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韩国外国语大学中文学院

作品数:6 被引量:14H指数:1
发文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文学语言文字更多>>

文献类型

  • 6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5篇文学
  • 2篇语言文字

主题

  • 1篇易堂九子
  • 1篇译本
  • 1篇译本研究
  • 1篇战争
  • 1篇志士
  • 1篇日记
  • 1篇树人
  • 1篇特质
  • 1篇逆向性
  • 1篇情感
  • 1篇情感类型
  • 1篇中日甲午战争
  • 1篇主体性
  • 1篇威尔斯
  • 1篇文化
  • 1篇文化共同体
  • 1篇文化经验
  • 1篇文理
  • 1篇文学
  • 1篇文学互动

机构

  • 6篇韩国外国语大...
  • 1篇北京鲁迅博物...

作者

  • 2篇柳春蕊
  • 2篇朴宰雨
  • 1篇葛涛
  • 1篇袁毓林

传媒

  • 1篇文艺争鸣
  • 1篇当代语言学
  • 1篇云梦学刊
  • 1篇河北广播电视...
  • 1篇华夏文化论坛
  • 1篇中国现代文学...

年份

  • 1篇2018
  • 3篇2015
  • 1篇2014
  • 1篇2010
6 条 记 录,以下是 1-6
排序方式:
关于易堂九子立言主体性之考察被引量:1
2015年
明末清初易堂九子将立言置于"三不朽"秩序中重新审视,提出"文以意为主"的判断。"意"是作者与世界经世关系的界定,是对事实和历史经验的判断。意的提炼要求"积理"与"练识"。易堂九子以政治家的眼光看待文学与道学,立言干预时政,纠正道学之弊,要求文学与经世的合一。易堂强调立言的主体性,价值取向上认同"志士之文"。
柳春蕊
关键词:立言经世历史经验
柳树人翻译的《狂人日记》译本研究
2018年
一、柳树人与鲁迅及其《狂人日记》检索有关研究资料,可以看出李政文撰写的《鲁迅在朝鲜人民心中》一文首先介绍柳树人(1905年1月-1980年11月,原名柳基石。朝鲜人,于20世纪30年代中期加入中国国籍。)与鲁迅(1881年9月-1936年10月)交往及翻译《狂人日记》的经过,该文涉及柳树人的主要内容如下:另外,据朝鲜友人柳树人回忆.
葛涛金英明
关键词:《狂人日记》柳树翻译译本朝鲜人
东亚文化经验:韩中文化文学互动百年
2015年
下午好!今天在中国长春的名校吉林大学跟大家一起探讨"东亚文化经验:韩中文化文学互动百年"这个问题,我感到非常荣幸!今天我讨论的问题主要有三点:第一,反思1894年中日甲午战争以来的"东亚"文化经验一百多年,检讨这一百多年历程的同步性、交叉性或者逆向性、合流性,摸索"东亚文化共同体"的新发展;第二,对韩中文化与文学互动一百多年的主要脉络进行检讨。
朴宰雨
关键词:文化经验文化共同体中日甲午战争逆向性鲁迅精神
通过韩国革命家金山的华文作品看其思想的变奏
2015年
《阿里郎之歌(Song of Ariran)》是美国女记者尼姆·威尔斯于1937年在延安与韩国人金山进行了22次的访谈后编写的一部纪实性文学作品。内容讲述了中国革命中的韩国抗日独立运动家所经历的艰苦历程,是一部历史性和文学性极强的难得的杰作。我们在追溯《阿里郎之歌》的撰写和出版以及在韩国、日本、中国等地翻译出版、传播等过程中,看到了其中融入着错综复杂的革命史与复杂多变的政治现实以及思想和思潮的兴衰、出版制度等有关的文化史。这些问题需要学界给予持续的关注,并有待于从学术的角度更深层次地去研究和探讨。以往对金山的评价大部分都是从中国革命中的韩国独立运动家、韩国革命家等层面去考察,从诗人、作家等作为文学家的层面去系统地整理资料和评价金山文学成就及特点的研究少之又少。本文通过对金山作品的分析,探寻了金山思想意识的变迁过程。
朴宰雨金英明
陆机文的特质被引量:1
2014年
陆机"不能持事"的性格与强烈的事功意志之间的内在矛盾,在其入洛之后的感物念故的题材书写中,不仅没有弱化陆文的表现力,而且构成陆文特质的重要方面。陆机奉行两汉儒家旧贯之精神,在体物观览、察时变化、应感触类上,理在物先,呈现出某种机械反应论特点,而作为个体的主体性并不明显。陆文的情感抒发不是高扬情志,迥异于魏晋"尚尚文辞""重智术"一派。陆机是儒门从经术到文章转变的重要一环,它上承蔡邕、王粲,下开杜甫,在文的情理结构、表达方式及文辞文律等方面,做了有益探索。
柳春蕊
关键词:陆机情感类型文理
零形式和零成分的确立条件被引量:12
2010年
本文首先简述零形式这个概念的历史渊源,包括在梵语语法中的肇始、在现代语言学价值理论中站住脚跟、在Bloom field(1933)等描写语法中的尝试和在Harris(1942,1946,1951)、Hockett(1947,1954)、Bloch(1947)等后期结构语法中的过度使用。特别介绍Nida(1948)、Lounsbury(1953)和Haas(1962)的反思和批判。然后,在Nida(1948)、Lounsbury(1953)和Haas(1962)的基础上略加发挥,仔细分析人们曾经提出过的各种零形式的语法功能,说明作为一种本体论的许诺或方法论的策略,可以承认凡是符合一一对应原理、具有对立功能的零形式都可以确立为一种零成分。
袁毓林
关键词:零形式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