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毛汉英

作品数:76 被引量:3,648H指数:31
供职机构: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中国科学院知识创新工程重要方向项目中国科学院知识创新工程更多>>
相关领域:经济管理环境科学与工程历史地理天文地球更多>>

文献类型

  • 57篇期刊文章
  • 10篇科技成果
  • 6篇会议论文

领域

  • 54篇经济管理
  • 10篇环境科学与工...
  • 5篇历史地理
  • 3篇天文地球
  • 3篇建筑科学
  • 2篇自动化与计算...
  • 1篇矿业工程
  • 1篇医药卫生
  • 1篇农业科学
  • 1篇社会学

主题

  • 15篇可持续发展
  • 13篇生态
  • 9篇城市
  • 7篇经济发展
  • 5篇区域可持续发...
  • 4篇指标体系
  • 4篇生态环境
  • 4篇生态经济
  • 4篇区域经济
  • 3篇生态系统
  • 3篇区域承载力
  • 3篇人地系统
  • 3篇决策支持
  • 3篇决策支持系统
  • 3篇国土规划
  • 3篇长江
  • 2篇地理
  • 2篇载力
  • 2篇整治
  • 2篇三峡库区

机构

  • 47篇中国科学院
  • 25篇中国科学院地...
  • 7篇国际欧亚科学...
  • 6篇中国科学院新...
  • 5篇首都师范大学
  • 3篇清华大学
  • 3篇中国科学院大...
  • 2篇北京大学
  • 2篇中国科学院研...
  • 1篇安徽大学
  • 1篇福建师范大学
  • 1篇安徽师范大学
  • 1篇北京师范大学
  • 1篇河南大学
  • 1篇聊城大学
  • 1篇河南省科学院
  • 1篇河南省社会科...
  • 1篇西北师范大学
  • 1篇威斯康星大学
  • 1篇国家发展改革...

作者

  • 73篇毛汉英
  • 20篇方创琳
  • 9篇黄金川
  • 5篇鲍超
  • 5篇王书华
  • 5篇高群
  • 5篇张蔷
  • 5篇张小雷
  • 5篇申玉铭
  • 5篇余丹林
  • 4篇刘海燕
  • 4篇吴得文
  • 4篇班茂盛
  • 3篇曹有挥
  • 3篇李铭
  • 3篇贾绍凤
  • 3篇乔标
  • 2篇乔旭宁
  • 2篇王黎明
  • 2篇王忠静

传媒

  • 11篇地理学报
  • 10篇地理研究
  • 9篇地理科学进展
  • 3篇自然资源学报
  • 2篇生态学报
  • 2篇学习与实践
  • 2篇经济地理
  • 2篇地球科学进展
  • 2篇中国科学院院...
  • 2篇世界地理研究
  • 1篇资源科学
  • 1篇世界科技研究...
  • 1篇干旱区资源与...
  • 1篇中国人口·资...
  • 1篇地域研究与开...
  • 1篇人文地理
  • 1篇干旱区地理
  • 1篇第四纪研究
  • 1篇长江论坛
  • 1篇中国建设信息

年份

  • 2篇2020
  • 3篇2018
  • 2篇2017
  • 1篇2016
  • 2篇2015
  • 2篇2014
  • 3篇2013
  • 2篇2011
  • 2篇2009
  • 1篇2008
  • 6篇2007
  • 2篇2005
  • 3篇2004
  • 5篇2003
  • 3篇2002
  • 8篇2001
  • 4篇2000
  • 5篇1999
  • 7篇1998
  • 3篇1997
76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区域承载力定量研究方法探讨被引量:378
2001年
区域承载力作为衡量区域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标志 ,是由资源承载力和环境承载力演化而来的。在总结国内外区域承载力研究方法的基础上 ,提出采用状态空间法作为量度区域承载力的基本方法。通过建立评价指标体系对环勃海地区区域承载力进行定量评价 ,并利用系统动力学模型对区域承载力和承载状况的变化趋势进行模拟和预测。
毛汉英余丹林
关键词:区域承载力状态空间法指标体系可持续发展资源承载力环境承载力
“京津冀协同发展”专题序言被引量:2
2017年
推动京津冀协同发展,是党中央、国务院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部署,是一项重大国家战略。2014年2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北京主持召开座谈会,专题听取京津冀协同发展工作汇报,强调实现京津冀协同发展,是面向未来打造新的首都经济圈、推进区域发展体制机制创新的需要,是探索完善城市群布局和形态、为优化开发区域提供示范和样本的需要,是探索生态文明建设的路径、促进人口经济资源环境相协调的需要,是促进京津冀优势互补、促进环渤海经济区发展、带动北方腹地发展的需要。2015年4月30日,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审议通过了《京津冀协同发展规划纲要》,明确了京津冀协同发展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发展目标、功能定位、空间布局、重点领域和重大措施,为推动京津冀协同发展提供了基本遵循和行动纲领。
毛汉英周成虎方创琳
关键词:序言生态文明建设
“丝绸之路经济带”中亚能源合作开发对我国能源安全的保障风险及防控建议被引量:13
2018年
中亚地区是"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的战略枢纽地段、世界战略能源富集区和超级大国争夺及政治博弈的重点地区之一,也是我国战略能源优先保障的最近基地。中亚战略能源(石油、天然气和天然铀)开发利用表现为储量大、产量小、出口量大、自消量小的"两大两小"特点,这些能源的合作开发利用对中国的保障程度有大有小。研究表明,预计到2030年中国石油、天然气、天然铀的对外依存度将分别高达80%、55%和70%,而同期中亚地区石油、天然气和天然铀出口对中国的保障程度分别为7.9%、40.7%和65%左右。受中亚地区政治、经济、政策、法律、社会文化等因素综合影响,中国与中亚地区合作开发利用战略能源面临的法律、经济、社会、政治、基础设施风险不可低估。其中,法律风险属于高风险,经济风险属于较高风险,社会风险和政治风险属于一般风险。中国与中亚合作开发战略能源一定要时刻防范风险,从化解风险、增进合作、互利共赢的角度,明确政府角色,保证政策沟通,建立副总理级战略能源开发协调委员会;发挥地缘区位优势,设立中国-中亚能源自由贸易区;完善基础设施,实现互联互通,加强中亚能源开发战略运输通道建设;建立能源战略储备制度,建立国家战略能源联合储备体系;加强人文合作,促进民心相通,降低战略能源合作风险。
方创琳毛汉英毛汉英马海涛鲍超
关键词:防控对策
“丝绸之路经济带”中国与中亚铀矿合作开发的前景与对策被引量:7
2018年
中亚的哈萨克斯坦和乌兹别克斯坦是全球铀矿资源富集区之一,具有铀矿资源储量大、分布集中、开采条件较好等特点。自2009年以来,中亚铀矿开采量长期居世界首位,2016年占世界铀矿总开采量的43.5%(其中91%分布于哈萨克斯坦)。中国与中亚铀矿合作始于2005年,自2010年以来发展较快。文章分析了中国与中亚铀矿合作开发的必要性和可行性,阐述了合作开发模式从铀矿贸易、铀矿勘探开发发展到核燃料组件加工,并对合作开发的前景作了预测。主要结论为:2030年以前中亚铀矿可满足中国核电发展对进口天然铀需求量的70%—75%;其后,随着中亚铀矿资源的快速消耗,2035年保障程度降至40%—50%。最后,文章提出了加强和深化中国与中亚铀矿合作的对策建议:以"五通"理念引领合作开发,尽快编制《中国与中亚铀矿合作开发规划纲要》,明确未来合作开发的重点,不断提高中资企业在合作开发中的地位作用,重视防范和化解合作开发的风险。
毛汉英曲建升李耀明包少勇
关键词:铀矿
基于生态足迹模型的城郊经济协调评估——以河北省新乐市为例被引量:79
2003年
该文以河北省石家庄近郊县新乐市为例,运用生态足迹模型(EcologicalFootprint)对当前生态经济协调发展的状态进行了定量评估,结果表明:供需总量呈现出非均衡特点,存在严重的生态赤字,目前的协调状态不容乐观;供需结构呈明显不对称性,区外输入成为维持系统均衡发展的必要条件;自然资源利用率比全国和东部沿海平均水平都高。笔者对其产生生态赤字的原因和减小生态赤字的可行性作简要分析。
王书华张义丰王忠静毛汉英
关键词:生态足迹生态经济自然环境土地资源
京津冀协同发展的机制创新与区域政策研究被引量:117
2017年
机制创新与区域政策是政府对区域发展的方向、目标、速度、格局和路径进行调控的政策手段。本文探讨了机制创新与区域政策在京津冀协同发展中的保障作用,强调京津冀协同发展必须正确处理好公平与效率的关系、人与自然的关系。根据京津冀协同发展近中期的主要任务,提出了当前机制创新与区域政策应重点服务于:有序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优化产业结构与空间布局、构建一体化的现代交通网络、促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加强生态环境保护五大方面;并基于长远和全局视角,阐述了京津冀协同发展的机制创新与宏观区域政策,包括:区域产业协同发展机制与政策、区域要素市场一体化机制与政策、区域协同创新机制与政策、区域公共服务共建共享机制与政策和区域横向生态补偿机制与政策。这些政策旨在为推动京津冀协同发展提供决策参考依据。
毛汉英
关键词:京津冀一体化
信息技术发展对社会生产过程及生产力空间布局形式的影响
1996年
以构建高效信息传输网络为代表的全球信息化浪潮将极大地改变人类社会生产过程及生产力的空间布局形式。在传统的农业社会中,人类生产资料中起决定性作用的是土地资本。人类的社会生产过程以体能的发挥为主。在工业社会中,起决定作用的是反映生产力水平的设备资本。对经济发展起到关键作用的是资本的积累。人类的社会生产过程以技能的发挥为主。在即将来临的信息社会中,信息资源将成为人类生产资料的第一要素。人类的社会生产活动将以智能的发挥为主。届时人类生产力的空间布局形式也将呈现出新的特点。
吕鸣伦毛汉英
中国城市发展空间格局的合理性诊断及优化的科学组织方案
科学合理的中国城市发展空间格局是建设美丽中国和美丽城乡的空间载体,优化中国城市发展的空间格局,对促进国土空间可持续利用,形成高效协同的空间开发秩序,提高国土空间运行效率,确保国家国土安全,对推动国家城镇化健康发展,提升城...
方创琳毛汉英叶大年刘盛和
生态文明城市:现代城市发展的必由之路
2014年
随着中国全面进入工业化和城镇化的快速发展阶段,面对资源约束趋紧、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的严峻形势,中共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报告中首次提出生态文明这一概念,并将“建设生态文明,基本形成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
毛汉英
关键词:生态系统退化城市发展文明城市保护生态环境生态文明资源约束
基于复杂性科学的绿洲城镇化演进理论探讨被引量:15
2016年
基于复杂性科学,引入涌现、协同、"吸引盆"等概念和模型,从涌现生成、协同维生、临界相变三个维度构建绿洲城镇化演进的理论框架。对绿洲城镇化的生成、演化和转型的过程与机理进行系统剖析,并据此对诺瑟姆曲线进行新的解读。研究表明:1绿洲城镇是以人为核心的绿洲地域系统在多时空维度上的结构和功能的整体涌现现象,涌现形成的条件包括生成主体、自组织与受限生成机制、环境策略;2竞争与协同机制维持了绿洲城镇化系统的生命活力与进化稳定,是系统演化的根本动力,系统不同层级具有不同的协同维生机制,根据协同学和耗散结构理论构建的绿洲城镇化演进的协同度和有序度可以识别系统演化方向;3绿洲城镇化过程实质上也是系统的自组织临界相变,该过程是一个渐变与突变、有序与混沌、稳态与非稳态的辩证统一;4时空间的正负反馈机制使绿洲城镇化复杂性与有序性不断提高,且不断向自组织临界态靠近,城镇化系统外在表现为活力与多样性增强。
刘海猛方创琳毛汉英石培基
关键词:复杂系统新型城镇化
共8页<12345678>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