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北京市优秀博士学位论文指导教师科技项目(20138012501)

作品数:10 被引量:96H指数:7
相关作者:李纾饶俪琳蔡晓红周媛吴斌更多>>
相关机构:中国科学院中国科学院大学浙江工业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北京市优秀博士学位论文指导教师科技项目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更多>>
相关领域:经济管理社会学哲学宗教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10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9篇经济管理
  • 7篇哲学宗教
  • 7篇社会学
  • 1篇医药卫生

主题

  • 2篇跨期决策
  • 2篇跨期选择
  • 2篇ERP
  • 2篇FMRI
  • 1篇新证据
  • 1篇心理
  • 1篇心理机制
  • 1篇选项
  • 1篇眼动
  • 1篇员工薪酬
  • 1篇中国学者
  • 1篇神经基础
  • 1篇主义
  • 1篇自我
  • 1篇最大化
  • 1篇最大化原则
  • 1篇最后通牒博弈
  • 1篇文化
  • 1篇文化视角
  • 1篇无边界

机构

  • 10篇中国科学院
  • 6篇中国科学院大...
  • 2篇浙江工业大学
  • 1篇暨南大学
  • 1篇上海师范大学
  • 1篇厦门大学
  • 1篇浙江师范大学
  • 1篇中国民航大学
  • 1篇中南大学
  • 1篇山东师范大学
  • 1篇天津职业技术...

作者

  • 9篇李纾
  • 3篇周媛
  • 3篇饶俪琳
  • 3篇蔡晓红
  • 3篇吴斌
  • 2篇梁竹苑
  • 2篇江程铭
  • 2篇刘扬
  • 2篇刘洪志
  • 2篇王赟
  • 2篇魏子晗
  • 1篇李爱梅
  • 1篇郑蕊
  • 1篇唐辉
  • 1篇周坤
  • 1篇郭慧芳
  • 1篇孙红月
  • 1篇熊冠星
  • 1篇王霏
  • 1篇赵翠霞

传媒

  • 3篇心理学报
  • 3篇心理科学进展
  • 1篇科学通报
  • 1篇科技导报
  • 1篇品牌
  • 1篇管理评论

年份

  • 1篇2017
  • 3篇2016
  • 4篇2015
  • 2篇2014
10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世纪科学之问“合作+行为是如何进化的”——中国学者的回应被引量:9
2016年
合作+行为普遍存在于动物界和人类社会.然而,在激烈的生存斗争中,合作行为的成因是难以被理解的一个谜题.Science在2005年把"合作行为是如何进化的"这一问题列为125个科学前沿问题之一.本文从中国学者的角度出发,梳理了国内研究者在合作行为这一领域的研究总体态势及研究现状,进而从理论模型、行为学、神经基础、分子遗传学等角度探讨了合作行为的机制.最后总结并讨论了中国学者在合作领域进行研究所拥有的优势及存在的不足,并对今后的研究进行展望.
王赟魏子晗沈丝楚吴斌蔡晓红郭慧芳周媛李纾
关键词:进化FMRIERP
吃亏是福:择“值”选项而获真利被引量:11
2014年
主流决策理论认为人们当遵从个人利益最大化原则,基于"价"(value)做选择——挑选能直接给自己带来最大获益的选项。但决策者实际上经常会基于"值"(worth)做选择——挑选令自己当下吃亏或损失的选项,并认为"值得"。为探索选择吃亏的选项究竟"值"在何处,研究1利用情境实验操纵"基于‘值’选择",发现选择表面吃亏的"值"选项反而能给个体带来更大的延迟获益。研究2a采用归纳法,确定了吃亏选项会在"惠、善、义、法"4个潜在维度上被决策者赋予更大的"值";研究2b利用测量4个潜在维度的情境测验,以销售群体的销售绩效和主观幸福感为真实获益的衡量指标,验证了"基于‘值’选择"与现实生活中的物质和精神获益间存在正向的线性预测关系。研究首次为中国文化中的"吃亏是福"提供了实证证据的支持,揭示诱使人们选择吃亏选项的是"后福"——赋在潜在维度上的延迟获益。
唐辉周坤赵翠霞李纾
关键词:吃亏最大化原则
员工“薪酬感知域差”与离职决策研究——基于“齐当别”决策模型视角被引量:12
2017年
薪酬差距与离职是管理者、管理学者与心理学者共同关注的重要问题。传统离职研究以组织的视角关注内部薪酬差距对离职的"推动"作用,新时代无边界职涯背景要求离职研究以个体决策者为中心,聚焦外部薪酬差距对离职的"拉动"作用。本研究基于"齐当别"决策模型的视角,运用行为决策的研究范式,探讨了外部工作机会薪酬比较的"薪酬感知域差"对离职决策的拉动影响机制。文章包括两项调查研究与一项实验研究:(1)针对160名企业员工,研究1a运用薪酬数值法与现状薪酬锚定法同时测量"薪酬感知域差",探索了"薪酬感知域差"与离职倾向的关系,并检验了职位等级在其中的调节效应;(2)为排除个体主观比例尺的可能影响,研究1b,针对242名企业员工,以增加比例尺赋值的现状薪酬锚定任务对"薪酬感知域差"进行了测量,再次对"薪酬感知域差"、离职倾向与职位等级间的关系进行了检验;(3)在两项调查研究的基础上,研究2在实验室设计离职情境,操纵"薪酬感知域差",探索其对离职决策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薪酬感知域差"正向预测离职倾向,职位等级在其中起增强的调节作用。本文完善了薪酬差距的指标体系,推动了离职搜寻过程中不确定性离职决策机制的探索,并为个体感知的外界薪酬如何"拉动"个体离职提供了新的分析视角。
熊冠星李爱梅王笑天蔡晓红魏子晗
关键词:离职倾向无边界职业生涯
7-11岁儿童品牌意识的发展
2016年
探讨儿童品牌意识的发展是消费社会化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并且对于针对儿童的营销传播也有指导意义。该文通过问卷调查法分别探讨了儿童品牌回忆和品牌再认的发展,并描绘出7-11岁儿童品牌意识的发展曲线。研究一通过自由回忆和线索回忆考查了儿童的品牌回忆水平,结果显示,随着年龄的增加,儿童品牌回忆的水平逐渐提高,并且,三个年龄组儿童品牌回忆的水平有显著的差异。研究二则通过展示品牌标示要求儿童再认的任务,进一步减轻了儿童的认知负荷,结果发现,相对于品牌回忆,三个年龄组儿童品牌再认的数量都有不同程度的提高,但年龄仍然是影响儿童品牌再认水平的重要因素。最后,该文在数据分析结果的基础上为营销传播提供了一些合理化建议。
王霏李纾
关键词:儿童
“时间折扣”还是“单维占优”?——跨期决策的心理机制被引量:23
2015年
为探索跨期决策的心理机制,本研究利用加工分离程序范式,检验了跨期决策过程的主导策略究竟是分析系统的时间折扣策略还是启发式系统的单维占优策略。3个实验分别操纵了决策目标、认知负荷和策略启动因素,实验结果一致性地发现:能够影响分析系统策略的决策目标和策略启动因素没有导致分析系统策略贡献率的变化,能够影响启发式系统策略的认知负荷和策略启动因素导致了启发式系统策略贡献率的变化。研究结果支持启发式系统的单维占优策略在跨期决策中起作用的假设,但不支持分析系统的时间折扣策略起作用的假设。本研究或能加深人们对跨期决策心理机制的理解,并为建立、健全与跨期决策相关的政策、法律、法规提供理论支持和帮助。
刘洪志江程铭饶俪琳李纾
关键词:跨期决策加工分离程序
选择与坚持:跨期选择与延迟满足之比较被引量:22
2015年
做出选择与坚持选择是决策活动的两个重要阶段。跨期选择源于经济学领域对成人对发生在不同时间点的结果"做出选择"过程的研究;延迟满足则源于心理学领域对儿童为获得未来较大收益而抵制当前诱惑的"坚持选择"过程的研究。二者均致力于研究与时间相关的决策活动,从不同视角关注个体的冲动性与自我控制,但鲜见学者对二者异同的系统比较。本文着重从研究方法、认知机制与神经基础入手探讨了二者的异同,冀为两个研究领域协同发展、共同促进人类远见的培养与实践提供科学的理论支持。
任天虹胡志善孙红月刘扬李纾
关键词:跨期选择
自我对跨期决策的影响——基于个人-集体主义文化视角被引量:6
2015年
跨期决策是指发生在不同时期的收益和成本的权衡决策。已有研究发现,决策者的自我意识对跨期决策有着重要影响,个人-集体主义文化在自我形成中起着重要作用,但当文化因素被纳入自我对跨期决策影响的研究中时,三者间的关系显得模糊不清。为了从已有文献中厘清三者间的理论关系,我们基于个人-集体主义文化视角,综述了自我对跨期决策影响的相关研究:介绍了跨期决策的相关概念及理论,详细阐述了跨期决策中的两种自我理论(多重自我模型和自我连续性模型),探讨了个人-集体主义文化对自我的影响,并简要介绍了个人主义与集体主义文化下人们的跨期决策偏好差异及其心理机制。最后,分别从研究内容、研究方法与实际应用三个方面,提出了将个人-集体主义文化这一因素纳入自我对跨期决策影响过程、系统地考虑三者间关系的研究构想,以期为未来研究提供新的思路,深化人们对跨期决策机制的理解。
阿不来提江刘扬朱晓睿郑蕊梁竹苑饶俪琳吴斌李纾
关键词:跨期决策文化自我个人主义集体主义
公平的神经基础被引量:4
2015年
公平问题是人类长久以来的话题,研究已经证实人们存在着公平偏好。关于公平的神经基础,研究者采用脑功能成像技术进行了深入探索,并提示了其在精神疾病研究中的应用价值。本文介绍研究公平行为的博弈实验范式——最后通牒博弈,概述基于最后通牒博弈的神经影像学研究发现。从分配额度、得失情境、框架效应、群体意见、社会地位及情绪几个方面,综述影响公平行为的因素及其神经基础。在临床研究方面,列举了有关抑郁症、精神病态患者及反社会青少年的公平行为及其神经基础的相关研究。分析表明,未来研究应注意从脑网络的角度对公平行为的神经基础进行探讨,考虑到具体的社会情境对公平行为的影响,加强博弈实验范式在神经精神疾病中的应用,并深入探索公平感知的神经计算模型。
王赟吴斌李纾周媛
关键词:公平最后通牒博弈神经基础功能性磁共振
跨期选择单维占优模型的过程检验被引量:20
2016年
跨期选择需要决策者在眼前与未来的损益之间做出权衡与取舍。主流跨期选择理论认为,跨期选择是把未来价值折扣到现在,根据折扣后的价值进行选择的过程;而单维占优模型则认为决策者把"结果"维度上的差异和"延迟"维度上的差异进行比较(维度间差异比较),然后根据差异更大的维度(即占优势的维度)进行决策。跨期选择众理论之争无果的原因之一或是研究者未能找到揭示其心理过程的令人信服的证据。为此,本研究采用过程检验而非结果拟合的方法,首创了"直观模拟天平"任务,对维度间差异比较的大小进行测量,从而为验证单维占优模型提供了支持性的证据。实验1A证明了维度间差异大小中介了选择结果,被试认为"结果"维度上的差异相对于"延迟"维度上的差异越大,越倾向于选择延迟长、结果大的选项;反之,被试认为"延迟"维度上的差异相对于"结果"维度上的差异越大,越倾向于选择延迟短、结果小的选项。实验1B证明了维度间差异比较是在选择时实时(而不是在选择后)进行的。实验1C通过调整实验程序消减了共同方法偏差对结果的影响。实验2进一步证明维度间差异比较可以解释众多的跨期选择异象。通过4个实验,本研究揭示了维度间差异比较构成了跨期选择的重要(尽管可能不是唯一)决策过程,为支持单维占优模型提供了重要的过程验证证据。
江程铭刘洪志蔡晓红李纾
关键词:跨期选择
风险决策过程验证:补偿/非补偿模型之争的新认识与新证据被引量:14
2014年
风险决策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重大决策。如何进行风险决策是人类不断认识和改造世界过程中遇到的未解之谜。主流风险理论认为,风险决策是一个补偿性的、期望值最大化的过程;而非主流的风险理论则认为,风险决策是非补偿性的,并不遵循期望法则所假设的加权求和等过程。这一谜团为何一直没有得以破解,或许是因为我们未找到揭示其心理过程的令人信服的证据。近10年来,我们针对风险决策过程,借助行为实验、眼动记录法、事件相关电位、功能磁共振成像等技术,系统探索风险决策的心理和神经机制,为回答"风险决策是否遵循补偿性规则"这一问题提供了汇聚性证据。本文依据期望法则所假设的概率函数推导、加权过程、加权求和过程、总分最大化等步骤,对这些研究进行梳理与回顾,以期加深人们对风险决策机制的理解,并为建立、健全与风险决策相关的政策、法律法规提供理论依据。
张阳阳饶俪琳梁竹苑周媛李纾
关键词:决策过程眼动ERPFMRI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