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吴超羽

作品数:73 被引量:437H指数:13
供职机构:中山大学工学院近岸海洋科学与技术研究中心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广东省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天文地球水利工程理学环境科学与工程更多>>

文献类型

  • 66篇期刊文章
  • 4篇会议论文
  • 2篇专利
  • 1篇科技成果

领域

  • 48篇天文地球
  • 16篇水利工程
  • 5篇理学
  • 2篇环境科学与工...
  • 2篇历史地理
  • 1篇建筑科学
  • 1篇艺术

主题

  • 17篇珠江河口
  • 13篇珠江三角
  • 13篇珠江三角洲
  • 9篇数值模拟
  • 9篇值模拟
  • 8篇珠江口
  • 6篇地貌
  • 6篇湍流
  • 6篇磨刀门
  • 5篇三角洲
  • 4篇动力结构
  • 4篇全新世
  • 4篇全新世以来
  • 3篇动力学分析
  • 3篇水文
  • 3篇枯季
  • 3篇黄茅海
  • 3篇海平
  • 3篇海平面
  • 3篇耗散

机构

  • 73篇中山大学
  • 7篇中国科学院
  • 3篇广东省水利水...
  • 3篇华东师范大学
  • 3篇淮海工学院
  • 3篇学研究院
  • 2篇广东省水利水...
  • 2篇华南理工大学
  • 2篇国家海洋局
  • 1篇国家海洋局第...
  • 1篇华南师范大学
  • 1篇嘉应学院
  • 1篇海南大学
  • 1篇同济大学
  • 1篇厦门大学
  • 1篇广东省气象局
  • 1篇海南省海洋开...
  • 1篇南方海洋科学...

作者

  • 73篇吴超羽
  • 22篇任杰
  • 15篇刘欢
  • 14篇包芸
  • 11篇韦惺
  • 9篇莫文渊
  • 8篇何志刚
  • 6篇倪培桐
  • 6篇许炜铭
  • 6篇雷亚平
  • 6篇唐兆民
  • 5篇贾良文
  • 5篇杨日魁
  • 5篇刘秋海
  • 4篇杨清书
  • 3篇胡德礼
  • 3篇史合印
  • 3篇吕海滨
  • 2篇周水华
  • 2篇武亚菊

传媒

  • 10篇海洋学报
  • 9篇中山大学学报...
  • 9篇海洋工程
  • 4篇水科学进展
  • 4篇人民珠江
  • 4篇热带海洋学报
  • 2篇地理学报
  • 2篇第四纪研究
  • 2篇热带地理
  • 2篇海洋通报
  • 2篇水运工程
  • 2篇海洋科学进展
  • 1篇科学通报
  • 1篇海洋与湖沼
  • 1篇海洋科学
  • 1篇沉积学报
  • 1篇中国科学(D...
  • 1篇水动力学研究...
  • 1篇浙江海洋学院...
  • 1篇古地理学报

年份

  • 1篇2021
  • 1篇2019
  • 2篇2018
  • 1篇2017
  • 2篇2014
  • 2篇2012
  • 10篇2011
  • 5篇2010
  • 5篇2009
  • 4篇2008
  • 9篇2007
  • 10篇2006
  • 4篇2005
  • 1篇2004
  • 1篇2003
  • 1篇2001
  • 3篇2000
  • 3篇1997
  • 2篇1996
  • 1篇1995
73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珠江三角洲千年尺度演变的动态平衡及其唯象判据探讨被引量:5
2018年
本文从学科交叉需要审视"平衡态"这一重要的基本概念在若干学科,包括河口海岸学的异同,简述6 000~2 500aBP珠江河口三角洲主要动力沉积结构演变。在形态动力模型PRD-LTMM基础上选取水深-面积作为系统表征变量,分析不同子系统的统计特性并构建各自的信源概率空间,计算子系统水深信息熵的时间序列。通过比较沉积动力结构演变和地貌信息熵序列,发现地貌信息熵可以作为在给定意义上的系统"形态动力平衡"的唯象状态函数。
吴超羽
关键词:平衡态状态函数三角洲
端溪拾遗
2014年
二零零四年,肇庆获“砚都”称号。名坑石价大升。余以数千金购得二老坑石。此为大者。石长廿一公分,高十三公分,厚两公分半。右半几全为大片蕉白,似新嫩蕉叶。蕉白内有金钱火捺,其晕如月。复有冻如浮云。绿色小石眼不甚成形,或日翡翠。全石见若干金银线玫瑰紫及少许冰纹等。扣之声如湿木。皆老坑之标志也。石左下方有热液充填之石疵。
吴超羽
关键词:砚台历史文化艺术欣赏绘画艺术
珠江三角洲沉积体与河网干流河道的形成发育被引量:6
2018年
应用PRD-LTMM长周期"动力-沉积-形态"模型和非线性动力学拉格朗日拟序结构理论对全新世海侵盛期以来珠江三角洲以及河网干道的形成演变进行了地貌动力学分析,结果显示:受曲折岸线和复杂地形的影响,海侵盛期古珠江河口湾的水动力随时空高度变化,形成了7个具有不同运动特性的条带区域,并产生了许多不同尺度且相对独立的沉积动力结构,形成了众多的沉积体。这些沉积体成为了三角洲发育演变的基本建构单元。三角洲的主体沉积可概括为受原始地形分隔的若干相对独立的充填过程,干流河道的形成和发育往往是若干相邻沉积体发育和延伸的结果,而三角洲河网干道的总体分布格局则受这些动力区域所控制。
韦惺吴超羽
关键词:珠江三角洲河网沉积体
珠江口磨刀门河口动力平衡特点及人类活动对其影响被引量:8
2006年
应用ECOMSED模型输出、运动方程简化等方法,研究了珠江口磨刀门河口动力平衡的特点。研究表明:在磨刀门河口动力平衡中,纵向的主要平衡项为压力项和垂向涡动摩擦项,侧向的主要平衡项为侧向正压力项和科氏力项。正压力为磨刀门河口动力的主导因素,但在枯季动力平衡中,斜压力也是不可忽略的项。人类活动对磨刀门河口动力最主要的影响是改变了正压力项的大小,近几十年来,磨刀门河口正压力呈减小的趋势。
贾良文吴超羽任杰
20世纪50年代珠江三角洲网河水动力特征分析被引量:3
2005年
采用一维三级联解方法,对20世纪50年代的珠江三角洲西、北江网河进行建模和验证,同时分析洪季、中水、枯季时网河的水动力特征。研究结果表明:①模型较好地模拟了实际情况,可用于网河的水动力特征分析。②20世纪50年代,珠江三角洲网河的潮区界、潮位界、沿程水位变化具有明显的河口特征。③网河各级控制节点起着主要的分水作用。一级控制节点思贤滘处三水站的分流比平均18%;马口站的分流比平均82%。由于人为活动的影响,至20世纪90年代,三水平均分流比升至25%,马口平均分流比降至75%,大多数控制点的分流比有不同程度的变化。
刘秋海吴超羽
关键词:珠江三角洲水动力
珠江河口虎门的地貌动力学研究被引量:1
2007年
以野外现场调查、数值模拟和前人研究成果综合分析虎门的地貌动力学特征。因峡口上、下游水域开阔,涨落潮过程中发育着强大的双向不对称射流系统;由于峡口区流速最大,发育着冲刷深槽,而峡口的上、下游因流速降低,泥沙有规律地沉积,形成了涨潮三角洲与落潮三角洲堆积体,出现纵向上“马鞍”形断面特征和横向上“槽-脊-滩”的地貌特征,与其动力特征相适应。
唐兆民倪培桐任杰吴超羽
关键词:珠江河口
珠江三角洲地区全新世以来的沉积速率与沉积环境分析被引量:10
2011年
为了探讨全新世以来珠江三角洲沉积演变的时空变化特征,将全新世珠江三角洲划分为4个阶段、12个区域,并根据92个钻孔,分别统计计算了不同阶段和区域的沉积速率。研究表明:(1)珠江三角洲在全新世4个阶段中的平均沉积速率有较大变幅,其中在10.0~7.5 ka BP最小,仅为1.27 mm/a,在7.5~5.0 ka BP阶段最大,为2.34mm/a。这主要受沉积基底地形、海平面上升所引起的沉积空间的差异性所导致;(2)距今2 500年以来虽然由于人类活动频繁使珠江来沙量增多,但由于河湾中河道的形成、束窄,沉积物被输运到外海的比例不断增加,使得该时期平均沉积速率并不是全新世各期中最大;(3)由于三角洲复杂边界对河流和海洋动力的改造和重塑,高海面期三角洲的沉积中心同时分布在中部不同区域。表明三角洲的进积模式不同于其它大型三角洲———三角洲的发育并非单一自河口向外海逐渐发展,而是不同区域的沉积体同时多向发育。
韦惺莫文渊吴超羽
关键词:珠江三角洲全新世沉积速率沉积环境
珠江磨刀门河口亚潮频率水位的控制论研究被引量:3
1992年
本文应用现代控制论研究河口非潮汐海平面变化及其与影响要素的关系。两年连续的水位及水文气象要素资料表明,在0.01—0.50cpd的频带上水位有相当高能的波动,这些波动的能量主要直接或间接来自风应力、河流径流以及河口外的海平面波动。本文应用1982年时间序列辨识了五个二阶的MISO CAR模型,系统输出是河口亚潮频率海平面;系统输入是河流人注流量、风应力和气压。模型检验后对1983年亚潮频率海平面进行一步和多步后报,符合良好。系统仿真定量地估计了各控制因素对水位的相对重要性。频域和时域分析都表明河口水位系统具有振荡特性。
吴超羽徐家隽
关键词:珠江口水位
“门”地貌单元的能量耗散和过程机制被引量:7
2012年
基岩岛屿组成的"门"地貌单元是珠江河口区别于世界其他河口的重要地貌特征之一。文章基于重整化群k-ε湍流模型(RNG k-ε)的FLOW3D流体计算模型研究了"门"地貌单元的时均动力结构及湍流能耗特性。"门"地形致动力结构伴随不同类型能耗区。根据能耗空间分布特性可分为核心区(A1区)、混合区(A2区)、上游区(A3区)、下游区(A4区)。"门"地形作用下,不同分区的动力结构、湍流特性、能量转化、能量耗散特征及其驱动机制不同。
倪培桐吴超羽刘欢
关键词:能量耗散
珠江三角洲古今海蚀地形的高度差异及影响因素被引量:5
2011年
海岸平台之所以能指示海面的高度,是因为海面在岩石海岸上长时间作用的结果.位于现代珠江三角洲平原上的古海蚀平台远高于珠江口内外现代海岸的现代海蚀平台,但普遍认为其高度仍在现代海岸动力范围之内,并且被作为判断全新世地壳升降或海面变化的依据.从海岸地貌学、海岸动力学、岩体力学等几个方面对造成珠江三角洲古今海蚀地形高度差异的各种因素的影响程度进行了研究.理论计算表明:古今珠江三角洲河口湾内平均高潮高度的差异最大不超过0.3m;在广东海岸的波浪条件下,因波浪差异或海岸岩石强度差异造成的海蚀平台之间的高度差异均不足0.3m.但野外实测数据显示,珠江三角洲古今海蚀平台高度差异在1m以上,因此上述因素不是形成古今海蚀地形高度差异的主要原因.而多年潮汐统计数据则显示,广东各地海岸高于3m(珠江基面)的风暴潮至少要50年才有1次,几十年一遇的特大高潮和出现频率极低的特大波浪没有足够的时间塑造相应的高海蚀平台和海蚀穴.因此,珠江三角洲古海蚀遗迹的高度已超出现代海面的动力作用范围,更不是风暴潮波浪作用的结果,只能是构造抬升或海平面下降的结果,但如何准确地鉴别构造的作用,还原海面下降幅度,则需要更进一步的研究.
王为吴超羽许刘兵韦惺黄山
共8页<12345678>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