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博
- 作品数:8 被引量:42H指数:3
- 供职机构:中国石油大学(北京)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国家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项目更多>>
- 相关领域:石油与天然气工程更多>>
- 高压注气驱油全程可视实验装置
- 本实用新型提出一种高压注气驱油全程可视实验装置。高压注气驱油全程可视实验装置包括:细长玻璃管和包围在细长玻璃管之外的密闭容器,所述密闭容器中填充有包围在所述细长玻璃管之外的平衡所述细长玻璃管内外压力的保护流体,所述保护流...
- 杨胜来章星李芳芳文博王智林钱坤孟维伟曹力元蔡福林王朝丽
- 文献传递
- 高压注气驱油全程可视实验装置和方法
- 本发明提出一种高压注气驱油全程可视实验装置和方法。高压注气驱油全程可视实验装置包括:细长玻璃管和包围在细长玻璃管之外的密闭容器,所述密闭容器中填充有包围在所述细长玻璃管之外的平衡所述细长玻璃管内外压力的保护流体,所述保护...
- 杨胜来章星李芳芳文博娄毅聂向荣王智林钱坤孟维伟曹力元
- 文献传递
- 双重介质储层建储气库微观渗流机理研究被引量:2
- 2012年
- 储气库储层渗流机理的研究是应对枯竭油气藏建储气库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为深入认识碳酸盐双重介质储层建库的微观渗流机理,综合岩心分析、扫描电镜、压汞实验、相渗实验等实验技术,研究了某双重介质气藏的微观孔隙结构特征、流体的分布、气水两相渗流特征等,研究表明:区块储层具有双重介质特征,孔隙类型以裂缝-孔隙型为主,孔隙结构复杂,但微裂缝发育,是储层渗透性的有利条件,对于气水渗流和天然气储存具有重要意义。气驱水过程表明在进行储气库建设时,应选择较大的合理注入气速度和注入压力。气驱水的效果明显,说明在碳酸盐岩双重介质气藏进行储气库建设,注气、储气能力较好。气水两相的等渗点相对渗透率接近0.1,说明储层岩石具有较强的渗流能力。在储气库长期运行时,强采强注运行过程中储层物性会变差,需要对储层中小颗粒的运移作进一步研究,采取针对性措施。该研究成果对碳酸盐双重介质储层建库提供一定的实验依据和理论指导,具有重要意义。
- 张海勇顾岱鸿涂乙文博
- 关键词:碳酸盐岩双重介质孔隙结构渗流特征
- 低渗油藏CO_2混相驱启动压力梯度实验研究被引量:18
- 2013年
- 低渗透油藏开发过程中存在启动压力梯度,CO2混相驱过程复杂,需要进行深入研究。将CO2混相驱过程分为原始油相带、注气前缘带、混相油带和注气后缘带,主要采取短岩心驱替实验测定启动压力梯度。研究表明,低渗透岩心的压力梯度与流量关系图都呈凹型分布,存在非线性流动和线性流动。启动压力梯度的主要影响因素有流体粘度、有效渗透率、流体密度和气油比等。启动压力梯度与岩心渗透率成幂函数变化,指数为-0.482。
- 章星杨胜来文博李芳芳陈浩聂向荣丁景臣
- 关键词:低渗透油藏启动压力梯度渗透率
- 注采井压降漏斗与有效启动压力梯度关系研究
- 2011年
- 压降漏斗对油井产量具有重要影响,一方面压降漏斗扩大了储层的生产压差,使得单井动用范围扩大、更多的储层储量逐步被动用;另一方面压降漏斗附近的压力梯度远高于其他地区,若近井地带消耗的压差过大,将导致井间的有效压力梯度下降。实验研究表明降低原油粘度,可在一定程度上减小了井底压降漏斗的压降,提高地层中部的有效驱动压力梯度,从而提高油井产量。
- 文博
- 关键词:井网注采压差
- 高压注气驱油全程可视实验装置和方法
- 本发明提出一种高压注气驱油全程可视实验装置和方法。高压注气驱油全程可视实验装置包括:细长玻璃管和包围在细长玻璃管之外的密闭容器,所述密闭容器中填充有包围在所述细长玻璃管之外的平衡所述细长玻璃管内外压力的保护流体,所述保护...
- 杨胜来章星李芳芳文博娄毅聂向荣王智林钱坤孟维伟曹力元
- 文献传递
- 低渗透油藏二氧化碳混相驱超前注气实验研究——以吉林油田黑79区块为例被引量:15
- 2012年
- 为了进一步提高低渗透油藏采收率,进行了二氧化碳混相驱超前注气可行性实验研究。以吉林油田黑79区块为例,利用细管实验确定二氧化碳驱的最小混相压力,通过长岩心物理模拟实验研究低渗透油藏超前注气室内驱油效果,并与相同地层条件下水驱和同步注气的驱油效果进行了对比分析。结果表明,二氧化碳混相驱超前注气、同步注气和水驱的最终采收率分别为77.03%,73.09%和56.47%。二氧化碳混相驱超前注气最终采收率最高,原因是超前注气能够在开采前就使地层压力升高、地层能量增加,并且提前注入的气体与原油接触混相,可降低原油粘度、增加原油流度。
- 娄毅杨胜来章星余跃殷丹丹李敏文博
- 关键词:低渗透油藏二氧化碳混相驱物理模拟
- 定量测定绥中36—1油田地层结垢实验被引量:7
- 2011年
- 前人对地层结垢的研究大多属于定性分析,很少有定量研究。文中以绥中36-1油田某区块为研究对象,在详细分析地层水和注入水离子质量浓度的基础上,从定量的角度出发,设计了单一因素和多因素耦合情况的实验方案,以确定注入水与地层水不配伍而产生的结垢量。实验结果表明:在不同的注入水与地层水配比下,随温度升高,结垢量变化曲线呈现出开口向下的抛物线趋势;注入水比例为50%和60%时,在多因素耦合的情况下,结垢量先随着温度和pH值同时变大而增大,随后出现下降的变化趋势。
- 涂乙汪伟英文博
- 关键词:温度PH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