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王翠芝

作品数:11 被引量:31H指数:4
供职机构: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复兴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首都临床特色应用研究”专项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文化科学更多>>

文献类型

  • 11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10篇医药卫生
  • 1篇文化科学

主题

  • 4篇肿瘤
  • 4篇子宫
  • 4篇细胞
  • 3篇大细胞
  • 3篇蛋白
  • 3篇蛋白酶
  • 3篇胰蛋白酶
  • 3篇子宫内膜
  • 3篇息肉
  • 3篇内膜
  • 3篇绝经
  • 3篇类胰蛋白酶
  • 3篇宫内
  • 3篇宫内膜
  • 3篇肥大
  • 3篇肥大细胞
  • 3篇肥大细胞类胰...
  • 2篇预后
  • 2篇子宫内膜息肉
  • 2篇淋巴

机构

  • 11篇首都医科大学...
  • 1篇首都医科大学...
  • 1篇首都医科大学
  • 1篇绍兴市人民医...
  • 1篇北京三博脑科...

作者

  • 11篇王翠芝
  • 6篇翟翠静
  • 5篇罗静
  • 5篇张冬梅
  • 4篇冯向东
  • 4篇陈伟东
  • 3篇张红凯
  • 1篇刘红刚
  • 1篇史斌
  • 1篇夏恩兰
  • 1篇刘宁
  • 1篇魏雪静
  • 1篇魏建国
  • 1篇李云飞
  • 1篇陈光勇
  • 1篇黄晓武
  • 1篇张彦宁
  • 1篇张进生
  • 1篇邵汇琳
  • 1篇孙炜

传媒

  • 2篇首都医科大学...
  • 1篇肿瘤研究与临...
  • 1篇白血病.淋巴...
  • 1篇解剖学报
  • 1篇中华医学杂志
  • 1篇中华妇产科杂...
  • 1篇继续医学教育
  • 1篇老年医学与保...
  • 1篇临床和实验医...
  • 1篇中华临床医师...

年份

  • 2篇2022
  • 2篇2019
  • 1篇2018
  • 3篇2017
  • 1篇2012
  • 2篇2009
11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绝经后无症状子宫内膜增厚的宫腔镜诊治分析被引量:1
2022年
目的通过比较绝经后无症状子宫内膜增厚患者的宫腔镜与病理结果,探讨宫腔镜在绝经后无症状子宫内膜增厚患者的诊治意义。方法回顾性分析2019年1月1日至2021年12月31日在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复兴医院收治的126例绝经后无症状子宫内膜增厚患者,实施宫腔镜检查和/或宫腔镜下手术治疗的临床资料。首先通过Fisher精确检验比较患者宫腔镜镜下诊断与术后病理结果的一致性,探索宫腔镜诊断对于绝经后无症状子宫内膜增厚患者临床诊断的准确性;进一步通过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探寻超声测量的子宫内膜厚度对绝经后无症状子宫内膜增厚患者罹患子宫内膜恶性疾病的预测价值。结果宫腔镜检查结果显示,126例患者中子宫内膜息肉78例(61.9%),子宫黏膜下肌瘤12例(9.5%),萎缩性子宫内膜15例(11.9%),子宫内膜增生12例(9.5%),子宫内膜非典型增生4例(3.3%),子宫内膜癌5例(3.9%)。126例患者的送检标本的病理结果显示,子宫内膜息肉73例(57.9%),子宫黏膜下肌瘤12例(9.5%),萎缩性子宫内膜15例(11.9%),子宫内膜增生17例(13.5%),子宫内膜非典型增生3例(2.4%),子宫内膜癌6例(4.8%)。宫腔镜检查与病理诊断结果的总体一致率为95.2%,二者存在相关性(P<0.05)。ROC曲线显示,子宫内膜厚度预测子宫内膜恶性疾病(包括非典型增生和子宫内膜癌)的曲线下面积为0.752,当内膜厚度阈值为11.5 mm时,预测子宫内膜恶性疾病的灵敏度和特异度分别为66.7%和75.2%。结论绝经后无症状的子宫内膜增厚患者,实施宫腔镜检查和/或宫腔镜手术,可以精准诊断、有效治疗;当患者子宫内膜厚度>11.5 mm时更易罹患子宫内膜恶性疾病。
李云飞夏恩兰黄晓武王翠芝
关键词:绝经宫腔镜检查病理组织学检查
脾边缘区淋巴瘤一例随访16年并文献复习被引量:1
2009年
目的探讨脾边缘区淋巴瘤(SMZL)的临床及病理学特征、诊断、治疗及预后。方法详细报道1例随访16年的SMZL患者的临床表现、治疗效果及肿瘤原发灶和转移灶的组织形态学特点,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SMZL临床以脾大为特征,常累及脾门淋巴结、外周血及骨髓,可发生结内及结外转移。形态学上肿瘤细胞小到中等大小,染色质较疏松,免疫组织化学肿瘤细胞sIgM(+)、CD20^+、CD79a^+和bcl-2(+);CD3^-、CD5^-、CD10^-、CD21^-、CD43^-和CyclinD1(-)。结论SMZL是一种少见的原发于脾脏的低度恶性B细胞淋巴瘤,起病潜隐,进展缓慢,但可向大B细胞淋巴瘤转化。脾切除和化疗有一定疗效,但不易治愈。
王翠芝冯向东罗静史斌
关键词:淋巴瘤免疫组织化学预后
生育期妇女子宫内膜息肉组织中MCT、MCC和c-kit的表达及其意义被引量:4
2017年
子宫内膜息肉(endometrial polyp,EP)由子宫内膜基底层腺体、间质及成熟的厚壁血管构成,主要表现为异常子宫出血或不孕,EP可发生于青春期后的任何年龄[1-2].肥大细胞(mast cell,MC)是急慢性过敏反应的经典效应细胞,并在各种非过敏性先天性免疫反应和适应性免疫反应中发挥重要作用.MC作为子宫内膜的局部免疫细胞,激活后通过脱颗粒方式参与调节子宫内膜的生理功能、免疫应答及炎症反应.肥大细胞类胰蛋白酶(mast cell tryptase,MCT)和肥大细胞类糜蛋白酶(mast cell chymase,MCC)是MC内预先合成的主要丝氨酸蛋白酶,可促进组织增生及血管形成,其中MCT能特异性反映MC的激活.MC表面有多种细胞因子受体,其中干细胞因子(SCF)受体c-kit(又称CD117)是MC表面调控其功能的重要受体,与配体SCF[3]结合后可增强MC的增殖、分化和趋化能力.研究发现,良性鼻息肉、结肠息肉及生育期妇女EP组织中存在高水平过度活化的MC,推测其可促进息肉的形成和发展.本研究通过检测生育期妇女EP组织中MCT、MCC和c-kit的表达情况,探讨MC和c-kit在EP发生发展中的作用.
翟翠静张红凯陈伟东王翠芝张冬梅邵汇琳
关键词:C-KIT生育期妇女息肉组织MCTMCC肥大细胞类胰蛋白酶
经尿道电切术治疗的膀胱尿路上皮肿瘤病理特点及与预后相关性研究被引量:5
2012年
目的探讨世界卫生组织(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WTO)2004年采纳的尿路上皮肿瘤病理分类(WHO2004)对于肿瘤预后的价值。方法采用WHO2004分类系统,回顾性总结384例经尿道电切术治疗的膀胱尿路上皮肿瘤的病理特点和随访结果。结果单因素Kaplan-Meier生存分析,Log-rank对数秩检验结果显示,不同分类的肿瘤总体比较,肿瘤复发率、进展率、癌相关病死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非浸润性乳头状癌(Ta)与癌细胞突破尿路上皮基底膜浸润至固有膜内的T1期肿瘤比较,肿瘤进展率和病死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WHO2004尿路上皮肿瘤分类能够较好反映肿瘤的预后,高级别癌较低级别癌更具有侵袭性,肿瘤分级是肿瘤预后的重要指标。
罗静张进生王翠芝刘宁
关键词:尿路上皮肿瘤预后复发
GATA3、SOX10及p16联合应用在三阴性乳腺癌诊断中的价值被引量:3
2022年
目的探讨GATA3、SOX10和p16在三阴性乳腺癌(TNBC)中的表达,并分析其意义及与临床病理之间相关性。方法采用免疫组化EnVision法检测53例(病例来自2018年3月至2021年3月,33例来自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复兴医院,20例来自浙江省绍兴市人民医院病理)TNBC[均为女性,平均年龄56.9(29~82)岁]及50例非TNBC[均为女性,平均年龄65.3(40~82)岁]组织中GATA3、SOX10及p16的表达。探讨这3种抗体的表达对TNBC的诊断价值。结果TNBC中GATA3和SOX10阳性率分别为58.5%(31/53)和75.5%(40/53)。TNBC患者组织中SOX10阳性率明显高于非TNBC患者(P<0.05)。22例GATA3阴性表达的TNBC病例中,有17例SOX10阳性(77.3%)。TNBC中p16表达41.5%(22/53)明显高于非TNBC 4%(2/50),且与SOX10共表达率明显增加(P<0.05)。SOX10的敏感度、特异度及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下的面积(AUC)大于GATA3,SOX10的敏感度高于p16,但特异度略低于p16,SOX10的AUC大于p16。GATA3与SOX10联合应用及SOX10与p16联合应用时的AUC均高于二者单独应用时(P<0.05)。GATA3、SOX10及p16的表达与患者年龄、肿瘤大小及淋巴结转移均无明显相关性。组织学3级及基底样型TNBC中SOX10的表达率明显增加,p16在基底样型TNBC中阳性率也明显增加,二者的共表达率增加。结论SOX10与p16在TNBC中表达率明显增加,SOX10是诊断TNBC的可靠标志物,是对GATA3的补充。p16是否为与TNBC预后有关的标记物有待于进一步研究。
张冬梅翟翠静冯向东王翠芝裘锦芳魏建国
关键词:乳腺肿瘤三阴性乳腺癌GATA3P16免疫组化
绝经前后子宫内膜息肉中肥大细胞类胰蛋白酶及类糜蛋白酶的表达及意义被引量:2
2017年
目的探讨肥大细胞类胰蛋白酶(MCT)及类糜蛋白酶(MCC)在绝经前、后子宫内膜息肉组织(EP)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方法收集120例患者标本,其中绝经前EP组和绝经后EP组各35例,绝经前正常增生期子宫内膜组和绝经后正常萎缩性子宫内膜组各25例。采用Max VisionTM/HRP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法,检测各组中MCT及MCC阳性的肥大细胞(MCs)数量并分析临床意义。结果绝经前、后EP组和正常子宫内膜组中MCT和MCC阳性的MCs计数均值分别为高倍镜下(11.82±5.24)个和(2.94±2.20)个、(4.18±2.32)个和(2.18±1.52)个、(2.19±1.80)个和(0.49±0.60)个以及(0.35±0.32)个和(0.19±0.26)个。两两比较结果显示,绝经前、后EP组MCT和MCC阳性的MCs数量明显高于同期正常子宫内膜组(P<0.05);在EP组中,MCT阳性的MCs数量在绝经前高于绝经后(P<0.05),而MCC阳性的MCs数量没有明显差异(P>0.05);在正常子宫内膜组中,MCT和MCC阳性的MCs数量在绝经前均高于绝经后(P<0.05)。结论肥大细胞(MCs)的过度活化以及伴随的炎症性损害可能是绝经前、后子宫内膜息肉形成及发展的原因。
翟翠静张红凯陈伟东王翠芝张冬梅
关键词:类胰蛋白酶类糜蛋白酶子宫内膜息肉
垂体腺瘤放射治疗后继发鞍区纤维肉瘤1例并文献复习被引量:1
2009年
目的探讨垂体腺瘤放射治疗后继发鞍区纤维肉瘤的临床及病理学特点。方法对1例垂体腺瘤手术加放射治疗后8年继发纤维肉瘤患者的临床及病理学特点进行分析,并结合文献复习进行讨论。结果继发肿瘤经蝶窦手术切除,术后病理学检测证实为高分化纤维肉瘤(NCI分级Ⅰ级)。术后患者临床症状得到显著缓解,但1年后复发,病理类型为低分化纤维肉瘤(NCI分级Ⅲ级),恶性度升高。免疫组化结果示肿瘤细胞Vimentin(+),pan-CK(-),S-100(-),SMA(-),GFAP(-),CD117(-),GH(-),PRL(-),LH(-),FSH(-),TSH(-),ACTH(-)。结论垂体腺瘤放射治疗后可继发鞍区纤维肉瘤,但比较罕见,诊断须有严格的标准。接受过放射治疗的患者若突然出现新的临床症状或影像学提示有颅内占位时需考虑放射治疗后继发肿瘤的可能。继发肿瘤易复发,预后较差。
王翠芝罗静孙炜代金东
关键词:垂体腺瘤纤维肉瘤继发肿瘤
CD117和DOG1抗体在子宫平滑肌肿瘤中的表达及意义被引量:1
2019年
目的研究CD117和DOG1在子宫平滑肌肿瘤中的表达情况,并探讨其在子宫平滑肌肿瘤鉴别诊断中的意义。方法回顾性收集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友谊医院病理科2008年1月至2016年1月手术切除的64例标本,包括35例子宫平滑肌瘤,13例恶性潜能待定的子宫平滑肌肿瘤(STUMP)和16例子宫平滑肌肉瘤(LMS)。采用免疫组化法检测CD117和DOG1在子宫平滑肌肿瘤中的表达情况。11例STUMP得到电话随访,随访时间4~80个月(平均39. 8个月,中位35个月)。结果 DOG1的阳性率和阳性方式:LMS的阳性率是18. 8%(3/16);弥漫中度阳性。STUMP是7. 7%(1/13),中度和弥漫阳性;子宫平滑肌瘤的阳性率是9%,其中3%(1/35)呈弥漫弱阳,6%(2/35)局灶弱阳。CD117在65例子宫平滑肌肿瘤中均呈阴性。随访的病例中有1例术后27个月发生肝转移。结论 DOG1和CD117在子宫平滑肌肿瘤的鉴别诊断中没有价值。DOG1显著不同的阳性方式和CD117阴性有助于与胃肠道外间质瘤鉴别。
张彦宁魏雪静王翠芝陈光勇
关键词:子宫平滑肌肿瘤CD117DOG1
肥大细胞及细胞表面分化抗原117在绝经后子宫内膜息肉中的作用被引量:2
2017年
目的探讨肥大细胞(MCs)及细胞表面分化抗原117(CD117)在绝经后子宫内膜息肉(EP)发病中的作用。方法收集EP40例(观察组)和正常萎缩性子宫内膜40例(对照组)标本,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法检测各组标本中肥大细胞类胰蛋白酶β2(TPSB2)、类糜蛋白酶-1(Chy-1)及CD117染色阳性的MCs数量并分析其临床意义。结果绝经后观察组TPSB2、Chy-1和CD117阳性的MCs数量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相关性分析显示,2组中CD117阳性的MCs数量分别与TPSB2和Chy-1阳性的MCs数量呈显著正相关(均P<0.05)。结论 MCs的过度活性及伴随的炎症性损害可能是绝经后EP形成及发展的原因,CD117及其配体干细胞因子促进了MCs的增殖与分化,具体机制需更进一步的探讨。
翟翠静张红凯陈伟东王翠芝张冬梅
关键词:绝经后子宫内膜息肉
成年人系统性EB病毒阳性T细胞淋巴组织增殖性疾病一例并文献复习被引量:7
2019年
目的 探讨成年人系统性EB病毒(EBV)阳性T细胞淋巴组织增殖性疾病的发病机制、临床病理特征、免疫表型、EBV感染特征及鉴别诊断要点.方法 报道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复兴医院1例成年人系统性EBV阳性T细胞淋巴组织增殖性疾病患者的临床症状和体征、病理特征及免疫组织化学、EBER原位杂交结果,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 临床上主要表现为噬血细胞综合征,包括发热,淋巴结肿大,肝脾大,全血细胞减少,血清铁蛋白升高,β2微球蛋白升高,乳酸脱氢酶(LDH)升高,可溶性CD25明显升高,血清EBV DNA定量检测升高,肝肾功能、凝血、血脂等均异常.骨髓涂片示异型淋巴细胞增多.脾切除标本示脾脏体积增大,结构破坏,白髓萎缩,红髓增生,但不形成肿块,髓索及髓窦内见大量淋巴细胞弥漫浸润.免疫组织化学染色示CD3、CD2、CD5、CD7较多细胞阳性,CD4、CD8部分细胞阳性,CD56、Granzyme B、TCRαβ散在细胞阳性,CD20、TCRγδ阴性,Ki-67约40%细胞阳性.原位杂交示EBER阳性.结论 成年人系统性EBV阳性T细胞淋巴组织增殖性疾病是一种系统性病变,主要表现为长期反复发热及多器官受累,形态学上以轻~中度异型的淋巴细胞浸润为主;EBV感染的细胞毒性T细胞构成病变主体.诊断上要综合临床、病理、免疫表型及EBV感染情况.
王翠芝刘红刚翟翠静罗静冯向东
关键词:EB病毒成年人淋巴组织增殖性疾病T淋巴细胞噬血细胞综合征原位杂交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