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大学自然保护与社会发展研究中心 作品数:14 被引量:80 H指数:4 相关作者: 沈海滨 更多>> 发文基金: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国家科技部专项基金 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科研专项基金 更多>> 相关领域: 生物学 环境科学与工程 天文地球 经济管理 更多>>
孤独食肉兽的晚餐——棕熊的食物和在中国的它们 2019年 隶属于食肉目熊科熊属的棕熊(Ursus arctos Linaeus,1758)是世界上现存最大的陆生食肉动物,也是遍布北半球的广布物种。也许正因为此,棕熊的毛色和体型变异很大,生活在蒙古大戈壁上的戈壁熊不过一百公斤左右,而在美洲北部的美洲灰熊体重高达二百多公斤也稀松平常。 吴岚(文/图) 吴岚关键词:食肉动物 有蹄类 树上的住客们 2019年 黄胸织布鸟在树枝上编织巢,黑枕黄鹂在树冠里筑巢,啄木鸟在树干上凿洞筑巢,蛇雕等大型鸟类在树顶筑巢……不同鸟类的筑巢方式和位置为什么不同呢?这其中又有什么样的秘密,反映了什么规律呢?请大家跟随本文的脚步一起来探索鸟巢之谜。 胡若成关键词:鸟类群落 黑枕黄鹂 啄木鸟 为了我们期望的未来—记2015学生保护科学大会北京分会(SCCS-Beijing) 2015年 2015年11月6-8日,学生保护科学大会(Student Conference on Conservation Sciences,SCCS)北京分会在北京大学召开.SCCS由英国剑桥大学于2000年创立,是世界上为数不多的以学生和年轻人为主角的保护科学年会.首次SCCS会议在剑桥大学举行,目前已经发展了北京、班加罗尔、纽约和布里斯班4个分会场. 张晓川关键词:SCCS STUDENT MACACA 创新三江源生态保护的科研体系、治理结构和决策机制 被引量:2 2012年 为深入推进三江源国家生态保护综合试验区建设,积极为三江源生态保护的体制机制创新建言献策,2012年4月24日由青海省三江源生态保护与建设办公室、青海省行政学院、青海省林业厅、北京大学自然保护与社会发展研究中心主办,青海省生态环境遥感监测中心、北京山水自然保护中心协办的"三江源的新希望:走向绿色经济与治理"研讨会在青海省行政学院召开。来自省内外二十多家高校、科研机构和政府部门的专家学者和实际工作者围绕科研体系创新、生态环境治理、社会管理创新、绿色经济发展等方面共话三江源的新希望。现将研讨会上10位主旨报告人的发言摘登如下,以飨读者。 吕植关键词:生态保护 生态环境治理 社会管理创新 祁连山国家公园青海片区疏勒河源区雪豹占域率及种群数量估计 2024年 雪豹(Panthera uncia)广泛分布在中亚高山地带,是高山生态系统的旗舰物种。祁连山地区是全球雪豹景观保护单元之一,具有较高的保护价值。以往研究多集中在祁连山国家公园甘肃片区,青海片区的雪豹栖息地利用和种群状态尚缺乏了解。2018—2021年,本研究团队在祁连山国家公园青海片区的疏勒河源区开展了红外相机监测,利用单物种多季节占域模型分析了2019—2021年每年冬季的雪豹占域率及影响因素,并通过标记重捕模型估计了雪豹种群数量。2018—2021年,红外相机累计有效工作日为37614 d,获取雪豹独立捕获674次。占域模型显示,2019—2021年1—3月的雪豹平均占域率为0.50±0.11,年份间的定居率为0.25±0.08,局部灭绝率为0.11±0.08。雪豹占域率主要受到海拔的负向影响(β=-1.20±0.58,P=0.04),以及岩羊(Pseudois nayaur)相对多度指数的正向影响(β=1.83±1.05,P=0.08),海拔的影响结果与以往祁连山国家公园甘肃片区的研究存在差异,可能与研究区域的地形和猎物资源分布相关。调查期间累计记录88只雪豹独立个体,标记重捕模型显示,2019—2021年雪豹的种群数量分别为(36±7)只、(16±4)只和(22±5)只,稳定记录的个体占比少,可能与祁连山位于雪豹种群的沟通廊道上有关。本研究结果显示,祁连山国家公园青海片区疏勒河源区的雪豹栖息地利用和种群密度与公园内其他区域存在较大差异,应整合国家公园各区域雪豹监测数据进行分析评估,从而整体制定保护管理措施。 李彦知 姜楠 马存新 贾丁 高雅月 黄红 赵翔 史湘莹 李雪阳 吕植关键词:雪豹 种群数量 红外相机 人类通途,动物天堑 2015年 “要想富,先修路”,公路建设对国计民生的意义十分重要。截止2013年,我国公路里程已达435.63万公里,其中高速公路10.44万公里,二级以上公路52.44万公里,公里密度达到45.28公里/百平方公里。尽管公路对社会、经济带来巨大效益,环境很难因公路的修建得到益处,而公路对环境的负面影响则是深远的。 朱子云 沈海滨关键词:动物 国计民生 公路里程 经济带 海洋保护区管理与保护成效评估的方法与进展 被引量:18 2018年 全球物种多样性的持续下降使得生物多样性保护面临巨大挑战,海洋生物多样性的保护任务尤其艰巨。海洋保护区是保护生物多样性的有效方式之一,如何对其成效进行评估是当前研究热点。然而,目前针对海洋保护区的评估体系较少,而且评估指标多侧重于管理成效。近年来随着全球生物多样性监测网络和数据库的建立,以及多种新技术(如遥感、声呐系统、卫星追踪、基因组学等)在海洋生物多样性监测中的应用,使得从生态系统到基因水平的多层次连续监测成为可能。基于此,建议未来我国海洋保护区成效评估应在充分利用新技术方法的基础上,加强长期科学监测,建立并完善生物多样性监测数据库和信息共享机制,发展跨学科的综合保护成效评估体系,加强基于生物多样性监测的保护成效评估。 宋瑞玲 姚锦仙 吴恺悦 张晓川 张晓川 朱争光 吕植关键词:海洋保护区 Halwaxiids系统进化研究进展 被引量:3 2011年 Halwaxiids是一类体表覆有骨质鳞片的寒武纪后生动物,它包含了在早期后生动物进化中占据关键位置的两个化石动物类群Halkieriids和Wiwaxids。但自1995年以来包含Halkieria和Wiwaxia在内的Halwaxiids进化枝在不断被修正,而近年来,随着新化石和新证据的出现,围绕Halkieria和Wiwaxia的分类归属展开了更激烈的争论。争论焦点集中在以下问题:Halkieria和Wiwaxia的亲缘关系到底如何?Halkieria究竟属于冠轮动物的基群,还是可直接归为软体动物或环节动物?Wiwaxia是软体动物还是环节动物的基群?这些问题的解决将为确定Halwaxiids的系统分类地位提供重要依据,将使描述环节动物与软体动物在分化初期的身体构造趋势成为可能,也将为软体动物、环节动物和腕足动物的起源与分化关系提供重要线索和基本资料。 张晓川 姚锦仙关键词:软体动物 环节动物 中国生物多样性保护与“3030目标” 被引量:9 2022年 《2020后全球生物多样性框架》的初稿中,提出了保护30%的陆地和海洋的建议目标,通常称为“3030目标”,得到了全球广泛的认可。然而仅靠正式的保护地,难以实现这一目标。近年来,生物多样性公约提出在保护地外建立OECMs,即“其他有效的区域保护措施”的思路赢得普遍认同。文章通过梳理我国实际已经形成的和潜在的保护地外的保护机制,特别是国土空间规划所界定的生态空间内非保护地的生态保护和恢复机制,以及广泛存在的“社区保护地”,并提出“近自然城市绿地”和“自然友好农田”的潜在生物多样性价值,认为我国有必要建立OECMs的认证和保障体系,以支持我国“3030目标”的实现。 吕植关键词:生物多样性保护 基于MODIS/EVI的额尔古纳河流域植被变化分析 被引量:4 2011年 选取额尔古纳河流域2000—2009年的5—9月间的共80个时相的MODIS-EVI数据,以每年EVI最大值和平均值为指标对额尔古纳河流域研究区的植被变化趋势进行分析。分析结果表明:整个区域的植被指数总体呈下降的趋势,其中显著下降的面积约15 197km2(10.05%);显著增加的面积约为2 733km2(1.81%)。根据区域土地利用分类数据以及DEM数据的分析发现,植被呈显著减小趋势的区域主要分布在海拔较低的湿地和海拔较高的林地,林地EVI指数呈显著下降意味着其发生了大面积的退化,结合1979—2008年4—9月的径流分析发现,由于近年来流域径流量的明显减小所以湿地EVI指数呈显著下降也意味着它也发生了大面积的退化。额尔古纳河流域气温逐年升高、降水量减少、蒸发量增加等气候条件的变化,是该区域植被指数下降的主要原因。 余晓 王昊 李翀 王义成关键词:MODIS 植被指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