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崔绍平

作品数:7 被引量:49H指数:3
供职机构:河北省农林科学院更多>>
相关领域:农业科学更多>>

文献类型

  • 7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7篇农业科学

主题

  • 6篇玉米
  • 3篇性状
  • 3篇基因
  • 2篇配合力
  • 2篇基因效应
  • 1篇单交
  • 1篇单交种
  • 1篇选育
  • 1篇选育进展
  • 1篇引种
  • 1篇玉米黄
  • 1篇玉米区域
  • 1篇玉米穗
  • 1篇玉米穗部性状
  • 1篇玉米株型
  • 1篇玉米自交系
  • 1篇杂交
  • 1篇栽培
  • 1篇栽培研究
  • 1篇山前

机构

  • 7篇河北省农林科...
  • 1篇中国科学院

作者

  • 7篇崔绍平
  • 4篇徐有
  • 3篇张动敏
  • 2篇孙世珍
  • 2篇李洪杰
  • 2篇陈岭
  • 2篇郑积德
  • 1篇陈玲
  • 1篇王绍仁
  • 1篇邱志强
  • 1篇林宗义

传媒

  • 4篇华北农学报
  • 2篇河北农业科学
  • 1篇农业现代化研...

年份

  • 2篇1996
  • 1篇1995
  • 2篇1994
  • 1篇1992
  • 1篇1990
7 条 记 录,以下是 1-7
排序方式:
玉米黄早4改良系应用可行性的研究被引量:3
1995年
对黄早4及其9个改良系进行了配合力测验,并对改良单交种和改良系自身产量作了比较.结果表明,冀35单株产量一般配合力最高,显著高于黄早4;特殊配合力方差部分以黄早4-15、D黄212较高,冀35居中,改良单交种只有冀35×掖107比原单交种增产显著.改良系自身产量以冀45、冀35、D黄212较高,比黄早4显著增产.所有改良系在抗病性方面均有不同程度提高.必须通过试验才能确定某一特定改良单交组合推广利用的价值.
郑积德崔绍平李洪杰
关键词:玉米改良系配合力改良单交种
玉米株型性状的遗传分析被引量:8
1994年
由8个亲本组成1/2P(P+1)双列杂交试验,采用Hayman等人的双列分析法,对叶长、叶宽、叶面积、叶角、叶向值进行遗传分析。结果表明,除叶面积存在显著的上位性效应外,其余4性状均符合加性—显性模型。叶角、叶向值以加性效应为主;叶长、叶宽、叶面积显性效应起主要作用。叶角、叶向值以低值为部分显性,叶长、叶面积以高值为超显性。叶角的狭义遗传力较高。在88.7%左右,叶面积最低,为32.7%左右。
陈岭崔绍平徐有张动敏
关键词:玉米玉米株型基因效应
玉米自交系产量性状选育进展及其利用
1994年
以10个玉米自交系为材料,按P(P-1)/2完全双列杂交设计进行试验,研究了产量构成性状的配合力及遗传表现。结果各性状一般配合力(GCA)在亲本间存在显著差异,表明这些性状同时受加性和非加性效应控制,以加性效应为主。53、八苏、冀815三个系一般配合力较高,有较大利用价值。近年育成自交系产量性状的GCA得到明显提高。从特殊配合力看出冀35×冀815是一个有希望的强优组合。
徐有崔绍平陈玲张动敏
关键词:玉米自交系产量性状配合力双列杂交
我国北方夏玉米区试地点选择的探讨
1996年
我国北方夏玉米区试,每年试验点10—13个,涉及7省市,为了减少试验点,节约开支,而又不影响试验的准确性,本文用Hamblin等提出的方法对我国北方夏玉米区试在11年间的19个地点的产量结果进行分析,按 Hamblin及 Allen等的观点,在中产和高产地点,具有相关系数r>0.95、回归系数b>1及20%IS>80%的单个地点或组合地点(即几个地点的平均值)是最佳的试验地点。本文选出河北省粮油作物所、河南粮食所、山西小麦所、山东潍坊所、山东烟台农科所、陕西咸阳农科所、河南黄泛农科所、江苏淮阴农科所、安徽宿县农科所等为中国北方夏玉米区试的最佳组合地点。
张动敏崔绍平徐有史根年
关键词:玉米区域夏玉米
玉米br-2矮生基因利用的研究被引量:11
1990年
本研究在国内外多年研究的基础上,利用玉米br-2基因的致矮特性,根据基因重组的原理,通过各种杂交方式和选择,使抗病、抗倒、窄叶片等许多优良基因与br-2基因很好地结合,克服了原br-2基因型矮生自交系节间短、叶宽重叠密集、雌雄不协调、授粉不良等一系列缺点,育成了一批具有应用价值的优良矮生系和冀单20号等矮生杂交种,在单基因矮生特性运用于玉米育种研究上取得了进展.
崔绍平孙世珍徐有郑积德李洪杰
关键词:玉米
玉米穗部性状的基因效应分析被引量:26
1996年
由8个亲本组成的双列杂交试验,分析了穗长、穗粗、穗行数、百粒重、单株籽粒产量的基因效应。Wr/Vr和D、H、(H/D)分析表明,除单株产量存在显著的上位性,不符合加性—显性模型外,其余4个性状均符合加性—显性模型。穗粗、穗行数以加性效应为主,穗长、百粒重、单株产量显性效应和上位性起主要作用;穗粗隐性基因为增效,显性基因为减效,其余性状均为显性基因增效,隐性基因减效;穗长、穗粗、穗行数的狭义遗传力较高为50.8%~87.9%,百粒重、单株产量较低为21%左右;平均杂种优势效应按强弱顺序是单株产量>百粒重>穗长>穗粗>穗行数。
陈岭崔绍平孙耀邦
关键词:玉米穗部性状基因效应
太行山前平原高产农区饲料作物引种栽培研究被引量:1
1992年
本文从太行山前平原高产农区作物结构以粮为主的特点出发,拟定了该区应以提高粗蛋白质产量为目标,以兼用型饲料作物和蛋白质型饲料作物为引种栽培途径;並根据粒秆兼用型玉米的“两高”筛选标准,筛选出了四个达标的玉米杂交种和新组合,证实了在玉米品种中存在着可开发的秸秆粗蛋白质潜在资源;同时评价了苜蓿的初、次级生产效益。
王绍仁邱志强林宗义崔绍平孙世珍
关键词:饲料作物引种栽培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