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天津农学院农学与资源环境学院

作品数:754 被引量:2,762H指数:21
相关作者:金红王国琴李子芳臧凤艳郑志广更多>>
相关机构:天津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南开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华中农业大学植物科学技术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天津市科技计划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更多>>
相关领域:农业科学生物学轻工技术与工程文化科学更多>>

文献类型

  • 712篇期刊文章
  • 30篇会议论文

领域

  • 536篇农业科学
  • 65篇生物学
  • 58篇轻工技术与工...
  • 45篇文化科学
  • 37篇环境科学与工...
  • 16篇经济管理
  • 11篇化学工程
  • 8篇医药卫生
  • 6篇理学
  • 5篇天文地球
  • 4篇自动化与计算...
  • 1篇水利工程
  • 1篇一般工业技术
  • 1篇政治法律
  • 1篇语言文字

主题

  • 122篇玉米
  • 97篇土壤
  • 65篇性状
  • 61篇水稻
  • 51篇胁迫
  • 49篇基因
  • 40篇高粱
  • 35篇小麦
  • 33篇种子
  • 30篇栽培
  • 28篇食味
  • 27篇夏玉米
  • 24篇幼苗
  • 22篇盐胁迫
  • 22篇种植密度
  • 21篇养分
  • 21篇油菜
  • 21篇萌发
  • 20篇氮素
  • 17篇正交

机构

  • 742篇天津农学院
  • 21篇天津市农业科...
  • 20篇天津中日水稻...
  • 18篇农业农村部环...
  • 16篇天津市农作物...
  • 14篇中国农业科学...
  • 14篇天津市农业发...
  • 13篇天津农垦渤海...
  • 11篇中国农业科学...
  • 10篇中华人民共和...
  • 9篇天津绿圣蓬源...
  • 7篇华中农业大学
  • 7篇南开大学
  • 7篇九州大学
  • 7篇天津师范大学
  • 7篇天津市科学技...
  • 7篇天津市农业资...
  • 6篇天津科技大学
  • 5篇东北农业大学
  • 5篇天津鸿滨禾盛...

作者

  • 26篇张欣
  • 22篇施利利
  • 22篇崔晶
  • 20篇杜锦
  • 16篇向春阳
  • 16篇丁得亮
  • 16篇王鹏文
  • 16篇王松文
  • 13篇黄亮
  • 13篇王金龙
  • 12篇金红
  • 11篇吴锡冬
  • 11篇陈小强
  • 10篇王英超
  • 10篇赵明
  • 10篇班立桐
  • 10篇孙宁
  • 9篇田秀平
  • 9篇谢晓东
  • 8篇李明

传媒

  • 131篇天津农学院学...
  • 53篇天津农业科学
  • 36篇分子植物育种
  • 35篇天津农林科技
  • 23篇华北农学报
  • 23篇江苏农业科学
  • 20篇北方园艺
  • 16篇食品科技
  • 14篇种子
  • 12篇食品研究与开...
  • 12篇农业环境科学...
  • 12篇现代农业科技
  • 11篇中国食用菌
  • 10篇中国种业
  • 9篇天津科技
  • 9篇湖北农业科学
  • 8篇中国稻米
  • 8篇北方水稻
  • 7篇玉米科学
  • 7篇作物杂志

年份

  • 2篇2025
  • 56篇2024
  • 63篇2023
  • 77篇2022
  • 77篇2021
  • 61篇2020
  • 106篇2019
  • 75篇2018
  • 69篇2017
  • 66篇2016
  • 54篇2015
  • 36篇2014
754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产朊假丝酵母发酵蛋白桑的培养基优化
2024年
以蛋白桑桑叶为研究对象,利用产朊假丝酵母菌进行培养料发酵试验。根据单因素试验结果,设计并实施了葡萄糖、磷酸二氢钾(KH2PO4)、硫酸铵[(NH4)_(2)SO_(4)]、硫酸镁(MgSO_(4))、蒸馏水五因素四水平的正交试验,发酵后测定了产朊假丝酵母菌的菌数,确定了最佳的培养基配方,即1.2 g葡萄糖、0.025 g KH2PO4、0.05 g(NH4)_(2)SO_(4)、0.001 g MgSO_(4)、16 mL蒸馏水。在此培养基中,产朊假丝酵母菌能以菌数多达10.05亿/g进行生长繁殖。
侯俊豪陈帅君吴疆米琴娜张熙凯童应凯
关键词:产朊假丝酵母发酵培养基优化
组织培养条件优化对龙石槲多糖含量的影响
2015年
利用组织培养技术,通过调节各种培养条件(不同浓度的6-BA、NAA配比,蔗糖含量,黑暗时长),在龙石槲不同培养时期测量其重量和多糖含量,以期获得能使龙石槲产生较多多糖含量的培养条件和培养时间。结果表明,龙石槲生长的最适培养基配方为:1/2 MS、1.0 mg·L-1 6-BA、0.3 mg·L-1 NAA、6.5 g·L-1琼脂、25 g·L-1蔗糖。先暗处理36 d后,再光培养7 d的龙石槲多糖含量最高。
刘嫣陈小强王晓虹邓林霞张亚鹤王景太王东元
关键词:多糖
NaCl胁迫土壤中Na^+、Cl^-、电导率和pH值变化规律的研究
2015年
我国盐渍土面积大、分布广泛,严重影响着作物产量。为合理利用盐渍土,提高玉米的产量和品质,试验采用4种Na Cl浓度,种植2个玉米品种,分5个时期对土壤中Na+、Cl-、电导率和p H值的变化规律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随着盐胁迫浓度的增加,土壤中Na+、Cl-含量与土壤溶液电导率、p H值均显著增加。土壤Na+含量在Ⅲ、Ⅳ时期最高,Cl-含量在Ⅲ时期后均较高。在各时期中,郑单958的土壤p H值均小于丹玉92。各盐浓度处理的玉米根际Na+含量均低于非根际土壤,而Cl-则恰好相反。各处理根际土壤p H值均小于非根际土壤。
李佳霓田秀平
关键词:NACL胁迫电导率PH
牛粪水稻秸秆厌氧共发酵产沼气操作参数优化被引量:1
2017年
在牛粪中添加水稻秸秆进行厌氧共发酵产沼气,考察接种量、发酵温度、原料固体含量对发酵产沼气效果的影响。结果表明:厌氧发酵接种是必需的,随着接种量增多产气量增大,适宜的接种比例为10%(质量比);常温、中温(36℃)和高温(55℃)3种温度条件下,中高温发酵产气效果较好,中温更适合发酵;在20%、10%、5%(质量比)3种固体含量条件下,固体含量越大产气量波动越大,10%固体含量产气效果最好,发酵前30天累积产气量可达4 710 m L,容积产气率为0.313 m^3/(m^3·d)。本试验所得的结果可为牛粪水稻秸秆厌氧共发酵的实际应用提供参考。
张钧王月黄培操管贤贤卢赫宇孙洋洋石利军
关键词:牛粪水稻秸秆接种量温度
利用细胞培养选育水稻变异体的初步研究被引量:1
2015年
植物细胞工程技术已在农作物的品种改良和培育中得到广泛应用。本文应用细胞培养技术与常规育种方法进行水稻种质创新选育的研究,利用花粉培养建立了水稻垩白性状的近等基因系,选育出了水稻新品系"津稻294";通过离体胚培养进行水稻杂交种及突变系的胚挽救,并成功获得了野生水稻与栽培稻杂交后代的永久营养体。
孙宁王松文崔晶丁得亮张欣施利利
关键词:水稻细胞培养新种质
提高紫锥菊种子发芽率方法的研究被引量:2
2015年
以紫锥菊的种子为研究对象,采用4℃冷藏处理7 d后37℃温水浸种、硼酸浸种、吲哚乙酸(IAA)浸种、不同的乙醇浓度结合37℃温水浸种以及直播等方式对紫锥菊种子的发芽率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4℃冷藏处理7 d后37℃温水浸种、硼酸浸种、吲哚乙酸浸种均能提高种子的发芽率。其中,IAA(40 mg·L-1)浸种的发芽率最高,达到97.5%;其次是0.1%硼酸浸种、4℃冷藏7 d后37℃温水浸泡12 h,分别达到93.3%、92.7%。在温室直播育苗中,蛭石基质高于泥炭基质的种子发芽率,分别达到89%和76%。综合以上分析可以得出,温室直播育苗宜采用蛭石基质,田间播种前宜选用IAA(40 mg·L-1)浸种24 h。
王英超窦晓青金红梁强王蕾赵迪
关键词:紫锥菊种子萌发种子处理
组培过程中兜唇石斛的耐盐性研究被引量:3
2016年
以兜唇石斛试管苗为材料,研究组织培养过程中试管苗的生长状况,通过测定组织培养过程中分化苗合成的脯氨酸含量来确定兜唇石斛的耐盐性。最终得到最适合兜唇石斛试管苗生长的培养基是MS+20 g/L蔗糖+6.5 g/L琼脂+2 mol/L 6-BA+0.6 mol/L NAA;进行耐盐培养时得到脯氨酸含量最高的培养基是MS+20 g/L蔗糖+6.5 g/L琼脂+2 mol/L 6-BA+0.6 mol/L NAA+0.6%Na Cl。
邓林霞陈小强王晓虹
关键词:耐盐性脯氨酸
菌剂施用对夏填闲玉米吸收土壤磷素及其形态转化的影响
2024年
通过施用微生物菌剂,研究夏休闲期设施土壤中磷素吸收利用及其形态转化状况,旨在为设施农田磷素有效利用与环境风险阻控提供理论参考。试验设计6个不同菌剂用量处理,即T1(0 kg/hm^(2))、T2(90 kg/hm^(2))、T3(180 kg/hm^(2))、T4(360 kg/hm^(2))、T5(540 kg/hm^(2))、T6(720 kg/hm^(2)),按随机区组排列。结果表明,施加菌剂后总干物质积累量和总吸磷量最大的均为T2处理,分别较T1处理增长11.41%、35.77%,其中地上部干物质积累量、吸磷量远高于地下根系,且同样以T2处理最高;土壤总磷含量有所下降,在T2处理出现显著下降;增施菌剂可增加土壤碱性磷酸酶活性,根际土壤碱性磷酸酶活性普遍高于非根际土壤,T4处理根际土壤碱性磷酸酶活性最高,T2次之;菌剂施用有效促进了土壤有机磷矿化分解,并且有利于潜在性无机磷源向缓效性无机磷源转化,以及缓效性无机磷源向速效性磷源转化,其中以T4处理最为明显,T2次之。综合分析发现,夏填闲期适量施用微生物菌剂,有利于提高设施菜田磷素有效利用及环境风险阻控,尤以T2处理较为明显。
张迎珂卢树昌夏渝静
关键词:微生物菌剂磷素吸收
粒用高粱F_2群体农艺性状数量遗传分析被引量:13
2019年
通过对高粱F_2群体农艺性状进行数量遗传分析,确定各性状的最适遗传模型并掌握其遗传规律,为田间选育遗传稳定的农艺性状提供参考。以粒用高粱品种忻粱52和美引-20的杂交F_2分离群体为试验材料,根据单个分离世代群体的遗传模型方法 -主-多基因遗传分析模型对F_2世代6个数量性状进行遗传分析。结果表明,6个农艺性状中株高、穗柄长、主茎茎节数、平均茎节长符合遗传模型,受主效基因控制;而穗长和旗叶鞘长不存在主基因,受微效多基因遗传。株高符合Model B_1,受2对主基因控制,为加性-显性-上位性混合遗传模型,主基因遗传率为88. 65%;穗柄长和主茎茎节数符合Model A_1,为受1对主基因控制的加性-显性混合遗传模型,遗传率分别为61. 58%和68. 94%;平均茎节长符合Model A_4,受1对主基因控制,符合负向完全显性遗传模型,主基因遗传率为49. 24%。株高、穗柄长和主茎茎节数的主基因遗传率较高,说明这3个性状在后代遗传中受环境影响较小,遗传较稳定,可以在育种早代直接进行选择;而平均茎节长的遗传率较低,说明该性状在后代中遗传不稳定,受环境影响较大,需在育种高代进行选择。
白晓倩于澎湃李延玲高建明裴忠有罗峰孙守钧
关键词:高粱农艺性状遗传率
玉米遗传多样性研究方法初探被引量:4
2014年
从形态学、细胞学和分子3种水平上概述了遗传多样性在玉米方面的研究,总结了形态标记、染色体带型标记、同工酶标记以及DNA分子标记在玉米遗传多样性研究上的应用。为了更好地揭示遗传多样性,多种标记方法应该有选择地结合起来,以便为玉米育种工作提供参考和依据。
马鹏王国琴
关键词:玉米形态学细胞学分子标记
共75页<12345678910>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