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东城东方历史学会
- 作品数:5 被引量:101H指数:4
- 相关领域:政治法律经济管理文化科学历史地理更多>>
- 共产党情报局的建立及其目标——兼论冷战格局形成的概念界定被引量:40
- 2002年
- 苏联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解散共产国际的主要意图是为了适应战后与西方盟国继续合作的战略需要 ,因此 ,尽管在战后日益感到应该加强对各国共产党的控制 ,却迟迟没有将成立国际组织的问题提到议事日程上来。 1 94 7年 ,法共和意共先后被驱逐出政府的事件 ,不仅预示着战后初期苏联奉行的共产党参加联合政府策略的失败 ,而且暴露出莫斯科对各国共产党行动方针的失控 ,马歇尔计划的提出及东欧各党的反应 ,进一步加强了斯大林的危机感 ,于是共产党情报局的诞生势在必行。共产党情报局建立的过程与苏联战后对外政策的演变以及冷战格局的形成是同步的 。
- 沈志华
- 关键词:冷战起源马歇尔计划
- 新中国建立初期苏联对华经济援助的基本情况(上)——来自中国和俄国的档案材料被引量:29
- 2001年
- 本文分八个方面——提供低息贷款、援建重点项目、发展双边贸易、开办合股公司、提供技术资料、派遣苏联专家、培养中国专家和协助编制经济计划——叙述了新中国建立初期苏联对华经济援助的方式和途径。从1950年至1953年,中苏不仅在军事和外交方面全面合作,在经济领域也是协调和互助的。苏联对中国大规模的经济援助,以及在此基础上中国经济建设的恢复和发展,构成了此期中苏同盟的经济背景。斯大林在其生命的最后几年里,对中国的经济援助既是慷慨的,又是有限的,既有效地帮助了中国的经济恢复,也遗留了一些需要解决的问题。
- 沈志华
- 关键词:对华经济援助新中国档案材料低息贷款中苏同盟经济恢复
- 对在华苏联专家问题的历史考察:作用和影响——根据中俄双方的档案文献和口述史料被引量:12
- 2002年
- 20世纪50年代,中国曾大规模、全方位地聘请苏联顾问和专家来华。这些苏联专家在新中国建设的各个领域给予了积极指导和帮助,将苏联的制度、经验、方法、技术等传授给中国人,为当时中国经济体制和工业基础的建立,国民经济的迅速恢复和发展作出了贡献。文章根据中俄双方的档案文献和口述史料,对苏联专家来华工作的作用、影响以及这一过程的发展变化进行了历史考察。
- 沈志华
- 关键词:苏联专家历史考察经济体制
- 赫鲁晓夫、毛泽东与中苏未实现的军事合作——关于远东防空协定、长波电台及联合舰队问题的再讨论被引量:25
- 2002年
- 本文着重分析20世纪50年代中后期在中苏军事合作方面所发生的三个事件,即远东防空协定问题、建立长波电台问题和组建联合舰队问题。引用近几年披露的俄国档案文献及苏方当事人的回忆,文章对上述事件的历史背景、原由以及两国领导人处理问题的动机和方式进行了较为客观的分析,认为实现军事合作是中苏双方的愿望;苏联在与中国交往中确有某种程度的领导者心态,但并没有任何侵犯中国主权的意图;在长波电台和联合舰队问题上,毛泽东作出过激反应,其结果虽然迫使赫鲁晓夫屈服,却给中苏进一步的军事合作制造了心理障碍;中苏最终未能实现军事合作的根源在于社会主义阵营同盟关系内在的不稳定性。
- 沈志华
- 关键词:军事合作赫鲁晓夫同盟关系中国主权毛泽东协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