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河南大学文学院文艺学研究中心

作品数:9 被引量:11H指数:3
发文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金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文学艺术文化科学更多>>

文献类型

  • 9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6篇文学
  • 2篇艺术
  • 1篇文化科学

主题

  • 4篇主义
  • 4篇马克思主义
  • 3篇空间美
  • 3篇空间美学
  • 2篇知识
  • 2篇知识谱系
  • 2篇审美意识形态
  • 2篇诗歌
  • 2篇谱系
  • 2篇文学
  • 2篇美学
  • 2篇美意
  • 1篇代文
  • 1篇当代文学
  • 1篇当代文学理论
  • 1篇地方感
  • 1篇都市
  • 1篇新文学
  • 1篇修辞
  • 1篇虚拟景观

机构

  • 9篇河南大学

作者

  • 1篇穆海亮

传媒

  • 2篇云南社会科学
  • 2篇艺术广角
  • 1篇中国文学研究
  • 1篇新华文摘
  • 1篇西南民族大学...
  • 1篇创作评谭
  • 1篇扬子江文学评...

年份

  • 1篇2023
  • 1篇2022
  • 4篇2021
  • 1篇2020
  • 1篇2018
  • 1篇2017
9 条 记 录,以下是 1-9
排序方式:
进不了的城市,回不去的故乡——豫剧《都市阳光》的现实观照与悲悯情怀
2018年
城镇化可谓当今中国的一大主潮,数以亿计的农民正在或即将迈入城市生活。随之而来的既有社会结构和城乡关系的宏观变化,也有人们生活方式、心理状态乃至审美情趣的具体变迁,而包括戏曲在内的传统艺术,也势必在这一过程中主动或被动地做出适应性的调整。
穆海亮
关键词:悲悯情怀观照阳光都市豫剧故乡
新时期“美学热”与中国马克思主义文论的知识建构被引量:3
2022年
中国20世纪80年代“美学热”浪潮拓展了马克思主义美学的知识体系,并且深化了“美的规律”“实践论”“主体性”“审美活动”等理论内涵,建构出崭新的人文知识框架。美学知识成为中国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建构的重要话语,并推动文论取得突破性进展。“审美意识形态”理论、“主体性”理论以及“新理性精神”体现出中国文论特色。审美意识形态理论具有完整的知识范畴、系统的逻辑框架以及丰富的理论内涵,并有机渗透马克思主义实践论、意识形态论等相关原理,重新审视了文学主体、文学客体、文学文本等方面的审美特质。主体性理论确立了主体在审美活动中的重要作用,进一步拓展文学“内部研究”视野。新理性精神以辩证唯物主义思想为出发点,从感性与理性、个体与交往、审美与生存等维度探究文艺理论的知识属性与时代价值,彰显了马克思主义文论的时代价值。
裴萱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主体性审美意识形态
空间美学的理论生成与知识谱系被引量:5
2021年
空间美学绝非仅限于审美和文艺领域的知识资源,更是与广泛的社会学、政治学、意识形态等理论进行融合,成为独特的“美学意识形态”,能够有效地参与文化反思和资本主义技术批判活动。现代空间本体的确立与马克思主义空间哲学息息相关,从经典马克思主义对资本空间的理论发掘,到新马克思主义对主体异化生存状况的批判,都凸显出浓厚的空间批判特质。在空间文化批判的进程中,空间自身的审美感性元素与审美符号形式逐步凸显,并将地缘政治学、空间压缩、空间流动等因素纳入美学领域,塑造出空间美学的流动性、公共性话语形态。空间美学立足于“微观革命论”和“文化诗学论”双重视角展开后现代文化批判进程,推进后现代美学话语的不断释放。
裴萱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空间美学文化批判
马克思主义空间话语与当代文学理论的知识生产
2021年
马克思主义空间话语将空间、主体与社会三者密切结合在一起,构建出"人化空间"的现代空间样态,从而开启空间转向的理论浪潮。西方马克思主义学者进一步拓展了空间的符号属性、文化属性与意识形态属性,通过"第三空间""另类空间"等概念一方面建构出空间符号的审美意义,另一方面则发掘符号形式内蕴的身份、阶级、文化等深层话语价值。与此同时,文学理论知识需要采取"建构论"的生产模式和"价值论"的意义生成途径。马克思主义空间话语给文学理论提供了崭新的知识生产模式与理论资源。首先,空间生产论与文学活动论能够相互契合,并在"美的规律"本质论、精神实践创作论等方面提供崭新视角;其二,空间符号论与文学文本论不仅建构出文学的空间审美形式,更是在文学形象、文学意象、审美意识形态方面实现文本"深层结构"的意义释放;其三,空间批判论与后现代文学理论知识"大生产"景观相互渗透,并通过另类空间文化反思、流动空间的审美自由以及公共空间的符号共鸣等发掘文学理论的介入性、实践性与人文性价值。马克思主义空间话语给当代文学理论提供了丰富的知识学资源与研究视角。
裴萱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审美意识形态
“地方感”与空间美学的意义结构表达被引量:3
2023年
现代性工程建构了时间与空间的新秩序,推动空间整体知识场域的形成。地方、地方性、地方感等正是现代性的产物,在与空间的对立关系中得到凸显。地方感的生成维系了主体与地方、地方与空间以及主体日常生活结构之间的诗性情感话语,通过“主体”“社会”“生活”三个维度凸显空间美学的意义结构。其一,地方感作为主体空间意识的组成部分,通过地方体验的方式构建符号意义。主体的地方依恋、地方认同以及地方栖居等成为意义结构的深层维度。其二,地方感是现代性工程与社会空间实践的重要组成部分,成为审美现代性反思的话语策略。“认知图绘”的感性救赎原则与“另类空间”的意识形态话语凸显了地方感的社会文化意义。其三,地方感重构了主体在数字化生活中的感性认知方式,实现空间嵌入机制的回归,彰显了“千高原”般自由的空间美学景观。“再地方化”与“流动地方感”不仅重塑了主体的视知觉审美机制,也赋予了后现代主体感性认知与精神栖居的自由。
裴萱
关键词:地方感空间美学虚拟景观
散文文体边界讨论之回望
2021年
中国是个散文大国,古典散文所取得的高度举世公认。诗文并举的写作实践,也推动了古典诗学和散文理论的深化。从先秦一直延伸到晚清,古典散文理论逐渐走向繁茂和精微。五四新文学以来,白话散文虽然取得了较大的成就,却因小说作为主流文体的整体话语背景的制约,导致白话散文理论建设趋于零散化、片断化的局面。散文理论在系统性、整体性上的欠缺贯穿了20世纪的文学史。新时期以来,相对于小说理论、诗歌理论的繁茂,散文理论在整个理论场域处于非常边缘的地位。
刘军
关键词:散文理论诗歌理论五四新文学散文文体古典诗学古典散文
从《小乔初嫁》引发的争议谈戏曲创新
2017年
自2014年搬上舞台,黄梅戏《小乔初嫁》获得了业内人士的不少赞誉,《光明日报》称之为“开拓黄梅戏全新艺术题材创作”。同时,也有著名评论家在不同场合表达了对该剧戏说历史的强烈不满。
穆海亮
关键词:戏曲创新《光明日报》艺术题材戏说历史黄梅戏评论家
悲伤与修辞——读洗尘的诗札记
2020年
早在八十年代,潘洗尘的诗就在大学生诗歌中脱颖而出,他的诗随后入选语文教材,可谓时运待他不薄。但洗尘并没有留恋幸运的诗歌圈和公务员职位,义无反顾下海,竟至二十余年。如今洗尘提起那些让他知名的早期诗作总是语带嘲讽,或许这并不是洗尘2008年重新回归写作后诗歌观念有多大改变,很可能只是对情感深度与经验真实性的一种要求。
耿占春
关键词:语文教材公务员职位诗歌观念
空间美学的理论生成与知识谱系
2021年
空间美学作为从主体出发,以“空间”为核心并契合了主体感性审美经验的美学话语,不仅实现了对现实文学艺术实践活动的理论关照,更是从美学话语内涵、美学价值、美学形态等方面输入了崭新的知识学资源。现代空间本体的确立直接与马克思主义空间哲学息息相关,从经典马克思主义对资本空间的理论发掘,到新马克思主义对主体异化生存状况的反思,都凸显出浓厚的空间批判特质。
裴萱
关键词:空间美学美学形态知识谱系空间哲学经典马克思主义美学话语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