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天津城市建设学院土木工程系

作品数:692 被引量:3,301H指数:23
相关作者:王书祥张卓孙锦镖阳芳孙世光更多>>
相关机构:天津大学建筑工程学院兰州大学土木工程与力学学院兰州大学资源环境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天津市自然科学基金天津市高等学校科技发展基金计划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建筑科学交通运输工程天文地球理学更多>>

文献类型

  • 609篇期刊文章
  • 65篇会议论文
  • 3篇科技成果

领域

  • 491篇建筑科学
  • 93篇交通运输工程
  • 69篇天文地球
  • 19篇理学
  • 16篇环境科学与工...
  • 16篇文化科学
  • 13篇水利工程
  • 13篇一般工业技术
  • 12篇经济管理
  • 8篇自动化与计算...
  • 3篇动力工程及工...
  • 2篇化学工程
  • 2篇矿业工程
  • 2篇石油与天然气...
  • 2篇金属学及工艺
  • 2篇电子电信
  • 2篇航空宇航科学...
  • 2篇农业科学
  • 1篇艺术

主题

  • 82篇混凝土
  • 48篇应力
  • 48篇软土
  • 48篇基坑
  • 42篇抗震
  • 34篇有限元
  • 31篇地震
  • 28篇载力
  • 28篇承载力
  • 28篇吹填
  • 26篇地基
  • 26篇盐渍土
  • 26篇深基坑
  • 26篇抗震性
  • 23篇盐渍
  • 21篇聚丙烯
  • 21篇开挖
  • 21篇钢筋
  • 19篇钢筋混凝
  • 19篇钢筋混凝土

机构

  • 677篇天津城市建设...
  • 93篇天津大学
  • 47篇兰州大学
  • 37篇天津市软土特...
  • 16篇中水北方勘测...
  • 13篇河北工业大学
  • 11篇长安大学
  • 10篇北京交通大学
  • 9篇青岛理工大学
  • 8篇河海大学
  • 8篇大连民族学院
  • 8篇天津理工大学
  • 7篇大连理工大学
  • 7篇中国科学院
  • 7篇中国科学院武...
  • 6篇大连海事大学
  • 6篇兰州交通大学
  • 5篇南京工业大学
  • 5篇河北建筑工程...
  • 5篇沈阳建筑大学

作者

  • 59篇柴寿喜
  • 56篇韩文峰
  • 44篇杨德健
  • 42篇李自林
  • 41篇李顺群
  • 34篇王沛
  • 32篇张建新
  • 29篇郭进京
  • 28篇杨爱武
  • 27篇张海
  • 27篇魏丽
  • 23篇杜东菊
  • 22篇王书祥
  • 21篇谌文武
  • 20篇王海良
  • 16篇张卓
  • 16篇成全喜
  • 16篇李雪峰
  • 15篇罗兆辉
  • 13篇仲晓梅

传媒

  • 171篇天津城市建设...
  • 27篇岩土力学
  • 17篇山西建筑
  • 16篇岩石力学与工...
  • 16篇河北工程大学...
  • 15篇铁道建筑
  • 14篇工程力学
  • 13篇辽宁工程技术...
  • 12篇工业建筑
  • 11篇岩土工程学报
  • 11篇河北工业大学...
  • 8篇新型建筑材料
  • 8篇岩土工程技术
  • 8篇天津建设科技
  • 7篇工程地质学报
  • 7篇水文地质工程...
  • 7篇工程勘察
  • 7篇科技创新导报
  • 7篇第五届全国基...
  • 6篇武汉理工大学...

年份

  • 1篇2019
  • 1篇2016
  • 3篇2014
  • 22篇2013
  • 52篇2012
  • 92篇2011
  • 90篇2010
  • 101篇2009
  • 80篇2008
  • 49篇2007
  • 36篇2006
  • 24篇2005
  • 24篇2004
  • 28篇2003
  • 13篇2002
  • 28篇2001
  • 15篇2000
  • 7篇1999
  • 3篇1998
  • 5篇1997
692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港口吞吐量预测的混合算法实证研究被引量:9
2009年
提出一种新的港口吞吐量预测混合算法,基于天津港的历史数据进行了实证研究。首先采用主成分分析和相关分析从影响港口吞吐量的社会经济指标中甄别出显著影响因子,其次采用基于时间序列分析的三次指数平滑法获得其预估值,最后采用基于因果分析的遗传算法优化的神经网络法预测港口吞吐量。结果表明,影响因子预估中基准年的选择对预测结果影响很大,中长期预测应采用多个连续基准年的平均预估值,以平滑影响因子增长率的波动。
蒋学炼吴永强史艳娇
关键词:吞吐量主成分分析遗传算法神经网络
基于模型试验的群桩沉桩挤土效应微结构分析被引量:4
2009年
基于静压群桩模型试验,运用扫描电镜获取了压桩前后土样的微观结构照片,并运用图象处理技术提取了群桩沉桩前后不同位置处土体微观结构参数,通过对比分析认识到:沉桩前桩周土体结构疏松,孔隙形状不规则,群桩压入后桩群中土体孔隙明显减小,孔隙的方向性增强;群桩压入后,等效直径、平面孔隙率、孔隙周长在地表及一定深度内都有所减小;孔隙个数增多,有土体被挤密的现象,而且随着深度的增加这种挤密效果更加明显;压桩后土颗粒的圆度和形态比变大,颗粒在几何形态上向扁长方向发展,且孔隙定向性集中于一到两个方向。
张建新孙世光张淑朝鹿群
关键词:群桩挤土效应模型试验微观结构
基于微结构试验分析的沉桩挤土效应研究被引量:1
2012年
为进行软土中静压桩沉桩挤土效应机理分析,本文模拟桩周土受挤压过程,对软土试样进行室内压缩试验,以压缩时间为控制,分别取施压1、10、20、40、60、240、480、1440min后的试样进行微观结构试验;同时在现场取沉桩前后不同时间的桩周原状土样,平行进行微观结构试验。对试样SEM照片进行处理分析,得到了天津滨海软土在受压后不同时间和沉桩前后的土体孔隙微观结构参数的变化规律。通过对两次微结构试验对比分析,认识了沉桩挤土效应微结构变化规律,为进一步研究静压桩挤土效应机理和防治沉桩挤土效应提供了参考。
张建新赵建军鹿群牛磊
关键词:滨海软土挤土效应
多元逐步回归分析应用于固化土强度与微结构参数相关性评价被引量:21
2007年
用石灰固化不同含盐量的滨海盐渍土,固化后土微结构参数发生了变化,力学强度大幅度提高。多元逐步回归分析计算结果表明二者之间存在着良好的相关关系,颗粒粒度分维、颗粒定向分维、等效直径、扁圆度和面积比是对固化土力学强度影响较为显著的5个微结构参数。借助土微结构参数与强度间的相关性计算分析,从另外一个角度验证石灰对滨海盐渍土的固土作用。
王志强柴寿喜仲晓梅郭英王晓燕魏丽
关键词:滨海盐渍土多元逐步回归分析无侧限抗压强度固化土
高分子材料SH固沙性能与微结构相关性研究被引量:21
2009年
SH作为一种环保型、节约型有机高分子固化材料,用于沙漠治理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采用不同浓度SH、不同加固方式对沙体进行加固,加固后沙体微结构会发生变化,其物理力学性能也会出现显著变化。通过图形处理软件对固化后沙体的SEM图像进行计算分析;利用多元逐步回归分析方法对其性能参数与微结构参数之间的相关性进行计算,并对其相关性进行分析评价。计算结果表明,二者之间存在着良好的相关关系,各向异性、等效直径、扁圆度、充填比和面积比是对固化沙土力学性质影响较为显著的5个微结构参数。从微观角度证明了SH是一种较为理想的高分子固沙材料。
和法国谌文武韩文峰张景科
关键词:高分子材料微结构多元逐步回归分析
壁式框架空心墙结构体系及其应用
2010年
针对我国多层小高层住宅中采用的钢筋混凝土剪力墙结构体系存在的问题,介绍了壁式框架空心墙结构体系的特点,并结合具体实例阐述了空心墙结构体系的实验要点和构造要求及节能减排效应,最后得出了有益的结论。
王玉良于庆荣
关键词:壁式框架空心墙
聚丙烯纤维对钢筋混凝土梁抗裂及承载性能的影响被引量:6
2003年
对普通钢筋混凝土梁和掺加了改性聚丙烯纤维后的钢筋混凝土梁进行了弯曲试验研究.试验研究表明,改性聚丙烯纤维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提高梁的抗裂性能和正截面承载力.分析了纤维的掺入对钢筋混凝土粱的抗裂性能及正截面承载力的影响机理.
刘玉桥李京玲孙锦镖
关键词:钢筋混凝土梁抗裂性能聚丙烯纤维正截面承载力
蠕变条件下吹填软土结构强度形成研究被引量:9
2011年
土体的结构性对土的工程力学性质具有决定性的影响。本文以天津滨海吹填软土为土质材料,进行了蠕变作用下土体结构屈服应力形成试验及相应的微观结构分析。试验结果表明:蠕变对土体结构性的影响是一个综合作用的过程,其中排水条件最为关键,在此基础上,围压及偏压都对土体结构屈服应力的增长起作用,并随时间的增长而增长。反之,土体的结构屈服应力变化不大。微观结构分析表明,小偏应力蠕变作用下结构屈服应力的形成实质是其微观结构逐渐稳定的过程。
杨爱武闫澍旺杜东菊
关键词:吹填软土蠕变微观结构
应力吸收层贯入试验数值分析与试验方法评价被引量:1
2012年
为了评价应力吸收层沥青混合料的抗剪性能,对应力吸收层沥青混合料进行了不同温度下抗压回弹模量试验和贯入试验的数值分析,分析了试件规格、压头大小、矿料级配等对试验结果的影响.根据数值分析和室内试验结果,验证了应力吸收层沥青混合料贯入试验的可行性,得到适宜的试验条件.分析表明:采用直径和高度均为100 mm的圆柱形静压试件和直径19 mm的压头进行贯入试验时,试验数据稳定,可有效区分应力吸收层矿料级配的优劣.研究成果为应力吸收层沥青混合料的质量评价提供了理论和试验依据.
周燕李美东苑瑞星陈拴发
关键词:应力吸收层沥青混合料贯入试验
极震区的地震动与潜在震源区内重大工程安全被引量:12
2004年
潜在震源区是未来可能发生破坏性地震的震源所在地区 ,区内的地震属近场或“直下型” ,其地震破坏和地震动特征相应于已发生地震的极震区。近期国内外诸多强烈地震的实际资料和相关研究成果表明 ,直下型地震不仅地震峰值加速度大 ,且竖向和水平峰值加速度比值也有别于远场地震的统计关系。文中从极震区岩土体破坏。
韩文峰宋畅梁庆国
关键词:潜在震源峰值加速度地震动统计关系破坏性地震
共68页<12345678910>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