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州大学文化与传播学院
- 作品数:290 被引量:778H指数:10
- 相关作者:王景花单占生赵国政孙培云谢晓燕更多>>
- 相关机构:华中科技大学新闻与信息传播学院河南师范大学中文系武汉大学文学院更多>>
- 发文基金:河南省社会科学规划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郑州大学校科研和教改项目更多>>
- 相关领域:文学文化科学哲学宗教语言文字更多>>
- 西方新闻传播机制浅析被引量:1
- 2000年
- 资本主义的市场经济机制造成了媒介与财团在组织层次的自加强联合(也包括媒介集团的形成);资产阶级政治及其整个官僚体系的运作方式造成了对媒介机构的横向牵制;资本主义的经济和文化培养了媒介从业人员的上层阶级属性。所有这些因素是西方的新闻传媒维护资本主义制度的功能的主要机制。
- 吕文凯
- 关键词:新闻传媒
- 自然主义在中国的早期传播
- 2000年
- 20世纪初期西欧的自然主义文学思潮传入中国,陈独秀首先提到自然主义文学思潮,胡愈之最早专门而系统地介绍自然主义文学理论,茅盾对自然主义在中国的介绍和提倡起了重要作用。本文通过大量历史事实的举证,描述了自然主义在中国的最初传播状况。
- 牛水莲
- 关键词:自然主义胡愈之文化传播
- “五四”乡土小说的文化精神(下)被引量:1
- 2000年
- “五四”乡土小说作为“五四”新文化、新文学的重要载体 ,表现出鲜明的理性批判的文化精神。其对古老乡村群体存在方式的批判 ,关于反封建文学主题的探寻 ,关于女性命运的文化启蒙 ,以及对现代乡土文学作家在都市与乡间灵魂漂泊的精神存在 ,都有独到的发现与艺术的表现。
- 陈继会
- 关键词:乡土小说文学主题现代乡土文学文化精神文化启蒙
- 王安忆对妇女命运的新思考——《长恨歌》、《我爱比尔》中的市场经济负面与“红颜薄命”被引量:7
- 1998年
- 80年代王安忆多书写女性为爱情而生并在爱情中成熟,近年她转向“红颜薄命”题材,突出这个薄命的个性因素,它与市场经济负面的关系。这一主旨与20年代后期庐隐、丁玲等人的创作有着近似的性质,都是从实感出发而对或脱离现实、或庸俗化的“女性主义”的超越,在当下则具有反诘后现代思潮、紧密关注社会转型期女性命运变迁的意义。
- 乐铄
- 关键词:《长恨歌》红颜薄命市场经济
- 对峙的意义:从理解《学衡》到反思五四文化激进主义被引量:2
- 2004年
- 在以五四文化激进主义为制导性力量的文化现代转型期,《学衡》以一种异质性思维与之构成了独特的历史性撑拒力量,激进与保守以对峙又互补的关系共同形成了文化发展的合力,既保证了文化现代转型不可或缺的突围性力量,又保证了现代性在实现过程中的自我矫正与补偿。作为一对共生的价值范畴,二者只有在理解对方的同时才能全面理解自身。
- 王桂妹林红
- 关键词:五四文化激进主义学衡
- 再论明末夫妻离合小说的情节结构模式被引量:1
- 2001年
- 明末夫妻离合小说在情节结构方面形成了合拢式模式。此一模式的形成既受到其时以“复兴古学 ,务为有用”为主流的社会思潮的深刻影响 ,又与当时部分小说家的心理状态关系密切 ,同时也与这类题材的小说结构艺术的积累以及一定的戏剧结构艺术成果影响有重要联系。文章在论述过程中 ,揭示出一定的有关小说发展、小说思想发展的理论质素。
- 曹萌
- 关键词:社会思潮戏剧艺术小说情节结构模式
- 对中国文学史教材编写与古代文学教学问题的思考被引量:2
- 2002年
- 关于中国文学史教材的编写,应坚持学术性实用性兼顾、史家眼光、文化视角三原则;关于古代文学教学质量的提高,应做到教材使用与个性发挥、史与作品、讲授主动性与接受主动性、教学与科研四统一。
- 徐正英
- 关键词:文学史教材古代文学教学古代文学教材编写
- 创作方法意识的觉醒——1922年“自然主义”讨论的回顾与评述
- 1998年
- 1922年,《小说月报》开展了长达十个月的关于“自然主义”的讨论,这是在文学脱离现实、滑入低谷的背景下进行的。这次讨论,涉及了中国文学要不要主义、应遵循什么样的主义以及自然主义的利和弊诸问题。这是中国文学史上第一次较有规模和影响的关于创作方法的论争,它标志着中国作家创作方法意识的空前觉醒。同时,这次讨论对自然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和现实主义文学的发展又有一定的促进作用。
- 张冠华
- 关键词:自然主义现实主义
- 论余秋雨对传统散文模式的突破被引量:5
- 2003年
- 余秋雨散文读者众多,好评如潮,其根本原因在于他突破简约、超越平庸、革新技法,实现了对散文多方位的超越,从而在中国散文史上树起了一座新的丰碑。
- 王萍
- 关键词:散文文化意蕴写作手法
- 情语迷离写悼诗——释龚自珍的“杭州有所追悼而作”
- 1998年
- 龚自珍《己亥杂诗》中的“杭州有所追悼而作”,是一组由16首七言绝句构成的悼念情人的诗歌。由于情事隐秘,作者不得不写得扑朔迷离。本文依据龚自珍的生平遭遇,以及龚氏诗文中的一些可资参证的材料,对这组诗的内涵进行了初步的考释。悼诗写得沉痛真切,原于作者恋情的深挚,也与作者理想的失落密切相关。在古典悼亡诗歌中,它应占有一个重要的位置。
- 陈抱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