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吴蒙

作品数:31 被引量:416H指数:9
供职机构:中山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教育部博士点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环境科学与工程天文地球经济管理更多>>

文献类型

  • 17篇会议论文
  • 14篇期刊文章

领域

  • 20篇环境科学与工...
  • 9篇天文地球
  • 1篇经济管理

主题

  • 14篇边界层
  • 9篇珠江三角
  • 9篇珠江三角洲
  • 9篇空气质量
  • 9篇灰霾
  • 6篇大气边界层
  • 5篇珠三角
  • 5篇边界层特征
  • 4篇首都圈
  • 4篇廓线
  • 4篇风廓线
  • 3篇污染
  • 3篇流场
  • 3篇近地
  • 3篇近地层
  • 3篇灰霾天气
  • 3篇PM2.5
  • 3篇长期变化特征
  • 2篇散度
  • 2篇通风

机构

  • 31篇中山大学
  • 17篇中国气象局广...
  • 11篇暨南大学
  • 4篇北京市气象局
  • 3篇北京市人工影...
  • 2篇广东省环境监...
  • 1篇中国气象局北...

作者

  • 31篇吴蒙
  • 23篇吴兑
  • 21篇范绍佳
  • 4篇陈慧忠
  • 3篇廖志恒
  • 3篇刘伟东
  • 3篇王世强
  • 3篇廖晓农
  • 3篇王迎春
  • 2篇古月
  • 2篇张小玲
  • 2篇赵秀娟
  • 2篇孙丹
  • 2篇孟金平
  • 2篇权建农
  • 2篇刘建
  • 1篇李浩文
  • 1篇古月
  • 1篇李海燕
  • 1篇孙丹

传媒

  • 5篇中国环境科学
  • 4篇环境科学与技...
  • 3篇环境科学学报
  • 2篇第30届中国...
  • 2篇第19届中国...
  • 1篇中山大学学报...
  • 1篇气象科技进展
  • 1篇第十八届全国...
  • 1篇广东省气象学...
  • 1篇2016中国...

年份

  • 1篇2019
  • 1篇2018
  • 1篇2017
  • 3篇2016
  • 6篇2015
  • 8篇2014
  • 6篇2013
  • 4篇2012
  • 1篇2011
31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2006年7月台风过程珠三角边界层特征及其对空气质量的影响
利用2006年7月珠三角边界层观测资料和珠江三角洲9地面观测站逐时风场观测资料,通过计算和分析观测得到的风、温梯度资料,研究了台风过程对广州地区空气质量的影响,分析了台风影响下的灰霾天气的边界层结构。结果表明:1、台风中...
吴蒙范绍佳吴兑
文献传递
广州地区灰霾与清洁过程的污染特征研究被引量:3
2015年
不同的污染天气对应着不同的污染特征,本文利用广州观象台2010—2012年地面逐时能见度和相对湿度数据,广州番禺大气成分站2010—2012年逐时MARGA数据及O3、PM、SO2、NOx等污染物数据,判识得到广州地区2010—2012年3年中的灰霾过程和清洁过程,并研究了灰霾过程和清洁过程的污染特征.研究发现,广州地区灰霾过程主要集中在干季,清洁过程集中在湿季;灰霾过程中NO2>SO2>NO>O3,清洁过程中O3>NO2>SO2>NO,灰霾过程时的细粒子浓度比要高于清洁过程,且灰霾与清洁过程中二次离子(SO2-4、NO-3、NH+4)与PM2.5的比值分别为0.55、0.45.灰霾过程的氮氧化作用强于清洁过程,而硫氧化作用和氯损耗过程相对较弱;同时,灰霾过程和清洁过程中气溶胶均呈现弱酸性,其中,清洁过程中的气溶胶酸性强于灰霾过程.个例分析发现,灰霾过程和清洁过程均处于富氨环境中,其中,灰霾过程中,NH+4在低浓度时更为富氨状态,此时相对于SO2-4,更多的氨与NO-3结合生成NH4NO3;清洁过程则刚好相反.灰霾过程中Cl-浓度普遍较高,其主要来自KCl;而清洁过程中有明显的氯损耗,Cl-主要来自海盐,部分来自NH4Cl.
刘建吴兑范绍佳吴蒙
关键词:污染特征
珠江三角洲城市群大气污染与边界层特征研究进展被引量:14
2014年
珠江三角洲城市群是我国三大城市群之一,伴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大气污染问题也接踵而来。尤其是近年来社会各界对大气污染问题愈加关注,新发布的《环境空气质量标准》也针对性地提出了许多更高的要求,因此继续深入开展大气污染成因和治理办法研究是非常迫切和必要的。通过回顾10多年来对珠江三角洲地区大气污染和大气边界层研究方面的进展,分三个方面介绍了目前珠三角地区的污染现状、气溶胶污染特征和边界层特征的研究成果。初步归纳了珠三角能见度与灰霾日近50年来的变化特征和污染气象特征,同时还讨论了珠三角大气污染和边界层研究的未来趋势。
吴蒙吴兑范绍佳陈慧忠潘洪密
珠江三角洲秋季大气边界层特征对PM2.5的影响
利用珠江三角洲区域空气质量资料、番禺大气成分站逐时PM2.5浓度资料和南沙、增城的仪逐时风廓线观测资料,以及清远探空站每天08时和20时的温度探空资料等,研究了珠江三角洲秋季出现的大范围持续性高浓度PM2.5污染的大气边...
吴蒙吴兑范绍佳
关键词:可吸入颗粒物大气边界层珠江三角洲
文献传递
2012年10月珠江三角洲污染气象分析
吴蒙吴兑范绍佳
佛山地区一次重污染过程的气象影响因子研究被引量:7
2018年
2017年1月初佛山地区出现珠三角有AQI观测以来最严重的一次污染天气,该文利用风廓线雷达、激光雷达等多种观测资料对该过程的气象成因进行了深入研究。结果表明:PM_(2.5)是此次污染过程中最主要的首要污染物,小风、高湿的气象条件对此次污染的形成具有重要作用,当风速介于0.5~1.5 m/s之间、相对湿度>70%时,PM_(2.5)的浓度基本处于100μg/m3以上,空气质量明显较差;当湿度>90%时,PM_(2.5)>250μg/m3,污染严重;垂直风场小风层的存在、底层乃至整层的下沉气流、底层逆温等均阻碍了污染物的垂直扩散,促进了污染物的累积;地面气流的辐合,进一步加剧了污染的形成。
陈辰黄锦灿陈慧娴吴蒙吴蒙朱建军范绍佳范绍佳嵇萍
关键词:空气质量气象条件风廓线激光雷达
广州地区近十年来霾天气近地层流场特征研究被引量:9
2014年
利用2001-2010年广州地面气象站逐时风速、风向、湿度、能见度等观测资料以及欧洲中期天气预报中心(ECMWF)10 m风场再分析资料,通过计算逐日局地环流指数(R系数)等方法,研究了近10年广州地区地面风场与能见度的关系,同时还利用聚类分析统计了广州出现霾天气时的大尺度流场特征。结果表明:广州地区出现灰霾天气时,夜间风速多数时候小于1.0 m/s,白天风速虽然较大,但是依然不足1.5 m/s,最大值风速出现在14-15时左右;R系数能够很好地反映出风场的有效输送能力,平均R系数与能见度的相关性较好,当R系数约小于0.75时,广州能见度小于10 km;导致广州地区出现灰霾天气的流场可主要划分为冷气团型、暖气团型和台风型3种,其中冷气团型主要出现在干季,暖气团型主要出现在湿季,台风型总数较少并且多数出现在湿季。
吴蒙范绍佳吴兑王世强黄爱玲
关键词:流场局地环流
环首都圈霾和雾的长期变化特征与典型个例的近地层输送条件被引量:133
2014年
为了研究环首都圈京津冀晋4省市霾和雾的长期变化特征与典型个例的近地层输送条件,使用京津冀晋长期气象资料和高分辨率自动气象站资料,分析了环首都圈霾和雾天气的长期变化趋势,与使用矢量和算法分析典型个例气流停滞区的形成过程.结果表明,在1950—1960年代,环首都圈京津冀晋4省市霾日非常少,1970年代开始增多,1980年代以后明显增多,并形成几个霾日集中区,比较明显的是邯郸-邢台-石家庄-保定-北京-天津的带状分布,还有太原及以南的带状分布,最为严重的情况出现在1996—2000年,2000年以后有一定减少.北京1950年代霾日比较多,最多达到1年有160 d以上霾日,与同期沙尘天气偏多相关联,随着在首都周边地区的大规模植树造林,到1967年,霾日已经减少到1年不足10 d,1970年代以后北京的能见度急剧恶化导致霾日迅速增加,到1980年代初增加到220 d以上,一直到1999年前后北京的霾日维持在每年160-200 d左右;2000年以后到北京奥运会前后,霾日持续下降,到2010年霾日仅有56 d,2012年有所反弹,增加到91 d.北京及华北地区霾日季节分布突出的特点是除去采暖季有较多的霾日外,在盛夏季节霾日也明显多,集中出现在6—9月,尤其是盛夏季节的7—8月,与所谓的桑拿天同期出现,这与全国大部分城市的变化趋势完全不同.霾过程的发生和矢量和的大小存在较为明显的正相关关系.霾过程中,在华北平原均出现明显的气流停滞区,区域矢量和很小,不利于空气中污染物的水平扩散;清洁过程时华北4省市尤其是北京地区受明显的西北气流影响,风矢量和为较一致的偏北方向,水平扩散条件较好,较利于污染物的扩散,对应同期能见度较高.京津冀西侧、北侧靠山、东邻渤海,尤其是北京小平原三面环山.太行山、燕山和军都山形成的�
吴兑廖碧婷吴蒙陈慧忠王迎春廖晓农古月张小玲赵秀娟权建农刘伟东孟金平孙丹
环首都圈霾和雾的长期变化特征与典型个例的近地层输送条件
为了研究环首都圈京津冀晋四省市霾和雾的长期变化特征与典型个例的近地层输送条件,使用京津冀晋长期气象资料和高分辨率自动气象站资料,分析了环首都圈霾和雾天气的长期变化趋势,与使用矢量和算法分析典型个例气流停滞区的形成过程.结...
吴兑权建农刘伟东孟金平孙丹廖碧婷吴蒙陈慧忠王迎春廖晓农古月张小玲赵秀娟
关键词:触发机制
文献传递
三种霾日统计方法的比较分析——以环首都圈京津冀晋为例被引量:63
2014年
为了研究单次值法、日均值法、14时值法3种常用的霾日和轻雾(雾)日统计结果的异同,以环首都圈京津冀晋四省市为例进行了比较.华北地区霾日用3种方法统计的过去60余年霾日的区域分布表明,3种方法统计的霾日是单次值法〉;日均值法〉14时值法,大致是1:0.54:0.45的关系,但区域分布趋势比较相似.典型城市霾日的长期变化趋势大都十分相似.而轻雾(雾)日的长期变化趋势表明,用单次值法统计的明显偏多,且有长期下降趋势;而用日均值法与14时值法统计的轻雾(雾)日无大差别,且没有明显的长期变化趋势,反映了年季和年代季的气候波动.从长期季节变化趋势来看,3种统计方法的结果除日数的差别外,季节分布特征比较类似.一个突出的特点是除去采暖季有较多的霾日外,在盛夏季节霾日也明显多,集中出现在6-9月,尤其是7-8月,与桑拿天同期出现,这与全国大部分城市的变化趋势完全不同.是华北地区的特有现象.用单次值法统计霾日,将包括所有的霾过程,即大范围持续时间长,且与一定天气系统与近地层扩散条件相关连的霾,及在稳定的晴朗夜间由于辐射降温,使相对湿度升高而导致能见度下降形成的霾.用日均值法,则可能更多的显示长时间大范围的霾天气过程;而使用14时法,则对早晚因湿度增加降低能见度出现的霾天气漏记,突出长时间大范围的霾天气过程.
吴兑陈慧忠吴蒙廖碧婷王迎春廖晓农张小玲权建农刘伟东古月赵秀娟孟金平孙丹
共4页<1234>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