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北京师范大学珠海分校未来地球研究院

作品数:10 被引量:60H指数:5
相关作者:魏信杨梽永石文吴忠魁邢飞更多>>
相关机构:北京师范大学地理科学学部地表过程与资源生态国家重点实验室中山大学大气科学学院北京师范大学地理科学学部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全球变化研究国家重大科学研究计划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更多>>
相关领域:天文地球环境科学与工程更多>>

文献类型

  • 10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9篇天文地球
  • 1篇环境科学与工...

主题

  • 3篇气相互作用
  • 3篇陆气相互作用
  • 2篇地表
  • 2篇地形
  • 2篇亚热带
  • 2篇通量
  • 2篇南亚热带
  • 2篇阔叶
  • 2篇阔叶林
  • 2篇常绿
  • 2篇常绿阔叶
  • 2篇常绿阔叶林
  • 1篇地表能量
  • 1篇地表能量平衡
  • 1篇地形条件
  • 1篇动量
  • 1篇亚热带常绿阔...
  • 1篇中国碳排放
  • 1篇日变
  • 1篇日变化

机构

  • 10篇北京师范大学
  • 10篇北京师范大学...
  • 4篇中山大学
  • 1篇成都信息工程...
  • 1篇清华大学
  • 1篇中国科学院
  • 1篇中国科学院大...

作者

  • 4篇董文杰
  • 4篇韦志刚
  • 4篇郑志远
  • 2篇魏信
  • 2篇文小航
  • 2篇石文
  • 2篇刘伟
  • 2篇朱献
  • 1篇杨梽永
  • 1篇胡嘉骢
  • 1篇李振朝
  • 1篇王斌
  • 1篇陈光巨
  • 1篇薛巍
  • 1篇丑洁明
  • 1篇李立娟
  • 1篇张治国
  • 1篇邢飞
  • 1篇陈辰
  • 1篇吴忠魁

传媒

  • 3篇大气科学
  • 2篇热带气象学报
  • 1篇高原气象
  • 1篇地球科学进展
  • 1篇北京师范大学...
  • 1篇热带地理
  • 1篇气候与环境研...

年份

  • 1篇2020
  • 2篇2019
  • 1篇2018
  • 1篇2017
  • 4篇2016
  • 1篇2015
10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珠海凤凰山森林下垫面干季和湿季气象要素的对比分析与动量和感热交换系数的参数化研究被引量:3
2020年
利用珠海凤凰山陆气相互作用观测塔站2014年11月至2016年5月的观测数据,对比分析了干湿季森林下垫面能量通量和气象要素的变化特征,分析了在不同稳定度下3个风向范围(315°~45°、45°~135°和135°~225°)的动量和感热交换系数随冠层表面风速的变化特征,并对动量和感热交换系数进行了参数化研究。结果表明:干季感热和潜热通量值相当,湿季潜热远大于感热。干季和湿季的夜晚都出现负感热现象,感热从大气向森林输送。相对湿度的变化幅度大,与该地气象状况密切相关,相对湿度的垂直梯度夜晚较大,白天较小。干季的气温垂直梯度比湿季的明显。风速在冬季变化平缓,夏季变化剧烈,低层风速随高度变化梯度明显,高层较紊乱。各高度风向差异不大。中性和近中性状态下,在风向为315°~45°、45°~135°和135°~225°时,动量交换系数Cdn分别为0.05、0.0055和0.022,感热交换系数Chn分别为0.0055、0.003和0.004。在稳定和不稳定状态下,动量交换系数Cd、感热交换系数Ch随冠层表面风速v明显发生变化,稳定条件下,Cd、Ch随v的增大而增大;不稳定条件下,Cd、Ch随v的增大而减小。分不同风向对森林冠层Cd、Ch在稳定和不稳定条件下与v的关系进行了拟合,得到了参数化公式。
刘雨佳韦志刚陈辰董文杰朱献陈广宇刘雅静
关键词:陆气相互作用参数化
中国碳排放的历史特征及未来趋势预测分析被引量:14
2017年
本文首先利用中国国家统计局和美国橡树岭国家实验室CO2信息分析中心的数据,分析了中国60年的经济、能源、CO2变化特征.在此基础上,利用Kaya恒等式构建了碳排放与经济社会变量的长期协整关系,并结合各类政策报告设定了低排放情景、基准情景和高排放情景,预估了3种情景下中国未来CO2排放量的变化趋势.结果表明:中国经济的高速增长总是伴随着能源消费量和碳排放量的快速升高,1980年之前各变量波动剧烈,之后GDP、能源消费量、碳排放量等经济社会变量变动规律明显;3种情景下2013—2020年的碳排放量年均增长率为2.94%~3.91%、2021—2030年的年均增长率为1.63%~2.60%;3种情景下2030年CO2排放量将分别达到142.68、155.41、170.09亿t.研究表明,在低碳情景下,中国最有可能实现2030年碳排放量达峰的目标.
代如锋丑洁明董文杰杨梽永
关键词:碳排放协整关系
复杂地形条件下零平面位移和空气动力学粗糙度的计算——以珠海南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地区为例被引量:5
2016年
空气动力学粗糙度和零平面位移是影响陆面过程的重要参数。以往对空气动力学粗糙度和零平面位移的计算往往针对均一程度较高的下垫面。以珠海南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地区为例,探索了复杂地形下垫面空气动力学粗糙度和零平面位移的计算。用拟合法和粗糙元法计算了该地区下垫面的空气动力学粗糙度和零平面位移,并分析了两种方法的误差来源。计算结果表明,拟合法在这种复杂地形下的计算准确度并不理想,由于这种方法的代表范围较小,易受到周边地形影响而使测量结果不符合对数廓线的形式,从而得不到准确的结果。与拟合法相比,粗糙元法可以给出所计算下垫面的具体范围。粗糙元法计算结果的代表范围比拟合法大得多,因此,粗糙元法比拟合法更加能够反映的是该区域下垫面空气动力学粗糙度和零平面位移的总体情况。另外,粗糙元法可以计算那些因为风速资料不足无法用风速廓线直接加以计算的区域的空气动力学粗糙度和零平面位移。根据拟合法的计算结果,冬季315-45°范围内,z0=2.96m,d=22.48m;45-135°范围内,z0=1.26m,d=8.81m。春夏季315-45°范围内,z0=3.90m,d=27.00m;45-135°范围内,z0=1.51m,d=14.83m。根据粗糙元法的计算结果,东南西北四个方向1km×1km范围内z0分别为0.94m、1.28m、1.30m、2.08m;d分别为13.87m、18.79m、19.12m、30.61m。
刘伟魏信石文董文杰郑志远朱献韦志刚
关键词:空气动力学粗糙度复杂地形常绿阔叶林
中国西部陆面过程次网格地形参数化的改进对区域气温和降水模拟的影响研究被引量:7
2019年
地表作为大气模块的下垫面,为大气模块提供边界条件,地形对于模式结果的准确性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现有的陆面过程模式在陆面同一网格内的次网格单元采用相同的大气强迫量,没有考虑次网格地形对网格内大气强迫量的影响,这关系到模式对气象要素和陆气交换量的模拟水平。本文在陆面模式NOAH处理次网格单元的同时,将输入的大气强迫量根据其与地形高度的关系进行修订,提出新的次网格地形的参数化方案,并引入到WRF(Weather Research and Forecasting)模式中进行数值试验,通过3组数值模拟试验,与未改进的方案和细网格方案分析比较,探讨新参数化方案对WRF模式模拟结果的影响。结果表明:地形越复杂区域,次网格地形的影响越大。本文引入的新陆面次网格地形方案对天山山脉和昆仑山脉以及青藏高原南部的地表气温的模拟有较大改善,模拟的地表气温在大范围区域内都更贴近细网格方案。虽然新陆面次网格地形方案和细网格试验都对温度的模拟结果都有改善,但新陆面次网格地形方案对降水的模拟改善甚微,而细网格试验对降水模拟却有改进,这是由于细网格试验在陆面和大气网格都进行了细化,而新陆面次网格地形方案只考虑了陆面次网格的影响。具体来说,新陆面次网格地形方案对温度的模拟结果改进是通过改变地表向上长波和地表感热实现的。而细网格试验由于同时细化了大气和陆面的空间网格,对降水和温模拟的改进是通过综合改变地表能量平衡实现的。
陈广宇韦志刚董文杰朱献陈辰刘雅静郑志远
关键词:WRF模式次网格地形降水地表能量平衡
珠海凤凰山陆气相互作用观测塔通量数据的质量控制与评价被引量:6
2018年
针对广东省珠海凤凰山森林生态系统2015年的湍流原始数据,分析了各修正过程对通量的影响。结果表明:野点较多,需要考虑去除;频率响应修正对通量结果影响不大;倾斜修正的影响在3%左右;超声虚温修正对感热通量的影响变化幅度达30%;WPL修正对碳通量结果影响可达25%左右。经过对观测数据的质量评价,感热通量约有85%,潜热通量和碳通量约有80%的数据可用于通量分析。感热通量在1年中的变化幅度不大;潜热通量变化显著,尤其在季风后迅速增大;碳通量变化与森林下垫面密切相关,夏季变化幅度大,冬季变化较小。
陈辰韦志刚董文杰朱献陈广宇郑志远
关键词:陆气相互作用
CPL7及其在中国地球系统模式中的应用前景被引量:1
2015年
中国地球系统模式中普遍存在的耦合器CPL6(美国国家大气研究中心的第六代通量耦合器)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模式在高分辨率上的发展,新一代耦合器CPL7并行度的可扩展性更高,能够适应更高分辨率的构型。以CPL7与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的第二代格点大气环流模式(the Version 2 Grid-point Atmospheric Model of Institute of Atmospheric Physics,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的耦合为例,概述了其耦合原理,为CPL7与中国其他模式的耦合提供相关的经验。结合国内外模式的发展方向,CPL7耦合器在中国未来几年的地球系统模式的耦合改进中将占有很大的优势地位。
唐彦丽董文杰李立娟薛巍王斌
关键词:耦合器高分辨率
CFSv2系统对2015年11月中国一次寒潮过程及其欧亚冷空气活动的预报评估被引量:10
2019年
选择美国环境预报中心(NCEP)第二代气候预报系统CFSv2预报长度为9个月的业务化预报资料、美国NOAA气候预测中心(CPC)的全球逐日最高和最低地表气温资料、美国环境预报中心的NCEP/DOE再分析资料,评估了CFSv2系统对2015年11月21-27日发生在中国的寒潮过程的预报能力。结果表明:分辨率较高的CPC资料和分辨率比较粗的NCEP/DOE资料对这次寒潮过程的演变特征、降温幅度和温度距平都展现的很清楚,这次寒潮过程造成的降温主要发生在中国东部地区,同时里海和黑海以北地区也明显降温,降温明显的还有亚洲北部北冰洋沿岸地区;西伯利亚到我国东部地区比常年明显偏冷,西欧地区和伊朗高原气温偏低,欧亚大陆其他区域特别是北部地区气温是偏高的;CFSv2对这次速冻寒潮过程的整体降温和温度距平提前0,5,10和15天的都有一定得预报能力,但提前20天时预报能力已经较差,整体来讲,CFSv2对寒潮降温过程空间形势分布的预报比温度距平场的好,但与观测值的绝对误差比温度距平场的大;CFSv2对这次寒潮过程造成的我国华北华南及附近区域的降温预报偏低,而对俄罗斯西伯利亚、蒙古和我国东北地区的降温预报偏高,此外对里海和黑海以北地区的降温预报也明显偏低;CFSv2对整个欧亚陆地主体区域寒潮过程温度距平的预报偏低,而对周边海洋区域及其邻近海岸地区的预报偏高。
韦志刚朱献董文杰刘雅静陈广宇刘雨佳
关键词:寒潮
中国西北三类典型裸土下垫面地表宽波段发射率变化特征研究被引量:5
2016年
利用2013年我国西北戈壁、沙漠和黄土塬区三类典型裸土下垫面野外观测试验资料,探究了上述地区地表向下、向上长波辐射(DLR&ULR)、地表温度(LST)和地表宽波段发射率(LSBE)的变化特征,结果表明:黄土站地表ULR和LST明显比戈壁和沙漠站偏低;戈壁宽波段发射率(GbBE)、沙漠宽波段发射率(De BE)和黄土宽波段发射率(LoBE)具有明显的变化特征,尤其是日变化特征;观测期内GbBE、DeBE和Lo BE平均值分别约为0.926±0.0452、0.916±0.0419和0.881±0.049。三站点地表宽波段发射率的数值大小和变化特征与陆面模式中所指定的参数化情况不符。地表发射率会受站点周围环境和当时气象条件等因素的影响,表层土壤湿度被认为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影响因子,将来的野外观测试验中需加强相关影响要素的观测与分析。
郑志远韦志刚李振朝文小航陈辰
关键词:干旱半干旱区
珠海凤凰山陆气相互作用与碳通量观测塔的基本观测及晴天主要观测量的日变化特征被引量:13
2016年
珠海凤凰山地处北回归线以南,森林植被覆盖率达90%,植被类型为南亚热带常绿阔叶林群落,是岭南地区典型的城市或村庄周边的再生森林,我们选择在凤凰山麓森林冠层较为平缓的低矮坡地建立了陆—气相互作用和碳通量的观测铁塔塔站。本文详细介绍了观测塔的地理环境、初步的仪器布设和基本观测,并利用已获得的资料分析了旱季典型晴天主要观测量的日变化特征。太阳总辐射及其分光辐射和反射辐射的日变化都是比较常规的中午最高的对称结构;冠层接收到的长波辐射比向上长波辐射低;气温日变化的峰值比太阳辐射滞后,白天达到最高值前的气温是低层高于高层,达到最高值后到落日前气温陡然下降,夜晚的气温是低层低于高层。相对湿度凌晨最大,下午最小,夜晚是低层相对偏湿,白天正好相反;11月份,珠海地区盛行旱季的偏北季风,有明显的海陆风的作用,白天的海风较强,夜晚的陆风较弱;森林冠层向大气释放的感热和潜热的量值基本相当,潜热基本为正;感热白天为正,夜晚基本为负;森林冠层吸收的二氧化碳的最高值出现在午后,此时空气中水汽浓度达到最低,向大气释放的二氧化碳在日出后的清晨最大,此时空气中的二氧化碳浓度达到最大,同时空气密度也最大;由于森林冠层高、密度大,土壤湿度基本没有日变化;表层土壤温度日变化的振幅随土壤深度加深而变小,土壤热流的变化是下午高,清晨低。本文还发现了一些值得深入探讨的现象,需要以后根据充沛的资料分析论证。
韦志刚胡嘉骢董文杰陈光巨吴忠魁魏信郑志远文小航石文邢飞张治国
关键词:碳通量陆气相互作用南亚热带常绿阔叶林日变化
珠海凤凰山林地下垫面观测通量的贡献区分析被引量:3
2016年
根据安装在珠海凤凰山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区内的陆―气相互作用与碳通量观测塔观测数据,利用K-M模型计算了对应时刻的通量贡献区,分析得到不同大气稳定度、不同季节、不同时刻下通量贡献区分布的变化规律。提出一种切实可行的评价地表均一性的标准,即计算每个子区域表面积与其地表投影区域表面积的比值,以此确定K-M模型对该站点的适用性。结果表明:通量贡献区范围的分布,在大气稳定度>0.1的情况下与主风向分布范围相近,而在大气稳定度<-0.1的情况下与主风向分布范围不完全一致。在冬季,通量贡献区主要分布在北部和东部方向;在季风爆发前的春季,通量贡献区分布和冬季大体相近;在季风爆发后的春季和夏季,通量贡献区在西南方向和东南方向较为集中,这一规律和风速风向的分布规律一致。对于日变化来说,在夜间通量贡献区范围大于白天,其中贡献区最大范围多出现在夜间,但随着季风的爆发,贡献区最大范围出现的时间从T 02:00左右推迟到T 04:00左右,这可能是由不同季节大气达到最稳定的时段不同所致。贡献区范围最小的情况出现在T07:00―09:00之间,这段时间往往也是湍流活动性最强的时段。
刘伟韦志刚郑志远朱献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