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湖南农业大学农学院农业部华中地区作物栽培科学观测实验站

作品数:7 被引量:21H指数:2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农业科学更多>>

文献类型

  • 6篇期刊文章
  • 1篇会议论文

领域

  • 7篇农业科学

主题

  • 6篇晚稻
  • 5篇双季晚稻
  • 3篇水稻
  • 3篇节水
  • 3篇
  • 2篇有机肥
  • 2篇栽培
  • 2篇栽培模式
  • 2篇配施
  • 2篇轻简
  • 2篇群体冠层
  • 2篇化肥
  • 2篇化肥配施
  • 2篇冠层
  • 2篇冠层反射光谱
  • 2篇光谱参数
  • 2篇反射光谱
  • 2篇高光谱参数
  • 2篇不同种植方式
  • 1篇氮素

机构

  • 7篇湖南农业大学

作者

  • 1篇黄璜
  • 1篇陈灿
  • 1篇傅志强
  • 1篇郑华斌

传媒

  • 2篇华北农学报
  • 1篇湖南农业科学
  • 1篇应用生态学报
  • 1篇中国稻米
  • 1篇作物研究

年份

  • 1篇2021
  • 1篇2020
  • 2篇2019
  • 1篇2018
  • 2篇2017
7 条 记 录,以下是 1-7
排序方式:
“早蓄晚灌”节水条件下轻简栽培模式对双季晚稻产量与物质转运特性的影响被引量:2
2018年
为了探讨"早蓄晚灌"节水条件下轻简栽培模式对双季晚稻产量与物质转运的影响,于2016年在湖南省冷水滩区梯冲田进行了人工移栽、抛秧、机插秧的种植方式比较试验。结果表明,早稻旋耕人插人收+晚稻免耕人插人收模式的晚稻产量最高,较其他处理高1.03%~24.15%;产量与千粒重和每株有效穗数呈显著正相关;不同处理水稻茎鞘和叶片物质输出率为23.62%~37.79%,物质转换率为18.82%~40.47%,以早稻旋耕抛栽机收+晚稻免耕人栽机收模式最高;不同处理对水稻叶片转运特性的影响高于茎鞘,对物质输出率的影响高于物质转换率,对表观输出量的影响相对较低。综合考虑水稻产量、适度规模化生产和农村劳动力条件,开发适宜农机具,改进机插抛秧技术,梯冲田水稻生产应以早稻旋耕抛栽机收,早稻生长后期蓄水,晚稻免耕机插(抛栽)机收模式为宜。
戴炜龙文飞唐志伟傅志强
关键词:水稻节水轻简栽培
节水轻简栽培模式下增密减氮对双季稻田温室气体排放的影响被引量:10
2020年
为了明确节水轻简栽培模式下增密减氮对双季稻田温室气体排放的影响,以陆两优996(早稻)和丰源优299(晚稻)为材料,使用密闭静态箱法收集温室气体,监测早晚稻不同增密减氮组合CH4和N2O的排放动态,探讨不同增密减氮措施对早晚稻田CH4和N2O的累积排放量、全球增温潜势(GWP)、排放强度(GHGI)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增密减氮组合间的CH4、N2O累积排放量差异显著。与对照(CK)相比,增密减氮组合IR2(早稻施氮量为86.4 kg·hm^-2,密度为36万穴·hm^-2;晚稻施氮量为108 kg·hm^-2,密度为32万穴·hm^-2)的CH4累积排放量、GWP、GHGI两季平均分别降低了50.8%、37.3%、42.9%;早稻IR2的N2O累积排放量最低,降低了33.7%,晚稻以IR1(早稻施氮量为103.2 kg·hm^-2,密度为32万穴·hm^-2;晚稻施氮量为129 kg·hm^-2,密度为28万穴·hm^-2)的N2O累积排放量最低,降低了94.9%;稻田周年温室效应(总GWP、GHGI)仍以IR2最低。与其他增密减氮处理相比,早晚氮肥均减少28.0%、早稻密度增加28.6%、晚稻密度增加33.3%(IR2)既可保证高产,又可减少温室气体排放。
周文涛龙文飞毛燕王勃然龙攀徐莹傅志强
关键词:氧化亚氮稻田双季稻
节水条件下不同种植方式对晚稻氮素吸收积累的影响被引量:4
2019年
为了探讨“早水晚用”节水条件下不同水稻种植方式增苗节氮对双季晚稻氮素利用的影响,进行了人工移栽、抛秧、机插秧的种植方式比较试验。结果表明,水稻主要生育时期单株氮素积累量随时间的增长呈逐渐增加的趋势。水稻不同阶段单株氮素积累量占全生育期总积累量的比例从大到小排序为分蘖-齐穗期(25.18%~68.01%)、播种-分蘖期(23.47%~58.47%)、乳熟-成熟期(5.39%~27.25%)、齐穗-乳熟期(0.52%~12.51%),单株氮素积累量的影响从大到小的排序为分蘖-齐穗期(148.28**)、乳熟-成熟期(105.05**)、播种-分蘖期(71.65**)、齐穗-乳熟期(57.26**);水稻茎鞘、叶片氮素积累量占植株总生物量比例(含氮率)随水稻的生长总体呈降低的趋势,氮素积累量则呈先升高后降低的趋势,在齐穗期达到最大;穗部氮素含氮率随水稻的生长总体呈先增加后降低的趋势,氮素积累量呈逐渐增加的趋势;产量与乳熟期单株氮素积累量呈显著正相关(0.87*),与分蘖-齐穗期和齐穗-乳熟期2个阶段单株氮素积累量呈不显著正相关,与成熟期穗部含氮率呈不显著负相关。成熟期不同处理间的植物氮素吸收积累量以及水稻叶片、茎鞘、穗部含氮率以早稻旋耕人插人收+晚稻免耕抛栽机收+增苗节氮这种处理方式最大。
周文涛龙文飞戴炜傅志强
关键词:水稻节水氮素
移栽方式与增密减氮对双季晚稻光合特性与产量的影响被引量:2
2021年
为探明湘北稻区移栽方式与增密减氮对晚稻光合特性与产量的影响,以桃优香占为材料,在湖南益阳南县开展田间两因素裂区试验,主区为机插、手插和抛栽3种移栽方式,副区为常规密氮和增密减氮2种管理水平。结果表明:不同移栽方式下,SPAD值在抽穗期以手插和抛栽处理显著高于机插处理2.54%-3.83%,成熟期机插显著高于抛栽处理8.25%,但与手插处理差异不显著;光合速率在分蘖盛期以手插和抛栽处理显著高于机插处理7.75%-11.97%,成熟期机插显著高于手插和抛栽处理9.44%-15.74%;蒸腾速率在分蘖盛期以抛栽处理显著高于机插处理7.11%,但与手插处理差异不显著。相同移栽方式不同肥密水平下,增密减氮处理在分蘖盛期的气孔导度显著高于常规密氮处理12.60%。不同移栽方式下,产量高低顺序依次为手插>抛栽>机插,其中手插处理显著高于机插处理4.46%;相同移栽方式不同肥密水平下,增密减氮处理产量与常规密氮处理差异不显著。综合考虑水稻生产生态高产的要求,手插增密减氮、抛栽增密减氮和机插增密减氮处理具有广阔的推广前景。
唐志伟李海林余政军祝博文龙攀徐莹吴建军傅志强
关键词:双季晚稻移栽方式光合特性
有机肥化肥配施的双季晚稻群体冠层光谱特征研究
以不同施肥模式为基础,分析了晚稻群体冠层光谱反射率、一阶微分光谱和归一化光谱特征,并对叶片氮含量、氮积累量、产量、叶面积指数和叶干物质积累进行了相关性分析,构建了以高光谱特征参数为自变量的水稻氮素营养诊断模型。结果表明,...
郑华斌陈灿傅志强黄璜
关键词:冠层反射光谱高光谱参数
文献传递
有机肥化肥配施的双季晚稻群体冠层光谱特征研究被引量:1
2017年
以不同施肥模式为基础,分析了晚稻群体冠层光谱反射率、一阶微分光谱和归一化光谱特征,并对叶片氮含量、氮积累量、产量、叶面积指数和叶干物质积累进行了相关性分析,构建了以高光谱特征参数为自变量的水稻氮素营养诊断模型。结果表明,叶片氮素含量与665 nm处冠层光谱反射率呈极显著相关性(p<0.001),与554 nm和672 nm处的一阶微分光谱也呈极显著相关性(p<0.001);以λr构建的指数函数y=684.91e0.028x,决定系数(R2)为0.90、(SDr-SDb)/(SDr+SDb)构建的指数函数y=0.66e0.11x,决定系数(R2)为0.88,均能很好地诊断在有机肥和无机肥配施模式下的水稻氮素营养。
郑华斌陈灿傅志强黄璜
关键词:冠层反射光谱高光谱参数
不同种植方式增苗节氮对双季晚稻干物质积累及其分配特性的影响被引量:2
2019年
为了探讨"早水晚用"节水条件下不同水稻种植方式增苗节氮对双季晚稻产量的影响,于2016年在湖南省冷水滩区梯垄冲田进行了人工移栽、抛秧、机插秧的种植方式比较试验。结果表明,水稻不同阶段单株干物质积累量占整个生育期积累量比例大小排序为分蘖-抽穗期(43.99%~71.71%)、乳熟-成熟期(12.68%~28.17%)、播种-分蘖期(11.41%~25.36%)、抽穗-乳熟期(4.20%~11.01%);水稻单株干物质积累量与产量的相关性顺序为乳熟-成熟期(0.77)、分蘖-抽穗期(0.38)、抽穗-乳熟期(0.12)、播种-分蘖期(-0.18);不同处理单株茎鞘、叶片生物量均呈先增加后降低的趋势,在抽穗期左右达到最高,其生物量占单株总生物量的比例则呈逐渐降低的趋势,而穗部生物量所占比例均呈逐渐增加的趋势。水稻各生育期茎鞘生物量占总生物量的比例大小依次为分蘖盛期(51.04%~59.69%)、抽穗期(46.03%~50.68%)、乳熟期(31.82%~42.15%)、成熟期(20.97%~27.93%);水稻各生育期叶片生物量占总生物量的比例大小依次为分蘖盛期(40.31%~48.96%)、抽穗期(25.45%~28.53%)、乳熟期(17.05%~20.15%)、成熟期(11.93%~14.33%)。各处理均以分蘖-抽穗期干物质积累量最大、积累比例最高;以抽穗-乳熟期干物质积累量最小、积累比例最低。播种-分蘖期以晚稻免耕机插机收+增苗节氮模式积累比例最高;乳熟-成熟期以晚稻免耕人插人收+增苗节氮模式积累比例最高。
唐志伟龙文飞戴炜傅志强
关键词:水稻节水干物质积累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