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南京气象学院气象灾害和环境变化重点开放实验室

作品数:38 被引量:643H指数:15
相关作者:刘华强杨扬高鸿陈东升田洪军更多>>
相关机构:中国海洋大学海洋环境学院海洋气象学系中国海洋大学海洋环境学院扬州大学理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江苏省教育厅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天文地球水利工程更多>>

文献类型

  • 33篇期刊文章
  • 5篇会议论文

领域

  • 38篇天文地球
  • 1篇水利工程

主题

  • 15篇降水
  • 9篇环流
  • 8篇年代际
  • 8篇年代际变化
  • 7篇夏季
  • 7篇大气环流
  • 6篇年际
  • 6篇ENSO
  • 5篇季风
  • 4篇中尺度
  • 4篇同化
  • 4篇气候
  • 4篇夏季降水
  • 4篇环流异常
  • 4篇降水变化
  • 4篇值模拟
  • 3篇东亚季风
  • 3篇数值模拟
  • 3篇年际变化
  • 3篇梅雨

机构

  • 38篇南京气象学院
  • 3篇中国科学院大...
  • 1篇甘肃省气象局
  • 1篇扬州大学
  • 1篇中国海洋大学
  • 1篇中国气象局沈...
  • 1篇广东省气象局
  • 1篇浙江省气候中...

作者

  • 11篇孙照渤
  • 7篇陈海山
  • 6篇沈桐立
  • 5篇施能
  • 5篇朱伟军
  • 4篇倪东鸿
  • 4篇闵锦忠
  • 3篇罗哲贤
  • 2篇李忠贤
  • 2篇田洪军
  • 2篇邓自旺
  • 2篇封国林
  • 2篇林振敏
  • 2篇马革兰
  • 2篇高鸿
  • 1篇何迪
  • 1篇穆松宁
  • 1篇吴胜安
  • 1篇李春
  • 1篇林开平

传媒

  • 25篇南京气象学院...
  • 2篇高原气象
  • 2篇中国气象学会...
  • 1篇资源科学
  • 1篇气象科学
  • 1篇大气科学
  • 1篇地球科学进展
  • 1篇气象科技
  • 1篇气象学报
  • 1篇中国气象学会...
  • 1篇中国气象学会...

年份

  • 5篇2006
  • 19篇2004
  • 5篇2003
  • 7篇2002
  • 1篇2001
  • 1篇2000
38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一次梅雨暴雨过程中潜热的计算分析被引量:13
2002年
本文针对1991年7月5日20时-6日20时一次江淮梅雨过程,计算了潜热的释放,并揭示出潜热具有以下特点: (1)在整个梅雨锋暴雨过程中有大量凝结潜热释放,且在梅雨锋暴雨的强盛时期潜热释放最多。 (2)在此次梅雨锋暴雨过程中对流凝结潜热的释放明显大于大尺度稳定凝结潜热的释放,且主要集中在650hPa—550hPa,它的强弱变化与实际降水强度变化成正比。
岳彩军寿绍文林开平
关键词:梅雨锋暴雨
1948—2001年全球大尺度区域6~8月降水的长期变化被引量:4
2004年
研究了1948—2001年南、北半球及欧亚大陆、非洲大陆、澳洲大陆、北美大陆、南美大陆、南极大陆和中国7个大尺度区域6~8月降水的长期趋势变化和年代际变化。结果表明,南、北半球6~8月的降水都为负趋势,但南半球降水的负趋势在统计上不显著。在54年的时间段内,南半球6~8月降水的递减速度为0.12mm/a,仅为北半球同期降水减幅(0.24mm/a)的一半。南、北半球6~8月降水量年代际尺度的振荡都非常明显,但是,南、北半球年代际变化的特征明显不同。目前北半球仍是在少雨时间段,而南半球处在降水量正常或多雨的时间段。分析还表明,非洲大陆6~8月降水的年代际特征最明显,降水的负趋势也最为显著;欧亚大陆6~8月降水也有着明显的年代际变化与明显的负趋势变化;澳洲大陆6~8月降水的年际变化明显,年代际变化相对来说要小得多;北美大陆6~8月降水的年际变化明显,但无明显的趋势变化。此外,分析了大尺度区域6~8月降水之间的相关关系,发现部分区域大尺度降水量之间有明显的联系;分析了中国夏季降水的长期变化,发现中国夏季降水的年代际变化明显,但无明显的趋势变化。
黄先香施能顾骏强高鸿
关键词:年代际变化
陆气相互作用及陆面模式的研究进展被引量:58
2002年
较为全面地回顾了有关陆气相互作用的研究进展及陆面模式的发展现状 ,结合近年来开展的有关陆气相互作用的 2 0多个大型国际研究计划和目前国内外具有代表性的陆面模式 ,分析了当前陆气相互作用及陆面模式研究中存在并有待进一步解决的问题 。
陈海山孙照渤
关键词:陆气相互作用陆面模式地表反照率土壤湿度土壤温度
一次梅雨锋暴雨过程的模拟诊断分析被引量:6
2004年
利用中尺度数值模式MM5对1998年7月28—29日发生于长江中下游的梅雨锋暴雨过程进行了模拟和诊断分析。结果表明,低层温湿扰动对于强对流的发展及暴雨的出现具有重要作用。低空急流核和切变线配合的存在有利于大暴雨的产生。湿位涡场结构在暴雨增幅期与暴雨增幅前期和暴雨减弱期有明显不同。
贺哲沈桐立
关键词:梅雨锋湿位涡
我国江淮地区5—7月降水异常的区域特征被引量:13
2004年
采用旋转经验正交展开(REOF)方法,对我国江淮地区50a5—7月降水标准化距平场进行客观分区,并分析了南北两区5—7月降水异常的长期变化趋势及其周期的变化。结果表明,江淮地区5—7月降水方差场可以分为2个区域,各区降水量异常有明显的季节变化,降水异常峰值出现在6月和7月,基本呈单峰型分布;南部区变化趋势比北部区明显,均具有显著的年际和年代际变化特征:南北两区都存在3a的主周期,南部和北部分别有21a和15a的年代际周期;江淮南、北区的降水在降水偏多、偏少年都与全国大部分地区呈同位相分布,但江淮北区的降水始终都与华南地区呈反位相分布;副热带季风系统的强弱及副高南北位置的变化直接影响江淮5—7月降水。
胡娟王谦谦
关键词:年际变化年代际变化副热带季风降水异常
近50年秋季全球旱涝年的分布特征及其与海温和ENSO的关系被引量:9
2004年
该文用Chen等(2001)最新创建的全球陆地月降水资料(PREC L),划分并检验了1948年~2001年全球9月~11月的旱涝年。结果表明,冷事件大多对应涝年,暖事件大多对应旱年。全球9月~11月降水有明显的年代际变化,涝年大多在80年代以前,旱年大多从80年代开始。其中,1987年~1997年全球9月~11月的连续旱年,是一个非常特殊的时段。指出,印度季风区域、东南亚地区、热带太平洋岛屿、我国的东南沿海及日本一带、西非季风区及墨西哥湾区域,是旱涝年的平均降水差异较大的区域。并指出,东太平洋和西南太平洋3月~5月海温的变化对于9月~11月全球陆地降水的趋势变化有很好的预报意义。划分并检验了南、北半球9月~11月的旱涝年。指出,北半球旱涝年的分布和全球的是基本一致的,南半球与北半球的旱涝年的分布具有明显的正相关。
杨扬施能白彬人封国林
关键词:厄尔尼诺年代际变化
长江中下游梅雨量与西北地区东部夏季降水的联系被引量:8
2004年
应用1951—2000年长江中下游梅雨量资料及全国160个站1951—2000年历年降水量资料,分析了长江中下游梅雨量与西北地区东部夏季降水量之间的联系。结果表明:梅雨量偏多年份,西北地区东部夏季降水正常或偏旱;梅雨量偏少年份,西北地区东部夏季降水偏多。梅雨特多(少)的合成流型与西北地区东部特征的干旱(多雨)流型相对应。并用MM5模式数值研究了多(少)梅雨年500hPa高度场演变的不同特征及其与西北地区东部降水的联系。
王晓芳谢金南罗哲贤
关键词:梅雨西北干旱短期气候预测数值模拟
夏季副热带西风急流位置年际变化与东亚季风环流异常
利用NCEP/NCAR再分析资料和中国160站降水资料,分析了1948~2002年夏季副热带高空西风急流位置南北变动及其相应的东亚地区环流异常,结果表明:当急流偏南时,东亚地区主要环流系统(南亚高压,高空东风急流,江淮梅...
刘敏锋滕代高李汀
关键词:西风急流年际变化
文献传递
风应力的旋转和辐散分量在ENSO循环中作用的数值试验研究被引量:5
2001年
将 1 960~ 1 991年的月平均 FSU风应力资料分解为旋转部分和辐散辐合部分 ,分别用以强迫模式海洋。所用的模式为一个 2层热带太平洋区域海洋模式。结果表明 ,就季节变化而言 ,不论是用旋转分量还是散合分量强迫海洋 ,都不能产生合理的冷舌 ,哪怕将旋转或散合分量放大一倍或缩小二分之一 ,也不能使冷舌的强度和分布得到合理的改善。若采用气候平均的含有季节变化的风应力 (未对旋转和辐散分量进行分离 ) ,则可产生与实际相符的海表温度分布。在此基础上 ,分别叠加旋转和辐散分量的年际异常部分 ,通过对海洋的强迫 ,可产生海表温度异常。在年际异常旋转分量的强迫下 ,可产生较强的 SSTA振荡且具有明显的 ENSO周期 ;而在辐散辐合年际异常风应力的强迫下 ,则产生较弱的 SSTA,且振荡频率较高 ,ENSO周期不很明显。这些结果说明 ,风应力的涡旋和辐散辐合分量在海温季节变化和年际变化的形成中具有不同的作用 ,即合理的冷舌分布需要风应力旋转分量和散合分量同时作用于海洋方可产生 ,而仅有异常风应力的旋转强迫就可产生合理的 EL Nino/ La Nina现象。同时 ,风应力的辐散辐合分量在海洋平均状态的形成过程中是重要的 ,但在 EN-SO过程中就对海洋的作用而言则不如旋转分量重要。
管兆勇刘宣飞
关键词:ENSO风应力厄尔尼诺
东南亚地区年际降水变化及其与ENSO的关系
郭丽娜施能朱兴明张立波
共4页<1234>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