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东师范大学社会发展学院人口研究所
- 作品数:42 被引量:503H指数:12
- 相关机构:华东理工大学商学院上海财经大学国际工商管理学院复旦大学社会发展与公共政策学院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金上海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课题更多>>
- 相关领域:经济管理社会学政治法律文化科学更多>>
- 母亲教育水平、婚姻教育匹配与子女非认知能力被引量:9
- 2021年
- 基于中国教育追踪调查2014-2015年数据,揭示了父母教育期望对个体非认知能力的作用机制,即不同婚配模式中父母通过提高教育期望,强化婚配效应对子女非认知能力的影响。研究发现父母教育同质婚对子女非认知能力的发展有积极影响。母亲教育水平与子女自我效能感、社会行为和交往能力呈现积极的相关性,并且作用高于父亲。高教育同质婚的“协同促进”对子女发展的边际效应最大。教育婚配对子女影响效应具有城乡与性别差异,农村受教育程度较高的母亲无法弥补城乡教育发展差异对子女非认知能力的负面影响,农村父亲的教育水平对子女非认知能的影响大于母亲。从子女性别来看,母亲教育水平越高对男孩社会行为能力和交往能力的积极影响越大。
- 李安琪吴瑞君
- 关键词:教育水平
- 我国人口迁移大势和胡焕庸线思考被引量:3
- 2016年
- 本文对2005-2010年间我国东中西部地区的人口净迁移流量作了两种推算:一是根据"六普"资料直接推算,二是按地区人口增量扣除自然增长量的方法间接推算,发现两种推算结果有较大出入。推算结果还显示:5岁以下儿童的净迁移流向正好与"一江春水向东流"的大势相反。笔者认为:胡焕庸线破与不破两难,主要难在人口东迁难以突破性逆转。人口均衡分布之义,在于"均而不衡,衡而不均",过份追求均匀分布,只会加剧人口与经济社会、资源环境的不平衡。区域人口与经济-资源承载力的相对平衡,应着力寻求区域内平衡和跨区域平衡之间的最佳平衡点。
- 朱宝树
- 关键词:人口迁移人口分布
- 近年长三角区域户籍制度改革及现状浅析
- 2011年
- 本文通过对近3年以来长三角区域户籍制度沿革进行梳理,在总结经验的基础上,对区域内户籍制度的现状进行分析,提出在确保稳定和谐前提下,完善长三角地区农村社会保障制度、探索长三角地区外来人口最低生活生存保障措施等促进长三角区域城乡一体化进程的建议。
- 田愿静激高向东
- 关键词:长三角区域户籍制度
- 超大城市老年流动人口的多维特征及其调控策略研究—以上海为例
- 2023年
- 随着人口老龄化加剧、城市化进程加速、生活观念与生活方式改变,老年人流动行为愈发流行并成为超大城市的新现象,然而老年人不断集聚于超大城市,也对超大城市的社会经济发展以及养老服务与公共管理等带来巨大挑战。主要根据2018年上海流动人口动态监测数据,采用数理统计法和空间分析法,以上海为例,深入挖掘新时期中国超大城市老年流动人口的多维特征,可以揭示流动老人集聚引发的新问题,提出老年流动人口治理与调控的应对策略,可以为其他超大城市乃至全国老年流动人口管理及应对老龄化策略提供科学依据。研究发现,从2010年起,上海常住人口与流动人口总体规模开始同步放缓增长,而老年流动人口的数量却呈上升趋势;流动老人呈“四低一高一近”特征,即低龄、低学历、性别比偏低、社保就地报销率低,且以非农户口为主、女性丧偶率较高、长三角就近流动为主,受教育水平以初中为主且男性普遍高于女性,非农老人学历远高于农业老人。针对上海老年流动人口的新特征与新问题,应依据“流动的公共性”治理理念,建立长三角一体化战略背景下上海老年流动人口社会支持的多项公共管理与服务优化策略。
- 吴连霞
- 慈善事业的伦理根基和理性建构研究被引量:4
- 2011年
- 慈善是一种德性,是一种为公众谋福利的行为,已拓展到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不能简单地认为是一种救助救济行为。它是个体"利他"倾向的人性光彩,亦是社会得以存在与发展的天然纽带和共同责任;个人拥有向他人或社会各部门请求援助的权利,同时也负有提供援助的人道责任。慈善是一种社会爱心事业,需要创新激励机制和运行模式,培植慈善公益组织,合理开发社会慈善资源;也需要加强宣传教育,树立正确的慈善观念,发展优质的慈善文化,动员个体、企业和公民社会组织积极参与、成为慈善事业的"主人",共同汇成一股"社会亲和"的力量,推进社会健康和谐发展。
- 郑雄飞
- 关键词:慈善事业生态模型
- 学龄人口变动与基础教育资源配置的协调性及原因探析——以上海为例被引量:14
- 2013年
- 本文以全国第六次人口普查为依据,分析了上海市学龄人口的空间分布及基础教育资源的供给现状、学龄人口变动与基础教育资源配置的适应性及原因。结果显示:上海市幼儿园教育资源短缺最为严重,小学缺口业已凸显;市区教育资源投入要好于郊区,而学龄人口有向郊区变动的态势,导致郊区教育资源的短缺较为严重;市区优质资源远多于郊区,与学龄人口的分布严重不符。导致以上问题的原因有:出生人数持续处于高位导致学前教育资源整体缺口较大;常住人口向郊区变动致使郊区基础教育资源严重短缺;由客观、主观等原因造成的全市优质教育资源配置不均,跨区域择校问题依旧。
- 孟兆敏吴瑞君
- 关键词:基础教育资源
- 浅析基于人口学变量研究的当代中国社会心态观察
- 2014年
- 近年来,当代中国的社会心态发生了一定的变化,不同群体的社会心态不同,工人群体、农民工群体、军人群体、教师群体之间的社会心态差距很大。社会心态是社会风尚和社会精神面貌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作为一种社会意识,具有水平低、隐性、无序性和零乱性特点,社会心态是人们内心的反映,通过人们的价值标准、行为方式和思维习惯表现出来。通过对社会心态的概念分析,社会心态是一种具有宏观意义的,并且在个人意识之上的社会学领域的社会心理学。文章通过对性别、职业、年龄、收入、教育程度进行对比,分析社会心态与以上因素的关系,讨论了总群体在社会心态的表现上处于消极状态,其情绪的宣泄比社会认知要剧烈,不同群体的内心冲突的表现方式不同。
- 石珩歌
- 关键词:社会心态
- 夫妻生育意愿及影响因素的差异分析被引量:15
- 2022年
- 生育行为由夫妻共同决定。由于婚姻双方在生育行为中承担不同角色,面临不同的成本和效用,夫妻之间的生育意愿及影响因素可能存在系统差异。不同于女性个体视角的研究,使用2018年中国家庭追踪调查(CFPS)数据,采用似不相关(SUR)回归分析方法,同时考察妻子和丈夫的生育意愿,并比较夫妻生育意愿是否以及为何存在差异。结果发现:丈夫相比妻子具有更高的生育意愿,而影响夫妻生育意愿的因素既有相似性又存在一定的差异。其中,家庭收入、现有子女数和传宗接代观念同时影响夫妻双方的生育意愿,而一些因素(如年龄、个人收入)仅对夫妻一方的生育意愿有显著影响,另外一些因素则对夫妻生育意愿的影响程度不同。同时,夫妻之间的生育意愿存在相互影响。这揭示了从个体视角拓展到夫妻视角研究生育意愿的必要性,由此期望推动夫妻层面的生育研究。
- 卿石松姜雨杉
- 关键词:生育意愿夫妻性别差异
- 上海人口郊区化与新城发展动态分析被引量:26
- 2015年
- 跟踪研究2000-2010年期间上海人口郊区化态势,以及嘉定、松江、青浦、南桥、临港等5个郊区新城的人口集聚状况,发现上海人口分布变动模式既有延续性也有新变化。具体而言,单中心扩张的基本模式仍未被打破,但城、郊人口密度差异明显缩小,多中心城市结构初露端倪;外来人口郊区化仍然比户籍人口郊区化走得更快、更远,但随着核心城服务业发展,外来人口重新集聚,使得外来人口分布出现"环间塌陷"现象;规划重点发展的新城人口增长势头仍不突出,以城区为核心的多层次、组团式、紧凑式的合理城市空间体系还有待发展完善。
- 王春兰杨上广
- 关键词:人口分布郊区化
- 残疾人就业影响因素模型与就业促进战略被引量:3
- 2014年
- 在我国,残疾人就业取得了重大进展,但残疾人就业仍然存在高失业和低参与并存的特征,社会环境等多种因素的相互作用是造成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构建残疾人就业影响因素及其机制模型,优化就业体制机制和就业环境,保障残疾人平等就业的权利。
- 卿石松
- 关键词:残疾人就业促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