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30600465)

作品数:19 被引量:87H指数:5
相关作者:杨爱国刘志鸿周丽青王清印迟长凤更多>>
相关机构: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黄海水产研究所上海海洋大学浙江海洋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国家科技攻关计划更多>>
相关领域:生物学农业科学更多>>

文献类型

  • 19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12篇生物学
  • 10篇农业科学

主题

  • 19篇扇贝
  • 15篇栉孔扇贝
  • 11篇雌核
  • 11篇雌核发育
  • 7篇虾夷扇贝
  • 6篇雌核发育二倍...
  • 5篇倍体
  • 4篇四倍体
  • 4篇细胞学
  • 4篇6-DMAP
  • 3篇荧光
  • 3篇早期胚胎
  • 3篇染色
  • 3篇微卫星
  • 3篇细胞
  • 3篇壳色
  • 2篇异精雌核发育
  • 2篇异源
  • 2篇异源四倍体
  • 2篇荧光染色

机构

  • 19篇中国水产科学...
  • 4篇上海海洋大学
  • 3篇浙江海洋学院
  • 2篇辽宁医学院
  • 2篇上海水产大学
  • 2篇中国海洋大学
  • 2篇大连水产学院
  • 2篇山东省海洋水...

作者

  • 19篇周丽青
  • 19篇刘志鸿
  • 19篇杨爱国
  • 9篇王清印
  • 5篇迟长凤
  • 4篇王卫军
  • 3篇孙秀俊
  • 3篇吴彪
  • 3篇杨凤影
  • 2篇毛连菊
  • 1篇吴常文
  • 1篇吕振明
  • 1篇张立敬
  • 1篇杨璞
  • 1篇樊甄姣

传媒

  • 4篇渔业科学进展
  • 3篇中国水产科学
  • 3篇水产学报
  • 3篇水生生物学报
  • 2篇海洋水产研究
  • 1篇上海水产大学...
  • 1篇安徽农业科学
  • 1篇高技术通讯
  • 1篇大连水产学院...

年份

  • 1篇2010
  • 7篇2009
  • 6篇2008
  • 5篇2007
19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栉孔扇贝异精雌核发育四倍体早期胚胎发育的细胞学荧光显微观察被引量:1
2007年
用1500μW/cm2的紫外线照射长牡蛎(Crassostrea gigas)精子60 s以进行灭活处理,并使之与栉孔扇贝(Chlamys farreri)卵子受精,在卵子受精后排出第一极体前用6-DMAP(50 mg/L)处理受精卵,持续处理35 min,抑制第一极体和第二极体的排放,诱导异精雌核发育四倍体。采用二脒基苯基吲哚(DAPI)荧光染色显微观察法,对灭活的长牡蛎精子诱导的栉孔扇贝雌核发育四倍体早期胚胎发育过程进行细胞学观察。结果表明:经紫外线灭活过的长牡蛎精子进入栉孔扇贝卵子后发生轻微膨胀;在第一次卵裂中期,精核形成一致密的染色质小体(DCB),位于两组分开的母本染色体之间,不参与核分裂;第一次卵裂结束时DCB滞留于两卵裂球的分裂沟上或进入其中一分裂球中;第二次卵裂过程中,DCB的去向与第一次卵裂时基本一致。6-DMAP处理有效地抑制了第一极体和第二极体的排出,从而使雌核四倍化。对担轮幼虫染色体倍性分析结果表明,通过本方法可以获得6.25%的四倍体幼虫。本研究还对灭活的异源长牡蛎精子诱导栉孔扇贝雌核发育四倍体过程中产生的复杂倍性、核物质分离紊乱及多精附卵现象进行了观察和分析。
迟长凤杨爱国王清印刘志鸿周丽青
关键词:栉孔扇贝异精雌核发育四倍体细胞学荧光显微观察
6-DMAP诱导栉孔扇贝雌核发育二倍体机理研究被引量:3
2007年
采用多聚甲醛固定、免疫荧光染色的方法,在荧光显微镜下对栉孔扇贝(Chlamys farreri)正常发育受精卵和6-DMAP第二极体抑制型雌核发育卵受精过程中纺锤体变化以及雌雄原核的移动过程进行了观察。结果显示,正常发育受精卵内微管能聚合形成纺锤体并牵引中期染色体移向两极,依次排出第一极体、第二极体,雌雄原核融合为合子核,进行第一次卵裂。雌核发育受精卵内,随6-DMAP处理时间的延长,星体微管消失,纺锤体被拉长变得扁平,最终导致中期纺锤体解散,第二极体的形成被抑制;6-DMAP处理过程中,受精卵中的精核始终处于皮层区域,不能形成雄原核,雌原核和精核几乎不移动,去除6-DMAP后,雌原核和精核恢复移动,但移动速度与对照组相比要慢。
杨凤影杨爱国刘志鸿周丽青毛连菊
关键词:栉孔扇贝6-DMAP免疫荧光染色纺锤体
用6-DMAP诱导栉孔扇贝异精雌核发育四倍体的细胞学观察被引量:1
2007年
用6-二甲基氨基嘌呤(6-DMAP)抑制受精卵第一极体和第二极体的排出,诱导栉孔扇贝Chla-mys farreri异精雌核发育四倍体。采用石蜡切片法,在光学显微镜下观察受精卵在受精和早期卵裂过程中细胞学的变化。结果显示:被遗传灭活的长牡蛎Crassostrea gigas精子(照射强度1 500μW/cm2,照射时间60 s)能够与栉孔扇贝卵子正常授精并激发受精活动,但受精卵发育速度较对照组的迟缓;受精卵即将排出第一极体之前用6-DMAP(终浓度50 mg/L)处理35 m in,抑制受精卵第一极体和第二极体的排出;至原核形成期,四倍性雌核最终融合,在此过程中精核一直处于凝缩状态,不解凝,不形成雄性原核;到第一次卵裂前期,精核以致密的染色质体(DCB)形式位于两组母本染色体之间,卵裂末期,精核位于两卵裂球之间的卵裂沟上或进入其中一个卵裂球的细胞质中;第二次卵裂过程中,精核仍然以DCB形式滞留于卵裂沟上或其中一个卵裂球中。另外,作者还观察到核物质分离紊乱、染色体多极分离等现象,并对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进行了探讨。
迟长凤杨爱国王清印刘志鸿周丽青
关键词:栉孔扇贝异精雌核发育四倍体细胞学观察
6-DMAP抑制栉孔扇贝(♀)×虾夷扇贝(♂)受精卵第一极体释放后染色体的分离状况
2009年
迟长凤杨爱国王清印刘志鸿周丽青
关键词:栉孔扇贝虾夷扇贝第一极体染色体分离6-DMAP
微卫星评价栉孔扇贝雌核发育二倍体纯合性被引量:2
2008年
采用筛选获得的5对多态性微卫星引物对栉孔扇贝(Chlamys farreri)减数分裂雌核发育家系A和家系B、有丝分裂雌核发育家系A和家系B各30个个体、双亲及对照组40个个体进行了遗传变异分析,并对减数分裂和有丝分裂雌核发育后代的纯合性进行了比较。电泳结果表明,5对微卫星引物在减数分裂雌核发育和有丝分裂雌核发育个体中均能稳定重复地扩增出相应的序列;各雌核发育家系中均有部分个体出现父本基因,表明精子遗传物质失活不彻底,雌核发育组中存在正常受精个体;有丝分裂雌核发育二倍体在所有检测位点全部纯合,减数分裂雌核发育二倍体在部分位点纯合,但未发现在所有位点全部纯合的个体,在CFMSP007、CFMSP075、CFMSM009、CFMSM014和CFMSM020位点,杂合子比例分别为0.3400、0.3611、0.4884、0.4750和0.7500,平均杂合子比例为0.4829。研究结果显示,栉孔扇贝有丝分裂雌核发育二倍体均为纯合子,如精子的灭活率达到100%,有丝分裂雌核发育二倍体一代即可实现纯合,如再进行一次减数雌核发育即可建立纯系;减数分裂雌核发育二倍体由于具有较高的重组率,其与母本的遗传同质性较高。
杨凤影杨爱国刘志鸿周丽青
关键词:栉孔扇贝雌核发育微卫星
异源精子诱导栉孔扇贝雌核发育早期胚胎发育及其倍性分析被引量:4
2007年
采用紫外线遗传灭活的长牡蛎(Crassostrea gigas)精子作激活源,经6-DMAP加倍诱导栉孔扇贝(Chlamys farreri)第二极体抑制型雌核发育二倍体;运用荧光显微技术,对雌核发育二倍体卵子早期胚胎发育过程中的核相变化进行观察。结果显示,紫外线处理过的精子入卵后发生一次轻微膨胀,形成雄性原核,但不形成染色体,而是浓缩为致密的染色质小体(DCB),DCB或滞留于两卵裂球的分裂沟上或进入其一的细胞质中,不与雌原核融合;雌核发育胚胎的发育速度明显滞缓,经6-DMAP处理后胚胎发育速度加快,发育同步化;在雌核发育二倍体诱导过程中,还观察到杂交体、异源三倍体、雌核发育单倍体、雌核发育四倍体。结果为异源精子诱导栉孔扇贝雌核发育提供了细胞学证据。
王卫军杨爱国刘志鸿周丽青
关键词:栉孔扇贝雌核发育二倍体细胞学观察
两种壳色虾夷扇贝的同工酶分析被引量:6
2009年
采用不连续聚丙烯酰胺凝胶垂直电泳技术对两种壳色虾夷扇贝的闭壳肌进行了同工酶检测分析与比较。8种同工酶(MDH、ADH、ME、SOD、EST、GDH、SDH和α-AMY)共检测出17个位点,其中白色贝有7个多态位点,褐色贝有6个多态位点,多态位点(P0.99)的比例分别为41.18%和35.29%,白色贝和褐色贝平均每个位点的等位基因有效数目(Ae)分别为1.1421和1.1040,预期杂合度分别(He)为0.0919和0.0674,实际杂合度(Ho)分别为0.1275和0.0907,多态位点的遗传偏离指数表明,白色贝具有更高的遗传变异水平和多样性水平。位点Est-3可以作为鉴定白色贝和褐色贝的特异性蛋白质分子标记。
孙秀俊杨爱国刘志鸿周丽青王卫军
关键词:虾夷扇贝同工酶多态性壳色
栉孔扇贝(♀)×虾夷扇贝(♂)杂交子代胚后发育过程中遗传构成变化研究被引量:5
2009年
采用RAPD和GISH技术对栉孔扇贝(♀)和虾夷扇贝(♂)杂交子代胚后发育4个重要时期(担轮幼虫期、D形幼虫期、壳顶幼虫期和眼点幼虫期)的遗传构成进行了检测。在RAPD检测中,50条随机引物在亲贝中共扩增出35条栉孔扇贝的特异条带和28条虾夷扇贝特异条带,其中栉孔扇贝特异条带在杂交子代4个时期出现的条数分别为:担轮幼虫期21条、D形幼虫期19条、壳顶幼虫期23条和眼点幼虫期23条;而虾夷扇贝特异条带在杂交子代4个时期出现的条数分别为:17、16、1和1。GISH结果表明,杂交扇贝在担轮幼虫期和D形幼虫期均继承了来自父母本遗传物质,而在壳顶幼虫期和眼点幼虫期未检测到来自父本的遗传物质。结果表明,杂交子代遗传结构在进入壳顶幼虫期时发生重大改变,大部分父本遗传物质从杂交贝基因组中丧失。
杨璞杨爱国单伟华刘志鸿周丽青
关键词:栉孔扇贝虾夷扇贝RAPDGISH
FISH技术在栉孔扇贝和虾夷扇贝杂交子代染色体识别中的运用初探被引量:6
2010年
核糖体间隔序列(ITS)是扇贝基因组中进化较快的基因片段,研究利用虾夷扇贝(Patinopecten yessoen-sis)与栉孔扇贝(Chlamys farreri)在核糖体间隔区ITS-1基因的序列差异,构建了虾夷扇贝的种特异性荧光原位杂交(Fluorescence In Situ Hybridization,FISH)探针,并成功地将其运用于两种扇贝杂交子代的染色体识别和遗传变异分析中。研究结果表明,在适当的杂交和洗脱条件下,两扇贝ITS-1基因20.3%的差异已足够使虾夷扇贝ITS-1探针产生明显种特异性,探针只在虾夷扇贝分裂相第3对和第5对亚端部染色体或间期细胞上产生稳定的4个杂交信号,但在栉孔扇贝上并不产生明显的杂交信号;采用该探针对两扇贝的正反交子代染色体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所有杂交子代染色体分裂相均产生半数的杂交信号,与杂交种含半数的虾夷扇贝亲本染色体相符,杂交信号在杂交种染色体上的数目和位置保持恒定,并未产生明显的变异;该结果证实了两扇贝的杂交为真正的精卵结合意义的杂交,子代对双亲遗传物质的继承仍以单倍染色体组的叠加为主;同时研究也表明ITS-1探针可有效地运用于杂交子代中特定染色体识别和跟踪过程中,对今后扇贝遗传变异系的识别和鉴定及进一步育种具有重要意义。
吕振明杨爱国王清印刘志鸿周丽青樊甄姣
关键词:扇贝荧光原位杂交
6-DMAP诱导栉孔扇贝异源雌核发育二倍体被引量:3
2009年
采用紫外线遗传灭活的长牡蛎精子激活栉孔扇贝卵子,运用L9(34)设计不同6-DMAP的处理条件来诱导染色体加倍,获得第二极体抑制型栉孔扇贝雌核发育二倍体早期胚胎。以雌核发育担轮幼虫为材料,滴片法制备染色体并采用计数法统计倍性,分析不同6-DMAP浓度、诱导时机和诱导持续时间对雌核发育二倍体诱导率的影响,并统计早期胚胎畸形率。结果表明,不同6-DMAP浓度、诱导时机和诱导持续时间对异源精子诱导栉孔扇贝雌核发育二倍体的诱导率均有显著影响;早期胚胎畸形率与二倍体的诱导率呈负相关,y=46.632-0.891x(r=-0.813,P<0.01)。6-DMAP诱导栉孔扇贝雌核发育二倍体的最佳处理条件为:20%~25%受精卵排放出第1极体时,60μg/ml的6-DMAP持续处理25min可得到最高的诱导率为29.5±5.36%。研究结果为6-DMAP诱导栉孔扇贝雌核发育染色体加倍提供了一定的细胞学依据和技术参数。
吴彪杨爱国王清印刘志鸿周丽青
关键词:6-DMAP栉孔扇贝雌核发育二倍体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