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田蜜

作品数:19 被引量:206H指数:9
供职机构:中国石化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无锡石油地质研究所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科技重大专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更多>>
相关领域:天文地球石油与天然气工程更多>>

文献类型

  • 15篇期刊文章
  • 3篇会议论文
  • 1篇学位论文

领域

  • 17篇天文地球
  • 2篇石油与天然气...

主题

  • 9篇盆地
  • 5篇塔里木盆地
  • 3篇中生代
  • 3篇构造应力
  • 3篇构造应力场
  • 3篇白云岩
  • 2篇地球化
  • 2篇地球化学
  • 2篇地质
  • 2篇断陷
  • 2篇断陷带
  • 2篇盐岩
  • 2篇应力场
  • 2篇造山带
  • 2篇砂岩
  • 2篇山带
  • 2篇上奥陶统
  • 2篇上寒武统
  • 2篇碎屑
  • 2篇碎屑岩

机构

  • 11篇中国石化石油...
  • 10篇中国地质科学...
  • 5篇中国科学院
  • 4篇中国石化
  • 3篇中国石油化工...
  • 2篇国土资源部
  • 1篇北京矿产地质...
  • 1篇中国地质大学...

作者

  • 19篇田蜜
  • 6篇钱一雄
  • 6篇施炜
  • 5篇武国利
  • 5篇胡健民
  • 4篇陈虹
  • 4篇渠洪杰
  • 4篇陈跃
  • 3篇尤东华
  • 3篇贾存善
  • 3篇马玉春
  • 2篇周雨双
  • 2篇董树文
  • 2篇武红岭
  • 2篇赵永强
  • 2篇陈代钊
  • 2篇何治亮
  • 2篇李建华
  • 2篇张永东
  • 2篇罗宇

传媒

  • 2篇地质学报
  • 2篇新疆地质
  • 2篇地学前缘
  • 2篇古地理学报
  • 1篇地球学报
  • 1篇吉林大学学报...
  • 1篇地质论评
  • 1篇石油实验地质
  • 1篇石油与天然气...
  • 1篇岩石学报
  • 1篇地质力学学报
  • 1篇中国地质学会...
  • 1篇“全球构造、...

年份

  • 1篇2019
  • 1篇2018
  • 3篇2016
  • 2篇2015
  • 2篇2014
  • 2篇2012
  • 1篇2011
  • 3篇2010
  • 3篇2009
  • 1篇2008
19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南秦岭构造带内早古生代碱基性岩浆活动:古特提斯洋裂解的证据被引量:17
2014年
位于南秦岭构造带南缘的勉略(勉县—略阳)洋是东古特提斯洋的北侧分支洋盆,在勉县—略阳地区发育有典型的蛇绿岩组合.然而,由于中三叠世晚期开始的碰撞造山作用以及之后陆内变形作用的改造,对于勉略洋盆在构造带东段的裂解和演化过程并不清晰.本文对发育于东南秦岭构造带内的基性岩墙群进行了岩石学、岩石地球化学、同位素年代学等方面的研究.结果表明,基性岩脉以辉长岩、辉绿岩等基性岩为主,其SiO2含量为41.89%~49.75%,属基性—超基性岩类,并具有富钠、高钛的碱性岩特征.岩石的稀土、微量元素和Sr—Nd同位素特征与板内洋岛玄武岩(OIB)特征一致,岩浆源于具有地壳混染的板内洋岛玄武岩型地幔源区.该类基性岩脉顺层侵入到早古生代早期地层中,通过基性岩脉中的锆石SHRIMP测年获得岩脉顺层侵位的时代为晚志留世早期(约422 Ma).这种岩浆作用很可能与古特提斯洋初始裂解有关,并导致南秦岭构造带内地壳伸展、基性岩浆侵位,该过程与南秦岭构造带北缘的商丹(商南—丹凤)原特提斯洋的消减和陆内俯冲可能相关.
陈虹田蜜武国利胡健民
关键词:古特提斯洋基性岩脉洋岛玄武岩
南秦岭构造带中段晚中生代陆内变形特征与侧向挤出构造被引量:15
2014年
南秦岭构造带位于秦岭造山带南部,在中生代时期经历了复杂的陆内变形过程。在晚中生代阶段,南秦岭构造带内发育一系列平行造山带的走滑断裂带。目前对于这些走滑断裂带不同构造位置的变形特征、变形叠加关系以及动力学机制等方面的认识并不充分。构造研究显示,南秦岭构造带内的宁陕断裂和安康断裂均发育大量平行于断裂带的 A 型褶皱群和近水平的拉伸线理,表明南秦岭构造带经历了以走滑剪切变形为主的构造阶段。运动学特征表明,宁陕断裂以左行剪切变形为主,而安康断裂则以右行变形为特征。选择典型岩石样品进行同位素测年来限定断裂活动的时代,其中:宁陕断裂带内同构造花岗岩脉的锆石 SHRIMP U Pb 定年结果为(186.0±4.0)Ma;安康断裂带内云母矿物的40 Ar 39 Ar 定年结果为161.2~173.5 Ma。虽然宁陕断裂和安康断裂的运动方向不同,但是同位素年代学研究限定了两条断裂发生走滑变形的时间都是早中侏罗世,从而共同构成了南秦岭构造带中间块体整体向东挤出的构造特征。同时也表明,相互碰撞的大陆在碰撞之后将很快转变为以平行造山带侧向挤出和走滑位移为主的陆内变形演化阶段。
陈虹胡健民武国利田蜜
关键词:陆内变形秦岭造山带
江汉盆地西北部断陷带构造变形分析与古应力场演化序列被引量:18
2010年
江汉盆地内部发育多个断陷带,其形成与演化对盆地油气聚集至关重要。本文以远安和南漳断陷带为重点,基于详细的野外观察和断裂变形测量,分析了江汉盆地西北部断陷带的构造变形特征,建立了盆地古构造应力场演化序列。结合区域构造分析与变形叠加特征研究,将断陷带白垩纪以来的构造演化历史划分为4个阶段:①晚白垩世—古近纪,受NEE—SWW向引张作用,江汉盆地内部发生断陷;②古近纪末期,断陷盆地遭受近E—W向挤压作用而发生构造反转;③新近纪,先后受NE—SW向引张和NW—SE向引张作用,断陷带再次伸展沉降;④新近纪末期,在NE—SW向构造挤压作用下,断陷带发生右旋走滑活动。江汉盆地晚白垩世以来构造变形序列的建立,为探讨江汉盆地后期构造演化及油气成藏改造提供了构造地质学证据。
田蜜施炜李建华渠洪杰
关键词:江汉盆地断陷带晚白垩世构造应力场
塔西南奥陶系玛列兹肯群碎屑岩构造环境的地球化学判识被引量:1
2016年
塔西南奥陶系玛列兹肯群地质时代及构造环境对揭示塔西南下古生界盆地演化具重要意义。通过塔西南奥陶系玛列兹肯群中恰特组、坎地里克组含砾石英粗砂岩岩石学、岩石地球化学研究表明,含砾石英粗砂岩中以单晶石英为主,主要化学组分含量变化较大,Al_2O_3=2.75%~14.99%、TiO_2=0.03%~0.82%、TFe_2O_3=0.78%~10.58%、MgO=0.23%~4.93%、CaO=0.16%~7.16%、K_2O=0.05%~1.89%、Na_2O=1.33%~3.15%;∑REE为23.23×10^(-6)~98.02×10^(-6)、L/H=1.80~3.93、δEu=0.35~1.05、δCe=0.55~0.59。岩石地球化学特征指示,恰特组早期具洋岛型、逐渐向洋岛与大陆岛弧过渡至坎地里克组克拉通盆地成熟物源区的演化特征。
钱一雄贾存善田蜜张永东陈跃邵志兵
关键词:塔西南岩石地球化学
塔里木盆地孔雀河斜坡构造演化及其控藏作用
孔雀河斜坡位于塔里木盆地东北部,有多口钻井获得油气显示,显示层位主要集中在志留系。尽管英南2、满东1 井获得了工业油气流,但孔雀河斜坡志留系勘探层系总体表现为油气显示活跃、聚集规模有限。利用二维地震和探井资料,结合盆地周...
赵永强罗宇王斌田蜜周雨双
关键词:地质结构成藏要素塔里木盆地
塔西南奥陶系玛列兹肯群碎屑岩年代学研究被引量:1
2018年
对塔西南奥陶系玛列兹肯群恰特组、坎地里克组中的含砾石英粗砂岩进行了锆石特征及U-Pb同位素年代学研究。二组物源区年龄谱相似,以中元古界延展系—狭带系变质基底的再沉积锆石为主;其中,坎地里克组中的加里东中晚期的岩浆型比例相对较高;但两者均指示了较稳定的构造-沉积环境;恰特组、坎地里克组中的最年轻岩浆锆石分别为(459.6±9)Ma和(465.9±9.1)Ma;恰特组次之,年龄为(477.2±9.2)Ma;谐和年龄为(482.3±5.5)Ma,反映了玛列兹肯群中原定的下奥陶统恰特组及坎地里克组应为上奥陶统,可能属岛弧(后)盆地的沉积环境。
钱一雄王亮康志宏陈跃贾存善田蜜张永东
关键词:塔西南上奥陶统锆石U-PB年龄
大巴山晚中生代陆内造山构造应力场被引量:48
2010年
位于中上扬子板块北缘的大巴山造山带,平面上表现为一大尺度向南西显著突出的弧形带,无论在变形样式和形成时间上都明显与秦岭造山带不同。在大巴山构造格架划分和野外构造变形观测的基础上,通过构造解析,结合年代学研究成果,重建了大巴山晚中生代独特的构造应力场,指出大巴山属陆内造山,形成于J2末,并持续到K1末期。其构造应力场特征,以城口-房县断裂为界,大巴山逆冲推覆带与其前陆冲断褶皱带的特征显著不同。大巴山逆冲推覆带主要表现为NE-SW向构造挤压,而在大巴山弧形前陆带从西向东,由近E-W向挤压,转变为NE-SW向挤压,最后转变为近S-N向挤压,构成一向其外缘扩散的放射状构造应力场。总体上,大巴山造山带由推覆体向前陆,构造挤压作用由北东向南西方向扩散。这期构造挤压作用控制了大巴山造山带陆内变形,导致大巴山由北东向南西的显著缩短,同时受到其东西两侧基底隆起——神农架-黄陵地块与汉南地块的强烈阻挡,造就了现今的大巴山前陆弧型构造。其动力学背景可归因于晚中生代东亚板块多向汇聚。大巴山晚中生代陆内造山构造应力场的研究,对探讨秦岭造山带动力学特征具有科学意义,为研究川东北油气运聚规律提供了构造地质学依据。
董树文施炜张岳桥胡健民张忠义李建华武红岭田蜜陈虹武国利李海龙
关键词:晚中生代构造应力场陆内造山
秦岭造山带大巴山弧形构造带中生代构造变形被引量:61
2009年
大巴山构造带位于秦岭造山带南部,一直被认为是华北、扬子板块碰撞带前陆逆冲-推覆构造带。研究表明,位于城口—房县断裂之南的大巴山弧形构造带,经历了两次明显的叠加变形过程。大巴山弧形构造带由轴向弧形延伸的线状褶皱与弧形弯曲的逆冲断层组成(D2),是南大巴山主期变形产物。弧形构造带西段褶皱轴向为北北西—近南北向,叠加在先前轴向近东西向的开阔宽缓的褶皱(D1)之上,形成典型横跨叠加构造。弧形构造带中段和东段,褶皱轴向逐渐转变为近东西向。构造填图显示,在弧形带形成之前,发生过一期轴向北东到北北东向褶皱为主的变形(D1)。据变形序列、卷入的地层以及区域构造关系判断,西段与中、东段D1变形时代均为晚三叠世—早侏罗世,很可能与华北、扬子的碰撞相关。而相关的地质、同位素年代学及磷灰石裂变径迹资料显示,大巴山弧形构造带主期变形(D2)的变形时代为晚侏罗世—早白垩世(160~110Ma),所以大巴山弧形构造带记录了两期不同系统构造变形的叠加,这对研究秦岭造山带的演化,具有重要意义。
胡健民施炜渠洪杰陈虹武国利田蜜
关键词:秦岭造山带
大巴山前陆叠加构造力学特征的模拟研究被引量:22
2009年
采用非线性有限元数值模拟技术和方法,研究大巴山前陆构造带应力场、位移场和形变场的流变学特征,分析叠加褶皱的相干形式和联合弧的形态特征,展现了大巴山弧形构造的发育、演化过程,提供了一组与大巴山前陆叠加构造相适应的边界外力和约束条件。研究表明:(1)模型选用的蠕变材料在变形过程中,应力场的变化非常缓慢,使得我们有条件通过应力迹线去研究构造变形的形态特征。(2)大巴山弧形构造带早晚两期褶皱的干涉形式大致为构造横跨叠加、斜跨叠加和共轴叠加三种。(3)大巴山弧形构造带形成的关键条件是北东向区域应力的作用和东西两个基底构造结的存在;而与大巴山弧联合构成收敛双弧的川东弧形构造带主要为来自南东方向的动力作用所致。
武红岭施炜董树文田蜜
关键词:大巴山前陆
塔东北库鲁克塔格中上寒武统白云岩岩石学、地球化学特征与成因探讨——与加拿大西部盆地惠而浦(Whirlpool point)剖面对比被引量:11
2012年
通过对比研究塔里木盆地东北缘库鲁克塔格隆起的乌里格孜塔格剖面与加拿大西部盆地寒武系白云岩的岩石学、地球化学及流体包裹体等特征,阐明了前者经历了三次主要白云岩(化)作用事件。①成岩早期-浅埋藏的粉细晶白云岩作用,Sr为42.75×10-6,Mn为315×10-6~506×10-6,Fe为0.2650%~0.403%;δ13CPDB=-0.47‰~-0.28‰,δ18OPDB=-7.3‰~-7.43‰,87Sr/86Sr=0.71085;平均REE=18.84×10-6,δEu平均为0.66、δCe平均为0.81,估算的形成温度分别为47.6℃和55.12℃;②中(深)埋藏的细晶及中(粗)晶白云岩化作用;Sr为56.27×10-6,Mn为312×10-6,Fe为0.13%;δ13CPDB=-1.5‰,δ18OPDB=-8.5‰,87Sr/86Sr=0.7100;REE=18.08×10-6,δEu平均为0.72、δCe平均为0.77,盐水包裹体中的均一温度平均为108.34℃,盐度变化为4%~13.7%NaCleqv;③沿裂隙或溶洞形成的粗-巨晶或鞍形的热液白云岩(石)交代充填:Sr为29.1×10-6~49.9×10-6,Mn为498×10-6~754×10-6,Fe为0.15%~1.14%;平均δ13CPDB=-0.48‰,δ18OPDB=-8.82‰,87Sr/86Sr=0.70996;平均REE=15.08×10-6,δEu平均为0.70、δCe平均为0.78;鞍形白云石中的盐水包裹体的均一温度120~150℃,盐度为5%~12%NaCleqv;溶洞中的粗-巨晶白云岩盐水包裹体的均一温度140~180℃,盐度为5%~18%NaCleqv;与西加盆地惠而浦(Whirlpoolpoint)剖面典型的热液白云岩相比较,乌里格孜塔格剖面中寒武系白云岩中缝洞中的粗-巨晶及鞍形白云石中的碳氧同位素、稀土总量、轻重稀土比均要高,但有序度、δEu、δCe、盐水包裹体形成温度及盐度相对低;因而推断它与西加盆地典型的岩浆期后热液来源不同,其流体来源于沿深部伸展走滑断裂-再循环地层热卤水,与海西晚期或燕山期-喜马拉雅期强烈挤压后弱伸展引起的二期或以上的压扭-走滑构造有关。
钱一雄尤东华陈代钊卿海若何治亮马玉春田蜜席斌斌
关键词:白云岩成岩阶段地球化学
共2页<12>
聚类工具0