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信息工程大学大气科学学院气候与环境变化联合实验室 作品数:6 被引量:16 H指数:3 相关作者: 陈笑笑 更多>> 发文基金: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四川省教育厅重点项目 更多>> 相关领域: 天文地球 农业科学 更多>>
夏季亚洲—太平洋涛动与东亚气候异常的关系 被引量:1 2019年 为研究夏季亚洲-太平洋涛动(APO)与东亚气候异常的关系,利用1948-2016年NCEP/NCAR月平均再分析资料和1948-2012年CRU降水资料以及合成分析、M-K突变检验等方法。结果表明:在对流层中高层扰动位势高度场上,亚洲-太平洋地区中高纬度存在类似于APO的遥相关现象,即当夏季APO偏强的时候,亚洲大陆中高纬度对流层上空扰动位势高度偏高,而太平洋中高纬度对流层上空扰动位势高度偏低,此时亚洲上空南亚高压范围更大。当APO指数(APOI)偏高(低)时,东亚夏季风偏强(弱)。此外,夏季APO在1972年出现了一次突变性减弱。APO减弱后,南亚高压范围增大,东亚夏季风减弱,中国江淮地区降水量增加而中国东南沿海地区、日本和印度半岛降水量减少;与此同时,中国大部分地区、蒙古以及中亚部分地区气温较突变前有所降低,而在中国沿海地区、日本以及韩国气温呈现上升趋势。 王星 华维关键词:气象学 气候变化 亚洲-太平洋涛动 一次东移型西南低涡引发的强降水诊断分析 被引量:1 2019年 为研究由西南涡东移引发暴雨的中尺度特征,利用NCEP逐日4次1°×1°格点FNL再分析资料和中国自动气象站与CMORPH融合0.1°×0.1°格点逐时降水资料,采用非地转湿Q和湿位涡诊断方法,对2015年7月14~17日中国中部一次由西南涡引发的自西向东强降水过程进行了诊断分析。结果表明:受中高纬500 hPa低槽、低纬副高西伸北抬、沿低槽南下的冷空气以及来自孟湾暖湿空气的影响,为此次降水提供了非常有利的条件。非地转湿Q散度较好地反映了低涡降水的落区和强度变化,对未来6 h降水落区和强度的预报具有较好的指示意义;湿Q辐合区与未来6 h降水落区大致相符,且暴雨中心与辐合中心相对应,对应上空上升运动明显,对激发对流运动有重要作用。西南涡降水的发生、发展与湿位涡的时空演变呈现良好的对应关系;其中,对流层中低层MPV1上正下负叠加配置促进了不稳定能量的释放,有利于的暴雨发生和发展,而MPV1和MPV2的重叠区域有利于垂直涡度的增长,是降水落区预报的警戒区。 蔺邹兴 华维 华维 吴秋月 范广洲 王星关键词:大气科学 中尺度气象 西南低涡 暴雨 湿位涡 西北地区年平均地表温度时空特征分析 被引量:3 2017年 利用西北地区136个气象台站1960—2004年逐月0 cm地表温度资料,采用主成分、旋转主成分和小波等分析方法,研究了西北地区年平均地表温度的时空变化特征。结果表明,近45年来西北地区年平均地表温度表现为明显的升高趋势,且升温的空间分布较为复杂,高温区和低温区交错分布,陕西、甘肃、新疆东北部和新疆南部为高温区,青海和新疆北部为低温区。经验正交分解结果表明,西北地区年平均地表温度第1特征向量表现了西北全区地温一致偏高或偏低的变化特征,第2和第3特征向量分别表现出东西及中部与东、西部相反的差异。旋转经验正交分解后发现,地表温度存在5个空间异常区,即西北东部、西北北部、西北中部、新疆南部和新疆中部,其中西北东部区、西北中部区和新疆中部区表现为高—低—高的过程,西北北部区和新疆南部区则为一致的增加趋势。各异常区年平均地表温度均存在8~16年或16~32年的长周期,西北北部区还存在4~8年的短周期。 陈笑笑 孙必云 华维关键词:地表温度 不同边界层方案对一次西南涡暴雨过程模拟的对比试验 被引量:3 2018年 利用WRF中尺度预报模式(V3.7.1版本)采用6种边界层参数化方案(YSU、MYJ、ACM2、MYNN2.5、Bou Lac、QNSE),对2015年8月16日~19日一次西南低涡强降水过程进行数值试验,对比分析了不同边界层方案对西南涡特征、降水及边界层物理量场等模拟的影响。结果表明:6种边界层方案对西南涡路径、强度及降水的模拟具有明显的影响,其中ACM2方案对低涡移动路径和降水的模拟效果最好。不同边界层方案模拟的位势高度和风场、相对涡度、垂直速度和相当位温的分布具有显著的差异,YSU和QNSE方案模拟的西南低涡中心的正涡度柱可从对流层低层伸展到200 h Pa,ACM2方案模拟的相对涡度与实况最接近。6种方案均较好地模拟出了边界层高度、地表感热和潜热通量的日变化特征,其中QNSE方案模拟的边界层高度和地表热通量的值最大,而ACM2模拟的值较小,这可能与QNSE方案考虑了湍流与波的共同作用等更为细致的物理过程有关。可见,不同边界层方案对西南涡暴雨过程中不同物理量场的模拟有着较大的影响,选择合适的边界层方案能提高对西南涡天气过程的预报准确率。 吴秋月 华维 胡垚 范广洲关键词:参数化方案 西南低涡 降水 数值模拟 一次高原低涡东移引发四川盆地暴雨的诊断分析 被引量:2 2018年 本文采用中国自动气象站与CMORPH卫星融合的降雨量资料、NCEP FNL再分析资料以及FY-2E相当黑体亮温资料,对2014年7月四川的一次暴雨天气进行诊断分析。结果表明:1) 此次暴雨产生于高原低涡东移出高原,其南部向四川盆地分裂出低槽的过程中。主要降雨区位于低槽前部,降雨带呈西南至东北走向;2) 暴雨过程中,副热带高压西伸至四川东南部,其外围偏南风向暴雨区持续提供水汽。暴雨区处于水汽辐合区,暴雨中心低层存在的不稳定能量区为暴雨的产生与发展提供充足的水汽与能量;3) 在暴雨开始前期,高原低涡东侧和东南侧低层700 hPa存在一正涡度平流区。这表明低层的正涡度得到发展,风场的辐合增强,上升运动得到发展,从而有利于强对流活动的产生,造成降水过程。这有可能是此次四川盆地暴雨过程产生的动力原因。从视水汽汇分析可知,在暴雨过程中,暴雨区中低层视水汽汇发展明显,而在暴雨后期暴雨区低层出现视水汽汇负值分布。这表明降水过程中所释放的潜热增加,加热大气,继而大气反过来作用于系统的维持与发展。这有可能是此次暴雨过程维持的能量原因。 胡垚 华维关键词:高原低涡 暴雨 基于湿位涡与螺旋度的一次西南低涡强降水分析 被引量:6 2019年 利用NCEP再分析资料、地面观测资料、FY-2E卫星TBB资料和融合降水资料,应用湿位涡和螺旋度原理,对2015年8月17-19日一次西南低涡强降水过程进行诊断分析,得出以下结论:水汽通量散度辐合区的分布对降雨落区有较好的指示性,中尺度对流云团特征与低涡和降水发展趋势有着密切联系。降雨落区及其中心位置与该时刻700 hPa湿位涡有较好的对应关系,降雨中心靠近MPV1负值与正值的交界处,而MPV1负值区内的降水较弱。对流层中低层MPV1负值与MPV2正值的重合区是强降水发生的警戒区,并且对流层中低层层结的不稳定、气流的辐合上升运动以及西南温湿气流的输送是此次强降水产生的重要机制。对流层中低层z-螺旋度正值区的分布对相应时段降水的落区具有较好的指示性,相对螺旋度正值区的大值中心位置与未来6 h降水中心的落区呈现出高度一致,且降水中心靠近相对螺旋度正值中心一侧的等值线密集区。 吴秋月 华维 华维 申辉 王星关键词:高原气象 西南低涡 强降水 湿位涡 螺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