中表达的变化被引量:3
2016年
目的:观察C57BL/6小鼠形觉剥夺性近视(formdeprivation myopia,FDM)巩膜中BMP-2表达的变化,研究其在巩膜重塑中发挥的作用。方法:选择3~4周龄的C57BL/6小鼠64只,以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为形觉剥夺21d组(16只)、同龄对照组(16只);形觉剥夺28d组(16只)、同龄对照组(16只)。形觉剥夺前后对所有小鼠进行带状光剪影验光检测小鼠眼球的屈光状态,游标卡尺测量小鼠的眼轴长度,造模后分别于21d和28d取小鼠的巩膜组织,苏木素-伊红(HE)染色观察小鼠巩膜组织形态学变化,用荧光定量RT-PCR和免疫组织化学检测各组小鼠巩膜BMP-2 mRNA和其蛋白的表达水平。结果:小鼠形觉剥夺21d和28d后,剥夺眼分别诱导出-1.60±1.03D和-3.10±1.19D的相对近视,眼轴分别拉长16±12μm和21±13μm,与自身对照组和正常对照相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HE染色行巩膜形态学观察,可观察到剥夺眼巩膜变薄,胶原纤维排列紊乱。荧光定量RT-PCR和免疫组织化学结果显示实验眼BMP-2mRNA和蛋白的表达明显下调,与自身对照和正常对照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C57BL/6小鼠形觉剥夺眼巩膜中BMP-2呈下调趋势,BMP-2可能参与了近视发展过程中的巩膜重塑作用,其具体机制有待进一步研究。
张玉杨先姜丽萍刘桂波王双双
关键词:C57BL/6小鼠骨形态发生蛋白形觉剥夺性近视巩膜
Q值优化Micro-Monovision矫正近视合并老视的短期临床效果被引量:5
2019年
目的:探讨Q值优化Micro-monovision准分子激光手术矫正近视合并老视的安全性、有效性及预测性。方法:前瞻性临床研究。收集2017年8月至2018年5月在青岛大学附属医院行Q值优化Micro-monovision准分子激光手术的近视合并老视患者35例(70眼)。术后3个月观察单眼和双眼的远、近视力(logMAR视力)、屈光状态、对比敏感度(CS)及立体视,并进行近距离工作视觉疲劳问卷及满意度调查。采用配对t检验对手术前后数据进行分析。结果:35例患者术前双眼视远最佳矫正视力(BCVA)为0.01±0.06,术后3个月为-0.04±0.21,且术后无一眼BCVA下降1行及以上。术后主视眼裸眼视力(UCVA)为-0.04±0.19,非主视眼UCVA为0.04±0.13。所有患者主视眼视近UCVA均达20/25及以上,非主视眼均达20/20。所有术眼实际获得等效球镜度(SE)与预期切削SE的差值均在±1.00D以内,而差值在±0.50D以内为60眼(86%)。术后3个月CS在昼+周边眩光条件下18.0c/d频段较术前显著提高(t=-2.504,P=0.017);在昼1.5、6.0、18.0c/d频段,昼+周边眩光6c/d频段,夜1.5c/d频段,夜+周边眩光18.0c/d频段CS均较术前显著下降(P<0.05),其他各条件频段CS均恢复至术前水平。立体视术后3个月与术前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所有患者术后均未出现近距离工作后头痛、恶心、阅读模糊及视近困难。所有患者对手术效果均表示满意,满意度为100%。结论:Q值优化Micro-monovision准分子激光手术矫正近视合并老视,可同时获得较好的双眼远、近视力及双眼视功能,是一种安全、有效且预测性好的手术方法。
李慧王青马玉娜李江峰
关键词:近视Q值老视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立体视
胶原相关整合素β1在形觉剥夺性近视诱导及恢复期中调节巩膜重塑作用的研究被引量:1
2015年
目的:探讨豚鼠形觉剥夺性近视(form-deprivationmyopia,FDM)模型中巩膜胶原相关整合素β1在巩膜重塑中的作用。方法:2~3周龄三色豚鼠128只,分为实验组(n=64)和正常对照组(n=64)。实验组采用头套法遮盖右眼进行形觉剥夺,左眼则为自身对照,正常对照组双眼不予任何处理。实验组依据形觉剥夺l周、2周、4周不同时间建立不同近视诱导和进展过程中的动物模型。并通过对形觉剥夺4周动物去除遮盖物,依据去遮盖时间l天、3天、5天、7天及14天建立不同时间点FDM恢复期的动物模型。在各个时间点对各组动物分别进行检测:带状光检影测量屈光度值;游标卡尺测量眼轴长度;苏木素–伊红(HE)染色观察后极部巩膜组织形态学变化;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QRT-PCR)、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后极部巩膜胶原相关整合素β1mRNA及蛋白表达情况。结果:形觉剥夺2周、4周后,实验组右眼分别诱导出(?3.00±0.50)D及(?5.50±1.08)D的相对近视,眼轴分别拉长(0.22±0.06)mm及(0.49±0.11)mm,与自身对照组及正常对照组相比,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形觉剥夺1周时,实验眼屈光度、眼轴长度与自身对照眼、正常对照眼相比无显著性差异(P>0.05)。去遮盖后,豚鼠右眼重新正视化,与自身对照、正常对照眼相比,去遮盖7天时屈光度差值差异无显著性(P>0.05);右眼眼轴长度缩短,14天时眼轴长度差值差异无显著性(P>0.05)。巩膜形态学观察见形觉剥夺性近视眼豚鼠后极部巩膜胶原纤维排列紊乱,巩膜变薄;QRT-PCR及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显示,实验组右眼形觉剥夺l周后眼球后部巩膜整合素β1mRNA及蛋白表达明显减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去遮盖1天后表达开始上调,但仍低于对照组(P<0.05),7天时与对照组相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自身对照组的上述所有检测指标与正常对照组相比,均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
王园杨先刘静王青刘桂波
关键词:近视整合素巩膜FDM
近视性屈光参差眼的前节形态和角膜波前像差观察被引量:2
2013年
目的:研究近视性屈光参差眼的眼前节结构形态和角膜波前像差,揭示其在近视发展中的作用和变化趋势。方法:收集单纯近视性屈光参差患者共79例,双眼等效球镜差≥1.00D。根据等效球镜度(SE)的大小,将所有患眼分为高、中、低三组:A组:SE≥-3.00D;B组:-6.00D0.05),双眼角膜球面像差与屈光度之间均无相关性(r右=-0.013,P右=0.909;r左=0.053,P左=0.641);A,B,C三组及A',B',C'三组之间各项检查结果比较差别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近视性屈光参差患者两眼的总角膜屈光度、角膜厚度、角膜球面像差、前房深度、晶状体厚度无明显差异,双眼的前节结构具有高度的相似性,说明两眼屈光状态的不同不是由于眼前节形态以及角膜的像差引起的。
王青刘筱楠马玉娜吴义丽刘桂波马风华赵善瑶李慧
关键词:屈光参差生物学测量波前像差近视
年龄因素对成年人角膜厚度的影响被引量:3
2017年
目的:探讨不同年龄段成年人角膜厚度的差异。方法:横断面研究。选择2015 年8-12 月就诊于青岛大学附属医院眼科的近视及白内障患者300 例(300 眼)。按年龄分为3 组:青年组96 例,平均年龄(26.4±5.5)岁;中年组86 例,平均年龄(62.1±6.8)岁;老年组118 例,平均年龄(79.2±5.6)岁。应用Galilei眼前房分析系统测量各组的角膜厚度。对各组中央角膜厚度(CCT)、旁中央角膜厚度(PaCT)、周边角膜厚度(PeCT)及角膜最薄点厚度(TCT)等指标进行比较分析。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Kruskal-Wallis H秩和检验、Pearson相关分析及Spearman相关分析对数据进行分析。结果:3 组间CCT、PaCT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eCT总体差异有统计学意义(H =39.12,P 〈 0.001),且青年组PeCT均比中年组和老年组PeCT厚(P 〈 0.05)。3组间TCT总体差异有统计学意义(H=31.63,P 〈 0.001),且青年组TCT比中年组TCT厚(P =0.002),中年组TCT比老年组TCT厚(P =0.002)。在各组内,中年组PeCT与年龄呈负相关(r =-0.288,P =0.007),青年组、老年组的CCT、PaCT、PeCT、TCT与年龄均无相关性。对于总体,CCT、PaCT与年龄无相关性,而PeCT、TCT与年龄均呈负相关(r =-0.369、-0.343,P 〈 0.001)。结论:成年人的CCT、PaCT不随年龄的变化而改变,PeCT、TCT随年龄增长有变薄的趋势。
冯雪莹王青石中云尹晓妮高琳李慧周姝
关键词:年龄因素中央角膜厚度
骨形态发生蛋白在形觉剥夺性近视眼后巩膜中表达的变化被引量:2
2013年
背景眼球伸长过程伴随着巩膜的广泛重塑,而这种重塑受多种生长因子的调控。以往的研究证实转化生长因子-β(TGF-β)在近视形成和发展过程中发挥作用。骨形态发生蛋白(BMPs)属于TGF-β超家族,其在近视的发生中是否发挥作用及如何发挥作用尚不清楚。目的观察豚鼠形觉剥夺性近视(FDM)眼后巩膜中BMPs的表达变化,探讨其在近视后巩膜重塑中的作用。方法1~2周龄花色豚鼠30只,以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为实验组和正常对照组,每组15只。任意选择实验组豚鼠的一侧眼作为实验眼,应用半透明眼罩连续遮盖14d以建立FDM动物模型,另一侧眼作为对照眼。形觉剥夺前后所有动物眼经检影验光获得屈光度,用A型超声法测量眼轴长度。造模后第15天取豚鼠后巩膜组织,分别用逆转录PCR(RT—PCR)和Westernblot法检测各组豚鼠后巩膜中BMPsmRNA及其蛋白的表达。结果实验14d后,豚鼠遮盖眼的屈光度为(一0.48±0.51)D,与对侧眼的(3.22±0.34)D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2.814,P=0.000),与正常对照眼的(2.97±0.70)D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1.878,P=0.000)。豚鼠遮盖眼的眼轴长度为(8.30±0.05)mm,明显长于对侧眼的(8.11±0.06)mm和正常对照组(8.06±0.06)mm,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7.230、9.084,均P=0.000)。正常豚鼠后巩膜可表达BMP-2、BMP-4、BMP-5mRNA,豚鼠遮盖眼后巩膜中BMP-2mRNA和BMP-5mRNA的相对表达值分别为0.41-±0.11和0.65±0.06,较对侧眼的0.62-±0.07和0.84±0.03分别下降了34.48%和23.67%,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2.838,P=0.017;t=2.524,P=0.028);豚鼠遮盖眼后巩膜中BMP-2和BMP-5蛋白表达的相对值分别为0.44±0.06和0.70-±0.05,较对侧眼的0.61±0.05和0.824-0.03分别下降了23.42%和15.21%,差异均有统
王青刘筱楠薛美兰刘桂波王楠赵桂秋
关键词:转化生长因子-Β骨形态发生蛋白近视形觉剥夺性巩膜
Smad1在C57BL/6小鼠形觉剥夺性近视中的作用机制被引量:3
2016年
目的:通过建立C57BL/6小鼠形觉剥夺性近视模型,探究Smad1在近视形成中的作用机制。方法:将60只3周龄C57BL/6小鼠随机分为实验组和正常对照组(NC),包括形觉剥夺3wk组(FDM 3W,n=20),形觉剥夺4wk组(FDM 4W,n=20),FDM3W正常对照组(FDM 3W-NC,n=10)和FDM4W正常对照组(FDM 4W-NC,n=10),实验组右眼遮盖,左眼自然暴露作为自身对照,正常对照组不予任何处理。在实验3wk及4wk时检测所有小鼠屈光状态,HE染色观察巩膜及视网膜组织结构变化,免疫组织化学方法及实时荧光定量PCR观察Smad1在视网膜中的表达情况。结果:(1)自身对照眼和正常对照组呈生理性远视化发展,FDM3W、FDM4W实验眼均呈相对近视化发展,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2)与自身对照组及正常对照组比较,FDM3W、FDM4W实验眼巩膜及视网膜明显变薄;实验眼视网膜中Smad1表达明显下降,差异具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小鼠形觉剥夺性近视眼视网膜(尤其是内核层及内丛状层)中Smad1的表达呈下调趋势,Smad1极有可能通过转导视网膜信号参与了近视发生发展过程。
崔倩杨先车成业刘桂波王青
关键词:SMAD1形觉剥夺性近视屈光度视网膜C57BL/6小鼠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