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大学基础医学院神经生物学系 作品数:579 被引量:4,445 H指数:27 相关作者: 韩济生 刘风雨 王韵 邢国刚 张嵘 更多>> 相关机构: 中国中医科学院针灸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 山东大学齐鲁医院 更多>> 发文基金: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 北京市自然科学基金 更多>> 相关领域: 医药卫生 生物学 文化科学 哲学宗教 更多>>
神经损伤后自发痛的新机制——初级感觉神经元的同步簇状激活 2021年 神经病理性疼痛的主要临床表现为自发痛、痛觉过敏和痛觉超敏。自发痛是神经病理性疼痛病人最常见的主诉,指在没有外界刺激诱发的情况下,依然存在的疼痛。其发病机制不清,也缺乏有效的治疗药物。背根神经节(dorsal root ganglion,DRG)作为感觉信息传递的第一站,参与神经病理性疼痛的外周敏化机制。该研究在坐骨神经分支选择性损伤(spared nerve injury,SNI)小鼠,采用在体DRG钙成像的方法,大规模同步记录DRG神经元的钙信号变化,深入探讨自发痛的外周机制。 Zheng Q Xie WR Lückemeyer DD 高倚天(译) 施凯芮(译) 刘风雨关键词:自发痛 神经损伤 痛觉超敏 背根神经节 痛觉过敏 孤独症儿童饮食谱及食物偏好研究 被引量:11 2014年 目的 探究孤独症儿童食物偏好的特点,通过对其异常饮食行为原因的分析,为其异常饮食行为的改善途径提供参考.方法 采用自编家长问卷的形式,对162例正常发育儿童以及162例孤独症儿童在中国常见的六大类共113种食物进行食物偏好调查.结果 1.研究发现对于谷薯类[正常儿童拒绝0.0(1.0)种,孤独症儿童拒绝1.0(2.0)种,P<0.001]、豆类[正常儿童拒绝0.0(1.0)种,孤独症儿童拒绝0.0(2.0)种,P<0.05]、肉类[正常儿童拒绝0.0(0.0)种,孤独症儿童拒绝0.0(2.0)种,P<0.05]、蔬菜类[正常儿童拒绝3.0(5.0)种,孤独症儿童拒绝6.0(10.0)种,P<0.001]和水果类[正常儿童拒绝0.0(1.0)种,孤独症儿童拒绝2.0(5.0)种,P<0.001]的食物,孤独症儿童拒绝的食物种类都显著多于正常儿童,差异有统计学意义;2.在正常儿童中性别并不影响其食物偏好,而孤独症儿童中男孩在谷薯类[孤独症女孩拒绝0.0(1.0)种,孤独症男孩拒绝1.0(2.0)种,P<0.05]和蔬菜类[孤独症女孩拒绝3.5(5.0)种,孤独症男孩拒绝7.0(11.0)种,P<0.05]选择中比女孩更加挑剔;3.对于绝大多数的食物,孤独症儿童的接受度都显著低于正常儿童,而却对方便面(正常儿童接受度71.01%,孤独症儿童接受度81.02%,P<0.001)和辣椒(正常儿童接受度20.71%,孤独症儿童接受度28.47%,P<0.05)有着特殊的偏好.结论 与正常儿童相比,孤独症儿童的饮食谱狭窄;对辣椒和方便面这两种刺激性食物则有着更高的接受度. 寿小婧 邢燕 韩济生 张嵘关键词:儿童 孤独症 FOS神经元网络的双向抑制性调控可塑性变化 被引量:9 2021年 行为活动可以激活大脑的一小部分神经元,引起FOS转录因子的表达。表达FOS的神经元,对于编码和唤起记忆具有重要作用。FOS神经元网络的调控是否发生可塑性变化?一直是科学家们感兴趣的问题。研究者以海马CA1椎体神经元为观察对象,对此进行研究。海马CA1椎体神经元主要接受小清蛋白(PV)和胆囊收缩素(CCK)两种抑制性神经元的输入。这些抑制性的输入,对于海马网络振荡的产生很重要。 Yap EL 刘风雨关键词:神经元网络 海马CA1 FOS 小清蛋白 抑制性 高频深部脑刺激改善帕金森病运动障碍的分子机制-音猬因子 2024年 丘脑底核深部脑刺激(deep brain stimulation targeting the subthalamic nucleus, STN-DBS)可有效缓解进展期帕金森病(Parkinson's disease, PD)运动障碍。DBS需要依赖高频(通常指≥100 Hz)电刺激才能发挥疗效,但其分子机制尚不明确。已有研究表明,音猬因子(sonic hedgehog, Shh)作为一种分泌蛋白,能够在高频刺激下从神经元中释放,并通过影响细胞膜上谷氨酸转运体表达调控胞外谷氨酸水平。 刘风雨关键词:音猬因子 深部脑刺激 丘脑底核 帕金森病 高频刺激 SHH 血液中的微塑料通过细胞阻塞导致脑血栓形成并引发神经行为异常 2025年 环境微塑料(microplastic,MPs)污染对人类健康构成很大威胁。在人类的血液和多种组织中,可以检测到MPs。纳米级别的微塑料(nanoplastics,NPs)可以穿透血脑屏障,导致神经毒性。然而,微米级别的MPs(micron-sized plastics)通过什么机制影响脑功能,目前尚不清楚。目的:利用高分辨率激光成像技术,实时跟踪MPs在小鼠脑部血管中的移动情况,揭示MPs诱发大脑功能障碍的机制。 赵涔希(译) 刘风雨关键词:脑血栓形成 大脑功能障碍 脑部血管 神经毒性 脑功能 开展临床疼痛研究中的若干问题 1.科研选题:a)选题应主要来自临床实际需要。解决实际问题,乃科研的主要目的。b)广泛查阅文献,从中发现亟待解决的问题作为自己的研究课题。研究前人完全没有解决的问题,原创性强,但可能难度大;前人试过而不够完善的,或者由于... 韩济生文献传递 来比林镇痛复合液用于神经阻滞的临床研究 被引量:6 2001年 目的 :探讨来比林 (Aspegic)镇痛复合液用于神经阻滞的作用。方法 :12 0例腰椎间盘突出症和颈椎病的患者随机分为四组。Ⅰ组 :对照组 (30例 ) ;Ⅱ组 :来比林组 (30例 ) ;Ⅲ组 :地塞米松组(30例 ) ;Ⅳ组 :来比林静滴组 (30例 )。Ⅰ~Ⅲ组患者均采用神经根或外周神经阻滞治疗 ,间隔 3~4天治疗一次 ,一疗程 4次。Ⅳ组患者用来比林静滴治疗 ,每天一次 ,7天为一疗程。各组治疗前后疼痛情况用VAS评估 ,并进行统计学处理。结果 :(1)来比林组神经阻滞治疗后的镇痛效果明显优于对照组和来比林静滴组。 (2 )来比林组和地塞米松组神经阻滞治疗后镇痛效果无统计学差异。结论 :来比林镇痛复合液用于神经阻滞治疗 ,镇痛效果优于单纯全身用药和常规局麻药镇痛复合液。来比林和地塞米松镇痛复合液比较 ,镇痛作用相似。 刘延青 王平 康妹娟 冯瑞晶 李东莺 郭晓红关键词:来比林 镇痛复合液 神经阻滞 腰椎间盘突出 颈椎病 脊神经结扎后慢性病理痛大鼠异位放电的特点分析 2005年 目的:研究L5脊神经结扎模型大鼠的L5背根异位放电的特点及其时程变化。方法:以L5脊神经结扎制备大鼠神经病理性痛模型,利用分离背根单纤维细胞外电生理记录异位放电。结果:(1)记录到三类典型的异位放电,即紧张型、簇状及不规律型放电;(2)放电频率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发生变化,术后24h达峰值随后逐渐降低;(3)不同类型的异位放电所占比例也随时间而改变,20h内以紧张型及簇状放电为主,后期则以不规律型放电占绝对多数,术后14d只记录到不规律型放电;(4)记录到一类高频呈周期性的放电,此类放电很罕见,且仅出现在术后3d之内。结论:脊神经结扎后,其对应的神经纤维产生大量的不同类型的异位放电,这种放电可能在慢性神经病理性痛的发生发展的早期起着重要作用。 孙钱 邢国刚 涂会引 韩济生 万有关键词:异位放电 脊神经结扎 脊神经 结扎后 电生理记录 时程变化 参与机械痛感知的新型离子通道--TACAN 被引量:1 2020年 触压觉和痛觉对于生物体感知周围环境有着重要的作用,这些行为的生物学基础依赖于将机械力转化为电信号的离子通道—机械敏感离子通道(mechanosensitive ion channels,MSCs)。MSCs同时参与其他生理功能,包括听觉、渴觉、动脉血管压力感觉等。以往研究发现,MSCs也在触觉、听觉、本体感觉中发挥关键作用。Beaulieu-Laroche等最近发现一种新型机械敏感离子通道TACAN(在波斯语中是“移动”的意思),又被称作为跨膜蛋白120A(Tmem120A)、NET29或者TMPIT,在痛觉感知中起重要作用。方法:①利用质谱技术分析筛选出可能的MSCs。 齐雪涛(译) 万有关键词:本体感觉 离子通道 生物学基础 波斯语 痛觉 慢性原发性疼痛 被引量:4 2021年 本文介绍ICD-11(国际疾病分类-11)中有关慢性原发性疼痛(Chronic primary pain,CPP)的诊断标准。疼痛持续或反复发作超过3个月,伴有显著的情绪情感异常或功能障碍,且排除其他慢性疼痛性疾病时,可诊断为慢性原发性疼痛。与所有疼痛一样,本文为理解慢性原发性疼痛设定了一个生物、心理和社会环境整合模式,认为慢性原发性疼痛的各亚型都是由生物、心理和社会因素的相互作用诱导产生。与DSM-5和ICD-10的观点不同,ICD-11对慢性原发性疼痛的诊断不具有确定的生物或心理诱因,但需排除其他诊断。若有明确的原发疾病,并且疼痛是该疾病的继发症状,则诊断为慢性继发性疼痛。本文的目的是创建一个对全科医疗和专业疼痛管理皆适用的诊断分类,以便改进个体化治疗计划,同时对每个诊断分类提供更加准确的描述,为临床医师和研究人员提供帮助。 吕岩(译) 周华成 林夏清(译) 吴莹(译) 宋学军(审校) 万有(审校) 万有 韩济生(审校) 樊碧发关键词:复杂性区域疼痛综合征 纤维肌痛 内脏痛 肌肉骨骼疼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