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山大学环境与土木建筑学院资源与环境科学研究所
- 作品数:22 被引量:169H指数:9
- 相关作者:王贵勇廖肖霞刘妙容陈志军更多>>
- 相关机构:北京师范大学资源学院华南师范大学地理科学学院西北师范大学地理与环境科学学院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海南省重点科技项目国家科技支撑计划更多>>
- 相关领域:天文地球农业科学环境科学与工程生物学更多>>
- 典型岩溶山区土地石漠化过程的初步研究―以粤北岩溶山区为例
- 南方岩溶区是土地石漠化广为发生发展的脆弱生态区域。本文运用面上调查、定位观测 和模拟试验相结合的方法,以粤北典型岩溶山区为例,从地表生态过程的角度对典型岩溶山区土 地石漠化的过程进行解析、研究,阐明岩溶山区土地石漠化是在...
- 李森魏兴琥张素红李红兵罗红波王明刚金昌宁
- 文献传递
- 近30年来粤北岩溶山区石漠化土地景观动态分析被引量:6
- 2008年
- 在野外调查的基础上,对粤北岩溶山区进行了不同时期卫星影像的解译和制图,分析了近30年来该地区石漠化土地的景观动态与格局变化。结果表明:近30年来,粤北石漠化景观呈逆转趋势,研究区石漠化土地面积持续减少,1974年石漠化土地面积为2042.43 km2,占喀斯特分布区的42.47%,1988年与2004年分别下降至33.95%和21.14%;轻度石漠化土地面积减少速度最快,至2004年中度石漠化土地取代轻度石漠化土地成为分布面积最广的石漠化类型;研究区景观异质性持续降低,潜在石漠化土地面积不断增加,景观连接度升高;石漠化土地斑块密度增大但平均斑块面积减小,斑块趋于均匀。
- 张素红李森王金华郝俊民吴波
- 关键词:石漠化岩溶山区景观动态
- 粤北石漠化地区137Cs分布特征与背景值研究被引量:8
- 2007年
- 土壤侵蚀是决定土壤中^137Cs含量及其再分配的主要因素。粤北岩溶山区^137Cs背景值为1433.60±131.40 Bq/m^2,低于北半球的平均值,^137Cs剖面分布基本符合指数分布型式。石漠化地区土壤137Cs活度平均为6.54±0.57 Bq/kg,土壤中^137Cs水平随石漠化程度增加有先降低然后升高的趋势,表明在重度石漠化阶段。
- 张素红李森严平魏兴琥高尚玉
- 关键词:背景值
- 30a来粤北山区土地石漠化演变过程及其驱动力--以英德、阳山、乳源、连州四县(市)为例被引量:11
- 2009年
- 论文运用RS、GIS等方法,重建了30 a来粤北岩溶山区4县(市)土地石漠化的时空演变与分异格局。30 a来本区石漠化土地在时间上由初步逆转向加速逆转态势演变,在空间上由多成片分布、少零星分布向多零星分布、少成片分布的分异格局演变。对本区气候变化、人为活动及其与石漠化的关联度、因子分析结果表明,人为活动是石漠化发展、逆转的主要驱动力,气候变化是次要驱动力。石漠化驱动力的互动激发机制、耦合机制、干预机制和反馈机制共同驱动着本区土地石漠化时空演变过程。
- 李森王金华王兮之李辉霞陈志军廖肖霞
- 关键词:自然地理学
- 近20a来海南岛西部土地沙漠化与气候变化关联度研究被引量:10
- 2005年
- 根据生态基准面理论制定了海南岛西部沙漠化土地分级体系,运用遥感、野外调查和数理统计等方法,研究了海南岛西部近20a来沙漠化时空变化及其与气候变化的关系。近20a来,海南岛西部土地沙漠化总体缩小、局部反复,年均缩小6 23km2,沙漠化程度明显降低,降级率为-44.84%;气候呈增温增湿变化,出现多次异常年份。对近20a来气候变化与沙漠化的因子分析和关联度分析表明,人为活动的强度加大是海南岛西部沙漠化的主导作用,气候因子与沙漠化的关联序为:年均湿度>年均气温>大风日数>年均风速>年均降水>蒸发量,增温增湿的气候变化趋势对沙漠化逆转具有促进作用。
- 林培松李森李保生郑影华
- 关键词:土地沙漠化增温气候因子气候变化基准面
- 雨影区对海南岛西部土地沙漠化影响的风洞实验研究被引量:9
- 2006年
- 风洞系列实验证明,山体雨影区与垂直平板绕流后回流区的作用原理是一致的,山体雨影区的宽度是山体高度的15H。据实验结果分析,海南岛西部雨影区形成的原因是季风气流沿山脉迎风坡面爬升冷却,坡脚形成热低压,在背风面回流收敛形成暖高压,气流变性为焚风。海南岛中南部多道山脉的雨影区和中南半岛长山山脉雨影区叠加、交汇后,强化了海南岛西部的干热化并形成热带半干旱气候环境,始终影响着土地沙漠化发展演变。
- 李森刘贤万孙武
- 关键词:海南岛西部土地沙漠化
- 藏北高山嵩草草甸植被和多样性在沙漠化过程中的变化被引量:20
- 2007年
- 为确定沙漠化对高山嵩草草甸植被组成、结构和物种多样性的影响,了解高寒区草甸沙漠化的原因,选择西藏那曲安多县南部沙漠化严重区域为调查区,按照沙漠化的不同程度设置样地,系统调查了轻度、中度、重度和极重度沙化草甸的植被变化,结果表明:中度、重度和极重度沙化区的植被与轻度沙化草甸有显著的差异;在中度和重度沙化区,高寒草甸的建群种高山嵩草已被家畜不喜食或更具抗性的植物种所取代,而在极重度沙化的流动沙丘上无植被生长;从过牧的退化草甸到半流动、流动沙丘,植物种多样性呈显著的降低趋势。轻度沙化草甸物种数、个体密度和丰富度指数最多;中度沙化草甸的Shannon-Wiener指数和均匀度指数最大,而优势度指数最小;在沙化过程中,高寒草甸的植被盖度显著下降,地上生物量也在下降,虽然轻度、中度和重度沙化草地的地上生物量显著高于极重度沙化区,但前者之间却无显著差异。地下根系生物量也呈显著下降的趋势。过牧是造成高山嵩草草甸沙化的主要原因。
- 魏兴琥李森杨萍董玉祥张春来
- 关键词:沙漠化植被多样性
- 近40ka来海南岛海岸沙地气候与环境演变被引量:11
- 2009年
- 选择海南岛东、西海岸具有代表性和高分辨率特征的木堆、棋子湾等地层剖面,在建立年代序列的基础上,对风成沙粒度组成与参数、SC/D值及磁化率等代用指标的研究表明,末次冰期间冰阶时气候相对温暖,滨海平原上河流三角洲前移,湿地、沙丘与交错分布;末次盛冰期时气候干凉,海岸沙地上形成了多道平行延伸的古沙垄(丘),并与大陆架古沙丘形成连续性沉积;末次冰消期时气候快速变化,古沙垄(丘)或加积发育或固定成壤;全新世以来气候回暖并波动变化,次生沙丘经历多次半固定、固定-沙丘加积、活化的演变。
- 李森廖肖霞王贵勇
- 关键词:海岸沙地
- 海南岛滨海沙地风沙活动的^(137)Cs示踪初步研究被引量:8
- 2007年
- 采用137Cs示踪法研究了海南岛滨海地区风沙活动特征,初步查明:由于137Cs沉积量有限,海南岛137Cs背景值含量较低,距海越近沙地中137Cs含量越低,在植被覆盖较好的草地与林地土壤中137Cs含量稍高;根据灌丛沙丘及丘间地剖面的137Cs分布态势,丘间地剖面137Cs含量趋于微量的均匀化,表现出长期稳定沉积特征,而灌丛沙丘具有人为扰动剖面的特征;海南岛西部沙地风沙沉积速率约为1.25 cm.a-1。
- 张素红严平李森
- 关键词:滨海沙地
- 粤北岩溶山区土地石漠化过程的植被特征与多样性初步研究被引量:17
- 2007年
- 粤北岩溶山区是广东省石漠化土地面积最大、程度最严重的区域。为了确定石漠化对植被生产力和物种多样性的影响,选择英德市岩背镇等地为研究样地,系统地调查了不同石漠化程度的植被特征和物种多样性变化,结果表明:随着石漠化程度的加深,石灰岩植被的生境向旱生化和岩生化发展,植物群落结构越来越趋于简单。植被盖度从轻度石漠化土地94.65%,降低到极重度石漠化的12.14%以下;现存生物量同样随着石漠化过程显著降低。同时,石漠化造成物种的数量和分布发生变化,物种多样性显著降低,从轻度石漠化到极重度石漠化,丰富度指数从1.61降到0.36,除从中度到重度石漠化阶段,丰富度指数都呈显著性下降趋势;Shannon-Wiener指数从轻度到中度、极重度显著下降;而Simpson指数显著增加。植被退化是石漠化发展的重要原因和标志。
- 罗红波魏兴琥李森王金华王明刚
- 关键词:石漠化植被特征物种多样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