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浙江大学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所

作品数:12 被引量:4H指数:1
相关作者:冯芳冯芳更多>>
相关领域:文学更多>>

文献类型

  • 12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12篇文学

主题

  • 9篇徐訏
  • 2篇上半叶
  • 2篇情爱
  • 2篇人格类型
  • 2篇快乐主义
  • 2篇婚配
  • 2篇爱欲解放
  • 1篇典范意义
  • 1篇新诗
  • 1篇心理
  • 1篇心理分析小说
  • 1篇心理学
  • 1篇徐讦
  • 1篇叙事
  • 1篇以人为本
  • 1篇艺术
  • 1篇影像
  • 1篇影像化叙事
  • 1篇哲理
  • 1篇中国艺术

机构

  • 12篇浙江大学

作者

  • 9篇冯芳
  • 1篇冯芳

传媒

  • 2篇世界华文文学...
  • 2篇华文文学
  • 1篇河南师范大学...
  • 1篇东方论坛—青...
  • 1篇中国现代文学...
  • 1篇渤海大学学报...
  • 1篇沈阳工程学院...
  • 1篇钦州学院学报
  • 1篇西安外事学院...
  • 1篇世界文学评论...

年份

  • 1篇2018
  • 3篇2016
  • 2篇2015
  • 1篇2014
  • 2篇2013
  • 3篇2012
12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论徐訏新诗何以“铿锵成章”——兼议其对当下诗律重建的典范意义被引量:1
2013年
徐訏因其诗歌韵律之突出被视为现代诗人魁首之一。本文揭示了其新诗"铿锵满章"之因,认为徐訏新诗已成功实现旧格律的现代转化:最令世人挠首的旧声律转化问题得到解决;通过独特的诗"顿",解决了方今人们争论未果的"要意顿还是要音顿"的问题;对于重复律的运用刷新了声律内涵,增强了诗歌表现力。文章还归纳徐訏新诗格律特征,并提出徐訏新诗对当下格律体新诗创作及格律重建的典范意义。
冯芳
关键词:徐訏格律体新诗
关于徐訏居港期间的作品及论战——1950—1981年港台及海外批评史述论
2016年
论文述论1950—1981年徐訏作品及论战批评史,认为前人对徐訏小说的批评铿然有声而尚未弘深;前人对徐訏诗歌的众多嘉赏相比于今日大陆学界只有个别人为之奋跃的情势,足以令大陆学界深思;前人对徐訏杂感文的高誉召唤大陆学界今后更多地往此探研;而史上论争中所彰显的"好辩的徐訏"形象向今人昭明徐訏作为启蒙家的壮怀。非回顾历史不能照明未来。
冯芳
关键词:论战批评史港台
论徐訏的心理学理论素养与心理观察角度被引量:1
2016年
作家徐訏作品心理描写突出在学界已有一定共识,但究竟突出在何处尚不很分明,这可归因为尚未全面考寻徐訏心理写作的理论渊源。为解决这一问题,论文考察徐訏所受的心理学教育,并对徐訏明确谈论心理学的材料进行了全面统筹,呈示徐訏的心理学理论素养及其理论倾向,揭示了徐訏观察心理时所具有的两种基本视角和多种辅助视角。徐訏的心理学理论素养在20世纪心理写作名家中堪称领先,这也意味着徐訏心理写作在科学性、复杂性上表现突出。
冯芳
关键词:生物电变态心理
论三四十年代徐讦对情爱真谛的探索——从“快乐主义式情爱”、“建构爱欲解放理想”到“探讨人格及其婚配”
2012年
上世纪30年代上半期,徐讦崇奉的是“快乐主义”式的情爱。此后直到太平洋战争爆发,徐讦沉潜地探索获取情爱幸福的方法。在小说《吉卜赛的诱惑》中,徐讦建构了具有道家意味的“吉卜赛”爱欲解放理想,与马尔库塞爱欲解放构想不无契合,达到当时思想界对爱欲解放构想的高点。同时提出,徐讦并非像田建民所说的“崇理抑欲”。在小说《英伦的雾》中,徐讦借用人格心理学,探讨了婚恋主体双方人格及其配对与婚恋幸福度之间的关系,这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较为罕见。
冯芳
关键词:爱欲解放人格类型
历史回声重话徐訏青壮年时——20世纪上半叶徐评价史述评被引量:1
2015年
20世纪30年代上半期,鲁迅、杨丙辰、朱光潜等文坛前辈对徐寄予温厚期许。30年代末,左翼作家巴人发动了以徐为靶心的"反个"文艺运动。40年代,民间对徐剧作与小说反响如潮,邵洵美、林徽因等自由作家表示认可徐,左翼作家对徐在批判中有所兼容。在以社会斗争实践为主潮的现代中国的任一时期里,作为思想型的独立作家,徐作品中深远的精神建构远未获得真正理解。在当下批评中也仍存有沿袭旧弊的现象,对于徐作品中的启蒙价值、超越性以及徐对抗战的贡献认识不足。
冯芳
关键词:时代语境以人为本
20世纪上半叶徐訏研究述评被引量:1
2014年
一 徐訏初登文坛之时已获林语堂青睐,进而于1934年任用徐舒为《人间世》编辑。1933年,徐抒发表《谈中西艺术》一文,说西洋研究学问讲究分析而中国讲究综合,至于艺术则刚好相反。林语堂读罢写出《附跋徐哥中西艺术论》一文,称他并不赞同徐哥关于中西艺术分析与综合的区别,他认为中国艺术在细处用笔时已超乎局部(分析)而顾虑到了整体(综合)的意境。但他对于徐箭关于中国艺术是取乎自然而融入自我一说则表达了共鸣。
冯芳
关键词:徐訏上半叶中西艺术中国艺术《人间世》
朱天文《童年往事》的影像化叙事
2018年
台湾电影导演侯孝贤与朱天文联袂打造了台湾新电影史上诸多经典影片,朱天文为侯孝贤量身制作了《童年往事》《悲情城市》《刺客聂隐娘》等近二十部电影剧本。作为朱天文电影小说的代表作之一,《童年往事》具有明显的影像化叙事特质,主要体现在光影与色彩造型、画面与镜头、人声与音响等方面。分析这一特质的目的在于撇清文学被电影"渗透"的影响,进而分析电影小说存在的文学本体上的意义,从而达到探寻书面叙事独特性的目的。小说未被影像化的叙事段落具有悠远的人文幽思,这亦是朱天文电影小说之独特性。
叶秀琴金进
关键词:影像化叙事
作家徐訏30年代思想巨变之考辨——管窥自由主义作家与马克思主义思潮的关系被引量:1
2012年
作家徐訏在1936年放弃了马克思主义"信仰",走上自由主义道路。究其因,除了对暴力革命的歧见,更多是历史误会,徐訏所反对的"斯大林模式"、"人性即是阶级性"的论调、文学是政治工具的偏颇、单一"经济决定论"历史观等,是当时人们对马克思主义的误识。支配徐訏思想转变的是理性精神及人道主义。由此,可管窥中国自由主义作家与现代马克思主义思潮相得与不合的关系。
冯芳
关键词:人道主义自由主义马克思主义
论三四十年代徐訏对情爱真谛的探索(中)——从“快乐主义情爱”、“爱欲解放构想”到“人格类型婚配”被引量:1
2012年
20世纪30年代上半期,徐訏崇奉"快乐主义"式的情爱。此后直到太平洋战争爆发,徐訏沉潜地探索情爱幸福之径。在小说《吉卜赛的诱惑》中,徐訏建构了道家意味的"吉卜赛"爱欲解放理想,这与马尔库塞的爱欲解放构想不无契合,达到当时思想界在此问题上的高度。另在小说《英伦的雾》中,徐訏运用人格心理学探讨婚恋主体的人格类型及其配对,兼及婚恋幸福度,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较为罕见。
冯芳
关键词:爱欲解放人格类型
徐訏罗曼史丛考
2016年
晚年徐自述在爱情上曾有过失败。从徐情爱观演进来看,其实质是理想与现实、专一与博爱、事业与爱情之间不断拉锯的结果,徐努力地找平衡点却时常找偏,最后徐找到了皈依宗教之路。从史料上探析徐的罗曼史,发现徐曾思慕石评梅,曾在大学谈了几场恋爱,后来与赵琏结婚并离异,单恋朝吹登水子,与一位女基督徒、一位犹太女子相恋,与言慧珠传绯闻,心仪邵绡红,与葛福灿结婚并离异,与张选倩结婚,与布海歌传绯闻。大众对徐的精神博爱有所误会,而徐有时果真博爱逾距。皈依天主教正是徐颠覆此前所为之举,惜乎发现太晚,践行又不易。
冯芳
关键词:婚恋观恋爱绯闻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