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自然科学基金(30500469)
- 作品数:10 被引量:33H指数:4
- 相关作者:黎阳吴燕峰魏菁方建培黄绍良更多>>
- 相关机构:中山大学附属第二医院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中山大学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广东省科技计划工业攻关项目卫生部临床学科重点项目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生物学更多>>
- 间充质干细胞对脐血CIK/NK细胞CD69表达及培养体系中T调节细胞量比的影响被引量:3
- 2009年
- 本研究通过Transwell细胞隔离培养体系探讨骨髓源间充质干细胞(MSC)对脐血(CB)来源细胞因子诱导杀伤细胞(CIK)/自然杀伤细胞(NK)CD69的表达以及对培养体系中CD4+CD25+T调节(Treg)细胞量比的影响。利用聚碳酯膜孔径0.4μm的Transwell隔离细胞培养系统将实验组分为隔离培养(Transwell)组和直接混合(mix-ture)培养组;将MSC和CIK/NK细胞按1:20、1:50和1:100的比例分别在Transwell组和mixture组中进行隔离和直接混合培养,每组6个重复孔;培养48小时后通过流式细胞术检测各组CIK/NK细胞上CD69的表达以及培养体系中CD4+CD25+细胞量比的变化。结果显示:加入MSC的实验各组CB-CIK细胞和NK细胞上表达的CD69比例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值均<0.001).Transwell组中的CIK和NK细胞上表达的CD69,在MSC的高浓度组(1:20组)均显著低于低浓度组(1:50组和1:100组),其中CIK细胞组间的p值分别为0.046、0.020;NK细胞组间的p值均为0.000。mixture组中不同比例组间CIK细胞上表达的CD69无显著性差异,而NK细胞上CD69的表达在MSC的高浓度组(1:20组)均显著低于低浓度组(1:50组和1:100组)。加入MSC的CB-CIK/NK细胞体系中的CD4+CD25+细胞的量比不论在Transwell还是mixture组中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值均<0.01);在Transwell组中,CIK/NK细胞体系中的CD4+CD25+细胞的量比在1:20组、1:50组均显著高于1:100组;在mixture各组中,CIK/NK细胞体系中的CD4+CD25+T调节细胞的量比均有显著性差异。MSC的高浓度组(1:20组),CIK/NK细胞体系中的CD4+CD25+细胞量比在mixture组显著高于Transwell组;而在MSC的低浓度组(1:50组和1:100组),2组体系中的CD4+CD25+细胞量比无显著性差异。结论:MSC能以直接接触或间接作用的方式抑制异基因CIK/NK细胞的活化,这可能与MSC能上调培养体系中的CD4+CD25+Treg细胞量比有关,且这种作用与MSC的数量呈浓度依赖关系。
- 黎阳魏菁吴燕峰王潇娉黄科林永潮黄绍良方建培
- 关键词:骨髓源间充质干细胞细胞因子诱导杀伤细胞NK细胞CD69
- 细胞因子诱导杀伤细胞/自然杀伤细胞培养过程中CD16及CD11a的表达变化被引量:3
- 2009年
- 背景:由于细胞因子诱导杀伤细胞、自然杀伤细胞上表达的CD16和CD11a均与其介导的抗体依赖性细胞介导的细胞毒作用和直接接触杀伤的抗肿瘤效应密切相关,因此了解两种细胞扩增过程中这两种分子表达的强弱,对根据免疫效应细胞的最终用途决定两种细胞的最佳收获时机具有重要意义。目的:了解细胞因子诱导杀伤细胞和自然杀伤细胞在培养过程中的CD16和CD11a表达的变化规律。设计、时间及地点:细胞移植免疫学动态观察,于2006-09/2008-03在中山大学附属第二医院完成。材料:脐血来自本院健康足月妊娠产妇。方法:采用Ficoll-Hypaque法分离脐血单个核细胞,接种于含体积分数为0.15胎牛血清的IMDM,双抗生素青、链霉素各1×105U/L24孔培养板中,在培养体系中加入白细胞介素2、白细胞介素7、白细胞介素15、干细胞因子及FLT3L制备细胞因子诱导杀伤细胞和自然杀伤细胞,每隔3天半量换液及全量补充上述细胞因子。主要观察指标:流式细胞仪检测CD3+CD56+细胞因子诱导杀伤细胞以及CD3-CD56+自然杀伤细胞在4周培养过程中CD16和CD11a表达的变化。结果:CD16在细胞因子诱导杀伤细胞、自然杀伤细胞上的表达随着培养时间的延长逐渐增加,在两类细胞上均在培养的第4周达到最高峰,分别为(55.99±3.90)%和(7.86±1.66)%,但CD16在自然杀伤细胞上表达比例较低,整个培养过程中自然杀伤细胞上CD16的均数表达没有超过8%。CD11a在细胞因子诱导杀伤细胞培养的第3周,自然杀伤细胞培养的第2周达到最高峰,分别为(49.32±6.32)%和(82.31±11.33)%,之后逐渐出现下降,到培养第4周几乎消失。结论:CD16和CD11a在细胞因子诱导杀伤细胞和自然杀伤细胞上的表达随培养时间呈动态变化,使用单克隆抗体联合细胞因子诱导杀伤细胞介导的抗体依赖性细胞介导的细胞毒作用效应时,细胞的收获期可在细胞培养的第4周,�
- 黎阳吴燕峰曾颖方建培魏菁周敦华郭海霞黄绍良林永潮
- 关键词:细胞因子诱导杀伤细胞自然杀伤细胞CD16CD11A过继免疫治疗
- 最优化细胞因子诱导杀伤细胞/自然杀伤细胞少因子培养体系的探索被引量:3
- 2009年
- 【目的】尝试使用IL-2、IL-7和IL-12的单因子、双因子和三因子组合进行杀伤细胞/自然杀伤细胞(CIK/NK)细胞扩增培养,探讨最优化CIK/NK细胞少因子培养体系的建立。【方法】采用Ficoll-Hypaque法分离脐血单个核细胞并分成6组,每组分别加入IL-2(80ng/mL)、IL-7(40ng/mL)及IL-12(40ng/mL)的单因子、双因子和三因子组合(IL-7组;IL-12组;IL-7+IL-12组;IL-2+IL-7组;IL-2+IL-12组;IL-2+IL-7+IL-12组),每组6个重复孔,共培养21d收获细胞。在细胞培养开始和第21天,实验各组取细胞悬液进行流式细胞仪检测CD3+CD56+CIK细胞及CD3-CD56+NK细胞比例。【结果】单因子培养体系的IL-12组在CIK细胞扩增比例上是各组中最高的(22.96±1.41)%,双因子体系的IL-2+IL-12组的CIK细胞扩增比例也达到(18.58±0.68)%;上述两组的CIK细胞扩增比例已经达到或基本达到使用传统多因子扩增方法所获得的比例。IL-12组的NK细胞扩增比例为(30.23±1.18)%,IL-2+IL-7组的NK细胞扩增比例也达(29.52±0.89)%。【结论】使用IL-12、IL-2+IL-12或IL-2+IL-7组合的少因子培养体系进行CIK/NK细胞的培养扩增是可行的。
- 吴燕峰林永潮黎阳王潇娉魏菁
- 关键词:细胞培养细胞因子诱导杀伤细胞自然杀伤细胞细胞因子
- 骨髓腔输注间充质干细胞对骨髓移植后造血重建和移植物抗宿主病作用的实验研究被引量:6
- 2007年
- 目的比较骨髓腔内(IBM)及静脉内(IV)输注异基因间充质干细胞(MSC)对大鼠骨髓移植(BMT)模型的骨髓造血、MSC重建和移植物抗宿主病(GVHD)的影响,优化MSC输注途径及探讨MSC促进造血的机制。方法①MSC体内动力学示踪。②建立大鼠BMT模型。③实验分组:IBM组[MSC(IBM)+骨髓有核细胞(IV)];IV组[MSC(IV)+骨髓有核细胞(IV)];骨髓移植(BMT)组;单纯MSC组;照射对照组;空白对照组。④移植后观察受体存活、外周血常规结果及植入证据、骨髓MSC、CFU-Mix恢复及GVHD。结果①IBM途径输注MSC主要分布于骨髓。②MSC与骨髓共移植可以提高大鼠存活率:照射对照组、单纯MSC输注组均在预处理后2周内全部死亡;BMT组2周内存活率为70%;IV存活率为80%;IBM组存活率为100%。③MSC可促进BMT大鼠外周血象恢复:移植后第14天(+14天)移植组白细胞计数均明显高于BMT组,IBM组又明显高于IV组,+21天IBM组三系均恢复,IV组+21天白细胞计数恢复,血红蛋白浓度和血小板计数至+30天恢复正常;BMT组三系恢复延迟约2周。④MSC促进BMT受体骨髓MSC恢复和造血重建:+21天和+30天共移植组CFU-Mix和MSC克隆生长恢复均较BMT组快(P<0.05);IBM组优于IV组(P<0.05)。⑤植入证据的检测:BMT及共移植组存活大鼠外周血均检测到F344大鼠供体抗原RT1A’阳性细胞,比例>90%。⑥GVHD发生率:BMT组GVHD发生率为42%;共移植组无明显GVHD表现。结论IBM输注MSC优先定位于骨髓、极少丢失于非造血器官;输注MSC可促进BMT后造血恢复及提高受体生存率;MSC促进BMT受体骨髓MSC及造血干细胞恢复,缩短骨髓抑制期,并降低GVHD;IBM输注途径效果优于IV途径。
- 黄科黄绍良周敦华蔡耘张绪超黎阳
- 关键词:间充质干细胞造血干细胞移植移植物抗宿主病
- 血清抗体及补体对利妥昔单抗介导的NK细胞杀伤Raji细胞作用的影响被引量:1
- 2012年
- 目的体外检测血清抗体及补体对利妥昔单抗介导的NK细胞对Raji细胞杀伤作用的影响。方法通过巢式反转录聚合酶链反应(nest,PCR)检测NK细胞上FcγRⅢa(CD1oa)基因型;流式细胞术检测加入血清抗体前后NK细胞上FcγRⅢa的表达;DIO-PI双荧光染色法检测添加血清补体及抗体后NK细胞对Raji细胞的杀伤效应强度。结果添加血清补体组杀伤率较未添加组明显增强,而添加血清抗体组杀伤率较未添加组明显减弱,在FcγRⅢa-158V/V组内,添加血清补体组、添加血清抗体组与未添加组细胞毒性指数分别为(94.25±1.79、)%、(59.79±0.66)%和(69.05±2.38)%,三组之间两两比较均P〈0.05;在FcγRⅢa-158V/F组内,添加血清补体组、添加血清抗体组与未添加组细胞毒性指数分别为(66.71±5.57)%、(18.13±2.99)%和(39.63±3.86)%,三组之间两两比较均P〈0.05。结论血清补体可增强利妥昔单抗介导的NK细胞对Raji细胞的杀伤作用。血清抗体会减弱利妥昔单抗介导的NK细胞对Raji细胞的杀伤作用。使用肿瘤特异性单克隆抗体(MAb)治疗肿瘤患者时,同时输注新鲜冷冻血浆可提高其抗肿瘤疗效;而MAb与静脉注射用免疫球收白(IVIG)同时使用则可能降低其抗肿瘤疗效。
- 黎阳屈钰华郭海霞吴燕峰黄科方建培黄绍良魏菁黄燕
- 关键词:利妥昔单抗杀伤
- BMMSC输注对脐血CIK/NK细胞在荷瘤小鼠体内抗肿瘤效应的影响被引量:7
- 2011年
- 目的利用荷瘤小鼠来探讨不同的输注途径以及不同时间输注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MMSC)对脐血来源细胞因子诱导的杀伤(CIK)/自然杀伤(NK)细胞在体内抗肿瘤效应的影响。方法NOD/SCID小鼠共56只,分为7组,每组小鼠经尾静脉输注K562细胞后12h分别进行以下实验:同时经尾静脉输注人BMMSC+CIK/NK细胞(A组);经尾静脉相隔48h分别输注人BMMSC和CIK/NK细胞(B组);经小鼠胫骨骨髓腔输注人BMMSC,同时经尾静脉输注CIK/NK细胞(C组);经小鼠胫骨骨髓腔输注人BMMSC,48h后经尾静脉输注C1K/NK细胞;经小鼠胫骨骨髓腔输注人BMMSC,48h后经尾静脉输注CIK/NK细胞(E组):较其他组延迟48h经尾静脉输注CIK/NK细胞(F组);除输注K562细胞外,不输注其他细胞(G组)。计算各组小鼠的生存曲线,检N4,鼠外周血、骨髓、肝、脾和肺等脏器的肿瘤细胞负荷情况。结果A、B、G组小鼠的存活时间短于C、D、E、F组(P〈O.05);A、B、G组间以及C、D、E、F组间小鼠的存活时间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O.05);A、B、G组小鼠外周血、骨髓涂片中肿瘤细胞的比例高于C、D、E、F组(P〈0.05)。A、B、G组小鼠外周血、骨髓及肝、脾、肺组织匀浆中人肿瘤细胞标记CD33的表达率高于C、D、E、F组(P〈O.05);A、G组小鼠肝、脾、肺组织匀浆中CD33表达率高于B组(P〈O.05);C组小鼠肺组织匀浆中CD33表达率高于D组(P〈O.05)。结论同部位注射BMMSC可明显抑制CIK/NK细胞在荷瘤小鼠体内的抗肿瘤作用,而分部位注射,则BMMSC的抑制作用明显减弱。提前输入的BMMSC在体内仍会削弱CIK/NK细胞的抗肿瘤作用。
- 黎阳王潇娉吴燕峰黄文革黄科黄绍良魏菁周敦华方建培薛红漫
- 关键词:NOD/SCID小鼠间质干细胞移植杀伤细胞淋巴因子激活抗肿瘤效应
- K562-DC融合瘤苗刺激的CIK/NK细胞在荷瘤NOD/SCID小鼠体内的杀瘤活性被引量:4
- 2008年
- 目的探讨经K562细胞-树突细胞(DC)融合瘤苗刺激的脐血源性细胞因子诱导的杀伤(CIK)/自然杀伤(NK)细胞在荷瘤NOD/SCID小鼠体内的杀伤效能及其安全性。方法通过不同细胞因子的组合分别诱导脐血单个核细胞(MNC)成为DC和CIK/NK细胞,通过聚乙二醇(PEG)将灭活K562细胞与DC融合形成K562-DC融合瘤苗。以10:1比例在CIK/NK细胞培养体系中加入K562-DC融合瘤苗,制备K562-DC融合瘤苗刺激的CIK/NK细胞。小鼠均经尾静脉接种K562细胞1×10^6诱导荷瘤鼠;于接种肿瘤细胞后24h按不同分组分别经尾静脉输注K562-DC融合瘤苗刺激的CIK/NK细胞1×10^7、CIK/NK细胞1×10^7,同时设相应的非荷瘤鼠对照。比较各组小鼠的生存率、存活时间;用流式细胞术检测小鼠外周血、肝、肺组织中人CD13^+细胞和外周血人CD56^+细胞。结果在接种1×10^6 K562细胞后未经处理的小鼠39d内全部死亡,8只鼠中肉眼可见瘤块的小鼠5只,其中位于肝脏的4只、脾脏的1只。接种K562细胞后接受K562-DC瘤苗刺激的CIK/NK细胞治疗的8只小鼠第65天时死亡1只,抗瘤有效率为87.5%;接受CIK/NK细胞治疗小鼠死亡2只,时间分别为接种K562细胞后第56天及第62天,抗瘤有效率为75.0%,均未发现肉眼可见瘤块。该两组小鼠存活时间分别为(69.4±1.8)d、(67.2±5.3)d,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均高于未予治疗的荷瘤对照组[(30.4±4.6)d](P〈0.01),荷瘤后接受K562-DC瘤苗刺激的和未经瘤苗刺激的CIK/NK细胞治疗的两组其余小鼠存活均超过70d。经CIK/NK细胞治疗的两组存活小鼠外周血,肝、肺组织中人CD13^+细胞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显著低于荷瘤未治疗组(P〈0.01),而治疗的两组存活小鼠外周血人CD56^+细胞率与输注不同CIK/NK细胞的非荷瘤对照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黎阳黄绍良张绪超方建培吴燕峰魏菁黄文革周敦华黄科林永潮
- 关键词:NOD/SCID小鼠
- CIK/NK细胞4周培养过程中的CD27、CD28的表达及其意义被引量:4
- 2009年
- 目的:了解细胞因子诱导杀伤(CIK)细胞和自然杀伤(NK)细胞在培养过程中CD27和CD28的表达变化规律。方法:通过流式细胞仪检测CD3+CD56+CIK细胞以及CD3-CD56+NK细胞在4周培养过程中其上CD27和CD28的表达变化。结果:CD27在CIK和NK细胞上均于培养的第2周达到最高峰,分别为(44.57±4.07)%和(51.02±5.20)%,但之后逐步下降,在培养第4周降至30%左右的水平。CD28在CIK和NK细胞上分别是在第3周和第2周时达到表达的最高峰,为(4.40±0.66)%和(45.14±3.58)%,之后迅速下降,在培养第4周已经几乎消失。结论:根据CD27和CD28在CIK/NK细胞上的表达变化规律,CIK/NK细胞的收获时机以培养第3周为宜。
- 吴燕峰黎阳王潇娉方建培魏菁
- 关键词:细胞因子诱导杀伤细胞自然杀伤细胞CD27CD28过继免疫治疗
- 环氧乙烷灭菌对临床生物治疗细胞体外培养的影响被引量:1
- 2009年
- 目的观察环氧乙烷灭菌处理的物品对临床生物治疗细胞体外培养过程中的影响。方法采用细胞培养法,观察了环氧乙烷灭菌处理的物品对几种细胞生长的影响。结果经环氧乙烷灭菌处理保存至1 d内和3个月的物品对细胞产生明显的损伤作用,6个月以上的物品对细胞生长的影响基本消失。结论环氧乙烷灭菌处理的物品在灭菌后3个月之内其残留物对体外细胞培养会产生有害影响,建议将灭菌后物品保存至6个月以上再用于生物治疗。
- 吴燕峰王潇娉李红玉黎阳
- 关键词:环氧乙烷灭菌物品细胞培养生物治疗
- CD80,CD86和ICAM-1在急性白血病细胞上的表达及意义被引量:1
- 2008年
- 目的通过流式细胞术检测初诊患者急性白血病细胞上共刺激分子CD80、CD86以及黏附分子ICAM-1的表达,以了解其表达规律。方法通过流式细胞仪检测60例初治急性白血患者白血病细胞上CD80、CD86和ICAM-1的表达率;男37例,女23例,年龄2~85岁,中位年龄28岁;其中ALL20例,AML40例(M16例、M27例、M37例、M415例、M55例)。结果ALL组中的CD86的表达为(32.880±6.665)%,显著高于正常对照(P<0.01),而CD80与正常BM对照比较无统计学意义;CD80、CD86在AML(M1、M2和M3)细胞上的表达分别为(0.766±0.187)%、(27.210±7.581)%,均显著高于相应的正常骨髓对照(P<0.01);在AML(M4和M5)细胞上CD80、CD86的表达与正常对照比较均无统计学意义。ICAM-1在ALL组中的表达与正常BM对照比较无统计学意义;在AML(M1、M2和M3)细胞上(63.820±7.484)%,显著高于相应的正常骨髓对照(P<0.01);而AML(M4和M5)细胞上表达为(50.590±7.092)%,显著低于相应的正常骨髓对照(P<0.01)。结论CD80、CD86和ICAM-1在初治ALL和AML白血病细胞上的表达呈一定变异性,CD86在ALL上呈高表达,CD80、CD86和ICAM-1在AML(M1、M2和M3)上均呈高表达,而ICAM-1在AML(M4和M5)上均呈低表达。
- 魏菁黎阳郭海霞吴燕峰方建培王潇娉周敦华黄科陈纯林永潮
- 关键词:白血病抗原呈递细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