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医学院心理学系
- 作品数:99 被引量:900H指数:16
- 相关作者:张玉平吕建国王建峰翟崇华赵萍萍更多>>
- 相关机构:电子科技大学生命科学与技术学院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院安徽大学哲学系更多>>
- 发文基金: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四川省教育厅科学研究项目更多>>
- 相关领域:哲学宗教医药卫生文化科学经济管理更多>>
- 大学生内隐、外显权力动机与主观幸福感的关系被引量:1
- 2017年
- 目的:探讨内隐和外显权力动机与主观幸福感之间的关系,并考察内隐权力动机在外显权力动机与主观幸福感之间的调节作用。方法:采用随机整群抽样的方式,选取生活目标量表、图片故事练习、生活满意度量表和积极情感-消极情感量表对205名在校大学生进行测查。结果:(1)内隐权力动机与积极情感(r=0.24,P<0.05)、主观幸福感(r=0.20,P<0.05)呈显著正相关,外显权力动机与积极情感(r=0.36,P<0.01)、主观幸福感(r=0.24,P<0.05)呈显著正相关,与消极情感(r=-0.19,P<0.05)呈显著负相关;(2)内隐权力动机调节了外显权力动机与积极情感之间的关系。在低内隐权力动机个体中,外显权力动机对积极情感没有显著预测作用(simple slope=0.10,t=2.20,P>0.05);而在高内隐权力动机个体中,外显权力动机对积极情感有显著预测(simple slope=0.28,t=3.68,P<0.01)。结论:内隐、外显权力动机与主观幸福感之间关系密切,内隐权力动机在外显权力动机对积极情感的影响中具有调节作用。
- 胡美娟黄丹叶尔凡王建峰
- 关键词:主观幸福感
- 芳香疗法改善老年人睡眠质量的效果研究被引量:17
- 2016年
- 目的探讨芳香疗法改善老年人睡眠质量的效果。方法 56名老年人随机分成按摩组18例、嗅吸组18例和对照组20例。3组被试在干预前、干预8周后采用匹兹堡睡眠指数量表(PSQI)进行同期总评分和各成分评分,比较干预前后差异。结果 1)3组被试组间效应显著,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按摩组与嗅吸组干预前后PSQI评分相比,总均分均较干预前明显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前后PSQI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嗅吸组相比,按摩组在干预后PSQI评分比干预前降低更明显,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2)按摩组被试的睡眠质量、入睡时间、睡眠时间、睡眠效率、睡眠障碍以及日间功能障碍等成分在干预前后同期评分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嗅吸组被试的睡眠质量、入睡时间、睡眠障碍以及日间功能障碍等成分在干预前后同期评分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芳香疗法能有效缓解和改善老年人的睡眠质量;且按摩疗法比嗅吸疗法效果更明显。
- 李衡林琳李彦章熊梅唐平
- 关键词:芳香疗法老年人睡眠质量
- 成都地区亲子沟通现状调查被引量:6
- 2013年
- 目的:调查成都地区城乡家庭亲子沟通现状,分析相关影响因素。方法:随机选取成都地区的城乡儿童作为调查对象进行问卷调查。结果:完整家庭的亲子关系显著好于离异家庭的亲子关系;父母学历较高的家庭亲子沟通情况显著好于父母学历较低的家庭,其中以母亲学历的影响较为显著。结论:亲子沟通情况在不同类型家庭及父母学历不同的家庭差异显著。
- 徐云李幸余小敏
- 关键词:亲子沟通儿童
- 黑暗三人格的两面性及心理机制解析被引量:10
- 2014年
- 马基雅维利主义、精神病态和自恋所共同具有的操控性、冷漠无情和自我中心等特质是独立于大五人格模型之外的、代表反社会性的人格特质群,被称之为"黑暗三人格(Dark Triad)"。黑暗三人格在个体层面所具有的适应价值与他们在集体层面所产生的破坏性之间的矛盾,使得它们成为近年来社会-人格和组织行为领域研究的热点。从个性的认知-情感系统和生命史理论的双重视角来解读黑暗三人格的内部动力机制,不仅有助于深入理解黑暗三人格个体对自我和他人的心理表征与情感反应模式,还能够从进化的观点认识黑暗三人格的行为动因与适应价值,为有效预测黑暗三人格个体在不同领域的行为表现提供科学指导。
- 张文娟张惠
- 关键词:共情
- 四川地区家庭养老模式下老年人抑郁状况被引量:7
- 2012年
- 目的了解四川地区家庭养老模式下的老年人抑郁状况及其影响因素。方法以四川省224名家庭养老的老人为研究对象,采用老年抑郁量表(GDS)对其抑郁症状进行评定分析。结果四川省家庭养老老年人抑郁的检出率为51.8%。性别、常住地、文化程度、医疗保障和经济收入等都对老年人的抑郁症状有显著影响。不同家庭居住方式对农村的老年人的抑郁状况有显著影响。结论四川省家庭养老的老年人的抑郁检出率较高。女性、农村的、文化程度低的、没有完善医疗保障和经济收入较差的老年人更容易出现抑郁症状。对农村空巢老人的心理防护应是今后老年心理工作的重点。
- 张惠戴冰
- 关键词:家庭养老老年人抑郁
- 脑瘫儿童家长亲职压力与心理弹性、自尊的相关研究被引量:12
- 2017年
- 目的探讨脑瘫儿童家长亲职压力与心理弹性、自尊的关系。方法采用一般人口学调查表、亲职压力量表、心理弹性量表、自尊量表对174位脑瘫儿童家长进行问卷调查。结果脑瘫儿童家长亲职压力总分为(127.56±25.73)分,≥90分157人(90.23%)。脑瘫儿童家长亲职压力在文化程度、经济状况、儿童残疾等级及社会歧视感方面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性别和城乡来源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脑瘫儿童家长亲职压力与心理弹性、自尊呈显著负相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家长的自尊、文化程度、经济状况、社会歧视感、心理弹性(力量维度)对亲职压力具有预测作用,总解释率为50%。结论脑瘫儿童家长的亲职压力较大,与心理弹性、自尊有密切关系。提升家长的自尊、心理弹性(力量维度)水平、改善其经济状况、减少社会歧视等可降低其亲职压力。
- 倪俊伟李彦章康晓东
- 关键词:心理弹性自尊
- 老年人主观幸福感和行为抑制激活系统的关系被引量:8
- 2014年
- 目的 研究老年人主观幸福感和行为抑制激活系统的关系.方法 对养老院采用整群取样,对家庭养老采用方便随机取样的方法,得到185名老年人被试;再通过一对一口头问卷访谈形式,对185名老年人进行行为抑制激活和主观幸福感问卷调查.结果 (1)老年人主观幸福感得分(27.39±10.96)分;老年人行为抑制系统、行为激活系统平均得分(11.29±4.30)分、(32.96±9.13)分.老年入主观幸福感在养老院[(29.81±9.91)分]和家庭养老[(25.09±11.47)分]方式上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69,P<0.01);主观幸福感的一般负性体验在养老院[(4.25±3.37)分]和家庭养老[(6.39±3.93)分]方式上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58,P<0.01),在性别上女性[(5.91±3.83)分]大于男性[(4.70±3.71)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96,P<=0.05);而行为激活系统愉悦追求维度得分男性[(12.60±3.48)分]大于女性[(11.40±3.67)分](t=2.05,P<0.05).(2)行为激活系统与老年入主观幸福感显著正相关(r=0.40,P<0.01),行为抑制系统与老年人主观幸福感显著负相关(r=-0.40,P<0.01).(3)行为激活系统驱力维度能预测主观幸福感19%的变异量.结论 行为抑制激活系统水平与老年入主观幸福感相关,行为激活系统的驱力水平是影响老年人主观幸福感的因素之一.
- 吴燕李幸李彦章
- 关键词:主观幸福感老年人
- 基于产业链整合理论的智慧养老产业优化路径研究被引量:81
- 2019年
- 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程度的加剧,养老产业将迎来高速发展期,但目前很多方面仍不尽完善。智慧养老正发展成为解决我国养老难题的新途径,智慧养老产业化是我国养老产业发展的一个重要方向。智慧养老产业化发展的思路,应该从产业链整合研究出发,以养老产业链的五个子维度:企业链、价值链、技术链、产品链和空间链的整合、优化作为重点,并针对我国智慧养老的现状及问题,提出智慧养老产业链五维整合模式及发展路径,实现养老产业的健康、持续发展。
- 廖喜生李扬萩李彦章
- 关键词:产业链
- 4~6年级小学生自尊、社交焦虑与孤独感的关系被引量:23
- 2015年
- 目的:研究4~6年级小学生自尊、社交焦虑与孤独感的关系。方法:采用整群抽样的方法对四川省某城镇小学4~6年级385名在校学生实施问卷调查,采用自尊量表(SES)、儿童社交焦虑量表(SASC)、儿童孤独量表(CLS)对小学生进行问卷调查。结果:1儿童的孤独感与社交焦虑及两因子呈显著正相关(r=0.481,0.400,0.378;P均〈0.01),与自尊水平呈显著负相关(r=-0.400,P〈0.01);2自尊在害怕否定评价和孤独感间起到了中介调节作用。结论:自尊可以部分调节4~6年级小学生在体验到社交焦虑时产生孤独感后的负性影响。
- 徐云刘堂荣
- 关键词:小学生自尊社交焦虑孤独感
- 男性犯罪青少年的生活事件、社会支持和应对方式的对照研究被引量:9
- 2014年
- 目的:对犯罪青少年的生活事件、社会支持和应对方式进行对比研究,从而为预防青少年犯罪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方法从成都市某少教所抽取49名年龄在14~17周岁的男性犯罪青少年作为犯罪组,并从成都市某职高抽取44名学生作为对照组,在年龄、性别方面与犯罪组相匹配。用青少年一般情况问卷(自编)、青少年生活事件量表( ASLEC )、领悟社会支持量表( PSSS)和特质应对方式量表( TCSQ)对两组青少年进行问卷调查。结果犯罪青少年组的生活事件、社会支持和应对方式均与职高学生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犯罪青少年的社会支持与消极应对呈显著负相关(r=-0.323)。结论青少年犯罪与生活事件、社会支持和应对方式均有一定的关系;改善家庭情况和文化素养在一定程度上可预防青少年犯罪。
- 景璐石吴燕徐涛徐科徐平王铮
- 关键词:社会支持犯罪青少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