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房小怡

作品数:55 被引量:409H指数:12
供职机构:北京市气候中心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中国气象局气候变化专项北京市科技计划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天文地球环境科学与工程建筑科学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更多>>

文献类型

  • 39篇期刊文章
  • 10篇会议论文
  • 3篇科技成果
  • 1篇学位论文

领域

  • 24篇天文地球
  • 17篇环境科学与工...
  • 9篇建筑科学
  • 1篇经济管理
  • 1篇金属学及工艺
  • 1篇动力工程及工...
  • 1篇电子电信
  • 1篇自动化与计算...
  • 1篇交通运输工程

主题

  • 20篇城市
  • 11篇气象
  • 9篇数值模拟
  • 9篇值模拟
  • 7篇气候
  • 7篇污染
  • 5篇通风
  • 5篇城市规划
  • 5篇大气环境
  • 4篇气象环境
  • 4篇边界层
  • 3篇地表
  • 3篇气温
  • 3篇京津
  • 3篇建筑
  • 3篇城市建设
  • 3篇城市热岛
  • 3篇城市生态
  • 3篇大气污染
  • 2篇大涡模拟

机构

  • 41篇北京市气候中...
  • 12篇北京市气象局
  • 11篇南京大学
  • 7篇中国气象局
  • 6篇中国城市规划...
  • 6篇中国气象局北...
  • 5篇南京信息工程...
  • 4篇清华大学
  • 4篇中国科学院大...
  • 4篇深圳市国家气...
  • 3篇京津冀环境气...
  • 2篇北京市城市规...
  • 1篇北京联合大学
  • 1篇北京师范大学
  • 1篇同济大学
  • 1篇中国环境科学...
  • 1篇中国科学院
  • 1篇中国建筑设计...
  • 1篇上海市气象局
  • 1篇深圳市城市规...

作者

  • 53篇房小怡
  • 26篇杜吴鹏
  • 18篇程宸
  • 17篇刘勇洪
  • 10篇王晓云
  • 10篇党冰
  • 9篇蒋维楣
  • 8篇邢佩
  • 7篇轩春怡
  • 7篇郭文利
  • 7篇张硕
  • 6篇杨若子
  • 4篇栾庆祖
  • 4篇马京津
  • 4篇李磊
  • 3篇苗世光
  • 3篇黄宏涛
  • 3篇张宁
  • 2篇刘红年
  • 2篇李书严

传媒

  • 3篇气象
  • 3篇气象科技
  • 2篇环境科学学报
  • 2篇南京大学学报...
  • 2篇环境科学与技...
  • 2篇高原气象
  • 2篇应用气象学报
  • 2篇中国科技成果
  • 2篇气象科技进展
  • 1篇资源科学
  • 1篇生态学报
  • 1篇规划师
  • 1篇气象科学
  • 1篇长江流域资源...
  • 1篇地球科学进展
  • 1篇中国园林
  • 1篇城市规划
  • 1篇河南科学
  • 1篇热带气象学报
  • 1篇气候与环境研...

年份

  • 6篇2019
  • 2篇2018
  • 9篇2017
  • 9篇2016
  • 3篇2015
  • 4篇2014
  • 3篇2013
  • 3篇2012
  • 1篇2011
  • 1篇2010
  • 1篇2007
  • 1篇2006
  • 3篇2005
  • 2篇2004
  • 2篇2003
  • 1篇2002
  • 2篇2001
55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城市规划建设中环境理念的科学实施——奥运场馆规划方案大气环境效应研究被引量:12
2005年
在城市发展规划中合理考虑环境气象条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实用价值,而目前我国单一化尺度的城市大气环境效应研究存在很大的局限性,须建立多尺度的大气环境评估系统。以五棵松体育文化中心、奥林匹克公园中实施的奥运场馆规划方案大气环境效应评估为例,提出一套客观、科学、可操作的评估指标及评估方法,旨在为优选、调整、优化城市整体和局部规划提供依据。
王晓云汪光焘房小怡苗世光郭文利蒋维楣
关键词:大气环境城市规划评估系统
我国城市规划中气候信息应用回顾与展望被引量:14
2015年
城市规划中气候信息的应用经历了从早期的风玫瑰图利用到考虑风、温、湿、压等要素的气候适宜性分析以及目前关注城市通风环境、热环境以及污染敏感区的城市环境气候图技术的历程。气候信息获得的途径也从数量极为有限的基本气象观测站资料到空间加密的自动气象站资料、更精细的气象数值模式以及精细化地理信息技术的应用。同时,细化的技术导则和规范的建立以及不同行业间的联合发文有力推动了气候信息的实际应用。此外,研究展示了近年开展的伊犁、深圳、北京实际案例主要内容。最后,针对未来我国将根据大气环流特征和生态环境承载能力、走优化城镇空间布局和城镇规模结构的新型城镇化道路,从工作层面和技术层面给出了需要不断完善并深入研究的几个重点。
房小怡王晓云杜吴鹏李磊任希岩贺健程宸刘勇洪
关键词:气候信息城市规划通风热环境
城市规划气候评估与通风廊道设计技术研究与应用
房小怡杜吴鹏苗世光刘勇洪任希岩何永郭文利程宸任超贺健张硕邢佩党冰马京津杨若子
1.研究目的:气候是一种自然资源,是城市赖以发展的重要载体,如不重视气候与城市间的相互协调,很可能会造成难以逆转的严重后果。相反,若在城市规划中前瞻性地考虑气候,可为制定合理的规划方案提供科学依据。加强气候对城市规划的引...
关键词:
关键词:城市规划方法计算方法
京津唐夏季高温特征及对城市化的响应探析
2016年
城市化不是引起高温的唯一原因,大气环流和全球气候变暖也可能是引起高温的主要原因,深入对比研究大气环流和城市化对高温的影响将是未来研究的重点。
黄红丽刘勇洪房小怡
关键词:夏季高温城市化京津唐全球气候变暖大气环流
面向特大城市的风环境容量指标和区划初探——以北京为例被引量:6
2017年
利用气象观测、高分辨率城市地理信息和卫星遥感数据,通过将气象类指标与城市类指标相结合,开展了北京地区风环境容量指标和区划的探索性研究。结果表明:水平风速和大气混合层厚度两个指标在空间上均呈北部和东部地区高、中心城区和西南地区低的特征;中心城核心区和卫星城的地表粗糙度长度较高,二环内老城区建筑多为平房,地表粗糙度长度小于二环外其他中心城区,形成较明显的空心环状结构;在中心城区外的植被地区,北部和西部山区粗糙度长度明显高于平原区;加权综合水平风速、大气混合层厚度和地表粗糙度长度3个指标,计算不同等级风环境容量指数阈值,在空间上西南地区的房山、门头沟、海淀、石景山、丰台以及中心城区的东城和西城等地风环境容量指数较低,其中二环至四环范围是风环境容量指数最低区域,这与北京经济、金融和商业中心空间分布一致;延庆、怀柔、密云的北部以及通州的绝大部分地区为风环境容量指数高值区,其他平原区多为中等风环境容量指数区。
杜吴鹏房小怡刘勇洪贺健程宸党冰邢佩
关键词:混合层厚度
城市近地面高分辨率快速风场模型构建与应用被引量:4
2019年
介绍了城市近地面高分辨率快速风场模型的构建,以中尺度模式结果作为背景驱动场,5m分辨率建筑物资料作为模型数据输入,通过区块处理、分区函数插值和质量守恒约束,实现了在较短时间(2~3 h)内获得可覆盖城市尺度的高分辨率(10 m左右)的近地面风场。基于该模型对北京四环内主城区(20 km×19 km)在8个典型时刻的10 m分辨率风场进行了模拟和检验,结果如下:(1)在风速方面,模拟值与观测值相比往往会偏大些,夏季4个时刻模拟的准确率在90%以上,冬季4个时刻模拟的准确率在60%以上;在风向方面,8个时刻的准确率均在40%以上。(2)基于该风场模型模拟得到的高分辨率风场能够反映出北京主城区风的山谷风日变化特征;明显的风速大值区往往对应着粗糙度较小的下垫面,而一些密集高层建筑区域始终是流场凌乱的风速小值区。(3)以东二环某一区块为例,该高分辨率风场模型还可对重点街区的精细化风场特征进行展示,可以清晰地反映出流场因建筑物分布产生的分流、汇合、局部环流,以及尾流。综上所述,该城市风场模型为实现短时间内获得覆盖城市尺度的高分辨率近地面风场提供了有效途径。掌握城市尺度的精细化风环境特征,有助于识别亟需改善或限制开发的关键区域,辅助城市通风廊道的合理构建和实施,从而达到优化城市内部通风性能、缓解城市热岛、增加风环境舒适度的最终目标。
邢佩房小怡房小怡张宁程宸刘勇洪刘勇洪杜吴鹏杨若子
关键词:高分辨率下垫面建筑
基于多元资料的成都市2049远景发展战略规划气候可行性论证被引量:4
2019年
配合2015年成都市2049远景发展战略规划编制,利用成都市气象和空气质量观测数据、卫星遥感、地理信息及城市规划土地利用资料,对该市风、热/冷环境和大气环境进行计算分析,结果表明:①成都市主导风向为NE,年平均风速为1.2m/s,静风频率高达34%,冬季风速最小。市域内风速总体呈东北向西南递减趋势,西部沿龙门山岷江口和湔江口为市域2处主要通风口。21世纪00年代城市集中区风速较20世纪80、90年代显著减少,NE和NW风向上减少可达0.5m/s。②该市较强等级以上热岛面积由1992年的53.6km^2发展至2014年的798km^2,且热岛中心呈现多极化。高级别生态冷源集中于龙门山和龙泉山,大规模城市扩张与沿山坡耕地是热/冷环境恶化的重要原因。③成都大气环境状况不佳,空气污染程度呈现城区—近郊—远郊递减特征。2007—2014年城区PM10和NO2平均浓度分别为0.116mg/m^3和0.054mg/m^3,均未达国家环境空气质量二级标准。④绘制了成都市城市气候分析图,并结合实地调查、土地利用现状以及发展诉求,形成了城市规划气候建议图,将全市划分为6类规划分区,明确了对气候影响程度不同的各类空间,进而为成都市2049远景发展战略规划提出了气候可行性建议。
程宸房小怡王信杨袁慧张硕覃光旭杜吴鹏
关键词:城市战略规划
冰雪灾害对北京城市交通影响的预警评估方法被引量:11
2013年
依据灾害学原理,利用1952—2011年北京历史冰雪灾情资料分析构建了冰雪灾害对北京城市交通运行的预警评估指标体系:发生时间、冰雪强度、交通脆弱度、预警能力和减灾能力,利用层次分析法构建了城市冰雪灾害预警评估模型和评判标准,并对北京历史上38次冰雪灾害事件进行了影响评估及研究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各预警评估因子对冰雪灾害影响贡献的权重分别为冰雪强度0.4404、交通脆弱度0.2789、减灾能力0.1797、发生时间0.05264、预警能力0.0484,建立的预警评估模型准确率达76%。冰雪强度不再是唯一的决定性因子,而是与城市化背景下的多种因素共同决定着冰雪灾害对北京城市交通运行的影响程度。
刘勇洪扈海波房小怡谢璞
关键词:冰雪灾害层次分析法
京津冀城市群高温灾害风险区划研究被引量:12
2014年
本文利用175个气象站观测数据和社会经济资料,从致灾因子、孕灾环境、承灾体、抗灾能力四个方面研究了京津冀城市群高温灾害风险,结果表明:京津冀城市群高温频次呈南部高、北部低以及平原地区高、山区低的空间分布特征,频次最高区域位于石家庄和衡水以南、邯郸以北地区,北部的承德、张家口和秦皇岛地区高温频次最低;致灾因子高危险区和孕灾环境高敏感区主要分布在河北省南部,承灾体高易损区主要位于大型城市,经济发达的城区抗灾能力较强,抗灾能力风险较低;京津冀城市群高温灾害综合风险区划呈南高北低特征,高风险区集中在河北中南部及北京和天津的市区,河北中部及邻近北京、天津地区则为次高风险区和中等风险区,河北北部、西北部和东北部多为低风险区和较低风险区.
杜吴鹏权维俊轩春怡房小怡郭文利
关键词:京津冀城市群高温风险区划
近30年北京气候舒适度城郊变化对比分析被引量:15
2015年
利用北京市城郊20个气象观测站1981—2010年30年气象资料,计算了20个站点的逐日舒适度指数,并统计了北京城郊夏季最热舒适度、冬季最冷舒适度的年平均值以及炎热日数、酷热日数、寒冷日数和严寒日数,最终分析给出了北京舒适度的年际和空间变化特征以及城郊舒适度差异。结果表明:20世纪80年代,北京夏季最热舒适度在炎热标准以下,城郊差异不大;90年代至今增热趋势明显,炎热和酷热日数显著增多,特别是平原地区炎热和酷热日数分别增加到40天和8天,且炎热和酷热日数空间分布范围不断扩大,2000年后扩大到除朝阳区东部以外的大部分主城区。相比较郊区而言,城区的热舒适度指数和变热幅度大,山前平原比山区热。且城区的冬季暖于郊区,寒冷和严寒日数也低于郊区,这种差距从80年代中后期逐渐明显,最大差距一年能达到10~20天;90年代后严寒区域范围逐渐缩小,平原地区的寒冷Et数较80年代平均减少10天。
房小怡李磊杜吴鹏党冰程宸舒文君
关键词:气候舒适度年际变化
共6页<123456>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