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周华成

作品数:96 被引量:266H指数:9
供职机构: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四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黑龙江省自然科学基金黑龙江省卫生厅科研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文化科学生物学农业科学更多>>

文献类型

  • 87篇期刊文章
  • 6篇会议论文
  • 2篇学位论文
  • 1篇专利

领域

  • 93篇医药卫生
  • 1篇生物学
  • 1篇农业科学
  • 1篇文化科学

主题

  • 14篇缺血
  • 13篇疼痛
  • 12篇血性
  • 12篇肺损伤
  • 11篇休克
  • 10篇一氧化碳
  • 10篇再灌注
  • 10篇灌注
  • 9篇再灌注损伤
  • 9篇缺血再灌注
  • 9篇灌注损伤
  • 9篇肺移植
  • 8篇缺血再灌注损...
  • 7篇失血
  • 7篇失血性
  • 7篇失血性休克
  • 7篇氢气
  • 6篇中国专家共识
  • 6篇神经痛
  • 6篇椎间盘

机构

  • 57篇哈尔滨医科大...
  • 37篇哈尔滨医科大...
  • 12篇哈尔滨医科大...
  • 5篇郑州大学第一...
  • 4篇广西医科大学
  • 4篇上海交通大学...
  • 4篇中日友好医院
  • 4篇新疆维吾尔自...
  • 3篇青岛大学
  • 3篇首都医科大学...
  • 3篇首都医科大学...
  • 3篇南京医科大学...
  • 3篇河北医科大学...
  • 3篇浙江大学医学...
  • 3篇广州医科大学
  • 2篇河北医科大学
  • 2篇北京大学
  • 2篇华中科技大学...
  • 2篇山东大学
  • 2篇天津市第一中...

作者

  • 96篇周华成
  • 39篇刘金锋
  • 21篇李文志
  • 7篇邓超
  • 6篇王红蕾
  • 6篇潘鹏
  • 6篇丁文刚
  • 5篇代小奇
  • 5篇崔晓光
  • 5篇蔡振华
  • 5篇张嘉航
  • 5篇金笛
  • 4篇樊肖冲
  • 4篇方先海
  • 4篇张名硕
  • 4篇孟超
  • 4篇陈丹丹
  • 4篇王德全
  • 4篇刘广召
  • 4篇刘金锋

传媒

  • 20篇中国疼痛医学...
  • 13篇中华麻醉学杂...
  • 9篇中华疼痛学杂...
  • 7篇临床肺科杂志
  • 6篇哈尔滨医科大...
  • 5篇临床麻醉学杂...
  • 5篇现代生物医学...
  • 3篇中国微循环
  • 2篇中华器官移植...
  • 2篇实用疼痛学杂...
  • 2篇国际麻醉学与...
  • 2篇中华移植杂志...
  • 1篇保健与生活
  • 1篇颈腰痛杂志
  • 1篇生理学报
  • 1篇中国药房
  • 1篇中华医学信息...
  • 1篇畜牧兽医科技...
  • 1篇中国呼吸与危...
  • 1篇疑难病杂志

年份

  • 4篇2024
  • 4篇2023
  • 5篇2022
  • 5篇2021
  • 3篇2020
  • 4篇2019
  • 5篇2018
  • 6篇2017
  • 5篇2016
  • 4篇2015
  • 6篇2014
  • 8篇2013
  • 5篇2012
  • 4篇2011
  • 5篇2010
  • 7篇2009
  • 4篇2008
  • 2篇2007
  • 2篇2006
  • 2篇2005
96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双轨模式下麻醉学专业硕士科研现状及新策略被引量:6
2021年
近年来,随着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改革深入推进,我国逐步确立了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与专业学位硕士(专硕)研究生教育并轨的新型培养模式。新模式下,应用型医疗人才输出加快,各种医疗教育资源得到充分利用,但"重临床,轻科研"的培养特点使专硕科研创新能力训练不足,研究生教育出现"本科化"趋势。麻醉学逐渐从临床麻醉向围术期医学跨越发展,麻醉科在疾病诊断、治疗和预防中的作用日趋关键。麻醉学专硕是我国麻醉学科重要的接班人,但他们工作任务重,风险高,往往更加容易忽视自身科研能力的训练。因此,如何能够聚焦麻醉学专硕的缺陷点和潜力点改进教学模型并强化课外科研训练,一直是麻醉学专硕教育领域的关注点及难点。文章总结并探讨科研研讨模式(seminar)的基础上引入BOPPPS+PAL理念,能够使学生主动学习和被动学习有机结合,进一步提高学习积极性和学习效率,以期为麻醉学专硕乃至整个临床医学专硕教学方式改革提供新方法。
蔡振华周华成魏雨婷李文志
关键词:专业学位硕士麻醉学教育
吗啡泵镇痛在肝动脉化疗栓塞术围术期的应用被引量:2
2014年
经肝动脉化疗栓塞术(transcatheter arterial chemoembolization,TACE)是目前公认的治疗原发性肝癌的最有效的非手术治疗方法[1].但是术中及术后往往会出现患者难以忍受的疼痛.有报道称TACE术后中重度疼痛的发生率约为75%,需使用强效镇痛药[2].这种严重的疼痛不仅使患者难以接受后续的TACE治疗,还会影响治疗效果,甚至引发严重的心脑血管疾病,危及患者生命安全.寻求一种合理的镇痛方法,在保留患者语言交流配合手术能力的同时,又能显著减轻病人痛苦保证治疗效果,一直是大家共同追求的目标.本研究目的在于比较吗啡泵镇痛和吗啡肌注及芬太尼透皮贴剂外用在肝动脉化疗栓塞术围术期的镇痛效果.
史中兴蔡振华周华成刘金锋
关键词:经肝动脉化疗栓塞术围术期泵镇痛吗啡ARTERIAL中重度疼痛
医学气体对供体肺脏的保护作用被引量:1
2014年
肺移植是很多肺部疾病终末期的最佳治疗方法,肺移植供体的缺血再灌注损伤是造成肺损伤导致肺移植预后不佳的主要原因。迄今为止,肺移植的成功率和长期存活率比较低,1年和5年的生存率分别是78%和49%。影响肺移植成功率的因素很多,主要包括:①供体有限或供体肺损伤;
刘荣芳周华成刘金锋
关键词:移植供体肺脏气体疾病终末期长期存活率
家猪失血性休克容量复苏时内皮素和一氧化氮的变化及其与肾功能的关系
2009年
目的探讨家猪失血性休克容量复苏时血浆内皮素(ET)和一氧化氮(NO)的变化及其与肾功能的关系。方法雄性家猪14头,体重14~17kg,随机分为2组(n=7):假手术组(S组)和失血性休克容量复苏组(HS—VR组)。HS—VR组经股动脉放血建立失血性休克模型[通过放血和回输放出的血液维持平均动脉压(MAP)35~45mmHg,持续90min],然后回输全部放出的血液及等容量的复方乳酸钠林格氏液进行容量复苏。S组除不放血及容量复苏,其他操作同HS—VR组。分别于放血前(基础值)、失血性休克模型制备成功时(T1)、容量复苏结束时(T2)、容量复苏结束后30min(T3)、60min(T4)、120min(T5)、240min(T6)时记录MAP、心率(HR)、中心静脉压(CVP)、肺动脉压(PAP)、肺动脉楔压(PCWP)和心输出量(CO),并于上述时点采集血样,测定血浆ET、NO、尿素氮(BUN)和肌酐(Cr)浓度,并计算ET/NO比值,ET/NO比值分别与血浆BUN、Cr浓度进行直线相关分析。结果与s组比较,T1时HS—VR组MAP、PAP、CVP和CO降低,HR增加,血浆ET、BUN和Cr浓度升高,ET/NO比值升高,T2时PAP和CVP升高,T4时HR降低,T6时PAP和ET/NO比值降低,T4-6时血浆NO浓度升高(P〈0.05或0.01);HS—VR组血浆ET/NO比值与BUN、Cr浓度呈正相关。结论容量复苏可纠正ET与ND功能失衡,改善失血性休克家猪肾功能。
李冬梅李文志周华成张莉莉田野衣正贵
关键词:内皮缩血管肽类一氧化氮肾功能试验
星状神经节阻滞治疗植物神经功能紊乱的甲襞微循环观察
2002年
目的观察星状神经节阻滞(SGB)治疗植物神经功能紊乱后甲襞微循环的变化情况。方法按照CCMD诊断标准选取39例植物神经功能紊乱患者作为观察对象 ,均为女性 ,年龄(40.72±10.29)岁。用1.5%利多卡因6ml进行SGB治疗 ,在治疗前30min和治疗后10min分别测量甲襞血管襻管径及流速的变化 ,并对甲襞微循环的血管形态、血液流态和管周状态进行评分。对观测结果进行成对资料的t检验。其中 ,血液流速为等级资料 ,用成对资料的秩和检验。结果SGB治疗前后比较 ,甲襞血管襻的输入枝管径由(13.16±3.86)μm增至(15.53±3.70)μm(P<0.01) ,输出枝管径由(18.98±4.86)μm增至(20.19±4.73)μm(P<0.01) ,襻顶管径由(27.98±6.83)μm增至(30.50±7.81)μm(P<0.01) ,襻长由(253.42±61.03)μm增至(260.79±67.54)μm(P<0.05) ,均较治疗前显著增加 ,而血液流速与治疗前比较无显著差异 (P>0.05)。同时 ,血管形态积分由1.96±0.82增至2.32±0.82(P<0.01) ,血液流态积分由0.34±0.45减至0.22±0.28(P<0.05) ,管周状态积分由0.29±0.53减至0.23±0.48(P>0.05) ,总积分由2.59±1.09增至2.77±1.02(P>0.05)。结论本观察结果显示植物神经功能紊乱患者治疗前的甲襞微循环总积分大于2 ,提示其微循环障碍 ;SGB治疗后甲襞微循环血液流速无?
王红蕾周华成汪琪刘铁汉刘金锋
关键词:植物神经功能紊乱甲襞微循环星状神经节阻滞
臭氧对椎间盘髓核组织即刻效应相关因素的探讨被引量:9
2011年
目的:探讨超短期(20m in)臭氧对椎间盘髓核组织的作用及其相关因素。方法:取猪新鲜椎间盘髓核组织,随机分为18组,用不同浓度的臭氧充分接触不同表面积的髓核组织,在接触后第5、10、20m in测量髓核组织与基础质量的差占髓核基础质量的百分比。结果:臭氧浓度、接触面积、作用时间三个影响因素效应显著,与超短期内臭氧对髓核的作用效果密切相关。臭氧浓度与作用时间两者之间、臭氧浓度、接触面积和作用时间三者之间存在交互协同作用。结论:在10m in内髓核质量减少程度与臭氧浓度和髓核接触面积相关。
周春旺邓超周华成刘金锋
关键词:臭氧椎间盘髓核
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来源的外泌体通过miR-335调控NF-κB通路并减轻大鼠肺缺血再灌注损伤
2024年
本文旨在探讨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来源的外泌体(exosomes derived from bone marrow mesenchymal stem cells,BMSCs-EXO)对大鼠肺缺血再灌注损伤(ischemia-reperfusioninjury,IRI)的影响及miR-335在其中的作用及机制。通过左肺夹闭60min、开放180 min建立大鼠肺IRI模型。Sprague-Dawley大鼠40只随机分为假手术组(sham)、IRI组、IRI+PBS组、IRI+EXO组和IRI+inhibitor-EXO组(n=8)。Sham组大鼠仅开胸,但不建立肺IRI模型;IRI组建立肺IRI模型,无其他任何处理;其它3组建立肺IRI模型后,于再灌注前分别给予PBS、无任何处理的BMSCs-EXO和经miR-335抑制剂处理的BMSCs-EXO。实验中进行血气分析;再灌注结束后检测肺组织湿/干重比(wet/dry ratio,W/D),以及白介素1β(interleukin-1β,IL-1β)、肿瘤坏死因子α(tumor necrosis factor-α,TNF-α)、髓过氧化物酶(myeloperoxidase,MPO)、丙二醛(malondialdehyde,MDA)、超氧化物歧化酶(superoxide dismutase,SOD)含量;电镜下观察线粒体并记录Flameng评分;光镜下观察肺组织病理学,记录肺损伤评分(lung injury score,LIS);TUNEL法检测细胞凋亡情况,并计算细胞凋亡指数(apoptosis index,AI);RT-qPCR检测miR-335表达,Westernblot检测caspase-3、cleaved-caspase-3、caspase-9、cleaved-caspase-9、NF-κB蛋白表达。结果显示,再灌注后,与sham组相比,IRI组和IRI+PBS组氧合指数、pH、碱剩余(base excess,BE)显著降低,而与IRI+PBS组相比,IRI+EXO组氧合指数、pH、BE显著升高,与IRI+EXO组相比,IRI+inhibitor-EXO组氧合指数、pH、BE显著降低(P<0.05)。与sham组相比,IRI组W/D、IL-1β、TNF-α、MPO、MDA、LIS、AI、Flameng评分及caspase-3、cleaved-caspase-3、caspase-9、cleavedcaspase-9蛋白表达显著升高,NF-κB蛋白表达降低,SOD和miR-335表达显著降低(P<0.05),但IRI组和IRI+PBS组相比无显著差异。与IRI+PBS组相比,IRI+EXO组W/D、IL-1β、TNF-α、MPO、MDA、LIS、AI、Flameng评分以及caspase-3、cleaved-caspase-3、caspase-9、cleaved-caspase-9蛋白表达显�
张冰孟超康继宇周华成
关键词:外泌体肺缺血再灌注损伤NF-ΚB
内源性舒张因子在失血性休克中的变化被引量:1
2007年
目的探讨内源性舒张因子一氧化氮(NO)与一氧化碳(CO)在失血性休克中的变化。方法按照Wigger’s改良法制作家猪失血性休克模型,失血性休克(H)组经股动脉快速放血使MAP降至40mmHg,然后复苏。对照(C)组处理同H组,但未失血。各组分别在休克前、休克末、复苏末、复苏后30、60、120、240min分别记录平均动脉压(MAP)、心率(HR)、中心静脉压(CVP)、肺动脉压(PAP)、肺动脉楔压(PCWP)、气道压(Peak)的变化,采血测定pH值、BE值、CO、NO及乳酸盐(Lae)水平。结果H组休克后MAP、PAP和CVP降低而HR升高,Peak、PCWP无显著变化。血浆NO水平在休克后逐渐升高,复苏后120min显著高于休克前和c组水平,此后一直维持较高水平,240rain时达到高峰。休克后CO水平逐渐增加,复苏后120min显著高于休克前,并高于c组,此后逐渐下降;Lac在失血后显著升高,休克末达峰值,显著高于休克前和c组,以后逐渐下降。pH值、BE值在休克后逐渐下降,与c组相比有显著差异。结论失血性休克后NO、CO水平增加,可能作为两种内源性保护因子起作用。
李冬梅李文志周华成张莉莉
关键词:失血性休克一氧化氮一氧化碳
低压复苏对非控制性出血性休克的作用被引量:4
2006年
Objective To study the effects of hypotensive resuscitation and larger volume fluid resuscitation on uncontrolled hemorrhagic shock and survival in rats with a standardized massive splenic injury model(MSI).Methods Following the MSI model,fifty Wistar rats were randomly and equally divided into five groups,group 1:sham-operated group,group 2: shock untreated group,group 3:normal MAP resuscitation group(during acute resuscitation phase MAP was kept at 80 mm Hg),group 4:Hypotensive resuscitation group(during acute resuscitation phase MAP was kept at(60±5) mm Hg),and group 5:larger volume fluid resuscitation with hypotensive resuscitation group(during acute resuscitation phase MAP was kept at(60±5) mm Hg,simultaneously infused SNP at 5 μg·kg-1·min-1).Results The mean survival time in group 1~5 was 180 min,73.50 min±8.04 min,114.30 min±31.33 min,146.70 min±28.07 min and 171.60 min±15.74 min respectively.Statistic significances were seen in each group(P<0.05),except between group 1 and group 5(P=0.0671).The amount of bleeding in group 2~5(during acute resuscitation phase) was 3.79 ml/kg±1.39 ml/kg、17.41 ml/kg±8.88 ml/kg、8.67 ml/kg±4.59 ml/kg and 10.33 ml/kg±4.31 ml/kg respectively.The loss of blood in group 3 was significantly more than other groups(P<0.05).Group 4 and 5 enhanced the blood loss significantly compared with group 2(P<0.05).The histopathologic of liver and renal showed that histopathologic injury is severe in group 3 compared with group 4,and histopathologic injury is not in evidence in group 5.Conclusion Hypotensive resuscitation and adding SNP at proper dose additionally could improve tissue metabolism and prolong survival time during hypotensive resuscitation from uncontrolled hemorrhagic shock.It is a more ideal resuscitation method compared with normal blood pressure resuscitation.
周华成刘金锋李文志王红蕾
关键词:非控制性出血性休克低压复苏动物实验血管收缩应激反应
经皮球囊压迫术治疗三叉神经痛中国专家共识(2022版)被引量:14
2022年
经皮球囊压迫术(PBC)治疗三叉神经痛,操作简单且安全有效,目前在国内已被广泛应用,但不同地区、不同学科对这项技术的应用存在差异。本共识系国内疼痛科与神经外科专家共同编写,对PBC的相关解剖、原理、适应证、禁忌证、操作方法和疗效评估等方面进行了总结,旨在指导临床医生规范应用此种治疗方法。
任玉娥刘小会程志祥樊肖冲樊碧发黄东胡永生蒋宗滨罗芳马柯钱涛孙涛孙洪涛杨立强俞文华仲骏赵宗茂周华成刘广召
关键词:三叉神经痛疼痛
共10页<12345678910>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