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青海民族大学民族学与社会学学院

作品数:399 被引量:317H指数:7
相关作者:张科骆桂花先巴唐仲山刘子平更多>>
相关机构:青海大学青海省情研究中心天津大学管理与经济学部江西财经大学会计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经济管理社会学历史地理文化科学更多>>

文献类型

  • 364篇期刊文章
  • 12篇会议论文

领域

  • 129篇经济管理
  • 83篇社会学
  • 78篇历史地理
  • 60篇文化科学
  • 52篇政治法律
  • 46篇哲学宗教
  • 9篇语言文字
  • 9篇文学
  • 8篇环境科学与工...
  • 6篇艺术
  • 5篇建筑科学
  • 4篇轻工技术与工...
  • 3篇医药卫生
  • 2篇农业科学
  • 1篇生物学
  • 1篇天文地球
  • 1篇水利工程
  • 1篇航空宇航科学...
  • 1篇理学

主题

  • 55篇民族
  • 47篇文化
  • 24篇社会
  • 20篇生态
  • 19篇佛教
  • 18篇共同体
  • 16篇教育
  • 15篇中华民族
  • 14篇仪式
  • 14篇共同体意识
  • 13篇宗教
  • 13篇民族地区
  • 13篇藏传
  • 13篇藏传佛教
  • 12篇人类学
  • 12篇旅游
  • 11篇撒拉族
  • 11篇清代
  • 11篇藏区
  • 10篇信仰

机构

  • 376篇青海民族大学
  • 7篇青海大学
  • 6篇天津大学
  • 6篇中央民族大学
  • 3篇中国社会科学...
  • 2篇兰州大学
  • 2篇内蒙古大学
  • 2篇江西财经大学
  • 2篇中山大学
  • 2篇中共青海省委...
  • 1篇复旦大学
  • 1篇南京大学
  • 1篇上海师范大学
  • 1篇四川大学
  • 1篇汕头大学
  • 1篇山西师范大学
  • 1篇西华大学
  • 1篇中国人民大学
  • 1篇重庆科技学院
  • 1篇重庆理工大学

作者

  • 17篇张科
  • 16篇才贝
  • 11篇马成俊
  • 9篇先巴
  • 9篇贾伟
  • 8篇骆桂花
  • 8篇陈文烈
  • 7篇张海云
  • 6篇吴秀兰
  • 6篇马伟
  • 5篇刘子平
  • 4篇陈慧慧
  • 3篇赛措吉
  • 3篇陈其斌
  • 3篇羊措
  • 3篇马海龙
  • 2篇索端智
  • 2篇刘健
  • 2篇李臣玲
  • 2篇郭婷

传媒

  • 29篇青藏高原论坛
  • 18篇青海民族研究
  • 17篇青海社会科学
  • 14篇青海民族大学...
  • 13篇西北民族研究
  • 9篇柴达木开发研...
  • 9篇青海师范大学...
  • 8篇边疆经济与文...
  • 7篇黑龙江史志
  • 7篇中国藏学
  • 6篇西藏研究
  • 6篇西北成人教育...
  • 6篇青海师范大学...
  • 5篇西藏艺术研究
  • 5篇青海民族大学...
  • 4篇西南民族大学...
  • 4篇传承
  • 4篇牡丹江大学学...
  • 4篇青海民族大学...
  • 4篇文存阅刊

年份

  • 14篇2024
  • 53篇2023
  • 51篇2022
  • 53篇2021
  • 40篇2020
  • 25篇2019
  • 10篇2018
  • 14篇2017
  • 7篇2016
  • 15篇2015
  • 26篇2014
  • 14篇2013
  • 23篇2012
  • 17篇2011
  • 6篇2010
  • 8篇2009
399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浅谈民族心理学视角下的双语教育——以青海海南藏族自治州为例
2013年
关于双语教学的概念,学术界看法基本一致。在我国基本上将双语定义为两类模式,即一类模式和二类模式(A和B模式),如藏汉双语,所谓一类模式是以藏语授课为主,汉语授课为辅,二类模式则正好相反。在实地的调研过程中我们也发现有的学校会针对学生的语言环境,具体的划分双语教学的模式。而关于民族心理的概念,学术界却又不同的看法,但总体是将其归纳为一种文化现象,
周斌
关键词:民族心理学双语教育汉语授课藏汉双语语言环境
民族地区高校高质量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的一种可能被引量:1
2022年
民族地区高校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主阵地,是社会需求反馈和学生成长要求的集合点,在全域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历史进程中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本文基于青海高校的田野,以大学生为主体,提出以大学生为主体,将家庭、高校、社会进行整体联结,构建高质量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的模式体系。进而讨论了高质量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可能路径。旨在借鉴区域经验而向整体建设提供思考,努力构建重塑“过去”,引导“当下”,调谐“未来”的高校高质量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体系。
吴秀兰郭远张越
关键词:民族地区高校
从“娘娘崇拜”看互助土族地区多元宗教文化的交融
2021年
河湟谷地历史悠久物产丰富,汉族、土族、藏族、回族、撒拉族等多个民族在这里交融共生,孕育了各民族既个性鲜明又多元共生的河湟文化。宗教文化的交融是河湟文化的重要组成,以道教女神"娘娘"为例,她是河湟地区十分活跃的神祇之一,在各地村庙中供奉较多,被视为地方保护神。而互助土族地区的"娘娘"信仰又别具特色,她被土族信众赋予了新的名号——"佛爷",以及本土的祭祀仪式和土族的侍神人员,从而她不再只属于汉族的文化体系与传承,神祇与本质教义的分离,就是道教在土族地区传播的特征,也是多元文化交融和整合的结果。
徐长菊
关键词:文化交融
中国少数民族史学的特征及定位
2020年
中华民族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就包含着中国少数民族史学.所有少数民族都有着多姿多彩的历史史学.丰富的口述传承历史是所有少数民族历史的重要组成部分.各种民族语言的历史内容丰富,体裁多样,规模巨大,是尚未发掘的宝藏.
孟陈晨张神娟
关键词:少数民族史学史学史
太平天国后期发展述略
2014年
太平天国革命运动是我国几千年历史上农民起义的最高峰,揭开了近代中国民主主义革命的序幕。这场历时十一年之久的革命运动,前期蓬勃发展,迅速占领南中国,并定都南京改名天京,正式建立起与清王朝分庭抗礼的农民革命政权,1856年6月军事上发展到鼎盛时期。但也就在同年,发生了天京事变,这场领导集团之间的内讧,严重削弱了革命力量,天京事变的发生以及翌年石达开率部出走,成为太平天国运动由盛到衰的转折点,革命从此进入后期。本文所探讨的正是从天京事变到天京失陷的发展历程。
刘伟
关键词:天京事变安庆保卫战
清代乌鲁木齐城市发展初探被引量:1
2013年
本文追溯乌鲁木齐的发展史,认为清朝中央政府在其形成和发展上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第一,清朝前期开发乌鲁木齐地区的措施,垦荒屯田、军事驻防;第二,清朝中期对乌鲁木齐的开发,建立军府制度;在畜牧业、手工业、商贸、交通、矿产开发等方面采取了有力措施,促使了新疆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第三,新疆建省后,巡抚刘锦棠积极开发新疆乌鲁木齐,将乌鲁木齐作为省会;第四,晚清新政对乌鲁木齐产生了巨大影响,教育方面、军事方面、社会事业、交通、金融方面得到长足发展。
王亚倩
关键词:乌鲁木齐城市
洋务企业的抗战更生与衰落——以甘肃机器厂为例
2021年
中国近代工业化起步于洋务运动,期间创办的企业在后续的工业化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前身为洋务企业——兰州制造局的甘肃机器厂,在晚清西北频繁的战事中被创建,成为近代西北地区工业化的先声。在此后的抗战时期,甘肃机器厂发展达到顶峰,但在战后却急速衰落,其演变路径深刻体现了战争对中国近代工业的多重影响,其历史轨迹也为当今国家工业建设提供了一定的历史意义。
葛强
关键词:战争
浅谈大司徒绛曲坚赞制定的《十五法典》
2021年
大司徒绛曲坚赞制定的《十五法典》,是参照松赞干布以来历代法律纂集而成的一部法典。《十五法典》立法严谨、文字简明、内容完备,对西藏地方政权的巩固,藏区的稳定与发展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拉毛东知
撒拉族社会组织“工”的词源考释被引量:1
2015年
作为一种社会组织,"工"在撒拉族历史上发挥了非常重要的作用。撒拉族地区有"撒拉八工外五工"的说法。关于"工"的来源与解释,有各种不同的观点。根据民族学、历史学材料,运用语言学的研究方法,本文对撒拉族"工"的名称来源进行了新的阐释,提出"工"来源于汉语,原意为"工区",后发展为相当于乡一级的行政区划的观点。"工"是清王朝加强对撒拉族地区统治的产物。正确分析"工"的词源,无论是对了解撒拉族社会文化,还是理解清朝王朝如何具体将"边疆"地区真正纳入其直接而有效的统治范围当中,都具有重要意义。
马伟
关键词:撒拉族社会组织词源
费孝通对甘青民族社会发展的考察与构想——谨以此文纪念费孝通先生诞辰一百周年被引量:3
2011年
从1984年以来,费孝通12次到甘肃考察,2次到青海考察。在西部大开发的适当时机,他进一步思考和研究西部民族社会的发展路径,通过对甘青各少数民族聚居区的详细考察和理性认识与思考,提出了有别于苏南、温州、珠江等内地社会发展模式的多种甘青民族社会发展模式。本文试图通过分析费孝通对甘青民族社会发展的考察与构想的理论基石,探讨其对甘青民族社会的研究理路,从而整理出费孝通研究甘青民族社会发展的思想脉络和学术贡献。
马成俊张海云
共38页<12345678910>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