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王俊

作品数:21 被引量:65H指数:4
供职机构:天门市第一人民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湖北省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19篇期刊文章
  • 1篇科技成果

领域

  • 20篇医药卫生

主题

  • 5篇输血
  • 5篇细胞
  • 3篇临床输血
  • 2篇新生儿
  • 2篇血小板
  • 2篇血液
  • 2篇预后
  • 2篇预后评估
  • 2篇输血管理
  • 2篇输血质量
  • 2篇尿液
  • 2篇清和
  • 2篇后评
  • 2篇后评估
  • 2篇出血
  • 1篇单胺
  • 1篇单胺氧化酶
  • 1篇胆红素
  • 1篇胆红素血症
  • 1篇蛋白

机构

  • 20篇天门市第一人...
  • 1篇三峡大学
  • 1篇河南农业大学
  • 1篇武汉市汉口医...

作者

  • 20篇王俊
  • 17篇向健
  • 3篇黄静
  • 2篇周洁
  • 2篇汪文
  • 2篇王国云
  • 1篇朱名超
  • 1篇朱卫芳
  • 1篇熊丽
  • 1篇朱娅
  • 1篇王晶

传媒

  • 3篇当代医学
  • 2篇检验医学与临...
  • 2篇国际检验医学...
  • 2篇中国医师进修...
  • 2篇临床血液学杂...
  • 2篇中国继续医学...
  • 1篇中国输血杂志
  • 1篇寄生虫与医学...
  • 1篇临床军医杂志
  • 1篇华南预防医学
  • 1篇现代医学
  • 1篇中华实验和临...

年份

  • 1篇2024
  • 5篇2021
  • 6篇2019
  • 3篇2016
  • 2篇2015
  • 1篇2013
  • 1篇2012
  • 1篇2011
21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DC-CIK细胞对急性白血病细胞体外杀伤作用的研究
2021年
目的探讨DC-CIK细胞对急性白血病细胞的体外杀伤作用。方法选取2017年9月—2019年4月本院收治的急性白血病患者98例,随机分为CIK组和DCCIK组各49例。选择健康人外周血单个核细胞诱导的CIK和DC细胞一同培养,将CIK细胞单独培养作为对照组。比较DC—CIK细胞免疫表型变化、DC-CIK细胞对白血病细胞的杀伤活性、DC-CIK细胞和CIK细胞分泌细胞因子水平。结果单独培养CIK细胞会随着时间的增加而导致CD3+CD56+、CD8+、CD3+双阳性细胞比例随之增加(P<0.05);CIK细胞和DC细胞一同培养时CD3+CD56+、CD8+、CD3+的双阳性细胞均高于同条件没有进行培养的CIK细胞和DC细胞组(P<0.05);培养后的DC-CIK细胞对ANLL细胞以及ALL细胞的杀伤活性均高于CIK细胞组(P<0.05),对ANLL、ALL的杀伤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40:1-5:1效靶中,效靶和杀伤作用呈现正相关(P<0.05);CIK细胞单独培养组IFN-γ、IL-12的分泌量低于DC-CIK细胞共同培养组(P<0.05)。结论DC-CIK细胞的抗急性白血病的活性以及增值能力都高于CIK细胞,DC-CIK细胞抵抗急性白血病治疗具有一定的作用。
王俊向健
关键词:DC-CIK急性白血病细胞体外杀伤杀伤活性
换血疗法在巨细胞病毒感染致新生儿高胆症中的应用被引量:2
2016年
目的:探讨换血疗法治疗由巨细胞病毒(CMV)感染导致的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的治疗效果。方法:采用回顾性分析方法,收集2008-01-2014-12新生儿科收治的因CMV感染导致的56例高胆红素血症患儿的临床资料,全部患儿符合换血指征,比较换血前后患儿的CMV、血常规、生化指标变化及临床表现情况。结果:在实施换血术前后,56例患儿的总胆红素、直接胆红素、CMV-IgG和CMV-IgM、白细胞、血小板结果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生化指标结果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采用换血疗法治疗由CMV感染导致的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时,可以迅速降低患儿的CMV-IgG和CMV-IgM及胆红素含量,维持机体内环境的稳定,为临床提供良好的治疗方法,值得推荐。
向健王俊
关键词:换血疗法巨细胞病毒感染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
临床输血病例标准的建立与管理模式的探讨
王国云王俊雷小菊陈济雄周洁汪文黄静
1.目的:临床输血病历及管理模式是临床输血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了加强临床输血质量管理,提高临床输血质量,保证临床输血安全,防范输血引起的法律纠纷,临床输血病历的书写显得尤为重要。中国在采供血机构的质量管理项目培训中,正...
关键词:
关键词:临床输血管理
不同输血方式对宫外孕患者发生医院感染的影响
2015年
目的探讨不同输血方式对宫外孕患者发生医院感染的影响。方法采用回顾性方法,收集2012年1月至2014年12月妇产科收治的428例宫外孕患者的资料,其中未输血组132例,输异体血组136例,输自体血组160例;记录输血患者的输血方式、输血量和发生医院感染的情况,对各组宫外孕患者的医院感染发生率进行比较。结果未输血组的宫外孕患者医院感染发生率为3.03%,输异体血组的医院感染发生率为8.82%,输自体血组的医院感染发生率为3.13%,不同输血方式的患者医院感染的发生率不尽相同,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各组进行比较,输异体血组医院感染发生率明显高于其他两组,输自体血组与未输血组医院感染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输异体血不同血量组之间的医院感染发生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输自体血不同血量组之间的医院感染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宫外孕患者发生医院感染的概率与输血方式及输血量有关;为了减少医院感染的发生,应该尽量避免输异体血,对确实需要输血的患者,应在条件许可的前提下实行自体血回收输血。
向健王俊
关键词:输血宫外孕医院感染
改良DMEM培养基对人芽囊原虫的培养效果观察
2024年
目的探讨改良DMEM培养基培养人芽囊原虫(Blastocystis hominis,B.h)的效果。方法选取了329例临床样本分别用改良DMEM培养法与普通DMEM培养法和碘液染色涂片法对B.h的检出率进行比较;普通DMEM培养法与改良DMEM培养法中B.h形态、最低检出限、生长曲线等进行比较。结果329例临床样本中改良DMEM培养B.h检出阳性率为5.17%(17/329),碘液染色涂片法阳性率1.52%(5/32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B.h在两种培养基中均以空泡型为主,但改良DMEM更易见到颗粒型和二分裂型,生长高峰期为第72 h,达高峰期后维持时间较普通DMEM培养长。结论改良DMEM培养法优于普通DMEM培养法,可用于人芽囊原虫的体外增殖培养。
朱名超朱娅原慧真郭飞波王俊舒玲
关键词:人芽囊原虫
血液透析患者透析前感染性疾病标志物检测的临床意义被引量:4
2016年
目的探讨血液透析患者透析前进行感染性疾病标志物检测的临床意义。方法对在本院进行血液透析的2 568例患者,透析前进行乙型肝炎病毒标志物(HBs Ag、HBs Ab、HBe Ag、HBe Ab和HBc Ab)、丙型肝炎病毒抗体(抗-HCV)、人类免疫缺陷病毒抗体(抗-HIV)、梅毒螺旋体抗体(抗-TP)检测,并对结果进行分析,抗-HIV阳性标本结果送疾控中心应用免疫蛋白印迹(Western blot)法进行确证试验。结果 2 568例血透患者中HBs Ag阳性人数252例,阳性率为9.81%;抗-HCV阳性人数28例,阳性率为1.09%;抗-HIV初筛阳性7例,确诊5例,阳性率为0.19%;抗-TP阳性人数7例,阳性率为0.27%。结论对需行血液透析的患者在透析前进行感染性疾病标志物检测,能够及时发现潜在感染源,对感染者采取必要的隔离,切断感染性疾病的交叉传播途径,预防医院感染避免医疗纠纷的发生。
向健王俊
关键词:血液透析感染性疾病
补体C3和C4联合自身抗体检测在系统性红斑狼疮临床诊断中的应用价值被引量:2
2021年
目的探讨补体C3、C4联合自身抗体检测在系统性红斑狼疮临床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2017年5月至2019年2月本院收治的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53例作为实验组,并选取同期接受健康体检者50名作为对照组,采用间接免疫荧光法和免疫印迹法检测抗体谱指标,采用透射免疫比浊法检测补体C3和C4水平,比较两组血清补体C3和C4水平及自身抗体检测阳性率,比较实验组自身抗体与血清补体联合检测与单独检测结果。结果实验组C3、C4水平均低于对照组(P<0.05);实验组ANA、抗ds-DNA抗体、抗Sm抗体、抗核小体抗体、抗组蛋白抗体、抗U1-RNP抗体和抗核糖体P蛋白抗体阳性率均高于对照组(P<0.05);自身抗体与血清补体联合检测漏诊率低于单独自身抗体和单独血清补体检测,敏感性高于单独自身抗体和单独血清补体检测(P<0.05)。结论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补体C3、C4水平均低于正常健康者,自身抗体检测阳性率高于正常健康者,通过补体C3、C4联合自身抗体检测诊断可提升疾病诊断的敏感性,对患者诊疗方案的制定和预后评估有积极意义,值得临床推广运用。
王俊向健
关键词:补体C3补体C4系统性红斑狼疮阳性率
双管双输在上消化道大出血患者急救中的应用效果观察被引量:1
2021年
目的探讨应用双管双输在上消化道大出血患者急救中的效果。方法选取2015年3月至2017年3月本院消化内科收治的86例上消化道大出血急救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各43例。所有患者输血前血红蛋白均为60~70 g/L。研究组采用双管输血,对照组采用单针进行输血。比较两组输血过程中患者的呼吸、体温、脉搏、血压变化,输血不良反应发生率,输血后24 h的死亡率,白细胞计数(WBC)、红细胞计数(RBC)、血红蛋白(Hb)、红细胞压积(Hct)、血小板计数(PLT)、C反应蛋白(CRP)及钾离子(K^(+))、钠离子(Na^(+))、氯离子(Cl^(-))、钙离子(Ca^(2+))的变化情况。结果两组输血过程中的呼吸、体温、脉搏、血压、输血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输血后24 h,研究组死亡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研究组RBC、Hb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WBC、PLT和CRP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两组K^(+)、Na^(+)、Cl^(-)、Ca^(2+)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上消化道大出血患者使用双管双输有助于提升血红蛋白水平,输血效果较好,有利于改善患者预后,值得临床推广。
王俊向健朱卫芳田文武
关键词:上消化道大出血
胃癌患者血清和尿液GM2AP水平及诊断、预后评估的价值被引量:1
2019年
目的:探讨胃癌患者血清和尿液GM2神经节苷脂激活因子蛋白(GM2AP)含量及其诊断、预后的价值。方法: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检测98例胃癌患者(胃癌组)和50例健康体检者(对照组)血清、尿液样本GM2AP含量,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检测胃癌患者癌组织和癌旁组织GM2AP表达。利用受试者工作曲线计算血清、尿液GM2AP含量对胃癌的诊断价值,Kaplan-Meier法绘制胃癌患者生存曲线,Cox多因素回归分析影响胃癌患者的危险因素。结果:胃癌组血清和尿液GM2AP含量\[(0.97±0.02) ng/ml和(1.28±0.04) ng/ml\]均明显高于对照组\[(0.63±0.02) ng/ml和(0.79±0.03) ng/m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血清GM2AP诊断胃癌的AUC为0.902,特异性为70.0%,敏感性为96.9%;尿液GM2AP诊断胃癌的AUC为0.933,特异性为88.0%,敏感性为84.7%。胃癌Ⅲ+Ⅳ期血清和尿液GM2AP含量明显高于Ⅰ+Ⅱ期,胃癌淋巴结转移组血清和尿液GM2AP含量明显高于无淋巴结转移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胃癌组织GM2AP高表达率明显高于癌旁组织(41.8%vs 23.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7.517,P<0.01)。GM2AP高表达组和低表达组5年生存率分别为20.7%和38.7%,GM2AP高表达组5年生存率明显低于低表达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321,P<0.05)。Cox多因素回归分析显示,TNM分期、GM2AP表达是影响胃癌患者预后的独立因素(均P<0.05)。结论:胃癌患者GM2AP明显升高,GM2AP有望成为胃癌诊断和预后评估的分子标志物。
向健王俊
关键词:胃癌预后
标本保存条件对血清单胺氧化酶检测结果的影响研究被引量:3
2015年
目的探讨标本保存时间及温度对血清单胺氧化酶(MAO)检测结果的影响。方法随机选择80份血清MAO待测标本,准确记录采集时间并编号,放置30min后离心立即检测1次MAO水平。然后按照室温、4℃、-20℃3个不同的温度条件进行保存。其中在24h和7d时将-20℃保存的标本检测1次,在2、4、8、12、24h时将室温和4℃保存的标本各测定1次。结果保存条件为-20℃的标本1周之内MAO检测结果与即刻检测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室温保存8h和4℃保存12h以内的MAO检测结果与即刻检测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4℃保存24h和室温下保存12、24h时的检测水平与即刻检测结果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需进行血清MAO检测的标本,如室温条件下8h内不能完成检测,应将标本放于4℃冰箱保存,且于12h之内检测。4℃冰箱保存的标本在12h之内不能完成检测的,应将标本冷冻于-20℃冰箱,以确保检测结果的准确度。
向健王俊
关键词:单胺氧化酶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