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南京大学外国语学院朝鲜语系

作品数:9 被引量:7H指数:1
相关作者:戴琳剑吴小珍潘文娇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文学历史地理文化科学更多>>

文献类型

  • 8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6篇文学
  • 1篇文化科学
  • 1篇历史地理

主题

  • 3篇作家
  • 3篇小说
  • 2篇
  • 2篇长篇
  • 2篇长篇小说
  • 1篇读后感
  • 1篇远东运动会
  • 1篇远征
  • 1篇运动会
  • 1篇征文
  • 1篇征文大赛
  • 1篇实学
  • 1篇体育
  • 1篇体育活动
  • 1篇漂流
  • 1篇朴趾源
  • 1篇专业作家
  • 1篇自信
  • 1篇网络时代
  • 1篇文坛

机构

  • 8篇南京大学

作者

  • 4篇崔昌竻
  • 2篇戴琳剑
  • 2篇赵颖秋
  • 1篇潘文娇
  • 1篇徐黎明
  • 1篇何宇
  • 1篇吴小珍

传媒

  • 3篇译林
  • 2篇当代韩国
  • 1篇当代外国文学
  • 1篇当代作家评论
  • 1篇赤峰学院学报...

年份

  • 1篇2016
  • 2篇2015
  • 2篇2013
  • 2篇2012
  • 1篇2011
9 条 记 录,以下是 1-8
排序方式:
燕岩朴趾源的海洋认识管窥
2015年
十八世纪后期,随着朝鲜半岛的知识分子对于世界的探索思考的展开,作为沟通窗口的海洋得到了更多关注。其中,燕岩朴趾源身为十八世纪后期朝鲜的进步知识分子,虽然没有亲身的海行体验及记录,但在其他方面仍体现出较为积极的海洋认识。这种认识既继承了其"利用厚生"之思想,又带有明显的局限性。
戴琳剑
关键词:朴趾源
文学超越国界,阅读无须规制——2011年韩国文学作品读后感征文大赛综述
2012年
在互联网时代,作家与读者的互动早就成为现实.但文本从作家到出版社,经过翻译,再次出版,以另一种语言出现在另一个国家的读者面前时,这些读者的反应如何或许依然让人好奇.翻译之后的文本,在异域的读者那里,会经历什么样的阅读、解读,或者误读?阅读如果没有高下之分,读后之感想又如何排出座次?自2006年以来,韩国政府为顺应文学全球化潮流,推动韩国文学走向世界而设立的副部级单位——韩国文学翻译院( Korea Literature Translation Institute,简称KLTI)便开始在中国举办韩国文学作品读后感征文大赛.作为第6届该项征文大赛,2011年韩国文学读后感征文大赛一改往年由韩国文学翻译院主办,驻华韩国使馆文化院承办的惯例,改由韩国文学翻译院与南京大学韩国学研究中心共同主办.主办方式的改变,让今年的读后感征文大赛变得不同于往常.相比历届比赛的波澜不惊,本次读后感大赛得到了全国各地读者的热情响应,参与面之广,参与者之多,参赛作品之多样,作品质量之高,都创下了历年之最.
徐黎明
关键词:韩国文学征文大赛文学翻译
边缘关怀与边界中的互动——孔枝泳长篇小说《凤顺姐姐》评析
2012年
《凤顺姐姐》是韩国当代畅销书女作家孔枝泳在1998年出版的长篇小说,讲述了韩国经济腾飞时期生活在首尔的主人公骄儿与住家保姆凤顺姐姐的成长故事.该小说在韩国创下了160余万册的销售佳绩,2010年中译本面市(金莲顺译,21世纪出版社)."平易近人的文字,作家的美貌,面对私生活的直率坦诚的态度."韩国著名女作家朴婉绪曾如此简练地总结孔枝泳的小说受欢迎的原因.但实际上,孔枝泳的小说虽然格调"亲民",但意欲探讨的主题却一点也不轻松,甚至显得沉重.
崔昌竻赵颖秋
关键词:作家
漂流问题与朝鲜时期的“向海性”被引量:3
2015年
韩民族地处半岛,拥有与生俱来的向海性,而朝鲜时期是其向海性强弱的转折点。以海禁为大背景、防御型海洋政策为基础的朝鲜王朝,国家层面体现出消极的海洋认识,地域层面的向海性虽时有复苏,却因大环境的被动而终究得不到完整释放。从漂流问题来看,本国漂流民对海洋表现出谨慎与敬畏,却又期待漂海带来的异文化体验;外国漂流民在朝鲜王朝得到的待遇,反映出朝廷对海洋外来对象的警惕。朝鲜后期拥有进步思想的实学家们,在海洋认识的停滞上跨出重要一步,对漂流经验持积极态度,然也只到达利用海洋的认识层面,尚未上升至探索海洋的认识层面。可以说这亦是朝鲜王朝探索自身历史主体性的艰难之体现。若要在当下重新获得海洋进出的主动权,韩民族应反思历史上的向海性的变化,以主体姿态在东亚海域中为自己定位。
戴琳剑
关键词:海禁
网络时代的“成人礼”——论韩国作家金英夏的长篇小说《猜谜秀》被引量:1
2013年
二十一世纪是电脑和互联网无处不在的时代,网络渗透到现代人生活的各个角落,让我们无处遁形。网络的出现对年轻一代的生存环境和生活方式产生了深刻影响,而这些变化难免令学者们忧心,直指“网络使人更加异化”。在韩国,“八○后”是网络时代的代表性群体,他们成长于多媒体的全盛时代,不曾经历二十世纪韩国的军事独裁时期和民主化运动时期,因而对宏大叙事疏远淡漠。他们热爱这个时代丰富多彩的物质生活,沉醉于数字产品的更新换代,更对消费情有独钟。
崔昌竻何宇
关键词:网络时代长篇小说成人礼猜谜作家
上海地区韩人体育活动--以20世纪20年代韩人留学生为中心被引量:1
2016年
日韩合并后,韩国国内教育环境日益恶劣,1919年"三一运动"的爆发直接促使一部分韩人青年前往大韩民国临时政府所在地上海,并进入上海各高校学习。在重视体育竞技的社会氛围之中,受吕运亨等韩人独立运动家的鼓励,不甘人后的各高校韩人学生们刻苦训练,对体育投以极大热情。他们在组建韩人体育团体的同时也积极加入各高校的体育团体,在华东地区高校间的体育赛事中为母校夺得无数荣誉,他们也因此得到了来自同学、学校,乃至上海体育界的肯定。与此同时,体育也成为韩人学生间接对抗日本、增强民族自豪感的方式之一。他们以独特的形式参加远东运动会,在国家沦为日本殖民地而不能以独立身份参与国际赛事的情况下,这些在上海地区活跃的韩人学生则成为另一种"国家代表",成为韩国国内同胞的骄傲。在敏感的政治环境下,韩人学生们还组织足球远征,这不仅受到国内同胞的热烈欢迎,还成为中韩两地足球交流的开端。
吴小珍
关键词:体育远东运动会抗日
多元化历史认识下的民族英雄——论韩国作家金薰的历史小说《刀之歌》
2013年
历史小说《刀之歌》是2001年韩国作家金薰回归文坛后的瞩目之作,同年获得了韩国极具权威性的东仁文学奖。本文将从金薰的历史认识出发,从"历史现场化"和"对个体历史及其价值的发现"两方面分析《刀之歌》的文学特质和内涵,并进一步阐明"对抗无意义"的文学主题意蕴在作品中得以深化的方式。
崔昌竻赵颖秋
韩国专业作家的生存环境与发展平台——当代韩国文坛机制综述被引量:1
2011年
近年来各国作家的培养机制不断完善,在新人作家的推出和专业作家的培养方面,无论是从"程序"还是"内容"上,都有了长足的发展.韩国文坛也不例外.尽管文学危机论不断,但是从上世纪80年代末开始,韩国文坛机制得到不断发展,韩国作家步人文坛的方式趋向多样化和正规化,文坛活动也日益活跃.而进入文坛后的新人作家在成长为专业作家的过程中,相对应的文坛机制和发展环境起到了重要作用.
崔昌竻潘文娇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