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徐宜兰

作品数:7 被引量:27H指数:2
供职机构:山东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山东省研究生教育创新计划更多>>
相关领域:文化科学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5篇期刊文章
  • 1篇学位论文

领域

  • 6篇文化科学
  • 1篇医药卫生

主题

  • 4篇生物学
  • 3篇课程
  • 2篇学科
  • 2篇生物学教学
  • 2篇生物学课
  • 2篇生物学课程
  • 2篇教育
  • 2篇科学课
  • 2篇教学
  • 1篇学科特点
  • 1篇学科学
  • 1篇学史
  • 1篇研读
  • 1篇养育
  • 1篇养育方式
  • 1篇养育行为
  • 1篇依恋
  • 1篇依恋关系
  • 1篇神经机制
  • 1篇生物学教育

机构

  • 6篇山东师范大学
  • 1篇华东师范大学
  • 1篇纽约大学
  • 1篇山东教育学院

作者

  • 6篇徐宜兰
  • 1篇马金生

传媒

  • 2篇山东教育学院...
  • 1篇学前教育研究
  • 1篇生物学通报
  • 1篇当代教育科学

年份

  • 1篇2023
  • 1篇2018
  • 1篇2007
  • 1篇2003
  • 2篇2002
7 条 记 录,以下是 1-6
排序方式:
敏感性养育行为对儿童脑发育的影响及其神经机制与影响因素
2023年
以父母为主的养护者的敏感性养育行为对儿童安全依恋的形成及其终身发展都具有重要作用。神经科学的研究更是进一步揭示了敏感性养育对儿童脑发育的积极影响和麻木不仁、虐待、干涉性等不敏感性养育对儿童脑发育的消极影响。以父母为主的养护者自身具有的情绪加工与调节系统、奖赏与动机系统、共情与心智化系统是促使其表现出敏感性养育行为的神经机制。养护者的身份、养护者是否患有精神障碍及其育儿效能感、育儿倦怠、育儿专注度都对养护者养育行为的敏感性有重要影响。基于神经科学的相关发现,父母应尽力发挥双亲共同育儿的敏感性养育优势,应在推进父亲参与养育的同时重视母亲的身心健康,应发动家庭其他成员建立共同敏感型育儿的家庭人际网络,以实现高质量的亲子互动,保证婴幼儿身心健康发展。
周加仙徐宜兰张梦润
关键词:养育行为养育方式依恋关系脑发育
顾巧英“教活学活”思想与教学实践研究
顾巧英是中国著名的特级生物学教师.她从教40余年,一直努力寻求优化中学生物学教学的途径和方法.顾巧英对生物学教学内容、教学模式、教学方法等方面大都有自己独特的设想和尝试,其成功经验对当前的生物学课程与教学改革也将具有特殊...
徐宜兰
关键词:教学实践生物学教学
文献传递
论中学科学课中科学史的教育价值被引量:18
2002年
科学是科学史的高度概括、结晶和升华 ,科学史是一种非常重要的教育资源 ,科学史的教育对于科学教育、创新教育和成才教育都有很好地推动和借鉴作用。尽管科学史的教育已逐渐引起了人们的注意 ,但人们对科学史教育价值的认识还存在着诸多偏差或不足。本文在回顾与反思科学史教育的历史与现状的基础上 ,通过具体的教学案例阐释了科学史的多维教育价值 ,同时对中学科学课程中加强科学史教育的可能性作了分析和论证。
徐宜兰
关键词:科学课科学史教育价值科学教育
中学生物学课程设计策略的研究被引量:2
2002年
课程设计具有不同的价值取向 ,即以学科知识为中心的课程设计、以社会需要为中心的课程设计和以学生发展为中心的课程设计。本文在对三种课程取向进行利弊分析的基础上 ,就生物学课程设计 ,提出了以学科特点、社会需要、学生发展为三个支撑点的素质中心课程理念 ,并在此基础上 ,就未来的生物学课程走向作出了初步的构想。
马金生徐宜兰
关键词:课程设计学科特点生物学教学课程理论
研读课程标准 理解课程性质被引量:1
2018年
1986年以来的初中生物学教学大纲、初中生物学课程标准对生物学课程性质的研究不断深入。《全日制义务教育生物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阐述了生物学课程是学科课程、科学课程、国家课程,以及它在中学阶段必然存在必修课程。生物学课程与物理学课程、化学课程等科学课程共同构成了科学课程群。同时,生物学课程是蕴含生命观念的科学课程,是研究"人"的科学课程,是具有"人文色彩"的科学课程,从而彰显了生物学课程与其他科学课程的不同。
徐宜兰
关键词:课程标准生物学课程课程性质科学课程
生物学教育从“鸿沟”现象到“两种文化”的有机融合被引量:2
2007年
一、问题的缘起:生物学教育中的“鸿沟”现象 在教育领域内,人们纷纷指责传统的科学主义倾向的生物学课程。认为科学主义的强霸带来很大的负面影响,造成了“科学”与“人文”的严重隔离,使得生物学教育中的“鸿沟”现象愈发彰显。我国的中学生物学教育滞后于很多发达国家,至今还有很多学校采用人文学科的教学方法教授它:读科学、背科学、考科学。这是一种缺失科学精神的生物学教育。缺乏科学精神的生物学教育是不是就一定没有科学主义存在呢?不然,我国的生物学教育存在着严重的工具主义倾向。这是一种科学主义的突出表现。建国以来,我国的生物学教育基本上是以工具价值取向为主,即学习生物学是为了社会发展的需要、是为了征服自然、改造自然的需要。如《1952年初级中学植物教学大纲》指出:“植物学是研究植物界和指出如何支配植物界的科学”;“我们不能等待自然的恩赐,我们的任务是向自然索取。”
徐宜兰韩萍
关键词:生物学教育鸿沟科学主义倾向工具主义生物学课程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