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杰
- 作品数:211 被引量:953H指数:16
- 供职机构:广东医学院附属医院更多>>
- 发文基金:广东省自然科学基金广东省医学科学技术研究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生物学文化科学更多>>
- 瘢痕疙瘩不同部位P53的表达及其意义被引量:5
- 2009年
- 目的观察瘢痕疙瘩浸润部、增生部和老化部P53蛋白表达差异,以探讨瘢痕疙瘩呈浸润性生长的机理。方法取手术切除的瘢痕疙瘩组织及正常皮肤各16例为标本,对其行P53蛋白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比较瘢痕疙瘩不同病理部位和正常皮肤P53表达差异。结果瘢痕疙瘩浸润部P53表达明显高于增生部、老化部和正常皮肤(P<0.01),瘢痕疙瘩增生部P53表达明显高于老化部和正常皮肤(P<0.01),而后两者间表达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瘢痕疙瘩不同部位P53的表达差异可能是导致瘢痕疙瘩呈浸润性生长的机理之一。
- 张刚汤少明梁杰赵明权余谦
- 关键词:瘢痕疙瘩P53蛋白免疫组织化学
- 老年人下肢慢性溃疡的综合疗法被引量:3
- 2005年
- 目的探讨老年人下肢慢性溃疡的综合治疗方法。方法1990年8月~2002年8月,对43例患者分别行病因治疗、皮片移植、皮瓣修复、换药治疗等综合方法。结果手术治疗22例,均一期愈合。换药治疗21例,瘢痕愈合,随访无复发,未发生并发症。结论对难治性高龄患者的下肢大面积慢性溃疡采用综合治疗措施,根据病情选用游离植皮、皮瓣转移或换药治疗,有利于改善血循环、促进溃疡愈合。
- 张培华罗少军汤少明梁杰左强李瑾
- 关键词:慢性溃疡
- 脂肪间充质干细胞及其在脂肪组织移植中应用的研究进展
- 2007年
- 本文从脂肪间充质干细胞向各系细胞分化的机制及其可分泌细胞因子、促进血管形成,在体内的定向诱导分化和作为基因治疗载体等几方面对脂肪间充质干细胞的研究进展作了综述。
- 彭君强罗少军汤少明梁杰
- 关键词:间质干细胞脂肪组织
- 邻指背侧岛状皮瓣修复指背皮肤缺损被引量:3
- 2005年
- 梁杰罗少军汤少明郝新光
- 关键词:指背动脉
- 腺病毒载体的研究进展被引量:7
- 2007年
- 目前,腺病毒载体已成为基因治疗和重组疫苗研究的热点,是基础研究、基因治疗和重组疫苗开发等领域中的重要工具。本文就腺病毒载体的结构、构建、应用和改进方面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 银桂彬梁杰罗少军
- 关键词:腺病毒载体
- 瘢痕疙瘩形成机制的研究进展被引量:4
- 2006年
- 瘢痕疙瘩是整形外科基础研究的重要课题,由于发病机制十分复杂,其形成机制迄今尚未完全查明,本文就其在遗传背景、免疫作用、胶原代谢、细胞因子、细胞凋亡的作用等方面有关研究的进展进行报告和分析,希望能为下一步研究和治疗提供一些启示。
- 莫济贤罗少军梁杰张刚
- 关键词:瘢痕疙瘩遗传学免疫凋亡胶原代谢细胞因子
- 颊黏膜在修复尿道下裂应用中的探讨被引量:1
- 2009年
- 目的:探讨尿道下裂中应用颊粘膜进行尿道重建的可行性。方法:从2008年2月~2009年4月,我们在Snodgrass尿道成形术基础上,通过将游离的自体颊黏膜瓣形成新尿道镶嵌于劈开的"尿道板"的方法对2例阴茎型尿道下裂病例进行手术治疗并评价其效果。结果:病例术后均无明显的尿道狭窄和尿瘘发生,无尿道憩室形成和尿道口黏膜增生外翻。结论:自体颊粘膜作为尿道替代材料用于尿道下裂分期成形术是可行的。
- 赵明权张刚梁杰吴志远
- 关键词:尿道下裂尿道成形术颊粘膜
- 改良式Millard法修复单侧唇裂的临床应用
- 2010年
- 目的 探讨应用改良式Millard法修复单侧唇裂的效果.方法 对42例单侧唇裂患儿应用改良式Millard法,将健侧鼻小柱点移至患侧鼻小柱根部,充分分离错位的患侧口轮匝肌,将C瓣下的小肌束与患侧鼻束对合,部分重叠.结果 本组42例患儿,有3例因术后鼻腔分泌物多出现轻度感染,其余患儿均Ⅰ期愈合.术后随访1~36个月,平均6个月,效果满意.结论 改良的Millard法唇裂修补术可以恢复患儿患侧唇高、唇长,术后无肌隆起,效果满意.但Ⅰ期术后患儿的患侧外鼻形态须行Ⅱ期修复术才能获得满意效果.
- 吴志远梁杰贾振华郝新光
- 关键词:单侧唇裂MILLARD法
- 异种细胞外基质的研究进展
- 2006年
- 细胞外基质因为其组织结构、成分及生物力学环境最适合种子细胞的生长发育及新陈代谢,材料可降解,因而成为国内外组织工程领域的研究热点,目前异体ECM临床应用较多,而异种ECM由于潜在的免疫风险及伦理因素等原因尚未广泛应用于临床。就异种ECM的制备、组织结构、免疫特点及其在医学各领域的临床应用等方面结合国内外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 付记乐罗少军梁杰
- 关键词:细胞外基质异种免疫活性
- 人体三种类型瘢痕的超微结构差异被引量:2
- 1996年
- 为研究三种类型瘢痕的超微结构差异,作者应用扫描电镜对6例增生性瘢痕,3例瘢痕疙瘩及4例萎缩性瘢痕的表面及切面结构进行了观察。结果表明,三种类型的瘢痕组织与正常皮肤有着显著区别,而三种类型瘢痕之间既有相似之处,也有着明显不同之处。造成三种类型瘢痕组织与正常皮肤之间以及三种类型瘢痕之间差别的原因。
- 汤少明郝新光蔡康荣梁杰梁艳屏
- 关键词:瘢痕电镜超微结构
- 全文增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