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郑州大学基础医学院生理学与神经生物学系

作品数:17 被引量:34H指数:4
相关作者:张艳杰张文瑾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河南省基础与前沿技术研究计划项目河南省医学科技攻关计划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文化科学文学更多>>

文献类型

  • 14篇期刊文章
  • 3篇会议论文

领域

  • 16篇医药卫生
  • 2篇文化科学
  • 1篇文学

主题

  • 7篇细胞
  • 4篇腺癌
  • 3篇增殖
  • 3篇迁移
  • 3篇切口
  • 3篇切口痛
  • 3篇癌组织
  • 2篇蛋白
  • 2篇多学科综合治...
  • 2篇信号
  • 2篇预后
  • 2篇乳腺
  • 2篇乳腺癌
  • 2篇神经节
  • 2篇食管
  • 2篇食管鳞状
  • 2篇食管鳞状细胞...
  • 2篇食管鳞状细胞...
  • 2篇肿瘤
  • 2篇子机

机构

  • 17篇郑州大学
  • 9篇郑州大学第二...
  • 4篇郑州大学第一...

作者

  • 7篇韩娜
  • 5篇张芳
  • 4篇张中冕
  • 3篇孔存龙
  • 2篇赵文超
  • 2篇解璞
  • 2篇郑英斌
  • 1篇王豪勋
  • 1篇王中玉
  • 1篇袁静静
  • 1篇张卫
  • 1篇王志举
  • 1篇张善锋
  • 1篇崔景彬
  • 1篇王健
  • 1篇王海莉
  • 1篇刘颖
  • 1篇马军
  • 1篇王红民
  • 1篇李治松

传媒

  • 2篇中华实验外科...
  • 2篇中国应用生理...
  • 2篇郑州大学学报...
  • 2篇河南医学高等...
  • 1篇中华麻醉学杂...
  • 1篇生理科学进展
  • 1篇河南医学研究
  • 1篇基础医学与临...
  • 1篇肿瘤基础与临...
  • 1篇中华实用诊断...
  • 1篇中华医学会疼...

年份

  • 3篇2024
  • 1篇2023
  • 1篇2022
  • 3篇2021
  • 1篇2020
  • 2篇2019
  • 1篇2018
  • 5篇2016
17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WHAMM在食管鳞状细胞癌组织中的表达及对EC109和KYSE510细胞生物学行为的影响
2023年
目的:探讨WHAMM在食管鳞状细胞癌(ESCC)组织中的表达及对ESCC细胞生物学行为的影响。方法:收集22例ESCC患者手术切除的癌组织和癌旁正常食管黏膜组织标本,采用qRT-PCR检测WHAMM mRNA的表达。分别比较GSE67269(n=73)、GSE161533(n=28)数据集和本研究收集标本中ESCC组织和癌旁正常食管黏膜组织WHAMM mRNA的表达情况。Kaplan-Meier法绘制TCGA数据集中84例ESCC患者的生存曲线,采用Log-rank检验分析WHAMM的表达与患者预后的关系。取EC109和KYSE510细胞分为两组:过表达组细胞感染携带WHAMM过表达载体的慢病毒,阴性对照组感染携带空载体的对照病毒。采用CCK-8和Transwell法检测细胞的增殖、迁移和侵袭情况。结果:GSE67269、GSE161533数据集和本研究ESCC组织中WHAMM mRNA的表达均高于癌旁正常食管黏膜组织(P<0.05)。WHAMM低表达组生存状况好于高表达组(P=0.023)。与阴性对照组比较,过表达组EC109和KYSE510细胞的增殖、迁移和侵袭能力增强(P<0.05)。结论:WHAMM在ESCC中表达升高,可促进ESCC细胞的增殖、迁移和侵袭,与患者的预后相关。
韩娜张芳刘小小杨笑天赵文超
关键词:食管鳞状细胞癌增殖迁移
乳腺癌中DNA聚合酶-β的表达及其对乳腺癌细胞迁移的影响被引量:2
2016年
目的 观察DNA聚合酶-β(DNA pot-β)在乳腺癌中的表达及其对乳腺癌细胞迁移能力的影响.方法 实时定量聚合酶链反应(Real-time PCR)检测75例乳腺癌组织及配对的癌旁组织中DNA pol-β的表达,分析其与淋巴结转移的关系.转染siRNA-DNA pol-β以观察DNA pol-β对乳腺癌细胞迁移能力的影响.结果 同癌旁组织比较,癌组织中DNA pol-β的表达显著升高(2.80 ±2.27比3.49±2.56,P<0.01),淋巴结转移与DNA pol-β的表达呈正相关(χ^2=5.580,P<0.05).同空白对照组(23.0±4.0)和阴性对照组(20.1±3.8)比较,siRNA-DNA pol-β转染组(10.1±2.5) MCF-7细胞的迁移能力显著下降(P<0.05).结论 DNA pol-β在乳腺癌中表达上调,可能是乳腺癌细胞转移的机制之一。
郑英斌韩娜侯帅恒解璞赵文超
关键词:乳腺癌迁移
CXCL12/CXCR4信号途径激活参与大鼠足底切口痛的分子机制
<正>目的:已有研究证明CXCL12/CXCR4在神经损伤、炎症、糖尿病和癌症引起的慢性痛中发挥重要作用,但迄今CXCL12/CXCR4在术后急性痛中的作用仍未见报道。本研究的目的是观察CXCL12/CXCR4信号途径在...
邢飞孔存龙柏莉莹朱亚楠钱俊良张卫许继田
文献传递
高血压大鼠心肌2型小电导-Ca2+-激活-K+通道蛋白(SK2)表达的变化被引量:3
2019年
目的:观察高血压大鼠心肌细胞2型小电导-Ca^2+-激活-K^+(SK2)通道蛋白表达情况。方法:12只健康成年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对照组(5只)和实验组(7只),实验组采用N’-硝基-L-精氨酸(L-NNA 15 mg/(kg·d))腹腔注射制备高血压模型,对照组以等体积生理盐水腹腔注射,每天称量大鼠体重,每周测量血压及心电图变化,4周后处死大鼠取心脏;采用Western blot的方法检测心肌SK2通道蛋白表达水平。结果:给药4周后,与对照组相比,实验组大鼠血压明显升高(P<0.05),心电图QRS时长和R-R间期延长,实验组大鼠心房组织和心室组织SK2通道的表达均明显升高(1.12±0.18 vs 0.52±0.99,1.64±0.26 vs 0.99±0.22,P<0.05)。结论:高血压模型大鼠心房和心室SK2通道表达增加,其可能是导致高血压模型大鼠出现心律失常的机制之一,为高血压疾病的治疗和预后提供新的思路和策略。
张雯斐杨昌振胡鹏程陈浩席悦樊红琨章茜杨春
关键词:高血压心肌
miR-135a-5p靶向下调FTO缓解大鼠神经病理性疼痛
2024年
目的观察神经病理性疼痛(NPP)大鼠应用miR-135a-5p mimic处理背根神经节(DRG)后FTO表达变化,探讨miR-135a-5p与FTO的靶向关系。方法60只雄性SD大鼠,体质量200~240 g,随机分为假手术组(不结扎L_(5)神经根+L_(5)DRG泵注生理盐水10μL)、模型组[行脊神经结扎术(SNL),L_(5)DRG泵注生理盐水10μL]、低剂量组(SNL+L_(5)DRG泵注10μmol/L的miR-135a-5p mimic 10μL)、高剂量组(SNL+L_(5)DRG泵注20μmol/L的miR-135a-5p mimic 10μL)各15只。4组分别于0 d及术后1、7、14、21 d各取5只大鼠测量机械刺激撤足阈值(PWT)和热刺激撤足潜伏期(PWL);分别于术后14 d各处死10只大鼠取DRG,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法检测miR-135a-5p、FTO mRNA相对表达量,采用Western blot法检测FTO蛋白相对表达量。取大鼠肾上腺嗜铬细胞瘤PC12细胞,采用双荧光素酶报告基因实验验证miR-135a-5p与FTO的靶向关系。结果(1)假手术组术后1、7、14、21 d时PWT[(23.76±1.79)、(23.52±1.49)、(23.10±1.74)、(23.18±1.57)g]、PWL[(11.84±0.40)、(11.78±0.47)、(12.04±0.58)、(12.04±0.58)s]与模型组[PWT:(8.56±1.90)、(8.44±1.45)、(7.78±0.80)、(7.20±0.99)g;PWL:(7.76±0.64)、(5.78±0.43)、(6.02±0.24)、(4.26±0.83)s]、低剂量组[PWT:(13.16±0.52)、(11.42±0.68)、(10.10±0.69)、(9.42±0.66)g;PWL:(8.90±0.75)、(8.20±0.57)、(7.18±0.61)、(5.36±0.50)s]、高剂量组[PWT:(17.02±1.05)、(14.58±0.62)、(12.34±0.40)、(11.58±0.67)g;PWL:(9.84±0.87)、(9.02±0.94)、(8.46±0.32)、(6.12±1.33)s]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F=101.100、164.500、212.200、235.600,P均<0.001;F=31.500、75.530、69.850、79.980,P均<0.05)。术后各时间点模型组、低剂量组、高剂量组、假手术组PWT、PWL依次增高(P<0.05)。(2)假手术组、模型组、低剂量组、高剂量组术后14 d时miR-135a-5p相对表达量(1.03±0.13、0.50±0.09、3.82±0.30、5.17±1.34)、FTO mRNA相对表达量(1.01±0.10、4.13±1.20、3.64±0.96、2.68±0.78)、FTO蛋白相对表达量(100.00±6.77、228
李立人范喆王红民杨康丽
关键词:FTO背根神经节PC12细胞
ATP1A1在结肠腺癌组织中的表达及其与临床病理特征和预后的关系
2021年
目的探讨Na^(+)/K^(+)转运ATP酶α亚单位1(ATP1A1)在结肠腺癌(COAD)组织中的表达及其与COAD患者临床病理特征和预后的关系。方法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ATP1A1在COAD组织和配对的癌旁组织中的表达,分析ATP1A1在COAD组织中的表达与患者临床病理特征和预后的相关性。结果与癌旁组织(5.70±5.87)相比,ATP1A1在COAD组织中的表达显著降低(2.96±3.98,t=4.966,P<0.001)。COAD组织中ATP1A1的表达与肿瘤大小(χ^(2)=5.537,P=0.019)、浸润深度(χ^(2)=5.326,P=0.021)和远处转移有关(χ^(2)=5.103,P=0.024)。ATP1A1低表达组COAD患者的中位生存时间(42.062个月)显著低于ATP1A1高表达组COAD患者(52.099个月,χ^(2)=9.954,P=0.002)。多因素COX回归模型分析表明,ATP1A1是COAD患者的独立预后因素,低表达ATP1A1预示着COAD患者的较差预后。结论ATP1A1在COAD组织中表达降低,与患者的预后密切相关,是COAD预后预测及治疗的潜在靶点。
韩娜张彦彦张中冕张芳张相赵文超
关键词:结肠腺癌预后
食管鳞状细胞癌组织中miR-206的表达及与预后的关系被引量:4
2021年
目的:检测miR-206在食管鳞状细胞癌(食管鳞癌)组织中的表达,探讨其与食管鳞癌预后的关系。方法: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miR-206在136例食管鳞癌组织和配对癌旁正常组织中的表达。将ESCC患者分为miR-206低表达组(≤0.2356)和miR-206高表达组(>0.2356),分析食管鳞癌组织中miR-206的表达与患者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采用Kaplan-Meier和Log-rank检验分析miR-206的表达与食管鳞癌患者预后的关系。结果:与癌旁组织(1.60±1.37)相比,miR-206在食管鳞癌组织中的表达(0.82±1.10)降低(P<0.001)。在食管鳞癌组织中,miR-206的表达与肿瘤直径和浸润深度有关,肿瘤直径<5 cm、浸润深度T1+T2者miR-206表达水平高(P<0.05)。食管鳞癌患者miR-206低表达组的中位生存期短于miR-206高表达组(P<0.05)。结论:miR-206在食管鳞癌中表达降低,与患者的预后有关,可作为食管鳞癌预后预测及治疗的潜在靶点。
韩娜张彦彦张中冕张芳曾腾远赵文超
关键词:食管鳞状细胞癌肿瘤直径预后
背根神经节CXCR4在大鼠切口痛中的作用
2018年
目的 评价背根神经节趋化因子CXC亚族受体4 ( CXCR4)在大鼠切口痛中的作用.方法 取鞘内置管成功的雄性SD大鼠32只,体重250~300 g,7~10周龄,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4组(n=8):假手术组(S组)、CXCR4拮抗剂AMD3100+假手术组( A+S组)、切口痛( I组)和CXCR4拮抗剂AMD3100+切口痛组( A+I组). A+S组预先鞘内注射 AMD3100 20 μg (溶于生理盐水10 μl),30 min后行足底消毒,不做切口;I组制备切口痛模型;A+I组预先鞘内注射AMD3100 20 μg (溶于生理盐水10 μl),30 min后制备切口痛模型.于造模前24 h(T0)、造模后2、4、8、16和24 h(T1-5)时测定机械缩足反应阈(MWT)和热缩足潜伏期(TWL).最后1次测定痛阈后处死大鼠,取L4,5节段背根神经节,采用 Western blot法测定 CXCR4、磷酸化细胞外调节蛋白激酶(p-ERK)和总 ERK(t-ERK)的表达水平.结果 与S组比较,I组和A+I组T1-5时MWT降低,TWL缩短,I组背根神经节CXCR4和p-ERK表达上调(P<0. 05),t-ERK表达差异无统计学意义,A+I组背根神经节CXCR4、p-ERK和t-ERK表达差异无统计学意义,A+S组上述各指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 05).与I组比较,A+I组T1-5时MWT升高,TWL延长,背根神经节CXCR4和p-ERK表达下调( P<0. 05),t-ERK表达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 05).结论 背根神经节CXCR4参与大鼠切口痛的过程,其机制可能与激活ERK信号通路有关.
邢飞孔存龙柏莉莹顾汉文袁静静王中玉李治松许继田张卫
关键词:背根神经节
大鼠LH区谷氨酸调控颏舌肌活动的作用和机制研究
<正>目的:颏舌肌(genioglossus,GG)是上气道最重要的扩张肌,睡眠时其功能减弱会导致成人和儿童出现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obstructive sleep apnea,OSA)。谷氨酸(Glutamate,G...
丁文珺曹园园张桂红
文献传递
MDT模式在肺癌诊疗临床教学中的应用被引量:12
2020年
目的探讨多学科综合治疗(multidisciplinary team,MDT)教学模式对临床专业硕士学位研究生在肺癌临床学习中的教学效果。方法选取临床专业硕士学位研究生40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20人。观察组按照MDT教学模式进行肺癌临床教学,对照组按照传统讲授教学法(lecture based learning,LBL)。教学效果通过理论考试及病例分析进行考核,并采用问卷调查方式了解学生对教学方式的满意度。结果观察组理论考试及病例分析成绩分别为(48.75±5.99)分、(32.50±4.71)分,高于对照组的(32.50±4.71)分和(28.50±5.12)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提高学习兴趣、提高疾病初步诊治能力和提高自主学习能力方面,观察组学生满意度分别为90%、85%和95%,高于对照组的55%、50%和60%,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MDT教学模式在临床专业硕士学位研究生肺癌临床学习中的教学效果良好,学生接受程度较高。
韩娜张芳张中冕赵文超
关键词:肺癌多学科综合治疗临床教学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