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杨洪宽

作品数:13 被引量:51H指数:4
供职机构: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湖北省自然科学基金武汉市科技攻关计划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生物学更多>>

文献类型

  • 12篇期刊文章
  • 1篇学位论文

领域

  • 12篇医药卫生
  • 2篇生物学

主题

  • 5篇细胞
  • 5篇胶质
  • 4篇动脉瘤
  • 4篇血管
  • 4篇胶质瘤
  • 3篇增殖
  • 3篇侵袭性
  • 3篇颅内
  • 3篇颅内动脉
  • 3篇颅内动脉瘤
  • 3篇过表达
  • 2篇蛋白
  • 2篇动静脉
  • 2篇动静脉瘘
  • 2篇血管痉挛
  • 2篇血管内治疗
  • 2篇硬脑膜
  • 2篇硬脑膜动静脉...
  • 2篇增殖细胞
  • 2篇增殖细胞核

机构

  • 13篇华中科技大学
  • 1篇浙江大学医学...
  • 1篇新疆伊犁州友...

作者

  • 13篇杨洪宽
  • 10篇雷霆
  • 6篇陈如东
  • 6篇于加省
  • 5篇郭东生
  • 5篇王宝峰
  • 4篇毛峰
  • 4篇陈劲草
  • 4篇陈坚
  • 4篇何跃
  • 4篇赵亚军
  • 2篇谢蕊繁
  • 2篇胡威
  • 1篇张所军
  • 1篇王胜
  • 1篇刘星
  • 1篇席桂发
  • 1篇徐钰
  • 1篇舒凯
  • 1篇张华楸

传媒

  • 5篇中华神经外科...
  • 4篇中华实验外科...
  • 2篇中国临床神经...
  • 1篇中华神经外科...

年份

  • 1篇2017
  • 2篇2016
  • 3篇2015
  • 1篇2014
  • 2篇2012
  • 4篇2011
13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颈内动脉血泡样动脉瘤的治疗体会被引量:4
2017年
目的 探讨颈内动脉血泡样动脉瘤的治疗方法及其预后.方法 回顾性分析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神经外科2014年1月至2016年1月经数字减影血管造影确诊的15例颈内动脉血泡样动脉瘤患者的临床资料.15例患者共16个动脉瘤.2例采用开颅手术,其中行动脉瘤包裹术1例,单纯夹闭术l例;其余13例行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行血管内治疗的患者以改良Rankin量表评分(mRS)评估预后.平均随访11个月(3~22个月).结果 1例行动脉瘤包裹术的患者症状好转,出院后失访.1例行单纯夹闭术的患者术后发生再出血死亡.13例行血管内治疗的患者术后造影显示均达完全栓塞,其中1例术后再出血死亡;1例随访期内瘤颈处复发,再次行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治疗.12例患者出院后3个月mRS评分0分5例,1分6例,4分1例.结论 颈内动脉血泡样动脉瘤行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治疗的总体疗效满意,是一种安全的治疗方法.
马综综陈如东杨洪宽历华胡威陈豪于加省
关键词:颅内动脉瘤颈内动脉血泡样动脉瘤开颅手术
干扰多亮氨酸重复区免疫球蛋白样蛋白1促进人胶质母细胞瘤U251细胞株侵袭性的机制被引量:2
2012年
目的探讨干扰多亮氨酸重复区免疫球蛋白样蛋白1(LRIG1)基因表达促进人胶质母细胞瘤U251细胞株侵袭性的机制。方法用携带U6启动子的LRIG1特异性短发夹RNA(shRNA)序列的质粒载体pGenesil2-LRIG1-shRNA(siRNA)及含非特异shRNA编码序列的对照质粒pGenesil2-negativeshRNA(neg)转染U251细胞株,通过G418筛选,鉴定得到稳定转染细胞株。采用侵袭实验验证干扰LRIG1对U251侵袭性的影响,通过明胶酶谱实验检测基质金属蛋白激酶(MMP)-2、MMP-9的活性,Westernblot法检测表皮生长因子(EGFR)及其下游丝裂原激活蛋白激酶/细胞外信号调节激酶(MAPK/ERK)、磷脂酰肌醇3激酶/蛋白激酶B(P13K/AKT)信号通路蛋白的表达差异。结果含U6启动子LRIG1shRNA序列的质粒转染干扰组LRIG1mRNA降低至对照组(35.3%~39.2%,P〈0.05)。干扰LRIG1表达组U251细胞侵袭数[(159±15)-(188±9)/视野],较空白对照组细胞侵袭数[(28±9)/视野]明显增多(P〈0.05);干扰LRIG1激活EGFR通路传导;干扰LRIG1后干扰组MMP-2较对照组活性增加(1.66±0.11~1.96±0.12,P〈0.01),MMP-9干扰组较对照组活性增加(4.82±0.27~4.47±0.29)。结论LRIG1表达下调后MMP-2、MMP-9活性增强,从而促进U251细胞的侵袭性,可能通过激活EGFR信号通路引起。
毛峰杨洪宽邢细红谢蕊繁王宝峰郭东生雷霆
关键词:基质金属蛋白酶侵袭性
LRIG3基因对脑胶质瘤细胞系U87和U251的细胞周期、侵袭性和凋亡的影响被引量:4
2011年
目的探讨过表达的富含亮氨酸重复序列免疫球蛋白样蛋白3(LRIG3)基因对脑胶质瘤细胞系U251和U87的细胞周期、侵袭能力和凋亡的影响。方法将过表达的LRIG3质粒(实验组)和空白质粒(对照组)经慢病毒法感染胶质瘤细胞系U251和U87,筛选稳定细胞株,通过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和Westernblot检测LRIG3表达的变化,碘化丙啶染色后用流式细胞仪测定细胞周期的变化,TransWell小室法检测细胞的侵袭能力,用免疫组化原位末端标记法(TUNEL)检测各组凋亡细胞。结果与对照组相比,实验组U251与U87细胞中LRIG3mRNA水平分别上升67.6%和79.9%,蛋白表达水平分别升高62.3%和91.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U251细胞中S期与G2/M期细胞数之和低于对照组,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U87细胞与对照组比无明显差异。实验组U251细胞中穿出细胞数量均明显少于对照组(P<0.05),TUNEL染色结果显示对照组U251细胞凋亡率为23.4%,实验组为35.7%;对照组U87细胞凋亡率为20.2%,实验组为39.5%;对照组与实验组间凋亡率均有明显差异(P<0.05)。结论 LRIG3基因过表达能阻断细胞周期于S期和G2/M期,降低胶质瘤细胞的侵袭能力,加速细胞凋亡。
杨洪宽毛峰万锋张华楸王宝峰郭东生雷霆
关键词:胶质瘤细胞周期免疫组化
富含亮氨酸重复序列免疫球蛋白样蛋白2基因全长及胞外段慢病毒表达载体的构建及对胶质瘤细胞增殖的影响被引量:1
2012年
目的构建富含亮氨酸重复序列免疫球蛋白样蛋白2(LRIG2)基因全长及胞外段的慢病毒表达载体并转染人胶质瘤细胞株,观察其对胶质瘤细胞增殖的影响。方法运用基因重组技术将LRIG2基因全长(LRIG2)和胞外段(LRIG2ecto)片段分别插入慢病毒载体pLVX—Puro-3×Flag:然后用pLVX—Puro-3×Flag-LRIG2和pLVX。Puro-3×Flag—LRIG2ecto分别转染胶质瘤细胞株U87;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PCR)和Westernblot分别检测LRIG2及LRIG2ecto的mRNA和蛋白表达;细胞增殖检测试剂盒(CCK-8)检测转染后细胞的增殖;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周期。结果West-ernblot鉴定Flag标签蛋白表达成功;LRIG2及LRIG2ecto过表达组mRNA表达分别是对照组的8.42和29.58倍(P〈0.01);LRIG2及LRIG2ecto过表达组细胞增殖率明显高于对照组;LRIG2及LRIG2ecto过表达组细胞增殖指数(PI)分别为(50.63±1.29)%和(48.61±0.55)%,明显高于对照组(42.48±0.72)%(P〈0.01)。结论成功建立稳定表达外源性LRIG2基因全长及胞外段的人胶质瘤细胞株,且证实均促进胶质瘤细胞增殖。
肖群根谢蕊繁杨洪宽王宝峰郭东生雷霆
关键词:慢病毒胶质瘤细胞增殖
LRIG1基因过表达慢病毒载体的构建和鉴定被引量:1
2011年
目的探讨构建人类富含亮氨酸重复和免疫球蛋白样结构域1(LRIG1)基因过表达慢病毒表达载体并转染胶质瘤细胞系U87细胞的技术方法,为研究LRIG1的功能提供帮助。方法用EcoRⅠ及BamHⅠ双酶切LRIG1基因和plvxDsRed-monomer-n1慢病毒载体,琼脂糖凝电泳回收LRIG1片段和载体片段;通过T4连接酶将LRIG1基因连接至慢病毒载体上;按Lenti-XHT慢病毒包装试剂盒说明包装慢病毒;用EcoRⅠ及BamHⅠ双酶切法鉴定重组慢病毒载体;然后用plvxDsRed-monomer-n1和plvxDsRed-monomer-n1-3×flagLRIG1分别转染293T细胞和胶质瘤细胞系U87细胞,荧光定量PCR和western blot检测LRIG1 m RNA和蛋白表达。结果 U87细胞感染病毒载体后经嘌呤霉素筛选显示细胞红色荧光较空载体感染细胞减弱;实时PCR结果显示LRIG1 m RNA过表达组较对照明显升高;提取感染后细胞蛋白,Western blot鉴定flag标签蛋白表达成功。结论 LRIG1基因慢病毒表达载体能感染胶质瘤细胞系U87细胞,可使外源基因获得稳定表达。
毛峰席桂发杨洪宽王宝峰郭东生雷霆
关键词:慢病毒基因转染
LRIG3基因过表达对神经胶质瘤细胞株U251与U87增殖及增殖细胞核抗原和Ki-67表达的影响被引量:3
2011年
目的探讨过表达LRIG3基因对神经胶质瘤细胞株U251与U87增殖及增殖细胞核抗原(PCNA)和Ki-67表达的影响及其机制。方法用携带LRIG3过表达特异性序列和只含空白载体的质粒用慢病毒法感染胶质瘤细胞株U251与U87,筛选稳定株,分别分成实验组和对照组,通过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和Westernblot法检测各组细胞LRIG3表达的变化,应用噻唑蓝(MTr)比色法检测病毒感染后对胶质瘤细胞株U251与U87增殖的影响,用免疫组织化学链霉亲和素生物素复合物(SABC)法分别检测各组细胞中PCNA和Ki-67的表达差异。结果LRIG3过表达组细胞中LRIG3mRNA水平与对照组比较分别升高67.6%(U251)和79.9%(U87),LRIG3蛋白表达水平分别升高62.3%(U87)和91.0%(U251)。MTF法结果显示两实验组细胞增殖率均低于相应对照组。U251细胞对照组PCNA阳性率为(47.81±4.67)%,实验组为(27.49±3.17)%,U87细胞对照组PCNA阳性率为(55.50±4.01)%,实验组为(33.60±4.82)%,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U251细胞对照组中Ki-67的阳性率为(48.50±6.11)%,实验组为(24.30±3.76)%,U87细胞对照组Ki-67阳性率为(55.20±4.19)%,实验组为(23.50±4.60)%,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LRIG3基因过表达可减少胶质瘤细胞的增殖。
杨洪宽毛峰王宝峰万峰郭东生雷霆
关键词:神经胶质瘤增殖细胞核抗原
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应用镁剂抗脑血管痉挛有效性Meta分析被引量:3
2015年
目的 探讨硫酸镁预防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aSAH)患者脑血管痉挛的有效性.方法 系统检索Pubmed、Medline (OVID)、EMBase、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以及万方医学网等数据库,收集硫酸镁预防性应用于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的随机对照试验(RCT)研究.对符合本研究纳入标准的和既往Meta分析文献的“参考文献”逐条核对,对文献查漏排重.采用Jadad评分量表标准评价文献质量,应用RevMan 5.2软件进行Meta分析.结果 共有9项研究符合纳入标准,2314例患者接受了不同指标的试验观察.与对照组比较,硫酸镁组能够降低症状性脑血管痉挛(CVS)发生率,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相对危险度(RR)=0.81,95%可信区间(CI):0.66 ~0.99,P<0.05];硫酸镁组与对照组aSAH后的死亡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RR =0.97,95% CI:0.78 ~1.19,P>0.05).结论 与对照组比较,硫酸镁组对aSAH后症状性脑血管痉挛或者迟发性脑缺血的发生有改善作用,但死亡率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杨洪宽赵亚军陈如东何跃于加省陈劲草陈坚雷霆
关键词:硫酸镁蛛网膜下腔出血动脉瘤脑血管痉挛
烟雾病合并颅内动脉瘤的临床特点及血管内治疗(附七例报告)被引量:8
2015年
目的 探讨烟雾病合并颅内血流相关性动脉瘤的临床影像学特征以及血管内栓塞治疗的方法.方法 回顾性分析7例经由DSA确诊并经血管内栓塞治疗的烟雾病合并颅内动脉瘤患者的临床表现特点、影像学特征以及血管内栓塞治疗方法,其中2例于栓塞术后行脑室外引流术,1例行颞肌贴敷术,1例行颅内外血管搭桥术及颞肌贴敷术.结果 7例患者中5例表现为蛛网膜下腔出血,2例表现为脑实质出血破入脑室;7例患者的8个动脉瘤中6例为主要动脉型动脉瘤,2例为外周动脉型动脉瘤,均行血管内栓塞治疗,术后患者临床症状均有不同程度的恢复或改善,其中5例患者可正常工作学习,1例患者轻度偏瘫但生活自理,1例患者有较重的一侧下肢运动障碍,生活基本自理,DSA随访复查未见复发及新发动脉瘤.结论 烟雾病所致血流相关性动脉瘤导致不同类型的临床表现及影像学表现,血管内栓塞技术是治疗烟雾病血流相关性动脉瘤的有效方法.
杨洪宽赵亚军陈如东何跃于加省陈劲草陈坚雷霆
关键词:烟雾病动脉瘤血管内治疗
颅颈交界区硬脑膜动静脉瘘的诊治分析被引量:5
2016年
目的探讨颅颈交界区硬脑膜动静脉瘘的临床特点、诊断及治疗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年9月至2015年1月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神经外科收治的13例颅颈交界区硬脑膜动静脉瘘患者的临床资料。所有患者均行全脑血管造影后确诊。10例患者经枕下后正中入路行硬脑膜动静脉瘘瘘口电凝切断术,3例随访观察。随访时间为2个月至5年。结果行手术治疗的10例患者中,9例术后行全脑血管造影检查显示原瘘口及粗大的引流静脉、动脉瘤样改变均消失;1例术后复查示瘘口尚有部分残余,再次切除后瘘口}肖失。9例以蛛网膜下腔出血起病的患者术后恢复良好,1例以三叉神经痛起病的患者术后疼痛明显缓解。随访结果显示,行手术治疗的患者无一例复发。3例随访观察的患者中,1例完全瘫痪患者死于相关并发症,2例失随访。结论颅颈交界区硬脑膜动静脉瘘临床表现无特异性,行全脑血管造影可确诊。目前通过显微外科手术常可找到瘘口并将其阻断,效果确切。
赵亚军杨洪宽陈如东何跃于加省陈劲草陈坚雷霆
关键词:颅颈交界区硬脑膜动静脉瘘显微外科手术
重型颅脑损伤并发脑梗死的成因及机制探讨被引量:15
2014年
目的 探讨重型颅脑损伤后脑梗死的临床特点、高危因素及发病机制.方法 分析2012年至2013年武汉同济医院神经外科收治的发生脑梗死(24例)与未梗死(46例)的重型颅脑损伤患者的临床资料,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特征.结果 经治疗后梗死组的好转率(58%)明显低于非梗死组(83%);梗死组患者入院24 h内的最高体温为(38.1±0.8)℃,凝血功能异常发生率(75%)明显高于非梗死组(26%)(P<0.05);梗死组大脑中动脉痉挛发生率(75%)高于非梗死组(35%)(P<0.05).结论 脑梗死严重影响重型颅脑损伤患者的预后,脑血管痉挛、血管结构的损害和压迫是重型颅脑损伤后脑梗死的高危因素.
刘胜文王胜刘星万学焱张所军徐钰杨洪宽舒凯雷霆
关键词:颅脑损伤脑梗死脑血管痉挛高危因素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