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杜吴鹏

作品数:63 被引量:725H指数:15
供职机构:北京市气候中心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中国气象局气候变化专项北京市科技计划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天文地球环境科学与工程建筑科学经济管理更多>>

文献类型

  • 50篇期刊文章
  • 6篇会议论文
  • 3篇科技成果
  • 2篇学位论文

领域

  • 27篇天文地球
  • 22篇环境科学与工...
  • 9篇建筑科学
  • 1篇经济管理
  • 1篇金属学及工艺
  • 1篇动力工程及工...
  • 1篇电气工程

主题

  • 20篇气候
  • 19篇城市
  • 10篇气象
  • 8篇污染
  • 6篇城市规划
  • 5篇通风
  • 5篇气溶胶
  • 4篇数值模拟
  • 4篇气候变化
  • 4篇空气污染
  • 4篇大气环境
  • 3篇灾害
  • 3篇气候模式
  • 3篇温室气体
  • 3篇降水
  • 3篇风险区划
  • 3篇城市大气
  • 3篇城市气候
  • 3篇城市生态
  • 3篇春季

机构

  • 41篇北京市气候中...
  • 14篇中国科学院大...
  • 12篇中国环境科学...
  • 12篇南京信息工程...
  • 10篇北京市气象局
  • 6篇中国气象局
  • 5篇中国城市规划...
  • 5篇中国气象科学...
  • 4篇南京大学
  • 4篇沈阳市环境卫...
  • 4篇京津冀环境气...
  • 4篇北京城市气象...
  • 3篇清华大学
  • 3篇中国科学院
  • 3篇北京市城市规...
  • 3篇深圳市国家气...
  • 2篇北京工业大学
  • 2篇中国科学院遗...
  • 2篇中国气象局北...
  • 1篇北京师范大学

作者

  • 61篇杜吴鹏
  • 26篇房小怡
  • 16篇党冰
  • 16篇程宸
  • 14篇邢佩
  • 12篇高庆先
  • 12篇轩春怡
  • 11篇杨若子
  • 10篇刘勇洪
  • 6篇师华定
  • 5篇王晓云
  • 5篇孙丹
  • 5篇张硕
  • 4篇缪启龙
  • 4篇吴建国
  • 4篇郭文利
  • 4篇马京津
  • 3篇辛金元
  • 3篇王跃思
  • 3篇黄宏涛

传媒

  • 6篇环境科学研究
  • 5篇气象科技
  • 4篇资源科学
  • 4篇气象
  • 3篇环境科学与技...
  • 2篇地理科学
  • 2篇中国科技成果
  • 2篇气候变化研究...
  • 2篇气象与环境学...
  • 1篇中国环境科学
  • 1篇安徽农业科学
  • 1篇环境科学
  • 1篇南京大学学报...
  • 1篇长江流域资源...
  • 1篇地球科学进展
  • 1篇生态学杂志
  • 1篇中国园林
  • 1篇第四纪研究
  • 1篇河南科学
  • 1篇热带气象学报

年份

  • 5篇2023
  • 2篇2022
  • 2篇2021
  • 4篇2020
  • 7篇2019
  • 1篇2018
  • 6篇2017
  • 4篇2016
  • 3篇2015
  • 3篇2014
  • 1篇2013
  • 9篇2012
  • 2篇2011
  • 2篇2010
  • 2篇2009
  • 1篇2008
  • 1篇2007
  • 5篇2006
  • 1篇2005
63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暖冬的气象成因及对农林业的影响被引量:10
2005年
20世纪 80年代以来 ,我国已出现了 18个暖冬。这种经常出现的气候异常 ,有一定的气象成因 ,对农林业生产产生了很大的影响。笔者对此进行了分析和讨论 ,并提出了降低暖冬对农林业危害的建议。
杜吴鹏缪启龙
关键词:暖冬气象成因农业林业
面向海绵城市建设的城市生态空间与气候承载力研究
2019年
近年来,城市内涝问题引起了政府和大众的普遍关注,其不仅仅是单一的排水不畅、地下管网不合理的问题,而是城市在开发的过程中忽视了生态,使其失去了弹性。要解决当前的城市内涝等生态环境问题,必须了解生态系统的复杂性。
马京津马京津杨若子房小怡杨若子杜吴鹏
关键词:城市生态空间城市建设气候海绵城市内涝地下管网
空气污染对气候变化影响与反馈的研究评述被引量:31
2012年
气候变化和空气污染都是人类面临的重要环境问题,其影响与反馈已成为空气污染和气候变化领域的研究热点.总结了空气污染与气候变化相互作用机理,系统梳理了国内外有关空气污染对气候变化影响及反馈的研究成果,并且重点评述了黑碳和硫酸盐气溶胶辐射强迫及其气候效应、气候变化对近地面臭氧和颗粒物影响等领域的研究进展.分析指出,现阶段尚没有一个能够综合考虑气象条件、排放源、下垫面等诸多因子对空气污染的影响机理过程模型,无法定量描述大气组分在不同气象条件作用下的演变过程等.提出未来研究中应深化对机理机制的认识,减少模式的不确定性,加强在排放清单的编制、立体观测网的构建、互馈机理的试验、模式的集成耦合等方面的研究.
师华定高庆先张时煌陈东升杜吴鹏付加锋白鹤鸣
关键词:空气污染气候变化
面向适应的精细化城市通风廊道规划气象评估技术研究及应用
2019年
随着城市规模的快速扩张,大量的人工建筑代替了原有的自然下垫面,造成了城市局地气候的显著变化,其中近地层风场的变化是城市化影响局地气候的一个重要方面。建筑物的存在增加了城市下垫面的粗糙度,降低了城市街区内部的空气流通效率,恶化了城市局部地区的通风环境,增强了城市热岛效应.
杜吴鹏房小怡刘勇洪程宸党冰邢佩王昕媱张硕黄宏涛杨若子
关键词:通风环境精细化气象
城市规划气候评估与通风廊道设计技术研究与应用
房小怡杜吴鹏苗世光刘勇洪任希岩何永郭文利程宸任超贺健张硕邢佩党冰马京津杨若子
1.研究目的:气候是一种自然资源,是城市赖以发展的重要载体,如不重视气候与城市间的相互协调,很可能会造成难以逆转的严重后果。相反,若在城市规划中前瞻性地考虑气候,可为制定合理的规划方案提供科学依据。加强气候对城市规划的引...
关键词:
关键词:城市规划方法计算方法
面向特大城市的风环境容量指标和区划初探——以北京为例被引量:6
2017年
利用气象观测、高分辨率城市地理信息和卫星遥感数据,通过将气象类指标与城市类指标相结合,开展了北京地区风环境容量指标和区划的探索性研究。结果表明:水平风速和大气混合层厚度两个指标在空间上均呈北部和东部地区高、中心城区和西南地区低的特征;中心城核心区和卫星城的地表粗糙度长度较高,二环内老城区建筑多为平房,地表粗糙度长度小于二环外其他中心城区,形成较明显的空心环状结构;在中心城区外的植被地区,北部和西部山区粗糙度长度明显高于平原区;加权综合水平风速、大气混合层厚度和地表粗糙度长度3个指标,计算不同等级风环境容量指数阈值,在空间上西南地区的房山、门头沟、海淀、石景山、丰台以及中心城区的东城和西城等地风环境容量指数较低,其中二环至四环范围是风环境容量指数最低区域,这与北京经济、金融和商业中心空间分布一致;延庆、怀柔、密云的北部以及通州的绝大部分地区为风环境容量指数高值区,其他平原区多为中等风环境容量指数区。
杜吴鹏房小怡刘勇洪贺健程宸党冰邢佩
关键词:混合层厚度
城市近地面高分辨率快速风场模型构建与应用被引量:4
2019年
介绍了城市近地面高分辨率快速风场模型的构建,以中尺度模式结果作为背景驱动场,5m分辨率建筑物资料作为模型数据输入,通过区块处理、分区函数插值和质量守恒约束,实现了在较短时间(2~3 h)内获得可覆盖城市尺度的高分辨率(10 m左右)的近地面风场。基于该模型对北京四环内主城区(20 km×19 km)在8个典型时刻的10 m分辨率风场进行了模拟和检验,结果如下:(1)在风速方面,模拟值与观测值相比往往会偏大些,夏季4个时刻模拟的准确率在90%以上,冬季4个时刻模拟的准确率在60%以上;在风向方面,8个时刻的准确率均在40%以上。(2)基于该风场模型模拟得到的高分辨率风场能够反映出北京主城区风的山谷风日变化特征;明显的风速大值区往往对应着粗糙度较小的下垫面,而一些密集高层建筑区域始终是流场凌乱的风速小值区。(3)以东二环某一区块为例,该高分辨率风场模型还可对重点街区的精细化风场特征进行展示,可以清晰地反映出流场因建筑物分布产生的分流、汇合、局部环流,以及尾流。综上所述,该城市风场模型为实现短时间内获得覆盖城市尺度的高分辨率近地面风场提供了有效途径。掌握城市尺度的精细化风环境特征,有助于识别亟需改善或限制开发的关键区域,辅助城市通风廊道的合理构建和实施,从而达到优化城市内部通风性能、缓解城市热岛、增加风环境舒适度的最终目标。
邢佩房小怡房小怡张宁程宸刘勇洪刘勇洪杜吴鹏杨若子
关键词:高分辨率下垫面建筑
基于多元资料的成都市2049远景发展战略规划气候可行性论证被引量:4
2019年
配合2015年成都市2049远景发展战略规划编制,利用成都市气象和空气质量观测数据、卫星遥感、地理信息及城市规划土地利用资料,对该市风、热/冷环境和大气环境进行计算分析,结果表明:①成都市主导风向为NE,年平均风速为1.2m/s,静风频率高达34%,冬季风速最小。市域内风速总体呈东北向西南递减趋势,西部沿龙门山岷江口和湔江口为市域2处主要通风口。21世纪00年代城市集中区风速较20世纪80、90年代显著减少,NE和NW风向上减少可达0.5m/s。②该市较强等级以上热岛面积由1992年的53.6km^2发展至2014年的798km^2,且热岛中心呈现多极化。高级别生态冷源集中于龙门山和龙泉山,大规模城市扩张与沿山坡耕地是热/冷环境恶化的重要原因。③成都大气环境状况不佳,空气污染程度呈现城区—近郊—远郊递减特征。2007—2014年城区PM10和NO2平均浓度分别为0.116mg/m^3和0.054mg/m^3,均未达国家环境空气质量二级标准。④绘制了成都市城市气候分析图,并结合实地调查、土地利用现状以及发展诉求,形成了城市规划气候建议图,将全市划分为6类规划分区,明确了对气候影响程度不同的各类空间,进而为成都市2049远景发展战略规划提出了气候可行性建议。
程宸房小怡王信杨袁慧张硕覃光旭杜吴鹏
关键词:城市战略规划
京津冀城市群高温灾害风险区划研究被引量:11
2014年
本文利用175个气象站观测数据和社会经济资料,从致灾因子、孕灾环境、承灾体、抗灾能力四个方面研究了京津冀城市群高温灾害风险,结果表明:京津冀城市群高温频次呈南部高、北部低以及平原地区高、山区低的空间分布特征,频次最高区域位于石家庄和衡水以南、邯郸以北地区,北部的承德、张家口和秦皇岛地区高温频次最低;致灾因子高危险区和孕灾环境高敏感区主要分布在河北省南部,承灾体高易损区主要位于大型城市,经济发达的城区抗灾能力较强,抗灾能力风险较低;京津冀城市群高温灾害综合风险区划呈南高北低特征,高风险区集中在河北中南部及北京和天津的市区,河北中部及邻近北京、天津地区则为次高风险区和中等风险区,河北北部、西北部和东北部多为低风险区和较低风险区.
杜吴鹏权维俊轩春怡房小怡郭文利
关键词:京津冀城市群高温风险区划
近30年北京气候舒适度城郊变化对比分析被引量:12
2015年
利用北京市城郊20个气象观测站1981—2010年30年气象资料,计算了20个站点的逐日舒适度指数,并统计了北京城郊夏季最热舒适度、冬季最冷舒适度的年平均值以及炎热日数、酷热日数、寒冷日数和严寒日数,最终分析给出了北京舒适度的年际和空间变化特征以及城郊舒适度差异。结果表明:20世纪80年代,北京夏季最热舒适度在炎热标准以下,城郊差异不大;90年代至今增热趋势明显,炎热和酷热日数显著增多,特别是平原地区炎热和酷热日数分别增加到40天和8天,且炎热和酷热日数空间分布范围不断扩大,2000年后扩大到除朝阳区东部以外的大部分主城区。相比较郊区而言,城区的热舒适度指数和变热幅度大,山前平原比山区热。且城区的冬季暖于郊区,寒冷和严寒日数也低于郊区,这种差距从80年代中后期逐渐明显,最大差距一年能达到10~20天;90年代后严寒区域范围逐渐缩小,平原地区的寒冷Et数较80年代平均减少10天。
房小怡李磊杜吴鹏党冰程宸舒文君
关键词:气候舒适度年际变化
共7页<1234567>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