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山东大学口腔医学院牙体牙髓病科

作品数:9 被引量:26H指数:3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山东省自然科学基金卫生部卫生公益性行业科研专项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7篇期刊文章
  • 2篇会议论文

领域

  • 9篇医药卫生

主题

  • 2篇生物膜
  • 2篇细胞
  • 2篇免疫
  • 2篇根管
  • 2篇根尖
  • 1篇低龄
  • 1篇低龄儿童
  • 1篇第二根管
  • 1篇第二前磨牙
  • 1篇动态监测
  • 1篇牙菌斑
  • 1篇牙髓
  • 1篇牙髓细胞
  • 1篇荧光
  • 1篇荧光定量
  • 1篇致龋菌
  • 1篇人牙
  • 1篇人牙髓
  • 1篇人牙髓细胞
  • 1篇乳头

机构

  • 9篇山东大学
  • 1篇胜利油田中心...
  • 1篇潍坊市妇幼保...
  • 1篇山东省口腔生...

作者

  • 3篇孙静
  • 3篇褚昊月
  • 2篇亓庆国
  • 2篇武侠
  • 2篇王丽丽
  • 2篇王青
  • 1篇马丽
  • 1篇刘超
  • 1篇王铎
  • 1篇董洪楠
  • 1篇王燕
  • 1篇张颖
  • 1篇贺长历
  • 1篇金洁
  • 1篇杨丕山
  • 1篇邵海港

传媒

  • 5篇上海口腔医学
  • 2篇口腔医学
  • 1篇2013年全...

年份

  • 1篇2015
  • 1篇2014
  • 2篇2013
  • 1篇2012
  • 2篇2010
  • 1篇2009
  • 1篇2003
9 条 记 录,以下是 1-9
排序方式:
山东地区上颌第二恒磨牙近中颊根第二根管的离体牙研究
目的:本研究的目的是利用离体牙研究山东地区上颌第二恒磨牙近颊第二根管(MB2)的基本情况,研究内容包括:MB2的发现率、根管系统、根管口位置及根尖孔解剖等;为提高本地区上颌第二磨牙根管治疗的成功率提供解剖学基础。方法:收...
赵玉梅孙静强艳丽亓庆国
关键词:近中颊根第二根管根管系统根尖孔
文献传递
不同龋敏感儿童牙菌斑中4种致龋菌的动态监测分析被引量:4
2015年
目的:监测无龋儿童组(caries free,CF)、低龄儿童龋组(early childhood caries,ECC)和重度低龄儿童龋组(severe early childhood caries,S-ECC)牙菌斑中4种致龋菌的动态变化。方法:选取60名3~5岁儿童,对其进行龋病检查和牙菌斑样本收集,追踪观察1 a。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技术对2次取样的4种致龋菌(变形链球菌、远缘链球菌、嗜酸乳杆菌和内氏放线菌)进行定量检测,计算各致龋菌所占总菌的比例。采用SPSS17.0软件包对实验数据进行χ2检验和配对t检验。结果:在基线及1 a后患龋率分别为66.7%和81.7%,差异无显著性(χ2=1.76,P〉0.01);龋失补牙面数分别为(5.80±2.53)和(7.90±1.76),差异显著(t=3.51,P〈0.01)。ECC、S-ECC组中,4种致龋菌所占比例在基线和1 a后有显著差异(P〈0.01)。1 a后ECC、S-ECC组中变形链球菌、远缘链球菌之和所占比例显著高于基线水平(P〈0.01)。变异链球菌与远缘链球菌之和所占总菌的比例与dmfs指数的变化在基线和1 a后均具有良好的线性关系。结论:菌斑中致龋菌的比例变化与低龄儿童龋密切相关,致龋菌所占总菌的比例越高,低龄儿童龋易感性就越高。
褚昊月孙静张颖郭静亓庆国
关键词:牙菌斑致龋菌实时荧光定量PCR
变形链球菌免疫防龋的研究进展被引量:2
2003年
龋病是人类最常见的口腔疾病,口腔中的变形链球菌是致龋的重要因素。作者从免疫学角度论述了控制变形链球菌和免疫防龋研究的新进展,综述了鼠单克隆抗体、转基因植物抗体、蛋黄抗体和抗变形链球菌抗原的牛奶抗体产生的局部被动免疫,指出这可能是一种比主动免疫更安全的防龋途径。
贺长历王铎金洁
关键词:龋病变形链球菌被动免疫
上颌第二前磨牙根管形态的CBCT研究
目的:利用CBCT技术研究上颌第二前磨牙根管系统解剖结构,分析根管数量,根管口及根尖孔的位置,明确其变异范围,完善上颌第二前磨牙的知识体系。方法:选取392例上颌第二前磨牙的CBCT扫描数据,记录上颌第二前磨牙的牙位,根...
王燕田成杨琳韩婷陈欣宇
关键词:上颌第二前磨牙根管解剖形态
人类β-防御素在口腔鳞癌组织中的表达及意义
2012年
目的探讨人类β-防御素1(HBD-1)和人类β-防御素4(HBD-4)在口腔鳞癌中的表达及意义。方法采用免疫组化SABC法,检测HBD1和HBD4在正常口腔组织、非典型增生组织和口腔鳞状细胞癌中的表达情况,并通过Image pro-plus 5.1图像分析软件对3组中HBD-1/HBD-4的染色进行平均吸光度值的测定。利用SPSS 16.0统计软件对各组数据进行单因素方差分析。结果口腔黏膜中人类β-防御素1,4表达于增生鳞状上皮细胞和间质细胞和鳞状癌细胞中;HBD-1在正常口腔黏膜、白斑和口腔鳞癌组织中的表达呈增加趋势,但组间无显著差异(P>0.05);HBD-4在正常口腔黏膜、白斑和口腔鳞癌组织表达呈明显增加趋势(P<0.01)。结论 HBD-1在口腔黏膜中呈固有表达,主要参与机体的天然免疫体系。HBD-4在口腔鳞状细胞癌的发生、发展中起重要的作用。
王丽丽王青邵海港
关键词:HBD-1口腔鳞状细胞癌白斑免疫组化
人牙根尖乳头细胞的培养及TNF-α对其增殖的影响被引量:5
2010年
目的:体外培养人根尖乳头细胞,研究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对其增殖活性的影响,并与同一牙的牙髓细胞进行比较,探讨炎症条件下根尖乳头细胞用于牙本质再生的可行性。方法:取15岁阻生牙患者拔除的根尖未发育完成的第三磨牙,用酶消化法进行根尖乳头细胞和牙髓细胞的培养;将含有不同浓度TNF-α(5、10、50ng/mL)的培养液加入第4代细胞中,MTT法检测其对细胞增殖活性的影响。采用SPSS11.0软件包对实验组和对照组数据进行单因素方差分析。结果:根尖乳头细胞呈梭形、多角形或纺锤形,形似成纤维细胞;根尖乳头细胞较牙髓细胞具有更强的增殖活性;在10ng/mL和50ng/mL浓度时,TNF-α能促进2种细胞的增殖。结论:根尖乳头细胞具有较强的增殖活性,尤其在炎性环境下仍具有较强的增殖活性,可能在年轻恒牙根尖周炎经适当治疗后牙根继续发育中发挥重要作用。
马丽杨丕山王燕
关键词:肿瘤坏死因子Α人牙髓细胞MTT法
白假丝酵母菌生物膜中滞留菌形成的动态监测及分析被引量:1
2013年
目的:研究白假丝酵母菌生物膜产生滞留菌的动态特点,为揭示其产生机制及相关途径奠定基础。方法:分别以两相型白假丝酵母菌标准菌液构建体外生物膜模型,CFU计数法统计不同时间段生物膜加药前真菌细胞繁殖数目及加药后滞留菌产生数目,采用SPSS11.5软件包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合激光共聚焦显微镜(CLSM),观察生物膜的形态变化。结果:两相型菌液形成的不同时间段生物膜,真菌细胞繁殖数目及滞留菌数目均无显著差异。其中,真菌细胞繁殖数目呈"S"形生长,12 h后渐稳定;滞留菌0.5 h即大量产生,2 h后数目基本稳定,此时镜下生物膜处于微菌落始形成期。结论:白假丝酵母菌滞留菌的形成与其生物膜形成初期(2 h内)附着表面的诱导密切相关,而与生物膜成熟程度及两相型状态无显著关联。
董洪楠孙静张颖武侠褚昊月亓庆国
关键词:白假丝酵母菌生物膜动态监测
饥饿状态对白念菌生物膜及滞留菌形成的影响被引量:1
2014年
目的:探讨饥饿环境对白念菌生物膜形成以及其中耐药滞留菌形成的影响。方法 :体外分别构建对数期、稳定期和饥饿态白念菌24 h生物膜,两性霉素B(Amphotericin B)冲击24 h,冲击前、后行活菌菌落计数(CFU),计算得出滞留菌比例并进行统计学分析,同时以共聚焦显微镜观察和分析各组生物膜形成状况。采用SPSS11.70软件包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对数期、稳定期和饥饿态白念菌生物膜形成能力依次下降(P<0.05),具有显著差异,前2组形成菌丝相生物膜,而饥饿态菌形成酵母相生物膜。药物作用后,滞留菌比例依次升高(P<0.05),具有显著差异。结论:营养状态对白念菌滞留菌的产生有影响,饥饿状态能够提高滞留菌的产生比例。
武侠孙静褚昊月亓庆国
关键词:生物膜饥饿
腮腺良性肿瘤手术方式的研究进展被引量:13
2010年
腮腺良性肿瘤的治疗以手术切除为主。近期关于腮腺良性肿瘤切除术的改良术式的报道众多,大都是以解剖面神经并行腮腺肿瘤和部分腺体切除术为基础,根据肿瘤的位置、大小、与周围神经的关系,再对术式进行相应的调整。旨在减少手术导致的并发症,提高患者术后的生活质量。本文将从手术切口、面神经分离、耳大神经和腮腺导管的保留等方面对改良术式作一综述。
王丽丽刘超王青
关键词:腮腺良性肿瘤手术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