熊攀
- 作品数:37 被引量:114H指数:8
- 供职机构:中国地震局地震预测研究所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国际科技合作与交流专项项目更多>>
- 相关领域:天文地球自动化与计算机技术环境科学与工程理学更多>>
- 一种基于人工智能技术的电离层TEC含量预测方法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基于人工智能技术的电离层TEC含量预测方法,S1:历史TEC数据和辅助输入数据的解算与处理S2:扩展编码解码长短期记忆扩展(ED‑LSTME)神经网络的建立S3:扩展编码解码长短期记忆扩展(ED‑LSTM...
- 熊攀陈江河
- 一种基于指数平滑法的震前电离层TEC异常探测方法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基于指数平滑法的震前电离层TEC异常探测方法,该方法预测背景值的精度要明显优于传统的四分位距法和滑动时窗法,特别是传统方法的预测结果存在较大系统偏差,该缺陷将会对后续电离层异常探测造成重要影响。此外,针对...
- 熊攀
- 文献传递
- 利用DEMETER卫星LANGMIUR探针观测数据研究强震前的电离层扰动被引量:8
- 2010年
- 文中介绍了Langmiur探针的观测原理,并利用电子浓度(Ne)和电子温度(Te)数据研究了2006年5月3日MW7.9汤加地震和2006年12月16日MW7.1台湾地震。结果发现汤加地震前2~5d电子浓度连续4d降低,电子温度变化不明显。台湾地震前后电子浓度的变化不明显,但电子温度在地震当天及后续3d出现了低值。目前没有直接的证据表明这些变化是由地震活动引发的,但在数据处理过程中选择了当地22时至次日3时的观测数据,并且剔除了Dst≤-30nT,Kp≥3,AE≥200nT时的记录数据,在一定程度上排除了太阳、地磁等因素引起的电离层异常情况。
- 泽仁志玛张学民刘静欧阳新艳熊攀申旭辉
- 关键词:DEMETER电子浓度台湾地震
- 京津冀区域电离层TEC多参数融合预测模型
- 2024年
- 本文利用中国地壳观测网络(陆态网络)GPS站点实测总电子含量(Total Electron Content, TEC)数据,建立了京津冀区域电离层经验模型,并通过引入太阳通量和地磁活动数据来提高模型的性能。本文研究了电离层TEC的日变化、季节变化和地磁影响分量的函数模型,采用非线性最小二乘法拟合待定系数,提出了一种多参数经验融合模型——电离层TEC京津冀区域模型(Multi-Parameter Empirical Fusion Model-Ionospheric TEC Beijing-Tianjin-Hebei Region, MEFM-ITBTHR)——来预测京津冀区域电离层TEC。结果表明,MEFM-ITBTHR模型能够很好地拟合建模数据集。本文还对MEFM-ITBTHR模型的性能进行了地理位置变化分析、季节变化分析和地磁扰动分析。结果表明,在京津冀区域,MEFM-ITBTHR模型在不同经纬度、不同季节、不同地磁扰动下与实测TEC的预测效果、线性相关性、模型精度都优于IRI2020和NeQuick2模型。本文构建的区域TEC经验模型可为GNSS单频用户提供新的电离层延迟改正方法,同时对建立其他新的和改进现有的电离层经验模型具有重要的参考意义。
- 陈江河熊攀武浩琛王树凯
- 关键词:TEC
- Prophet时序预测模型在电离层TEC异常探测中的应用被引量:21
- 2019年
- 提出一种基于Facebook开源的Prophet预测模型进行电离层TEC异常识别的新方法。首先,对比分析了该方法与传统时间序列预测方法(ARIMA模型等)预测电离层TEC建模背景值的精度,以及与经典电离层TEC异常识别方法(滑动四分位法)提取前面对应一致的电离层TEC背景值的精度。结果表明, Prophet预测模型预测建模背景值的精度要明显优于其他方法,且预测的建模精度比ARIMA模型等方法高2.55倍左右,比滑动四分位法高10.74倍左右。同时,在最佳预测建模区间时,其精度值大小比较依次为RMSE_(IQR)=10.5841>RMSE_(ARIMA)=3.2780>RMSE_(Prophet)=0.8469,说明传统探测法预测建模背景值时具有较大的不足。随后,以2017年8月8日九寨沟7.0级地震为例,利用该方法分析了电离层TEC异常扰动情况,并对比验证了该方法的有效性和准确性。实验结果表明:在震前第10 d和第2 d电离层TEC发生较为明显的负异常,第7 d电离层TEC发生较为明显的正异常。对比实验表明, Prophet预测模型的有效性和准确性明显优于滑动四分位法。
- 翟笃林张学民熊攀宋锐
- 关键词:TEC地震电离层异常
- 基于地震监测应用的地表温度和长波辐射数据对比分析被引量:1
- 2015年
- 从数据本身特征及其应用2个方面对地震监测中常用的地表温度(land surface temperature,LST)和长波辐射(outgoing longwave radiation,OLR)数据进行了对比分析。利用全球数据进行的对比分析结果表明,2种数据在高纬度和中纬度地区具有空间分布上的一致性,但在赤道及低纬度地区则表现出明显差异,认为这一差异与云量分布关系密切;根据我国大陆的云量分布特点选择特征点进行LST和OLR的对比分析表明,云量大于65%的区域,二者的同步性较差,云量低于65%的区域,则同步性较好。据此,以同步性较好的青海地区和同步性较差的中南部区域为试验区,对比了2种数据的涡度计算结果。研究表明,在地震监测应用中,利用2种数据获得的地震异常信息在时、空、强特征上表现为相同或不同都是可能的,LST主要是对增温现象的反映,而OLR则侧重于对整个地-气系统异常的综合反映。
- 荆凤申旭辉康春丽熊攀
- 关键词:地震监测
- 一种基于自回归移动平均模型的震前红外长波辐射异常信息探测方法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基于自回归移动平均模型时序预测模型(ARIMA)的震前红外长波辐射(OLR)异常信息探测方法,该方法预测参考背景值的精度要明显优于经典的时序预测模型,特别是时序预测精度成为预测性能一项重要评判指标,时间序...
- 熊攀翟笃林张学民
- 文献传递
- 2015年尼泊尔M_S8.1地震红外特征分析被引量:3
- 2016年
- 本文利用改进的红外异常鲁棒估算(RETIRA)法对2015年尼泊尔MS8.1地震震区2007年1月—2015年8月共104个月的NOAA长波辐射日数据进行了处理,获得了该地震前后的红外辐射变化.结果显示,在长达3 158天的时间尺度内,尼泊尔地震破裂面区域的长波辐射值仅在震前半年内呈现显著的异常变化.进一步对喜马拉雅构造带的分段研究表明:震前长波辐射异常出现在尼泊尔地震震中以西区域,说明地震孕育过程中喜马拉雅构造带西侧的应力积累高于东侧,这与前人利用GPS观测资料所得到的该区域应变积累特征一致;长波辐射异常的空间分布主要集中在喜马拉雅构造带南部,这一结果与地震震源机制所显示的发震断层南部区域为断层压缩区、北部为断层拉张区的应力状态相吻合.因此,综合考虑检测到的长波辐射异常所呈现的空间和时间特征,本文认为该异常与尼泊尔MS8.1地震有关.
- 荆凤申旭辉王辉康春丽熊攀
- 与地震有关的活动断裂带红外辐射变化特征被引量:15
- 2013年
- 为了获得与地震有关的活动断裂带红外辐射变化信息,以2010年4月14日青海省玉树Ms 7.1级地震为研究对象,利用MODIS热红外波段遥感数据研究了地震前后发震构造甘孜—玉树断裂带的亮温演化特征,分析了地震发生当月每10 d亮温变化情况,并与2011年同期该断裂带的亮温特征进行对比。结果表明:地震前一个月内,断裂带附近亮温值偏高,亮温变化最为显著的区域出现在断裂带北端,与野外考察获得的本次地震地表破裂带位置相吻合;震后7~16 d,断裂带附近出现了明显的亮温增高现象,结合地震发生时水汽及CO变化情况,认为这一亮温增高现象与震后地下气体的大量释放有关;2011年5月断裂带附近的亮温高值可能与同年6月发生的Ms 5.3级囊谦地震有关。因此认为,断裂带亮温的显著变化对断裂活动有一定指示作用,利用热红外遥感数据研究主要断裂带红外辐射特征,对地震构造带活动性监测具有重要意义。
- 荆凤申旭辉张铁宝熊攀孙珂
- 关键词:玉树地震红外辐射
- 四川及周边地区TEC异常与印度尼西亚地震关联性研究
- 2021年
- 使用中国地壳运动观测网络和美国喷气动力实验室的GPS TEC数据,通过滑动四分位法,对2019年8月2日印度尼西亚苏门答腊岛南部海域6.8级地震进行分析,研究印度尼西亚地震与四川及周边地区TEC异常的关联性。基于对四川及周边地区以及全球TEC的监测,我们发现在2019年7月25日(震前一周),印度尼西亚地震震源区及其北半球的磁共轭区域曾发生不同程度的TEC异常扰动现象。结合2011-2019年四川及周边地区GPS TEC数据与印尼6.0级以上地震目录统计分析发现,大部分印尼6.0级以上地震会在四川及周边地区出现TEC异常扰动现象。在时间上,异常集中在震前10 d至震后4 d的范围内,主要发生在地方时6:00-11:00,在7:00(LT)和10:00(LT)两个时刻形成两个峰值,而在夜间出现相关的异常最少;在空间上,在四川地区存在TEC异常的印尼强震集中在印尼西侧,印尼西侧与四川地区TEC异常表现出良好的关联性,且TEC异常扰动现象面积约为32×10^(4) km^(2),异常面积巨大,易于监测。研究结果表明,四川及周边地区TEC异常与印尼6.0级以上强震具有很好的时空关联性,结合全球TEC异常分布可以对印尼地区地震监测发挥重要作用。
- 周煜林张学民刘静熊攀欧阳新艳
- 关键词:TEC电离层异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