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山西大学应用生物学研究所

作品数:8 被引量:21H指数:3
发文基金:山西省自然科学基金公益性行业(农业)科研专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农业科学生物学更多>>

文献类型

  • 8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5篇农业科学
  • 3篇生物学

主题

  • 2篇地下害虫
  • 2篇燕麦
  • 2篇玉米
  • 2篇农杆菌
  • 2篇农杆菌介导
  • 2篇种群
  • 2篇基因
  • 2篇害虫
  • 2篇飞蝗
  • 2篇表皮
  • 2篇创伤
  • 1篇灯诱
  • 1篇冬小麦
  • 1篇冬小麦-夏玉...
  • 1篇优势种
  • 1篇优势种群
  • 1篇载脂蛋白
  • 1篇脂蛋白
  • 1篇脂质
  • 1篇脂质沉积

机构

  • 8篇山西大学
  • 4篇山西省农业科...
  • 2篇太原科技大学
  • 1篇山西农业大学
  • 1篇临汾市农业委...
  • 1篇广东省科学院...

作者

  • 2篇刘龙龙
  • 2篇武宇鹏
  • 2篇孙毅
  • 2篇董晋明
  • 2篇张丽君
  • 2篇张建珍
  • 2篇陆俊姣
  • 2篇崔林
  • 2篇李大琪
  • 2篇任美凤
  • 1篇李霞
  • 1篇宋晶
  • 1篇柳伟伟
  • 1篇周建平

传媒

  • 2篇昆虫学报
  • 1篇中国农业科学
  • 1篇安徽农业科学
  • 1篇淡水渔业
  • 1篇中国生物化学...
  • 1篇河北农业科学
  • 1篇中国农学通报

年份

  • 2篇2024
  • 1篇2022
  • 1篇2020
  • 1篇2018
  • 1篇2017
  • 2篇2015
8 条 记 录,以下是 1-8
排序方式:
农杆菌介导创伤胚转化的应用被引量:3
2015年
[目的]优化农杆菌介导创伤胚转化的方法,提高转化率,培育具有特定功能的转基因品种,改善作物的生存能力和生态环境适应力。[方法]参照农杆菌划胚介导植物萌发种子基因转化方法,以燕麦、玉米和高粱的萌发种子为试验材料,农杆菌菌株LBA4404(含质粒P3301ubi Ac)侵染转化燕麦、玉米和高粱的萌发种子,优化转化条件,探索燕麦、玉米和高粱遗传转化体系,探讨菌液浓度、种子萌发时间、超声波功率、乙酰丁香酮和草丁膦浓度对3种作物的影响并进行比较分析。[结果]农杆菌菌液浓度为0.6>OD600≥0.4时转化效果最佳;第1次超声波功率为900 W,处理时间为10 min;第2次超声波功率为200 W,处理时间为4 min效果最佳。转化效率最高;添加乙酰丁香酮对燕麦、高粱和玉米的发芽有明显促进作用,但转化效果有明显区别;燕麦、玉米和高粱的转化植株对草丁膦的耐受性差异不大,与非转化植株相比,0.8 mg/L除草剂胁迫下燕麦、玉米和高粱种子萌发受到一定程度的抑制。用1 mg/L除草剂溶液对T0和T1代转化植株幼苗进行筛选,转化植株的存活率高于对照。[结论]经除草剂筛选和PCR对T0和T1代幼苗检测,初步证明获得了转化植株。
张丽君刘龙龙张建珍孙毅康国帅周建平崔林
关键词:植物转化燕麦玉米高粱
基于改良石蜡切片技术的飞蝗胚胎浆膜表皮发育模式及形态变化观察被引量:1
2018年
【目的】通过优化飞蝗Locusta migratoria胚胎石蜡切片制备技术,研究飞蝗胚胎发育时期浆膜表皮变化规律。【方法】通过优化飞蝗胚胎固定前处理、洗涤、脱水和透明等步骤,改良胚胎期石蜡切片制备技术;制备飞蝗胚胎发育第3-10天的石蜡切片,通过HE染色观察浆膜表皮发育规律;通过制备飞蝗发育第6-8天从卵孔端至卵尾端的纵切切片,观察飞蝗胚胎转旋时期的形态变化。【结果】飞蝗胚胎期石蜡切片技术优化后的操作步骤为:固定前Na Cl O预处理和打孔、洗涤30min、脱水30 min和透明30 min。通过此方法可获得表皮结构完整且清晰的胚胎期组织切片。在30℃条件下,飞蝗胚胎浆膜表皮及几丁质沉积形成于胚胎发育的第5天,在第8天时开始降解。飞蝗胚胎的转旋发生在第6-7天,伴随着浆膜和浆膜表皮的形态变化。【结论】本研究优化了飞蝗胚胎石蜡切片制备步骤,揭示了飞蝗胚胎浆膜表皮及胚胎转旋的发育模式,为昆虫胚胎发育的研究提供了基础资料。
柳伟伟柳伟伟付穗业董卿张敏张学尧张建珍张婷婷
关键词:飞蝗HE染色胚胎
农杆菌介导的燕麦创伤胚转化体系研究被引量:2
2015年
通过建立遗传转化体系,培育具有特定功能的转基因作物品种对改善作物的生存能力和生态环境适应力具有重要意义。参照农杆菌划胚介导植物萌发种子基因转化方法,以农杆菌菌株LBA4404(含质粒p CAMBAR.CH I.11)侵染转化燕麦种子,对转化体系中的菌液浓度、超声波功率、种子处理方式和抗除草剂筛选等不同转化条件分别进行了研究,以探索农杆菌介导的燕麦最适宜的遗传转化体系。结果表明:燕麦种子浸泡4 h后采用穿刺法划伤种子,1 000 W超声波处理划伤种子10 min,在OD600=0.4的农杆菌溶液中共培养2 d,最有利于种子转化;用0.8 mg/L草丁膦溶液与种子共培养能够有效抑制种子萌发进行初筛,用1 mg/L草丁膦溶液喷施幼苗进行除草剂抗性筛选,能够明显抑制假阳性苗的生长;将来自链霉菌(Streptomyces hygroscopicus)的Bar基因导入燕麦,经除草剂筛选以及Bar基因的PCR检测和Southern杂交分析证明获得转基因植株。
张丽君刘龙龙孙毅张建珍崔林
关键词:燕麦BAR基因农杆菌介导
氨氮对幼鲫鳃组织及其非特异性免疫指标的影响
2024年
为探究氨氮对鲫(Carassius auratus)幼鱼的慢性毒性效应,以及对鳃组织结构和非特异性免疫指标的影响,本实验选用健康幼鲫,随机分为8组,分别饲养于自来水(对照组)与NH 4Cl质量浓度为160~720 mg/L的水环境中,进行急性毒性实验,得出96 h半致死浓度(LC 50)和安全浓度(SC),并以此为基础进行慢性毒性实验,NH 4Cl质量浓度分别为0、6、15、24 mg/L,实验期为60 d。结果显示:(1)氨氮对幼鲫96 h的LC 50为289.29 mg/L(95%置信区间264.08~316.90 mg/L),SC为28.90 mg/L。(2)鳃组织的病理变化主要为鳃丝充血,鳃小片变短变粗、卷曲,泌氯细胞增生,柱状细胞变形,氨氮对鳃组织的损伤程度具有剂量效应和时间效应。(3)各氨氮组的鳃组织酸性磷酸酶(ACP)活性高于对照组但差异不显著,氨氮组的碱性磷酸酶(AKP)、谷丙转氨酶(ALT)、谷草转氨酶(AST)、过氧化氢酶(CAT)、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均显著高于对照组。随着暴露时间延长,相同浓度组ACP、AKP酶活性呈升高趋势,ALT、AST、SOD、CAT呈先升高后降低趋势。综上结果表明,氨氮胁迫会抑制幼鲫生长,损伤鳃组织,并伤害抗氧化系统和非特异性免疫功能。
胡雅菲贾欣耿志远陈晨张月刘少贞宋晶
关键词:氨氮非特异性免疫
山西临汾冬小麦-夏玉米轮作田地下害虫种群在土壤中的迁移规律被引量:11
2017年
【目的】明确地下害虫种群随季节变化在土壤中上下迁移的活动规律,为其综合防控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采用五点取样法,在山西省临汾市冬小麦-夏玉米轮作田分层挖土,调查金针虫、蛴螬、蝼蛄等地下害虫种群随不同季节的土中分布,并分析其与土壤温湿度及环境的关系。【结果】调查结果显示,地下害虫种群迁移总体呈现出每年3月中旬至4月上旬上移,10月上旬至11月上旬下潜的规律。不同种类地下害虫在土壤中的迁移时间、分布深度以及活动范围等均不同。春季随着温度升高,上移时间的早晚依次为金针虫、蛴螬、蝼蛄;而当晚秋温度降低时,下潜顺序则相反。冬季低温时,地下害虫下潜深度多在地下20 cm以下;而夏季高温时,地下害虫下潜深度多在地下10~20 cm之间,同一种类地下害虫越冬比越夏下潜得更深。从不同种类地下害虫全年垂直活动范围来看,蛴螬活动的土层范围较浅薄,蝼蛄活动的土层较深厚,越冬时下潜的深度也最深。【结论】不同类群地下害虫在土壤中的迁移规律不同,在周年活动中均存在着上下往返迁移。
陆俊姣董晋明董晋明任美凤李霞武宇鹏李大琪
关键词:地下害虫
山西临汾灯诱地下害虫种类组成及优势种群发生动态被引量:5
2020年
为明确对山西省临汾小麦玉米造成严重为害的地下害虫优势种群的种类组成及其年发生动态。利用在农田设置虫情测报灯诱捕的方法,进行山西临汾小麦和玉米1年2熟区农田地下害虫的虫口调查,通过室内鉴定、数据分析、查阅文献等对所诱集到的成虫进行结果分析。结果表明:铜绿丽金龟、鲜黄鳃金龟等7种为山西临汾小麦玉米1年2熟区农田地下害虫的主要优势种群,且不同优势种群年发生量和发生期均有所差异,对黑光灯的敏感度也不同。绝对优势种铜绿丽金龟成虫的发生期较为集中,一般在6月下旬—7月中旬,且其对灯光敏感度较高,可利用黑光灯对其进行监测和防治。
陆俊姣陆俊姣任美凤李大琪武宇鹏董晋明
关键词:地下害虫优势种种群动态
利用CRISPR/Cas9系统定向编辑黑腹果蝇Osiris24基因
2022年
Osiris基因在几丁质沉积过程中表达,可能参与昆虫表皮的发育。本研究利用CRISPR/Cas9基因编辑系统对Osiris24基因进行编辑,进而观察Osiris24突变体果蝇的性状并且检测Osiris24的表达特征。在Osiris24第1外显子设计2个sgRNA靶位点,插入到pCFD4敲除载体骨架中,同时构建酵母Gal4蛋白序列的供体(donor)载体,将2个载体同时注射到nos-Cas9胚胎中获得G0代转基因果蝇。结果显示,G0代基因编辑阳性率为92.8%,Osiris24纯合突变体在胚胎或1龄幼虫期致死,杂合突变体未观察到可见表型。将阳性G0代雄虫与UAS-GFP雌虫杂交,检测不同龄期和不同组织GFP信号表达情况。结果发现,Osiris24在不同龄期幼虫中均有表达,幼虫期主要在体壁、气管、前肠和后肠高表达,蛹期主要在体壁和翅上表达,推测其在果蝇发育中发挥重要作用,本研究为深入探究Osiris基因功能提供了研究模型。
董玮宋晨阳张婷婷武丽仙张徐波
关键词:果蝇表皮
飞蝗载脂蛋白对卵巢发育和脂质沉积的影响
2024年
【背景】脂质是生物体重要营养素之一,对于昆虫滞育、飞行、胚胎发育和能量调节至关重要。载脂蛋白(apolipophorin,apoLp)是昆虫脂蛋白颗粒的蛋白质部分,主要负责组织之间脂质转运。【目的】以世界性农业害虫飞蝗(Locusta migratoria)为研究对象,通过RNA干扰(RNA interference,RNAi)技术对其载脂蛋白生物学功能进行分析,探究载脂蛋白在飞蝗卵巢脂质运输中的作用,为害虫防治提供新的分子靶标。【方法】利用RNAi技术,分别对羽化后第1天(1 PAE,post adult eclosion)的成虫2个载脂蛋白基因(LmapoLp-II/I和LmapoLp-III)进行dsRNA注射,以ds GFP为对照,每头注射15μg dsRNA;分别解剖羽化后第4、6、8天的卵巢进行观察;取羽化后第8天的卵巢,以EF1α作为内参基因,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RT-qPCR)方法检测沉默效率;利用脂质组学技术测定并分析对照和沉默LmapoLp-II/I后飞蝗卵巢脂代谢物差异,采用OPLS-DA模型的差异倍数(FC)、P值和VIP值相结合的方法筛选差异脂质;制备冰冻切片,利用Bodipy染色技术对沉默LmapoLp-II/I后飞蝗卵巢中性脂质的含量和分布进行观察;利用甘油三酯(triglyceride,TG)测定试剂盒,对沉默LmapoLp-II/I后飞蝗卵巢总甘油三酯含量进行测定。【结果】与对照组相比,分别注射ds LmapoLp-II/I和ds LmapoLp-III后,卵巢中靶基因的表达量均可被显著抑制,沉默效率分别为80.84%和92.89%;注射ds LmapoLp-II/I的飞蝗卵巢发育迟缓,而注射ds LmapoLp-III的飞蝗卵巢与对照组相同,均能够正常发育逐渐变大,颜色由白色逐渐变黄。沉默LmapoLp-II/I后,脂质组学分析共检测到1 166种上调代谢物和1 384种下调代谢物,其中20种甘油三酯显著下调;此外,总甘油三酯测定及Bodipy染色结果显示,卵巢总甘油三酯含量和中性脂质含量均较对照组显著降低。【结论】飞蝗LmapoLp-II/I是影响卵巢发育的主要载脂蛋白基因,其参与卵巢脂质的积累和运输�
赵艺妍郭红芳刘卫敏赵小明张建珍
关键词:飞蝗载脂蛋白RNA干扰卵巢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