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有色金属》编辑部
- 作品数:36 被引量:20H指数:3
- 相关作者:霍丽娜郭海军张小红苏艳丽潘斌更多>>
- 相关领域:经济管理金属学及工艺一般工业技术环境科学与工程更多>>
- 论市场 促应用 看未来——展望2013锡市场主题招待会侧记
- 2013年
- 在北京召开的展望2013锡市场主题招待会上,8位来自不同机构、企业以及行业的专家分别从不同角度对2013年的锡市场进行展望和分析,总体认为2013年锡市场将好于2012年;特别是,著名金属咨询机构CRU和ITRI市场研究部通过分析基本面,预计未来锡价将缓慢走高。另外,许多专家分析展望了锡应用领域的市场前景。
- 齐守智霍丽娜
- 2001年铅锌市场走势分析及对2002年形势的展望被引量:3
- 2002年
- 2001年,全球铅精矿产量有所减少,但价格下滑,锌锭产量持续增长,导致供应过剩、价格大幅下跌。然而,国内铅锌生产继续保持增长。虽然精炼铅的进口量下降,库存增加但由于铅酸蓄电池出口量大幅增加,从而支持了国内铅价的平稳。国内锌市场形势严峻,锌价大幅下跌。2002年铅价有望走出低谷,出现强劲反弹,锌价则有望小幅回升。
- 佟丽中
- 关键词:铅锌市场
- 西门子看中冶金行业维护市场
- 2011年
- 为了保持公司在冶金行业收入增长,西门子奥钢联有限公司正在把冶金行业设备运行维护作为外来公司发展的重要业务。具体在印度致力于研发和生产新型钢铁厂生产部件,在中国则侧重于铸机扇型段产品的生产。
- 章吉林
- 关键词:冶金行业西门子奥钢联钢铁厂铸机
- 小锡业构筑大未来——访国际锡研究协会中国区首席代表崔琳女士
- 2012年
- 国际锡研究协会(ITRI)是全球最著名的锡行业权威研究机构,ITRI中国于2009年在北京成立以来,通过吸纳新会员、与国内相关机构合作、举办会议等形式拓展锡消费。3月27日,记者专访ITRI中国区首席代表崔琳女士,就ITRI及ITRI中国、锡的新应用领域等话题深入沟通。
- 张小红
- 力拓,在华采购进行时
- 2011年
- 因"间谋门"事件,国人对"力拓"的了解恐怕胜于其他任何一家外国公司,但对它的经营战略和理念可能就知之有限了。事实上,力拓与中国的关系源远流长。一方面,50余年来力拓供应给中国重要的矿产和金属,中国是力拓最大的市场;另一方面,30余年来中国一直是力拓原材料和设备的重要来源地,而且今后几年,力拓在华的采购金额和采购产品种类会有更大的增长。力拓在中国采购的运作战略、理念和方式,值得我们借鉴和学习。
- 齐守智
- 关键词:来源地
- 今日力拓加铝
- 2011年
- 目前,力拓加铝(简称RTA)有22000名员工,分布于全球27个国家和地区。力拓加铝的铝土矿资产主要集中在澳大利亚,其占全球总资产的80%;另外,澳洲也有一些氧化铝冶炼厂和电解铝厂。在北美和欧洲地区,力拓加铝的主要业务是电解铝生产;而在南美的巴西,有铝土矿生产基地。
- 齐守智
- 关键词:加铝电解铝生产电解铝厂铝冶炼厂铝土矿
- 铝应用的可持续发展之道
- 2012年
- 2012年8月25日,国务院参事室和中国有色金属工业协会共同主办的"促进铝应用"高层论坛在北京钓鱼台国宾馆举行。会上,中国有色金属工业协会领导、中国工程院院士、国际铝业协会副秘书长、铝工业领域及下游相关行业协会的知名专家均做了深层次的报告,共同探讨铝的可持续发展,并就如何促进铝应用发表了见解。本文就铝促进节能减排方面,综述了各位专家的观点。
- 霍丽娜
- 关键词:可持续发展铝业中国工程院院士有色金属工业行业协会钓鱼台国宾馆
- 秦岭深处飞彩“凤”——陕西东岭锌业集团(凤县)竖罐炼锌创新工艺纪实
- 2009年
- 从无到有、从陌生到熟知,一个原本资源外销的凤凰城,经过"东岭凤冶"人的艰苦创业和大胆耕作,一跃成为中国西部的业内知名企业。这期间离不开掌门人的远见卓识,更离不开拓荒者的辛勤付出;这其中更为重要的是,他们走出了一条属于自己的竖罐炼锌工艺创新之路。品味传奇——这与"东岭凤冶"的人性品牌不可分割,更是值得业界为之借鉴和学习的产业典范。
- 郭海军
- 关键词:竖罐炼锌
- 格朗吉斯开启铝热传输新旅程
- 2013年
- 由于战略调整,萨帕更名为格朗吉斯(Grnges)。目前,Grnges的绝大部分客户来自汽车行业,全球约一半车辆都装配了Grnges的铝材和热交换器,其在全球热交换器轧制铝材市场中占有20%的份额。11月26日,更名仪式在上海举行,公司总裁马越寒称,Grnges品牌历史久远,已成为热交换器轧制铝材的代名词,他们会在这一领域继续扬帆远航。
- 张小红
- 关键词:铝材热传输热交换器汽车行业
- 潜心真空冶金 奉献有色60载——记中国工程院院士戴永年教授
- 2014年
- “人活一辈子总要为社会、为人类做点有益之事”。这是年过八旬、仍坚守在科研第一线的中国工程院院士、昆明理工大学教授戴永年的人生格言。本文详细记述了戴永年院士长达半个多世纪致力于真空冶金的奋斗历程,希望以此文铭记他对中国冶金事业的卓越贡献,感受其殚精竭虑、教书育人的大师风范,传承其永不懈怠、勇于探索的科学精神。
- 曲涛苏艳丽
- 关键词:中国工程院院士真空冶金教书育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