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合肥工业大学汽车与交通工程学院

作品数:900 被引量:2,423H指数:17
相关作者:汪洪波李淑琴王金波刘俊倪宜华更多>>
相关机构:湖南大学机械与运载工程学院中南大学土木工程学院湖南大学机械与运载工程学院汽车车身先进设计制造国家重点实验室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安徽省自然科学基金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更多>>
相关领域:交通运输工程机械工程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自动化与计算机技术更多>>

文献类型

  • 855篇期刊文章
  • 36篇会议论文

领域

  • 486篇交通运输工程
  • 373篇机械工程
  • 125篇动力工程及工...
  • 68篇自动化与计算...
  • 60篇建筑科学
  • 45篇一般工业技术
  • 31篇环境科学与工...
  • 20篇电气工程
  • 16篇理学
  • 15篇文化科学
  • 10篇化学工程
  • 10篇农业科学
  • 7篇经济管理
  • 7篇电子电信
  • 7篇航空宇航科学...
  • 5篇水利工程
  • 3篇天文地球
  • 3篇金属学及工艺
  • 3篇轻工技术与工...
  • 2篇自然科学总论

主题

  • 109篇汽车
  • 56篇仿真
  • 45篇车辆
  • 44篇电动
  • 42篇驾驶
  • 36篇柴油机
  • 35篇柴油
  • 28篇发动机
  • 27篇电池
  • 26篇交通工程
  • 26篇车道
  • 23篇电动汽车
  • 23篇遗传算法
  • 22篇制动
  • 22篇燃烧
  • 22篇城市交通
  • 20篇数值模拟
  • 20篇值模拟
  • 18篇神经网
  • 18篇神经网络

机构

  • 891篇合肥工业大学
  • 19篇国防科技大学
  • 17篇安徽猎豹汽车...
  • 14篇合肥学院
  • 14篇中国科学技术...
  • 13篇安徽江淮汽车...
  • 13篇安徽江淮汽车...
  • 11篇湖南大学
  • 11篇清华大学
  • 9篇安徽农业大学
  • 9篇中南大学
  • 9篇安徽建筑大学
  • 9篇潍柴动力股份...
  • 8篇安徽工程大学
  • 7篇安徽理工大学
  • 7篇安徽职业技术...
  • 7篇东南大学
  • 7篇安徽交通职业...
  • 7篇长安大学
  • 7篇浙江大学

作者

  • 16篇邢献军
  • 14篇张卫华
  • 11篇冯忠祥
  • 11篇马培勇
  • 9篇张农
  • 8篇张邦基
  • 7篇王锟
  • 6篇丁恒
  • 6篇苗恩铭
  • 5篇邱利宏
  • 5篇龙建成
  • 5篇王其东
  • 5篇刘广胜
  • 4篇马标
  • 4篇时培成
  • 4篇石琴
  • 4篇汪选要
  • 4篇赵韩
  • 4篇陈无畏
  • 4篇姜康

传媒

  • 159篇合肥工业大学...
  • 58篇汽车工程
  • 36篇农业装备与车...
  • 30篇机械工程学报
  • 25篇中国机械工程
  • 17篇低温与超导
  • 17篇汽车实用技术
  • 17篇内燃机与动力...
  • 17篇重庆交通大学...
  • 14篇交通科技与经...
  • 14篇中国公路学报
  • 14篇内燃机与配件
  • 11篇中国安全科学...
  • 10篇太阳能学报
  • 10篇北京汽车
  • 10篇车辆与动力技...
  • 9篇交通运输系统...
  • 8篇汽车科技
  • 8篇车用发动机
  • 8篇系统工程理论...

年份

  • 5篇2024
  • 77篇2023
  • 109篇2022
  • 113篇2021
  • 112篇2020
  • 153篇2019
  • 141篇2018
  • 112篇2017
  • 41篇2016
  • 7篇2015
  • 5篇2014
  • 9篇2013
  • 2篇2012
  • 3篇2011
  • 2篇2010
900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装有液压互联悬架车辆的越野性能仿真与试验研究被引量:12
2017年
鉴于传统车辆的悬架系统所配的前、后横向稳定杆,往往不能兼顾操纵稳定性和越野性能,本文中提出了一种液压互联悬架,分别建立了安装横向稳定杆和安装液压互联悬架的整车动力学模型,设计并开发出液压互联悬架功能样车。基于动力学模型和功能样车进行仿真和试验,分析了在扭曲模态下,车身附加扭矩和车轮垂向载荷的变化。仿真和试验结果基本吻合,表明液压互联悬架系统能提高车辆侧倾稳定性,且不会额外增加车身承受的扭矩;同时,4个车轮的垂向载荷分布更加均匀,进一步提高了车辆的越野性能。
周敏章杰郑敏毅张农张邦基
关键词:车辆越野性能仿真
R134a/CO2复叠式热泵系统热力学分析及研究被引量:3
2020年
文章介绍了R134a/CO2复叠式热泵系统,建立了系统及各参数的数学模型,研究了在不同的低温冷凝温度、蒸发温度、高温冷凝温度、中间换热温差以及高、低温级质量流量比下热泵系统性能的变化。结果表明,该复叠式热泵系统能效比(coefficient of performance,COP)随低温蒸发温度的升高、高温冷凝温度的降低而增大,随中间换热温差的升高而减小;而高、低温级质量流量比的变化趋势与之相反,且存在使得系统COP最大的最佳中间温度。
罗威江斌潘浩汤晓亮熊丹
关键词:热力学分析
矿用双电机双轴驱动铰接车辆转矩协调控制被引量:1
2021年
双电机双轴驱动(front and rear axle independent drive,FRID)可以解决煤矿无轨辅助运输重型车辆排布困难和动力不足等问题,但该结构方式的驱动、制动性能的提升受到转矩分配策略的约束,如何实现双电机转矩协调控制是研究该类问题的重点和难点。针对矿用FRID铰接车辆的驱动转矩分配问题,为提高系统的能耗经济性,提出了一种基于门限的转矩分配策略,以车辆侧向操纵稳定性为约束条件,对门限分配转矩进行了限制,提高了车辆转弯时轮胎的侧偏刚度和侧向动力学性能;为确保车辆在低附着路面上获得最佳驱动力,以轮胎滑转率为控制目标对前后轴电机驱动转矩进行独立控制。在MATLAB/SIMULINK环境下分别建立了矿用双电机双轴驱动铰接车辆转矩分配控制器模型及车辆动力学模型,对不同路面条件下的控制效果进行了仿真分析。基于dSPACE平台,搭建了硬件在环仿真测试系统,对转矩分配控制器的实时控制性能进行了验证。结果表明:硬件在环测试结果与软件仿真结果具有良好的一致性,门限型转矩分配策略是一种简洁有效的经济型转矩分配策略,给定工况下的循环能耗比动力型分配可降低3%~5%;以侧向操纵稳定性为约束条件对门限分配转矩进行限制,内侧车轮的最大滑转率控制在0.2附近,提高了转弯时轮胎的侧偏刚度,从而降低车辆不足转向量,改善了车辆的转向能力。
任志勇石琴赵远武仲斌
关键词:操纵稳定性滑转率
基于双层规划的老城区自行车专用道网络设计被引量:2
2022年
自行车作为一种慢行交通方式,其基础配套设施的规划是城市交通规划领域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在当前的自行车网络设计研究基础上,针对国内城市老城区需求多、道路密、机非混合的特点,提出了一个新的自行车网络设计问题,即采用新建自行车专用道和限行机动车的方式构建连通的自行车交通网络,旨在提供更为便利的自行车基础设施,以达到促进自行车出行和缓解交通拥堵的目的。本文构建了一个双层规划模型,上层为政府新建自行车道或禁行机动车的决策模型,包括自行车道网络的连通性约束;下层为考虑用户出行需求弹性的Logit模型和路径选择行为的用户均衡(UE)交通分配模型。提出了改进的遗传算法对构建的双层规划模型进行求解,并嵌入Frank-Wolfe算法和自适应平均算法分别求解UE交通分配模型和需求划分的Logit模型。最后,采用Sioux Falls网络进行数值算例分析,结果显示本文的模型和算法能有效地求得连通的自行车专用道网络设计方案,并降低路网的出行总阻抗。
王丰刘昊翔
关键词:城市交通遗传算法
电液线控制动系统压力反步控制算法研究被引量:2
2022年
为实现线控制动系统液压精确控制,本文中设计了一种新型线控制动系统,通过对该系统进行动力学分析,建立了面向控制的系统动力学模型,基于该系统模型设计出反步控制算法。利用径向基网络逼近连续函数特性,对与系统状态量相关的非线性摩擦力进行估计,作为反步控制器的补偿,并证明该算法李雅普诺夫稳定。基于电液线控制动系统台架开展了多组制动工况测试,结果表明,所设计的控制策略能实现对线控制动系统液压力的精确控制且反应迅速。
石琴石琴应贺烈刘鑫贺泽佳贺林
关键词:线控制动反步控制RBF神经网络李雅普诺夫稳定性
基于机器视觉的发动机气缸壁珩磨角测量方法
2022年
针对实际工业检测中发动机气缸壁珩磨角人工测量存在效率低、精度低等问题,提出了一种基于机器视觉的发动机气缸壁珩磨角测量方法。首先利用Gabor最优滤波通道算法处理样本图像获得线性特征增强后的网纹图像,再对网纹图像进行DFT转化获取傅里叶频谱图像,然后基于数字微分分析算法获取频谱图像中的峰值直线并计算两条峰值直线的夹角作为计算结果,同时与基于Camera Measure测绘软件手动测量结果进行对比。通过实现测试结果表明:该方法相对于手动测量结果的误差仅为0.33%,重复测量的均值差为±1°以内;在检测时间上,检测一个工件的平均时间为0.53 s。该测量方法测量精度高、测量速度快等优势,可以有效地取代工业检测中的人工测量。
张农黄凯罗亮郎霄郑敏毅
关键词:GABOR滤波机器视觉
非线性准则下三维加筋边坡稳定性的上限分析被引量:11
2018年
为了研究非线性摩尔-库仑破坏准则下的三维加筋边坡在均匀加筋和三角形加筋2种加筋模式下的稳定性,采用极限分析上限理论,构建加筋边坡破坏的三维破坏机构,推导不同加筋模式下的筋材内能耗散方程,并根据上限定理将三维加筋边坡的稳定性问题转化为显式优化问题,得到三维边坡稳定性指标的计算公式。采用MATLAB软件计算,将结果与已有研究成果进行比较,验证了所提出计算方法的正确性,并进一步讨论了非线性参数m、宽高比B/H、不同加筋模式以及不同加筋强度k0对三维边坡稳定性的影响。结果表明:稳定性系数Ns随着m的增加而非线性减小,在坡角较小(不大于60°)的情况下,m对边坡稳定性系数Ns的影响较大,边坡的非线性特性比较明显;稳定性系数Ns随着B/H的增加而减小,在B/H<5尤其B/H<2时,稳定性系数下降速率较快,B/H越接近10时稳定性系数逐渐趋于稳定;三角形加筋模式的加固效果优于均匀加筋模式,稳定系数性Ns随着加筋强度k0的增加而线性增大,但变化规律并不显著。在实际工程中,建议B/H较小时,要对加筋边坡进行三维分析以符合工程实际;坡角较小时需要考虑土体的非线性破坏特征,选取合适的非线性参数可避免不安全的设计;在工程条件允许的情况下,优先选择三角形加筋模式进行边坡加固。
侯超群邓欣孙志彬DIAS D许敬叔
关键词:道路工程三维稳定性分析三维边坡加筋边坡非线性破坏准则
信号交叉口灯组自主优化控制方法被引量:3
2018年
为了进一步提高城市交叉口交通信号控制的灵活性,满足车辆及行人随机到达条件下的精细化控制需求,文章提出一种交叉口逻辑灯组自主优化控制方法。该方法通过建立交通流向排队延误模型,以交叉口各方向交通流排队延误作为优化指标,以交通流对应的信号灯组作为最小控制单元,根据实时检测的各个交通流向的交通流量和排队延误计算结果,自组织优化由不同交通流构成的信号灯组组合相位及其绿灯时间,进而依据绿灯间隔冲突矩阵动态执行信号灯组的实时优化控制。以合肥市一个实际交叉口为例进行试验研究,试验结果表明文中方法的延误时间、停车次数比定时控制和感应控制均有大幅度的降低,可有效提高绿灯的利用率。
梁子君陈红丁恒朱良元
关键词:交叉口信号控制交通流
基于STM32单片机的馈能悬架控制系统设计
2020年
悬架系统是汽车的重要组成部件,许多汽车工程师对馈能型悬架系统投入了研究。基于STM32单片机为核心,根据馈能悬架的性能的要求,设计了馈能悬架系统的总体框架结构、硬件电路以及软件程序方案,完成基于STM32微控制器的主控制电路、馈能电路及驱动电路等的设计。对馈能悬架进行PID控制,用Simulink软件建立仿真模型并仿真,分析其特性。可以发现,馈能悬架在随机道路输入下对悬架移动速度和车身位移的控制有显著改善,提升了车辆的乘坐舒适性和操纵稳定性。
吴昌军朱建辉于海涛
关键词:STM32直线电机硬件设计
长期地铁振动荷载下南水北调干渠累积沉降特性研究
2023年
文章依托郑州地铁10号线下穿南水北调中线干渠工程,通过一系列动三轴试验探讨干渠附近软土层动力响应特性,基于动三轴试验及有限元分析确定Chai-Miura模型参数,研究长期地铁列车振动荷载周期作用下干渠的累积沉降规律。结果表明:郑州南水北调干渠附近软土层动应变发展趋势整体表现为“稳定型”;列车振动荷载作用初期,土体累积变形急剧增加,最大地表沉降发生在行车隧道正上方,而在长期列车振动荷载作用下,地表沉降基本趋于稳定;列车单、双线运行时的地表沉降分布规律类似,但沉降值存在差异,单线运行10^(7)次(约为100a),地表最大累积沉降量为3.95mm,双线运行10^(7)次后产生的累积变形量大约为5.07mm。
杜家庆任磊杨捷宋志宇张忠炎李永鑫
关键词:数值模拟
共90页<12345678910>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