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西华大学心理科学研究所

作品数:6 被引量:36H指数:3
发文基金: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经济管理文化科学医药卫生哲学宗教更多>>

文献类型

  • 6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2篇经济管理
  • 1篇哲学宗教
  • 1篇医药卫生
  • 1篇社会学
  • 1篇政治法律
  • 1篇文化科学

主题

  • 2篇心理
  • 2篇工作倦怠
  • 2篇高校
  • 1篇地震
  • 1篇地震灾区
  • 1篇心理康复
  • 1篇心理特质
  • 1篇心理治疗
  • 1篇灾区
  • 1篇震灾
  • 1篇中国文化背景
  • 1篇社交焦虑
  • 1篇社交焦虑障碍
  • 1篇特质
  • 1篇特质研究
  • 1篇青年
  • 1篇自我
  • 1篇完善自我
  • 1篇文化
  • 1篇文化背景

机构

  • 6篇西华大学
  • 1篇四川大学华西...

作者

  • 6篇吴薇莉
  • 5篇苏文明
  • 1篇朱春燕
  • 1篇邱昌建
  • 1篇冯媛
  • 1篇肖融
  • 1篇王政书
  • 1篇聂小晶
  • 1篇王维
  • 1篇张伟
  • 1篇王宁

传媒

  • 1篇思想理论教育...
  • 1篇中国青年研究
  • 1篇西南交通大学...
  • 1篇四川大学学报...
  • 1篇西华大学学报...
  • 1篇经济研究导刊

年份

  • 1篇2014
  • 1篇2009
  • 1篇2008
  • 3篇2007
6 条 记 录,以下是 1-6
排序方式:
工作特性与工作倦怠的关系研究被引量:1
2007年
从工作激励潜能、工作特性及其与个体变量的交互作用的角度来分析工作倦怠,结果表明:激励潜能对工作怠慢有着预测作用,从工作本身中所获得的激励潜能越大,则工作怠慢程度越低,并且与性别、工作年限、婚姻存在着交互作用;此外,性别变量与工作完整性有着交互作用。为此,应该设计丰富化、扩大化及多元化的工作特性以提升工作的激励性,同时建立适当的倦怠管理机制,并考虑个体间的不同需求。
苏文明吴薇莉王宁
关键词:高校辅导员工作倦怠工作特性
以完善自我为核心的社交焦虑障碍集体心理治疗对防御机制的影响被引量:3
2008年
目的评价在社交焦虑障碍(SAD)病理心理学机制上设计的以完善自我为核心的集体心理治疗疗效及其对防御机制的影响。方法70例门诊及住院SAD来访者自愿参加,每个小组包括6~8例来访者及2名心理治疗师,集体治疗每周1次,每次2.0~2.5 h,共8周。疗效评定包括来访者的主观感受及自评Liebowitz社交焦虑评定量表(LSAS)、防御方式问卷(DSQ)。结果完成全部治疗者65例。来访者自述治疗后自我及社会功能改善,治疗后LSAS总分明显下降(Z=-5.673,P=0.000)。DSQ部分防御机制的使用有变化,治疗后不成熟型防御机制及中间型防御机制总分明显低于治疗前(Z=-4.866、-2.973,P=0.000、0.003),成熟型防御机制总分明显高于治疗前(Z=-2.780,P=0.005)。结论以完善自我为核心的集体心理治疗能够促进SAD来访者接纳自我及治疗社交焦虑症状,改善负性思维及不良防御机制,治疗后成熟防御机制应用增多,具有临床应用价值。
冯媛肖融邱昌建吴薇莉王维聂小晶朱春燕张伟
关键词:自我社交焦虑障碍集体心理治疗防御机制
5.12地震灾区青年民众关键心理康复特质研究被引量:1
2014年
本文通过对"5.12"地震灾区青年的四年跟踪研究,发现四川本土文化中存在着心灵自愈性元素。通过半结构化访谈及因素分析,构建了由领悟性、坚韧性、安全感、乐天知命、自我效能感及幽默感等因素构成的地震灾区青年民众的关键心理康复特质,这在很大程度上验证了以前学者提出的将幽默感、安全感、自信(或自我效能感)、顽强性、乐群性、乐观、希望等因子纳入关键心理特质的合理性,也发现了一些有利于心理康复的崭新的人格成分,包括乐天知命及领悟性等。
苏文明吴薇莉
高校辅导员选聘模式研究被引量:19
2007年
新形势下加强辅导员队伍建设具有特殊重要性和紧迫性,目前多数高校实施的辅导员选聘方式存在一定的弊端,必须创新辅导员选拔机制。在行为事件访谈及相关文献分析基础上,笔者提出了建立新时期辅导员的能力模型,包括服务及管理技能、服务及管理素质、自我发展三大方面,并提出了选聘方式的设想。
王政书苏文明吴薇莉
中国文化背景下的LGD设计构思
2009年
通过对领导学相关研究的论述,初步确定领导风格的评判标准,再结合无领导小组讨论目前比较盛行的三种设计思路(特质导向、行为导向及绩效导向)的论述,我们倡导一种适合于中国文化背景的评价方式,提出基于中国文化背景的无领导小组评价理论构思。
苏文明吴薇莉
关键词:无领导小组讨论文化背景
企业员工工作倦怠归因研究被引量:12
2007年
文章在总结有关工作倦怠文献的基础上,系统介绍资源、匹配、社会能力及存在主义视角等四个工作倦怠模型,并对工作倦怠归因做了相关概述,其中也结合中国实际阐述了员工职业兴趣、胜任特征及社会文化对员工工作倦怠的影响,最后针对归因理论研究及应用提出展望。
苏文明吴薇莉
关键词:工作倦怠归因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